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引以為戒 圍觀倒閉電動車企是如何自己“作死”的

2017年的電動車行業不太平, 倒閉的電動車企業越來越多, 毫不誇張的說, 形成了一股倒閉潮。 這不, 最近一則“快虎老闆被抓, 賽威倒閉了, 天津展上綠濤、吉聖經銷商血淚討債”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屛;不僅如此, 2016年初, 深圳當地知名度很高的本治電動車宣佈倒閉, 欠配套商款項2000多萬, 由於沒有資金大都是以車子抵帳, 每家配套商得到的貨物價值基本上約等於欠款的30-40%。

據保守估計, 2016年光不知名的電動車品牌倒閉就高達300多個, 而由於這些企業老闆逃之夭夭, 經銷商拿不到應得的利益, 只能是啞巴吃黃連, 默默承受。 那麼這些企業是如何自己“作死”的呢?

缺乏技術 極易被替代

鄧小平同志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這並不是毫無道理的。 比如新日, 自主研發成功“智慧變頻王”系統, 動力提升30%以上, 成為動力智慧化的標誌性技術。 又比如雅迪, 擁有的GTR寬頻動力系統,

運用3D空間建模技術, 汽車級扭矩跟蹤控制模式, 確保大扭矩大動力。

當電動車產業逐漸回歸本質, 企業之間的博弈就是核心技術之間的競爭, 而沒有核心技術的廠家容易被大企業取代, 離開市場只是時間的問題。

東施效顰 抄襲同行品牌

電動車行業內, 盜用他人品牌的現象也是屢禁不止, 產品的外觀可以抄襲, 品牌也可以冒用。 據記者瞭解, 雅迪的“鑽石”款電動車也被爆出被其他企業抄襲模仿, 綠源車身貼有Hello Kitty與哆啦A夢唯一授權的形象被山寨產品盜用亂用, 隨處可見。 行業內專業人士對此現象是深惡痛絕, 而不出意料的是, 這些企業往往以倒閉的下場結束。

常打價格戰“養刁消費者”

參加電動車行業內的展會後, 記者瞭解到, 每個展會都會有幾家品牌電動車打出499或599的價格, 短時間內會吸引經銷商, 然而, 一味地進行價格之間的競爭, 在一定程度上會“養刁”消費者。

當企業開始提升價格, 消費者通常會決絕的離開, 不僅如此, 以價格戰為行銷方式的電動車企業通常在產品技術開發上偷工減料, 這導致產品的品質問題有待考究, 最終企業都逃不過倒閉的命運。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優勝劣汰”, 這在電動車行業中也同樣適用, 沒有競爭優勢的電動車企業倒閉無可厚非。 但是, 信用是做人的第一守則, 即使企業倒閉了也應該給工人、給經銷商一個交代, 畢竟, “出來混的遲早要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