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五臺山寺廟屋簷下的鈴鐺,還有如此多妙用!

現今有許多人會買一串風鈴掛在自己家的視窗或者陽臺, 風吹鈴動, 悅耳清脆。 小編發現五臺山有些寺廟的屋簷下也掛有鈴鐺,

那麼寺院屋簷下掛鈴鐺的原因是什麼?跟著小編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寺院屋簷下的鈴鐺

(一)梵語ghan!t!a^。 指在佛前誦經時, 所鳴打之一種法器。 系用青銅、紫銅等所制, 呈缽形, 直徑約十公分。 禪宗最早使用。 密教稱此為金鋺。

(二)又作金剛鈴、金鈴。 呈鐘形, 內系銅珠, 頂端有柄, 形狀不一。 密教修法之時, 為驚覺諸尊, 或使其歡喜, 即振鈴發聲。 鈴有驚覺、歡喜、說法三義。 鳴鈴以供養諸尊, 稱為振鈴。 又以其柄系採用金剛杵之一部, 故稱金剛鈴。 鈴有獨鈷鈴、三鈷鈴、五鈷鈴、寶鈴、塔鈴(率都婆鈴)等五類, 稱為五種鈴, 通常與五種杵共置於大壇上之固定位置。 ‘五’乃象徵五智五佛, 鈴即表說法。 金剛杵為三十七尊中之第一尊金剛薩埵之三昧耶形;金剛鈴則為最後一尊金剛鈴菩薩之三昧耶形。

(三)懸於寶帳及佛堂前椽之莊嚴具, 呈鐘形, 內系銅珠, 能因風發聲。

寺院屋簷下掛鈴鐺的原因

在我國一些寺院等傳統古建築的屋簷下, 總能看到這系掛著的鈴鐺, 這種廟宇殿堂屋角的鈴鐺現今都叫做“風鈴”,

亦稱驚鳥鈴、護花鈴。 顧名思義, 就是說當風吹過時風鈴叮噹作響, 用來驚嚇鳥類, 保護廊內的花花草草。

古代, 風鈴還有一個名字是“鐵馬”, 古稱“鐸”, 起源於中國古代占卜, 也有人用它判斷風向。

“鈴鐸” 是佛教法器之一, 也被稱為“手鐸”、“手鈴”、“寶鐸”、“風鐸”、“簷鐸”等, 通常用“金、銅、鐵”等金屬製造。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 鐸便被懸掛在寺院殿宇寶塔之簷上, 成為風鈴。

鈴鐸除了時常和金剛杵並用之外, 最常見的場合, 是在“瑜伽焰口施食”壇場使用它。

此外, 一些堂塔的相輪和簷端, 也懸有鈴鐸, 叫做風鈴、微風吹動, 發出和鳴之韻。 風吹寶樹、寶網、寶鈴聲, 是西方極樂世界演暢妙法的清和雅音之一。

古人懸掛風鈴, 是以“風吹玉振”的聲音, 達到警示、靜心養性或祈福之目的。

寺院裡的風鈴是宗教的重要器物, 上面還會雕像、刻咒。 寺院建築屋簷下的風鈴, 清脆之聲莊嚴寧靜, 似在時時驚醒世人之意。 警示世人遁入佛門, 修行切記靜心養性。

佛教意涵上對鈴的解釋是驚覺、歡喜、說法。 佛教有首風鈴偈:“渾身似口掛虛空, 論東西南北風, 一律為他說般若, 叮叮咚咚叮叮咚。 ” 其中的 “叮叮咚咚”是為演說“ 苦、空、無常、無我”的佛理。

另外, 寺院屋簷上的風鈴還有祈福、辟邪之寓意。

佛經中還有一種用悅耳鈴聲供養三寶的說法, 用動聽的風鈴之聲比擬講法誦經之聲。 再者, 風鈴上刻咒, 當它發出的聲音所到之處就會利益眾生。

在佛堂或佛塔、寺院供養鈴鐸, 風吹鈴響, 以此妙音供佛, 其功德有:

一、端嚴無比; 二、妙音適悅;

三、聲同迦陵; 四、言辭柔軟;

五、見皆歡喜; 六、得阿難多聞;

七、尊貴自在; 八、美名流布;

九、往來天宮; 十、究竟圓寂。

想不到, 寺院等傳統古建築屋簷下的小小鈴鐺還有這麼多用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