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古人的理財之道,呂不韋,蘇軾教你這樣理財

縱觀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 我們可以發現, 從原始社會中晚期社會財富有了剩餘時起, 就有了理財問題。 早期的經典著作《尚書》論述了五福, 首先談“壽”, 接著重點談“富”。 《大學》被普遍認為是我國的理財典籍, 其中也有許多理財的精彩論述, 所以有這樣一副對聯:洪范五福先言富, 大學十章半理財。 從管子提出“倉廩實而知禮節”的觀念, 到王安石的“聚天下之人, 不可以無財, 理天下之財, 不可以無義”的重要思想, 無不體現了古人對理財的重視。

“理財”一詞最早見於《易經·繫辭》“理財正辭, 禁民為非曰義”。 在中國古代,

以家庭或個人致富為目標的私人理財投資觀很早就出現了。 那麼, 古代人究竟是如何理財的呢?他們當時有哪些理財方式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古人的理財觀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鑒呢?根據對風險的偏好, 古人的理財觀念可以分為三個類型:風險愛好型、風險中立型和風險厭惡型。

風險愛好型——呂不韋

理財經:低價買進, 高價賣出, 賺取差額

戰國末年大商人、大政治家呂不韋善於經商, 在理財方面絕對是個“愛玩火”的boy。 呂不韋崇尚的理財之道, 更多的是投資方面。 呂不韋喜歡去發掘一些有潛力、價值被低估的物品, 然後低價買進, 再高價賣出, 來賺取差額獲得利潤。 當然, 這種高收益的回報, 風險也是巨大的, 前提是你要懂“貨”才行。

當時, 呂不韋在邯鄲見過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後, 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 ”“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 ”“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 ”(《戰國策》)。 既然贏無數倍, 則呂不韋願“用奇勝”。

呂不韋理財的途徑主要是發現有潛力、價值被低估的“企業”(秦國公子異人), 向其注入“風險資本”, 幫助其“上市”(登基為帝), 以獲取巨大收益, 這可以說是開創了風險投資的先河。 不過, 這種高收益往往伴隨著巨大的風險, 如果沒有合理的退出機制, 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輕則傾家蕩產、重則家破人亡。

呂不韋後來的遭遇也證明了這一點。

理財師點評

呂不韋這種理財方式, 也是現今藝術品、古玩、房地產信託等領域的投資之道。 風險和高收益是並存的, 投資這些領域, 你一定要懂行。

風險中立型——白圭

理財經:推測觀測市場走勢, 抓住最佳投資時機

白圭, 戰國時代人, 《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鼻祖, 即“天下言治生者祖”。 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經濟謀略家和理財家, 他的理財之道就是不貪圖眼前小利, 觀測市場走勢, 抓住最佳投資時機, 來獲得最大收益。

在戰國時期, 大部分商人都經營珠寶生意, 因為經營珠寶可以獲利百倍。但是白圭卻沒有選擇這一當時最賺錢的行業,而是用他的“智”另闢蹊徑,開闢了農副產品貿易這一新行業。他看到當時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敏銳地意識到農副產品的經營將會成為利潤豐厚的行業,並提出“欲長線,取下穀”的經營策略。

白圭的具體做法是:在收穫季節,適時購進穀物,再將絲綢、漆品等生活必需品賣給比較寬裕的農民;而在年景不好或者青黃不接時,適時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品。當某些商品積壓滯銷時,白圭卻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當市場糧食匱乏時,白圭卻以比別家低廉的價格及時出售。

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保證了自己能夠取得經營的主動權,獲得豐厚的利潤,又在客觀上調節了商品的供求和價格,獲得了良好的聲譽,無怪乎白圭自詡為“仁術”。

理財師點評

這種理財方式,也是現今很多理財專家提倡的:觀測市場走勢,抓住最佳投資時機,從而獲得高收益。要達到這種狀態,每天的新聞聯播是必看的,行萬里路也是必做的。

風險厭惡型——蘇軾

理財經:控制消費,開源節流,強制“儲蓄”

儲蓄是中國古代最主流的一種理財觀念,追求的是一種低風險、量入為出的資金安排。大文豪蘇軾先生就是此中翹楚,可以說,老蘇是個典型的“經濟適用男”。

孔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的觀點可以說影響了後來幾乎所有的知識份子,由“君子罕言利”到“君子不言利”的演變也使得商人成了社會階層的最底層。由於知識份子恥于言利,自然也不會進行投資。因此,對大多數知識份子來說,理財只好追求風險厭惡型。

蘇軾在《答秦太虛書》中這樣描述自己在黃州的理財方法:“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蔔,平日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

那時,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俸祿大幅減少,於是他痛下決心,決定把每天的開支控制在150文以內。具體做法是:每月發工資後取出4500文錢,分成30堆後用繩子串起來掛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長長的畫叉挑取一串,取完後就把畫叉藏起來。平常在屋裡放一隻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錢,以備來客時招待使用。

當然,這樣“節流”還不夠,蘇軾經多方申請,從當地衙門那里弄到數十畝廢棄荒地。於是他脫下長衫,穿上短衣,帶領全家人開荒種地,在“節流”的同時還做到了“開源”。

理財師點評

這種理財方式,其實就是現今提倡的“儲蓄”方式,將錢積累起來,以保證自己生活的安穩。

怎麼樣,這些“老土”的理財方式有沒有給身為現代人的你一些啟示呢?其實,這些理財經並不“老土”,而是老祖宗留下的“財富”;古人理財的寶貴經驗,也是千古不變的成功理財之道。

因為經營珠寶可以獲利百倍。但是白圭卻沒有選擇這一當時最賺錢的行業,而是用他的“智”另闢蹊徑,開闢了農副產品貿易這一新行業。他看到當時農業生產迅速發展,敏銳地意識到農副產品的經營將會成為利潤豐厚的行業,並提出“欲長線,取下穀”的經營策略。

白圭的具體做法是:在收穫季節,適時購進穀物,再將絲綢、漆品等生活必需品賣給比較寬裕的農民;而在年景不好或者青黃不接時,適時出售糧食,同時購進滯銷的手工業品。當某些商品積壓滯銷時,白圭卻用比別家高的價格來收購;當市場糧食匱乏時,白圭卻以比別家低廉的價格及時出售。

白圭的這種經營方法,既保證了自己能夠取得經營的主動權,獲得豐厚的利潤,又在客觀上調節了商品的供求和價格,獲得了良好的聲譽,無怪乎白圭自詡為“仁術”。

理財師點評

這種理財方式,也是現今很多理財專家提倡的:觀測市場走勢,抓住最佳投資時機,從而獲得高收益。要達到這種狀態,每天的新聞聯播是必看的,行萬里路也是必做的。

風險厭惡型——蘇軾

理財經:控制消費,開源節流,強制“儲蓄”

儲蓄是中國古代最主流的一種理財觀念,追求的是一種低風險、量入為出的資金安排。大文豪蘇軾先生就是此中翹楚,可以說,老蘇是個典型的“經濟適用男”。

孔子“君子喻于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的觀點可以說影響了後來幾乎所有的知識份子,由“君子罕言利”到“君子不言利”的演變也使得商人成了社會階層的最底層。由於知識份子恥于言利,自然也不會進行投資。因此,對大多數知識份子來說,理財只好追求風險厭惡型。

蘇軾在《答秦太虛書》中這樣描述自己在黃州的理財方法:“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樑蔔,平日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

那時,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後,俸祿大幅減少,於是他痛下決心,決定把每天的開支控制在150文以內。具體做法是:每月發工資後取出4500文錢,分成30堆後用繩子串起來掛在房梁上,每天早上用一枝長長的畫叉挑取一串,取完後就把畫叉藏起來。平常在屋裡放一隻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錢,以備來客時招待使用。

當然,這樣“節流”還不夠,蘇軾經多方申請,從當地衙門那里弄到數十畝廢棄荒地。於是他脫下長衫,穿上短衣,帶領全家人開荒種地,在“節流”的同時還做到了“開源”。

理財師點評

這種理財方式,其實就是現今提倡的“儲蓄”方式,將錢積累起來,以保證自己生活的安穩。

怎麼樣,這些“老土”的理財方式有沒有給身為現代人的你一些啟示呢?其實,這些理財經並不“老土”,而是老祖宗留下的“財富”;古人理財的寶貴經驗,也是千古不變的成功理財之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