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文話兩當」張輝:兩當碑文研究之《宋故崔公墓誌銘》

兩當碑文研究之《宋故崔公墓誌銘》

張 輝

兩當縣歷史悠久, 早在戰國秦時就已設故道這一縣級行政機構, 但存留的歷史文獻、傳說故事、文物古跡相對較少。 《宋故崔公墓誌銘》是其中最為著名的碑刻文獻資料, 該墓誌銘於1991年春在陝西鳳縣張家窯出土, 品相完好。 幸有原文化局長李明祿先生及時發現, 收來兩當, 現存於兩當縣博物館。 此銘為南宋康州(今廣東省德慶縣)文學(從九品)時敏撰寫, 記載了北宋末年兩當書吏崔熙的生平事蹟。 墓誌銘從側面反映出了北宋末期兩當的戰亂情形, 印證了八仙之一張果老在鸑鷟仙山修行的故事,

以及南宋朝廷對張果老及其登真洞的敕封之事。

碑文:

宋故崔公墓誌銘

康州文學時敏撰

進士仇僖朋書丹

公諱熙, 字明遠, 環州①方渠人也。 三代不仕, 以貿遷②為業。 父先娶張氏, 早亡。 再娶趙氏, 別生三男, 父尋亦喪。 迄熙甯③初,

公以仲子之故避居西岐。 未久, 徙南岐為兩當邑書吏, 掌刑辟。 常哀矜勿喜, 克儉起家, 有田十頃, 屋百間, 以給歲用。 一朝, 顧刀筆④曰:“非我志也”, 拂袖歸田。

他日, 母亡於鄉, 徒步奔喪, 哀毀過甚。 暨禮終, 諸弟以產業為分, 公獨不取, 諸弟疑且畏焉。 公語之曰:“吾不遠千里而來, 奚利為念?因感泣而誓, 豈以爾輩前日之悮⑤成吾今日之短。 ”諸弟愧受。 鄉閭服其廉且義也, 逐複兩當邑。

邑之東有鸑鷟山, 一洞嵌深, 流水泠然, 唐張果先生隱居所也。 提刑游師雄⑥建祠洞側, 歲遇雨陽, 禱之獲應。 然洞祠無額, 公頗惜之。 一日, 率眾乞於都大⑦。 郭思⑧聞奏。 朝廷嘉其惠, 封其洞曰:“登真洞”, 祠曰“集休觀”。 更數歲, 再乞申, 命先生為沖妙真人⑨, 勅誥具在本觀掌之。 其不忘神惠有如此者。

公處田裡, 悠然自足。 以炎宋紹興元年⑩十一月六日卒於家, 享年八十有三。 是歲十二月甲申, 卜葬於螺旋崗, 以其室周氏祔焉。 周, 西岐人也, 柔惠治內, 先公十有七年終, 享年六十一, 生子穀。 別宅李氏生子牧, 牧長而谷季, 牧先公九年卒。 公不令二子紹吏業, 教以詩書。 穀雖未顯, 仕千里駒也。

公性好德義, 多藏經史、醫藥、蔔筮之書, 通其大義。 常誡眾曰“孝養和睦, 畏法克家, 此其禔身⑪之要也。 ”公春秋高, 子孫喜懼⑫。 語之曰:“吾雖老, 猶可享數歲, 汝曹勿慮”, 至卒歲果十餘載。 時以兵火亂離而橫夭者亦多, 公獨以壽終於家。 其可驗之術, 不誣於人, 亦信於身也。 蓋棺之日, 其子穀以信士仇僖朋所啟錄行狀, 請愚為銘, 辭之不獲, 乃銘之曰:十步之內,

必有茂草。 博陵崔公⑬, 毓粹邊徼⑭。 不文而儒, 不武而虣⑮。 聿⑯來岐鳳, 刀筆吏調。 一朝翻然, 謂非賢操。 東皋南畝, (分)甘枯槁。 靜念神休, 力圖仰報。 畏慎勤儉, 德義(攸)好。 勿宿怨怒, 和睦友孝。 故原財產, 獨遜諸少。 不取一金, 器識遠到。 知命有術, 其驗亦妙。 方此亂離, 永終壽考。 卜葬高崗, 松楸不老。 嗚呼賢哉, 為千古道。

北宋末期, 隴南一帶為宋金交兵之處, 史書上有不少關於這一代發生戰爭的記錄。 《徽縣新志》(民國版)“宋乾德二年(964)冬, 詔命王全斌伐蜀, 由秦鳳路進討, 召師川陝, 地圖授以方略。 十二月, 遂下興州, 敗蜀軍七千人, 進拔石圌、魚關、白水二十餘砦。 ”乾德二年冬天, 隴南大片土地是兵火連天。 《宋史紀事本末•卷40》記載治平四年(1067)四月“初, 夏主諒祚遣吳宗來賀即位,

宗語不遜, 詔諒祚懲約宗。 諒祚不奉詔, 而出兵秦(天水一帶)、鳳(徽縣、兩當、鳳縣一帶)、涇(涇川、靈台一帶)、原(鎮遠一帶), 鈔熱戶、擾邊塞, 殺掠人畜以屬, 許至是繋走之。 ”可見宋英宗時期兩當周圍戰亂頻仍、百姓塗炭。 《宋史•列傳第94》記載“神宗熙寧九年(1076)十二月, 董戩將鬼章先寇五牟穀, 在洮州北復聚兵。 洮岷新附, 羗多叛歸之, 帝遣內侍李憲往秦、鳳、熙河(今甘肅臨洮)措置邊事。 ”神宗熙寧時期的兩當一帶依然是戰亂不斷, 作為靠近宋金邊境地區的兩當百姓仍然過著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的生活。 《武穆精忠傳》記載“高宗建炎四年(1130)十一月, 孫偓、賈世方等聚涇原、鳳翔兵於階(今武都、康縣、舟曲等地)、成(今成縣)、鳳三州以固蜀口。 ”《北海集》卷八《賜川陝宣撫使司張浚詔》雲:[據吳玠申:二月二十一日, 金人四太子與皇帝郎君引領萬戶、千人(戶)酋首七十餘人,率大軍十余萬,前來仙人關殺金坪野塞壘,連珠紮硬寨四十余座,於二十七日一擁前來,衝撞官軍,血戰三十餘陣。]此書記載的“仙人關大捷”,是發生在兩當附近古代最大的戰役吧。高宗建炎年間的兩當周圍有大量駐軍,治安狀況堪憂,戰爭危險隨時可能出現。《宋故崔公墓誌銘》中有這樣的記載“時以兵火亂離而橫夭者亦多,公獨以壽終於家。”崔熙生活的時代是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兩當因戰亂死去的人很多,這種情況和以上史料中記載的事實相符。

八仙之一張果老,封號通玄先生、沖妙真人,是甘肅省兩當人。《全唐詩》第二十四卷,收有張果老《題登真洞》詩一首“修成金骨煉歸真,洞瑣遺蹤不計春。野草漫隨青嶺秀,閑花長對白雲新。風搖翠條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詩前附有小傳:“張果,兩當人。先隱中條山,後於鸑鷟山登真洞往來,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禮致之,肩輿入宮,擢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未幾,還山”。兩當縣東15公里處,有鸑鷟仙山,山上有洞,就是張果老修仙得道的“登真洞”。《宋故崔公墓誌銘》記載“邑之東有鸑鷟山,一洞嵌深,流水泠然,唐張果先生隱居所也。提刑游師雄建祠洞側,歲遇雨陽,禱之獲應。然洞祠無額,公頗惜之。一日,率眾乞於都大,郭思聞奏。朝廷嘉其惠,封其洞曰 “登真洞”,祠曰“集休觀”。更數歲,再乞申,命先生為沖妙真人,勅誥具在本觀掌之。”本墓誌銘對朝廷敕封“登真洞” “集休觀” “沖妙真人”的資訊做了記載,是研究張果老的有力證據。張果洞還有一通碑刻為《重修三清閣碑記》,立于元世祖中統五年(1264),內容記述了重修集休觀三清閣的原因和過程。這兩通碑文證實了張果老在兩當鸑鷟山登真的歷史事實,也為“張果老為兩當人”之說提供了重要證據。

崔熙生於北宋元豐七年(1084),環州(今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方渠人氏。崔公是次子,後遷至南岐州兩當做了書吏,掌管刑辟,對百姓體恤有加。他為兩當做了很大的貢獻,就是讓張果和登真洞有了朝廷的敕封。現在網路上流行說法是崔明遠率領大家去都城請命,筆者對這種說法有不同見解。此處碑文內容“一日,率眾乞於都大,郭思聞奏。朝廷嘉其惠,封其洞曰‘登真洞’,祠曰‘集休觀’。”意思是率領眾人向“都大”請求。“都大”是宋代的一級官員,《正字通·大部》:“都大,官名。宋制有兩都大:一、提舉茶馬;一、提點坑冶鑄錢與提刑序官。”崔熙領眾人請求的官員應該是提舉茶馬或者是提刑序官。然後當地都大向秦鳳路經略安撫使郭思上報,郭思聞報後又向朝廷上奏,這才有了朝廷的敕封令。另外,前文已經交代,崔熙生活的時代宋金長期打仗,墓誌銘中記載 “時以兵火亂離而橫夭者亦多,公獨以壽終於家。”試想一下,社會動盪、戰亂頻仍,崔公領著一群人不遠數千里,到都城東京為敕封張果請命,性命尚且不保,何談請命之事!

《宋故崔公墓誌銘》為道教八仙之張果老研究提供了側面印證,也為宋金兩國在隴原大地上的交兵提供了旁證。對兩當來說,《宋故崔公墓誌銘》有很大的歷史文獻研究價值,筆者只以微薄之力,略陳固陋,敬請各位方家斧正。

注釋:

①環州 今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古稱環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環州為環縣至今。

②貿遷 販運買賣。 漢荀悅《申鑒·時事》:“貿遷有無,周而通之。”

③熙寧 北宋神宗趙頊的年號,熙甯元年是1068年。趙頊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後,勵精圖治,惜以急於求成致敗,又欲取西羌不果,飲恨而歿。

④刀筆 古代在竹簡上刻字記事,用刀子刮去錯字,因此把有關案牘的事叫做刀筆,後多指寫狀子的事。多用作貶義。因刀筆並用,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自宋元後,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

⑤悮 疑惑。悮,疑也。--《集韻》

⑥游師雄(1037-1097),北宋名臣,將領、詩人、書法家,京兆府武功(今陝西武功縣武功鎮)人。宋英宗治平元年進士,歷任儀州司戶參軍、陝西轉運判官、禮部員外郎、雲騎尉、衛尉少卿、直龍圖閣、秦鳳路馬步軍都總管、陝州知府。

⑦都大 官名。《正字通·大部》:"都大,官名。宋制有兩都大:一、提舉茶馬;一、提點坑冶鑄錢與提刑序官。"《文獻通考·職官十六》。

⑧郭思 元豐五年(1082)進士。思字得之,官至徽猷閣待制,秦鳳路經略安撫使。善雜畫,尤工畫馬。

⑨沖妙真人 沖妙真人、通玄先生都是張果老的封號。

⑩紹興元年 西元1131年。紹興是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的年號。趙構,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遷第一任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

⑪禔身 安身;修身。漢揚雄《法言•修身》:“或問:‘士何如斯可以禔身?’曰:‘其為中也弘深,其為外也肅括,則可以禔身矣。’” 李軌注::“禔,安。”

⑫喜懼 偏義複詞“懼”,害怕。

⑬博陵崔公 引用博陵崔氏以提高崔熙之名。博陵有著一個歷經千年不衰的名門望族--博陵崔氏。博陵崔氏家族自漢至宋,先後出了二十多位宰相,將軍、侍郎以上官員上百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不可勝數。

⑭毓粹 解釋為“猶毓精”,是說“毓粹”和“毓精”一個意思。毓精,和“鐘靈毓秀”裡的毓秀意思又差不多。大致來說,這三個詞的意思都是“孕育精華”。

⑮虣 古文“暴”字,《周禮》有“司虣”。

⑯聿 文言助詞,無義,用於句首或句中。

附翻譯:

崔公,名熙,字明遠,甘肅慶陽環縣方渠人。三代沒有做過官,都是以販運買賣為業。他父親先娶了張氏,早逝了。又娶了趙氏,生了三個兒子,父親不久也去世了。到神宗熙甯初年,崔熙因為是老二的緣故避居到西岐(陝西岐山)。不久,遷徙到南岐(鳳州舊稱南岐州,兩當屬南岐州。《兩當縣誌·建置》(乾隆版)“元魏置南岐州”),做了兩當縣書吏,掌管刑律。能夠體察百姓生活,對其常懷憐憫之心。勤勞節儉起家,置辦有田產十頃(五百畝),房屋一百間,以供給一年開銷。有一天,他看著案頭的文書說:“這不是我的志向”,於是拂袖歸田。

一天,母親在家鄉去世,崔熙徒步奔喪,悲傷異常而毀損了身體。葬禮結束後,各位弟弟要把家產分割開來,只有崔熙分文不取,弟弟們懷疑擔心他另有企圖。崔熙對他們說:“我不遠千里回來,哪裡想的是爭取利益啊!”因此感慨哭泣著發誓說“怎麼拿你等前日的疑惑,反說我今日的不是。”弟弟們都很慚愧,崔熙的家鄉人都佩服他的廉潔和義氣。於是他回到了兩當縣。

縣東十五裡有一座鸑鷟山,有一個很深的洞鑲嵌在山裡,流水清越激揚。這裡是唐張果先生隱居的地方,秦鳳路馬步軍都總管、陝州知府提刑游師雄在洞旁邊建了一座祠。每年遇到乾旱或者洪澇,向張果祈禱一定靈驗。但是洞和祠都沒有匾額,崔熙很是為之惋惜。有一天,他率領眾人向都大請求。秦鳳路經略安撫使郭思聽說後,上奏給朝廷,朝廷嘉獎了崔熙的仁愛向善之心,封這個洞為“登真洞”,祠為“集休觀”。幾年以後,再次陳述請求,朝廷有封張果為沖妙真人,勅誥文書都由集休觀掌管,崔熙不忘神靈的恩惠到這種地步。崔熙生活在鄉里,悠然自足。大宋紹興元年(1131)十一月六日他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三歲。這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陰陽占卜了一塊吉祥之地—螺旋崗埋葬了崔公,和他的妻子周氏合葬在一起。周氏,是西岐人,柔和仁惠、治家有方,比崔公鑿十七年去世,享年六十一歲,生了兒子崔谷。外妻李氏生了兒子崔牧,崔牧大,崔谷小,崔牧比他父親早九年去世。崔公不讓兩個兒子繼承做官的行業,教他們讀書。崔穀雖然未顯赫,但他是仕途上的千里馬。

崔公生性喜好道德信義,家裡藏有很多經史、醫藥、蔔筮之類的書籍,並通曉它們的要旨。經常告誡眾人說“孝養父母,和睦家庭鄰里,敬畏法律,能承擔家事、繼承家業,這是修身之要啊。”崔公年事已高,兒孫們很是擔心害怕,崔公對他們說:“我雖然老了,還可以活幾年,你們不要擔心。”果然還活了十多年。當時因為戰火離亂而橫死的人很多,而唯獨崔公最終在家中壽終正寢。他可以驗證的預測方法,沒有欺騙別人,從他自身得到了驗證。蓋棺之日,他的兒子讓信士仇僖朋寫下他的生平事蹟,請我做銘文,推辭不掉,就寫了銘文:十步之內,一定有茂盛的草。博陵崔氏,在邊境(時兩當也屬於宋金邊境)地區孕育精華。不加修飾也很儒雅,不逞勇武也顯得很暴烈。來自西岐,做了兩當書吏。有一天幡然悔悟,認為此道非聖賢的操守。隱居山野,安貧樂道。靜心感念神明賜予的福祥,力圖報答。戒惕謹慎、勤勞節儉,所喜好的就是道德信義。不把仇恨怒氣記在心裡,鄰里和睦、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所以家產全部讓與諸位小弟。分文不取,器度大、見識遠。有辦法預測未知,驗證很是奇妙。當此亂離之世,卻能壽終正寢。卜葬在高崗之上,墳墓上的松楸永遠長青。賢能啊,被人千古稱道。

參考書目:

《徽縣新志》(民國版)

《宋史紀事本末•卷40》

《正字通·大部》

《兩當縣誌·建置》(乾隆版)

作者簡介:張輝(1971-),男,漢族,甘肅兩當人,現為兩當一中語文教師。主要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和地方文獻研究,教學餘暇對兩當文化遺跡、石刻碑文開展了較為豐富的勘查考證。

歡迎大家積極投稿,投稿郵箱:ldfbwx@126.com

審核:劉海軍 責編:張彩娥 編輯:屈 鵬

金人四太子與皇帝郎君引領萬戶、千人(戶)酋首七十餘人,率大軍十余萬,前來仙人關殺金坪野塞壘,連珠紮硬寨四十余座,於二十七日一擁前來,衝撞官軍,血戰三十餘陣。]此書記載的“仙人關大捷”,是發生在兩當附近古代最大的戰役吧。高宗建炎年間的兩當周圍有大量駐軍,治安狀況堪憂,戰爭危險隨時可能出現。《宋故崔公墓誌銘》中有這樣的記載“時以兵火亂離而橫夭者亦多,公獨以壽終於家。”崔熙生活的時代是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兩當因戰亂死去的人很多,這種情況和以上史料中記載的事實相符。

八仙之一張果老,封號通玄先生、沖妙真人,是甘肅省兩當人。《全唐詩》第二十四卷,收有張果老《題登真洞》詩一首“修成金骨煉歸真,洞瑣遺蹤不計春。野草漫隨青嶺秀,閑花長對白雲新。風搖翠條敲寒玉,水激丹砂走素鱗。自是神仙多變異,肯教蹤跡掩紅塵。”詩前附有小傳:“張果,兩當人。先隱中條山,後於鸑鷟山登真洞往來,天后召之,不起。明皇以禮致之,肩輿入宮,擢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未幾,還山”。兩當縣東15公里處,有鸑鷟仙山,山上有洞,就是張果老修仙得道的“登真洞”。《宋故崔公墓誌銘》記載“邑之東有鸑鷟山,一洞嵌深,流水泠然,唐張果先生隱居所也。提刑游師雄建祠洞側,歲遇雨陽,禱之獲應。然洞祠無額,公頗惜之。一日,率眾乞於都大,郭思聞奏。朝廷嘉其惠,封其洞曰 “登真洞”,祠曰“集休觀”。更數歲,再乞申,命先生為沖妙真人,勅誥具在本觀掌之。”本墓誌銘對朝廷敕封“登真洞” “集休觀” “沖妙真人”的資訊做了記載,是研究張果老的有力證據。張果洞還有一通碑刻為《重修三清閣碑記》,立于元世祖中統五年(1264),內容記述了重修集休觀三清閣的原因和過程。這兩通碑文證實了張果老在兩當鸑鷟山登真的歷史事實,也為“張果老為兩當人”之說提供了重要證據。

崔熙生於北宋元豐七年(1084),環州(今甘肅省慶陽市環縣)方渠人氏。崔公是次子,後遷至南岐州兩當做了書吏,掌管刑辟,對百姓體恤有加。他為兩當做了很大的貢獻,就是讓張果和登真洞有了朝廷的敕封。現在網路上流行說法是崔明遠率領大家去都城請命,筆者對這種說法有不同見解。此處碑文內容“一日,率眾乞於都大,郭思聞奏。朝廷嘉其惠,封其洞曰‘登真洞’,祠曰‘集休觀’。”意思是率領眾人向“都大”請求。“都大”是宋代的一級官員,《正字通·大部》:“都大,官名。宋制有兩都大:一、提舉茶馬;一、提點坑冶鑄錢與提刑序官。”崔熙領眾人請求的官員應該是提舉茶馬或者是提刑序官。然後當地都大向秦鳳路經略安撫使郭思上報,郭思聞報後又向朝廷上奏,這才有了朝廷的敕封令。另外,前文已經交代,崔熙生活的時代宋金長期打仗,墓誌銘中記載 “時以兵火亂離而橫夭者亦多,公獨以壽終於家。”試想一下,社會動盪、戰亂頻仍,崔公領著一群人不遠數千里,到都城東京為敕封張果請命,性命尚且不保,何談請命之事!

《宋故崔公墓誌銘》為道教八仙之張果老研究提供了側面印證,也為宋金兩國在隴原大地上的交兵提供了旁證。對兩當來說,《宋故崔公墓誌銘》有很大的歷史文獻研究價值,筆者只以微薄之力,略陳固陋,敬請各位方家斧正。

注釋:

①環州 今甘肅省慶陽市環縣古稱環州。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環州為環縣至今。

②貿遷 販運買賣。 漢荀悅《申鑒·時事》:“貿遷有無,周而通之。”

③熙寧 北宋神宗趙頊的年號,熙甯元年是1068年。趙頊1067年-1085年在位即位後,勵精圖治,惜以急於求成致敗,又欲取西羌不果,飲恨而歿。

④刀筆 古代在竹簡上刻字記事,用刀子刮去錯字,因此把有關案牘的事叫做刀筆,後多指寫狀子的事。多用作貶義。因刀筆並用,歷代的文職官員也就被稱作“刀筆吏”。自宋元後,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

⑤悮 疑惑。悮,疑也。--《集韻》

⑥游師雄(1037-1097),北宋名臣,將領、詩人、書法家,京兆府武功(今陝西武功縣武功鎮)人。宋英宗治平元年進士,歷任儀州司戶參軍、陝西轉運判官、禮部員外郎、雲騎尉、衛尉少卿、直龍圖閣、秦鳳路馬步軍都總管、陝州知府。

⑦都大 官名。《正字通·大部》:"都大,官名。宋制有兩都大:一、提舉茶馬;一、提點坑冶鑄錢與提刑序官。"《文獻通考·職官十六》。

⑧郭思 元豐五年(1082)進士。思字得之,官至徽猷閣待制,秦鳳路經略安撫使。善雜畫,尤工畫馬。

⑨沖妙真人 沖妙真人、通玄先生都是張果老的封號。

⑩紹興元年 西元1131年。紹興是宋高宗趙構(1107年6月12日-1187年11月9日)的年號。趙構,字德基,宋朝第十位皇帝。宋朝南遷第一任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在位35年。

⑪禔身 安身;修身。漢揚雄《法言•修身》:“或問:‘士何如斯可以禔身?’曰:‘其為中也弘深,其為外也肅括,則可以禔身矣。’” 李軌注::“禔,安。”

⑫喜懼 偏義複詞“懼”,害怕。

⑬博陵崔公 引用博陵崔氏以提高崔熙之名。博陵有著一個歷經千年不衰的名門望族--博陵崔氏。博陵崔氏家族自漢至宋,先後出了二十多位宰相,將軍、侍郎以上官員上百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不可勝數。

⑭毓粹 解釋為“猶毓精”,是說“毓粹”和“毓精”一個意思。毓精,和“鐘靈毓秀”裡的毓秀意思又差不多。大致來說,這三個詞的意思都是“孕育精華”。

⑮虣 古文“暴”字,《周禮》有“司虣”。

⑯聿 文言助詞,無義,用於句首或句中。

附翻譯:

崔公,名熙,字明遠,甘肅慶陽環縣方渠人。三代沒有做過官,都是以販運買賣為業。他父親先娶了張氏,早逝了。又娶了趙氏,生了三個兒子,父親不久也去世了。到神宗熙甯初年,崔熙因為是老二的緣故避居到西岐(陝西岐山)。不久,遷徙到南岐(鳳州舊稱南岐州,兩當屬南岐州。《兩當縣誌·建置》(乾隆版)“元魏置南岐州”),做了兩當縣書吏,掌管刑律。能夠體察百姓生活,對其常懷憐憫之心。勤勞節儉起家,置辦有田產十頃(五百畝),房屋一百間,以供給一年開銷。有一天,他看著案頭的文書說:“這不是我的志向”,於是拂袖歸田。

一天,母親在家鄉去世,崔熙徒步奔喪,悲傷異常而毀損了身體。葬禮結束後,各位弟弟要把家產分割開來,只有崔熙分文不取,弟弟們懷疑擔心他另有企圖。崔熙對他們說:“我不遠千里回來,哪裡想的是爭取利益啊!”因此感慨哭泣著發誓說“怎麼拿你等前日的疑惑,反說我今日的不是。”弟弟們都很慚愧,崔熙的家鄉人都佩服他的廉潔和義氣。於是他回到了兩當縣。

縣東十五裡有一座鸑鷟山,有一個很深的洞鑲嵌在山裡,流水清越激揚。這裡是唐張果先生隱居的地方,秦鳳路馬步軍都總管、陝州知府提刑游師雄在洞旁邊建了一座祠。每年遇到乾旱或者洪澇,向張果祈禱一定靈驗。但是洞和祠都沒有匾額,崔熙很是為之惋惜。有一天,他率領眾人向都大請求。秦鳳路經略安撫使郭思聽說後,上奏給朝廷,朝廷嘉獎了崔熙的仁愛向善之心,封這個洞為“登真洞”,祠為“集休觀”。幾年以後,再次陳述請求,朝廷有封張果為沖妙真人,勅誥文書都由集休觀掌管,崔熙不忘神靈的恩惠到這種地步。崔熙生活在鄉里,悠然自足。大宋紹興元年(1131)十一月六日他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三歲。這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陰陽占卜了一塊吉祥之地—螺旋崗埋葬了崔公,和他的妻子周氏合葬在一起。周氏,是西岐人,柔和仁惠、治家有方,比崔公鑿十七年去世,享年六十一歲,生了兒子崔谷。外妻李氏生了兒子崔牧,崔牧大,崔谷小,崔牧比他父親早九年去世。崔公不讓兩個兒子繼承做官的行業,教他們讀書。崔穀雖然未顯赫,但他是仕途上的千里馬。

崔公生性喜好道德信義,家裡藏有很多經史、醫藥、蔔筮之類的書籍,並通曉它們的要旨。經常告誡眾人說“孝養父母,和睦家庭鄰里,敬畏法律,能承擔家事、繼承家業,這是修身之要啊。”崔公年事已高,兒孫們很是擔心害怕,崔公對他們說:“我雖然老了,還可以活幾年,你們不要擔心。”果然還活了十多年。當時因為戰火離亂而橫死的人很多,而唯獨崔公最終在家中壽終正寢。他可以驗證的預測方法,沒有欺騙別人,從他自身得到了驗證。蓋棺之日,他的兒子讓信士仇僖朋寫下他的生平事蹟,請我做銘文,推辭不掉,就寫了銘文:十步之內,一定有茂盛的草。博陵崔氏,在邊境(時兩當也屬於宋金邊境)地區孕育精華。不加修飾也很儒雅,不逞勇武也顯得很暴烈。來自西岐,做了兩當書吏。有一天幡然悔悟,認為此道非聖賢的操守。隱居山野,安貧樂道。靜心感念神明賜予的福祥,力圖報答。戒惕謹慎、勤勞節儉,所喜好的就是道德信義。不把仇恨怒氣記在心裡,鄰里和睦、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所以家產全部讓與諸位小弟。分文不取,器度大、見識遠。有辦法預測未知,驗證很是奇妙。當此亂離之世,卻能壽終正寢。卜葬在高崗之上,墳墓上的松楸永遠長青。賢能啊,被人千古稱道。

參考書目:

《徽縣新志》(民國版)

《宋史紀事本末•卷40》

《正字通·大部》

《兩當縣誌·建置》(乾隆版)

作者簡介:張輝(1971-),男,漢族,甘肅兩當人,現為兩當一中語文教師。主要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和地方文獻研究,教學餘暇對兩當文化遺跡、石刻碑文開展了較為豐富的勘查考證。

歡迎大家積極投稿,投稿郵箱:ldfbwx@126.com

審核:劉海軍 責編:張彩娥 編輯:屈 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