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強者恒強 私募行業“馬太效應”初顯

格上理財發佈報告顯示, 今年以來, 監管層頻頻出臺私募行業相關法規制度, 近期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 《指導意見》規定了合格投資者門檻, 明確了私募杠杆比例, 限制了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等, 對私募行業有著深遠影響, 可以說今年私募行業又經過了一輪洗牌。 在強監管下, 格上研究中心發現私募基金的發行熱情卻在不斷走高。 基金業協會備案資料顯示, 截至2017年12月4日, 11月份私募機構共備案新產品1528只, 創今年以來的新高,

環比上月增加了52.95%。 在發行熱情高漲的情況下, 格上研究中心發現, 行業內分化現象依舊非常明顯, 大體上, 規模越大、成立越久的私募機構今年以來平均新發證券類私募產品越多。

規模方面, 據格上研究中心統計, 100億元級以上的超大型私募今年以來平均每家機構新發產品12.34只,

50至100億元的大型私募平均每家發行6.92只, 而管理規模10億元以下的私募中, 平均每家發行量僅為1.15只。 由此可見, 越大型的機構今年發行產品數量越多, 強者恒強, 私募行業逐漸呈現“馬太效應”。 格上研究中心認為, 私募機構的管理規模為其市場認可度的主要表現之一, 而市場認可度與其投資能力、風控水準等息息相關。 當然, 除了對機構的認可外, 今年以來大中型私募機構優異的業績表現也是吸引投資者的主要因素之一。 格上研究中心資料顯示, 今年以來, 大中型私募旗下產品額平均收益也大幅跑贏小型私募機構。

從時間的維度來看, 格上研究中心發現, 私募機構成立時間和今年以來的發行數量也呈現一定的正相關性。

其中, 成立5-10年的私募機構今年新發產品最多, 平均新發證券類私募產品1.93只, 而成立時間在一年以內的機構今年平均新發產品不足1只。 格上研究中心認為, 成立時間較久的老牌機構由於在行業內已經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和口碑, 且他們大多都經歷過市場牛熊轉換的考驗, 風控和合規體系也更為完善, 在監管趨嚴的情況下, 這些機構更容易被投資者認可, 而一些新成立的私募機構則有待市場和監管的考驗。

(責編:劉辛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