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甲骨文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認出一個懸賞10萬!但在媽媽圈 “最萌文字”甲骨文是識字利器喔

2017-12-05 09:08

最近, 被稱為“漢字鼻祖"的甲骨文成了網紅!

一個原因是, 甲骨文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世界記憶名錄》與《世界遺產名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稱“三大名錄"。 該項目每兩年評審一次, 我國上一次入選是2015年, 《南京大屠殺檔案》。

還有一個原因是, 不久前, 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出巨額“懸賞"令, 認出一個甲骨文字就獎勵10萬元!

真當夠得上傳說中的“一片甲骨驚天下"。 公告稱, 破譯未釋讀的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 單字獎勵10萬元;對存爭議甲骨文作出新的釋讀並經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 單字獎勵5萬元。 近日, 第一批投稿已經進入篩選階段。

不過, 你別高興得太早, 破解甲骨文可沒那麼簡單。 目前, 海內外甲骨藏品家底及保存現狀已基本摸清, 約有16萬片甲骨文, 共有單字4300多個, 已釋讀字有1600多個。 但是好認的都認完了,

剩下的都是硬骨頭, 任何一個字的破譯都是一場攻堅戰。 臺北商業大學有個副教授叫廖文豪, 十多年來癡迷甲骨文, 發現破解漢字的身世之謎, 比福爾摩斯破解命案更加刺激, 每解破一個甲骨文, 他感動到流淚, 好像觸摸到了古人的心思一樣。

甲骨文的發現故事就像是一個近世神話:1899年秋天, 時任清朝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因患瘧疾, 在家人從達仁堂藥店抓回的一味被稱為“龍骨"的中藥上, 發現許多刀刻的符號。 這些神秘的符號, 就是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成熟漢字——甲骨文, 由此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提前了一千年。

但也有人質疑這個故事版本, 一是當時藥店在收購龍骨時, 凡是上面刻有文字的, 藥店不收;二是據達仁堂藥店後人回憶, 1899年北京根本沒有達仁堂。

於是又有人提出, 發現甲骨文的第一人是天津人王襄, 王襄曾著有中國最早的甲骨文字典及《室殷契征徵文》等專著。

雖然故事的很多細節說法不一, 但可以確認的是, 從王懿榮開始, 一大批學者開始了對這些帶文字甲骨的收藏和研究。

後來, 河南安陽小屯村中甲骨文的出土, 不僅把中國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 而且由於甲骨文內容豐富, 涉及殷商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的各個方面, 被稱為中國古代的“檔案庫"。

甲骨文變身“最萌文字"

成為風靡媽媽圈的“識字利器"

商朝人肯定想不到, 到了21世紀, 古老的甲骨文竟然變身“最萌文字", 成了風靡媽媽圈的“識字利器"。

有一套叫“小象漢字"的甲骨文識字卡片, 被很多媽媽稱為“最美字卡"。

創始人劉良鵬是個80後奶爸, 原本從事對外漢語工作, 編寫漢字劇本、開發漢字軟體教外國人學漢字。 大概3年前, 女兒小美5歲的時候, 很偶然的機會, 這個奶爸發現, 在大人們看來是“鬼畫符"的甲骨文, 在女兒眼裡, 居然又美又萌。

這讓劉良鵬意識到,孩子在識字上和大人的天然不同,“他們是以圖像來記憶和識字的。"專注於漢字啟蒙教育的他,開始思考如何用畫甲骨文的方式來教孩子識字。“古人在造字時的認知水準和思維模式,其實和幼年的孩子很接近啊,都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孩子看到甲骨文時,他們不需要特意學習和揣摩,因為這就是他們表達情感和理解世界的最初方式,就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樣自然。"劉良鵬舉了個例子,“就像'休息'的'休',為啥是一個單人旁加一個'木'字?看看甲骨文就知道,'休',是一個人背靠大樹歇著。"

兩年前,“小象漢字"成立。如今,這套識字卡已經賣出了差不多有10萬套。

最新推出的還有甲骨文識字書《漢字是畫出來的》,甲骨文繪本《然後》《日月山水》等。

在《漢字是畫出來》的一書中,是這樣和孩子解釋甲骨文的,“漢字小的時候,是像畫兒一樣的甲骨文。它有著拙拙萌萌的線條,形象而生動,讓人一眼就能看懂。"

不過,雖然從事識字推廣工作,劉良鵬向我建議,識字絕對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識字敏感期,根據個體不同,大概是3到6歲。我們家長要做的是,在他們的識字敏感期出現時,引導他們建立起一個識字上的聯想思維,讓他們知道每個字都是有生命的,就像看一幅畫一樣。實際上,孩子的認字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在啟蒙階段,培養他們對漢字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慢慢的,他們會從閱讀、遊戲、學習中自然習得越來越多的漢字。"

劉墉把字畫出來

教兒女孫子識字

“漢字是畫出來"的識字理念,和作家劉墉不謀而合。最近,劉墉和兒子劉軒、女兒劉倚帆合著了一本《漢字有意思:跟著劉墉一家趣味玩漢字》。劉墉教育子女的智慧常被人追捧為“華人家教典範",很多人親切地喚他“墉爸"。

除了是一位作家、藝術家,劉墉還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父親,培養出了一對優秀的兒女。他把兒子劉軒送進哈佛大學。

劉軒一路考取了著名的史岱文森高中、茱莉亞音樂學院,從哈佛大學心理學本科攻讀到博士班,現在是心理學教育家、作家、演說家、音樂人。

劉軒、劉倚帆從小在美國長大、受教育,中文卻“頂呱呱",兩人均有多部中文著作或譯作出版。談到中文教育的秘訣,劉墉表示他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只是他用了“看圖學漢字",才能事半功倍。

劉墉常將漢字畫成圖畫,說故事給孩子聽,配上照片與找找看遊戲,讓孩子理解漢字的美感與創意。“漢字由象形符號發展出來,本來就具有圖畫的性質,像日、月、水、火、舟、車、蟲、魚,跟圖畫像極了,任何娃娃都一看就懂,何必讓孩子從起步就認為文字是死板難學的呢?所以我用畫的,比如,長長一條橫線,是地平線,加上圓圓的太陽,是太陽剛冒出地平線的'旦'。尖尖一個屋頂,裡面坐了個女生,是平平安安的'安'。媽媽帶著一個娃娃,多好啊!所以是'好'。一隻手在推,不夠!又來一隻手幫忙,是朋友的'友'……"

在書中,劉墉給每個漢字都配上了圖片和故事,還在每個漢字的下面將這個漢字演變歷程展現出來: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行草、楷書。劉軒說,現在看到“閑(閒)"字,總想起父親形容半掩門中看月的情景。

如今已經當了爺爺的劉墉,仍然用這套傳家漢字學習法教自己的孫子、孫女識字。他說:“一本教寫字的書才是我這輩子最想寫的書。"

最後,來一份神奇漢字小書單

《漢字王國》

[瑞典]林西莉 著

林西莉是瑞典漢學家,身為一個外國人,她總想弄清楚,一個個漢字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那一筆一畫代表著什麼?它們最初的形式如何?

當她回到瑞典,從事漢字教學時,就決定從漢字早期的形態講起,並從這些字講到中國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的房子、獨輪車、衣服以及使用的工具、書籍與樂器,講到產生這些文字的自然場景:鄉野、山川、家畜與植物……這樣的講解產生了奇效,學生的興趣大大增加,對漢字以及中國文化的理解更輕鬆。

林西莉用了8年來寫這本書,選取的每個漢字都寫下它們的來龍去脈,還集錄了幾百幅圖片,直觀地表現出相關漢字的造型來源,一目了然。

《漢字樹》系列

廖文豪 著

臺灣學者廖文豪十多年來癡迷甲骨文,每解破一個甲骨文,都會激動到流淚。他的《漢字樹》系列,目前出到了第八本,包括“活在字裡的中國人"、“身體裡的漢字地圖"、“植物裡的漢字之美"、“漢字裡的野獸之美"、“五千年的刀光劍影"、“漢字中的神靈"等。不僅詳細解釋這些漢字的基本含義、常見用法以及漢字背後的趣味故事,同時搜集並標注這些漢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字體以及繁簡寫法等,由簡到繁、由淺入深逐步揭示漢字的發展脈絡。即便你毫無文字學礎基,也能憑藉自己的使用經驗,很快讀懂漢字的來龍去脈。

《細說漢字》

左民安 著

“漢學大師"左民安畢生心血之作,一部介紹漢字基本知識的通俗讀物。以1000個有代表性的常用漢字為例,分別說明了它們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書、簡化字演變的。融合古詩詞、考古、語言學,重回漢字創造的最初現場,為我們找回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一部漢字起源與演變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文化發展史。書中《漢字的結構》部分入選香港中學語文課本。

都市快報記者 潘卓盈

這讓劉良鵬意識到,孩子在識字上和大人的天然不同,“他們是以圖像來記憶和識字的。"專注於漢字啟蒙教育的他,開始思考如何用畫甲骨文的方式來教孩子識字。“古人在造字時的認知水準和思維模式,其實和幼年的孩子很接近啊,都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孩子看到甲骨文時,他們不需要特意學習和揣摩,因為這就是他們表達情感和理解世界的最初方式,就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一樣自然。"劉良鵬舉了個例子,“就像'休息'的'休',為啥是一個單人旁加一個'木'字?看看甲骨文就知道,'休',是一個人背靠大樹歇著。"

兩年前,“小象漢字"成立。如今,這套識字卡已經賣出了差不多有10萬套。

最新推出的還有甲骨文識字書《漢字是畫出來的》,甲骨文繪本《然後》《日月山水》等。

在《漢字是畫出來》的一書中,是這樣和孩子解釋甲骨文的,“漢字小的時候,是像畫兒一樣的甲骨文。它有著拙拙萌萌的線條,形象而生動,讓人一眼就能看懂。"

不過,雖然從事識字推廣工作,劉良鵬向我建議,識字絕對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越多越好,“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識字敏感期,根據個體不同,大概是3到6歲。我們家長要做的是,在他們的識字敏感期出現時,引導他們建立起一個識字上的聯想思維,讓他們知道每個字都是有生命的,就像看一幅畫一樣。實際上,孩子的認字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在啟蒙階段,培養他們對漢字的情感,才是最重要的。慢慢的,他們會從閱讀、遊戲、學習中自然習得越來越多的漢字。"

劉墉把字畫出來

教兒女孫子識字

“漢字是畫出來"的識字理念,和作家劉墉不謀而合。最近,劉墉和兒子劉軒、女兒劉倚帆合著了一本《漢字有意思:跟著劉墉一家趣味玩漢字》。劉墉教育子女的智慧常被人追捧為“華人家教典範",很多人親切地喚他“墉爸"。

除了是一位作家、藝術家,劉墉還是一位非常成功的父親,培養出了一對優秀的兒女。他把兒子劉軒送進哈佛大學。

劉軒一路考取了著名的史岱文森高中、茱莉亞音樂學院,從哈佛大學心理學本科攻讀到博士班,現在是心理學教育家、作家、演說家、音樂人。

劉軒、劉倚帆從小在美國長大、受教育,中文卻“頂呱呱",兩人均有多部中文著作或譯作出版。談到中文教育的秘訣,劉墉表示他並沒有花很多時間,只是他用了“看圖學漢字",才能事半功倍。

劉墉常將漢字畫成圖畫,說故事給孩子聽,配上照片與找找看遊戲,讓孩子理解漢字的美感與創意。“漢字由象形符號發展出來,本來就具有圖畫的性質,像日、月、水、火、舟、車、蟲、魚,跟圖畫像極了,任何娃娃都一看就懂,何必讓孩子從起步就認為文字是死板難學的呢?所以我用畫的,比如,長長一條橫線,是地平線,加上圓圓的太陽,是太陽剛冒出地平線的'旦'。尖尖一個屋頂,裡面坐了個女生,是平平安安的'安'。媽媽帶著一個娃娃,多好啊!所以是'好'。一隻手在推,不夠!又來一隻手幫忙,是朋友的'友'……"

在書中,劉墉給每個漢字都配上了圖片和故事,還在每個漢字的下面將這個漢字演變歷程展現出來: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行草、楷書。劉軒說,現在看到“閑(閒)"字,總想起父親形容半掩門中看月的情景。

如今已經當了爺爺的劉墉,仍然用這套傳家漢字學習法教自己的孫子、孫女識字。他說:“一本教寫字的書才是我這輩子最想寫的書。"

最後,來一份神奇漢字小書單

《漢字王國》

[瑞典]林西莉 著

林西莉是瑞典漢學家,身為一個外國人,她總想弄清楚,一個個漢字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那一筆一畫代表著什麼?它們最初的形式如何?

當她回到瑞典,從事漢字教學時,就決定從漢字早期的形態講起,並從這些字講到中國古代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的房子、獨輪車、衣服以及使用的工具、書籍與樂器,講到產生這些文字的自然場景:鄉野、山川、家畜與植物……這樣的講解產生了奇效,學生的興趣大大增加,對漢字以及中國文化的理解更輕鬆。

林西莉用了8年來寫這本書,選取的每個漢字都寫下它們的來龍去脈,還集錄了幾百幅圖片,直觀地表現出相關漢字的造型來源,一目了然。

《漢字樹》系列

廖文豪 著

臺灣學者廖文豪十多年來癡迷甲骨文,每解破一個甲骨文,都會激動到流淚。他的《漢字樹》系列,目前出到了第八本,包括“活在字裡的中國人"、“身體裡的漢字地圖"、“植物裡的漢字之美"、“漢字裡的野獸之美"、“五千年的刀光劍影"、“漢字中的神靈"等。不僅詳細解釋這些漢字的基本含義、常見用法以及漢字背後的趣味故事,同時搜集並標注這些漢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字體以及繁簡寫法等,由簡到繁、由淺入深逐步揭示漢字的發展脈絡。即便你毫無文字學礎基,也能憑藉自己的使用經驗,很快讀懂漢字的來龍去脈。

《細說漢字》

左民安 著

“漢學大師"左民安畢生心血之作,一部介紹漢字基本知識的通俗讀物。以1000個有代表性的常用漢字為例,分別說明了它們是如何由甲骨文、金文向小篆、楷書、簡化字演變的。融合古詩詞、考古、語言學,重回漢字創造的最初現場,為我們找回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一部漢字起源與演變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文化發展史。書中《漢字的結構》部分入選香港中學語文課本。

都市快報記者 潘卓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