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

景舟嫡傳 壺藝長青——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

小鎮小巷小庭院

陶都宜興丁蜀鎮是中國一個名鎮。 小鎮上陶瓷企業鱗次櫛比,

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商穿梭如雲, 繁忙無比, 中國陶都的獨特景象, 在這裡演繹得淋漓盡致。 在一個曲曲折折的巷子裡, 有一戶寧靜的人家。 小院花樹錦簇, 小樓潔淨安詳。 這就是“陶都藝界長青樹”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漢棠的家。

78歲的徐漢棠在客廳裡迎接筆者, 他臉面白皙, 吳噥軟語, 給人一個資深老教授的感覺。 他說:“我上了年紀, 眼睛不太好使。 現在主要就是輔導後代做紫砂, 並且回憶總結一下六十多年的從藝經歷。 ”他帶我走進他的書房加收藏室“自樂軒”。 他說, 取名“自樂軒”是源自個人的性格愛好, 以及思想境界, 有兩層意義, 一是自尋其樂, 二是助人為樂。 今年是國慶六十周年, 他要向國慶獻上厚禮, 三件紫砂作品將送到中國美術館展出。

第一件是大掇只壺, 是仿古代名家的作品, 這只掇只壺可裝五百毫升水, 這是一把仿清代名家邵大亨的壺, 不過體積大得多了, 堪稱中國“掇只王”;第二件是提君茶具一套;第三件是石瓢壺。 我看到這幾件珍品, 眼前頓時一亮, 其技藝之精湛歎為觀止。 徐漢棠是目前中國紫砂界唯一獲得“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的藝人, 也中國首批獲得“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榮譽的大師。

“徐門紫砂”源流長

徐漢棠被稱為當前宜興紫砂界的“老大哥”。 他1932年誕生於紫砂故鄉——宜興蜀山, 其家族中不僅以紫砂為業, 而且還出現過多位頗具名氣的紫砂藝人, 外曾祖父邵雲甫所制的紫砂煙具在南洋極富盛名, 父親徐祖純則從事紫砂陶的生產,

而三舅邵茂章、小舅邵全章更是當時著名的紫砂高手。 徐漢棠自幼在此環境中成長, 浸淫在紫砂世界裡, 他能在紫砂工藝美術領域中占一席之地, 實非出於偶然。 一是得自父母兩大家族的遺傳, 對紫砂有天生稟賦, 加以自幼耳濡目染, 對於紫砂工藝之美產生濃厚興趣, 1948年自東坡中學初中部畢業後, 即隨父母親及舅舅們學習製作紫砂陶藝, 後來拜“壺藝泰斗”顧景舟大師為師, 為顧老所收的首位弟子, 徐漢棠折服于顧老對紫砂的豐富知識與高超技藝, 悉心求教, 刻苦鑽研, 勤奮學習, 因而在紫砂陶藝技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 從其祖父徐錦森開始直至他的孫女徐曲、孫兒徐光, 已沿襲五代從事紫砂事業。
“徐門紫砂”歷經百年的風雨滄桑, 從製作到經營, 技精誠信, 名揚海內外。 其家傳源遠流長, 代有傳人, 在紫砂史上可謂難得。

博採眾長常出新

徐漢棠是“壺藝泰斗”顧景舟第一位入室弟子。 當年他欲拜師顧老為師時, 顧老讓他製作一副紫砂工具“矩車”, 如合格, 方答應收他為徒。 漢棠老師硬是憑著幾件簡陋的刀、鑿, 精心琢磨完成了這項考核, 得到了顧老的認可。

宜興紫砂廠1960年成立研究所, 徐漢棠進入研究所與顧景舟一道研製紫砂新工藝、新造型, 其作品“百歲樹樁壺”、“什錦水準壺”、“微型什錦壺”等, 先後獲省和地方陶瓷公司四新產品獎。 1975年8月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進修班學習, 加強了創作方面的理論基礎, 提升了創作內涵,

此外他還鑽研傳統陶藝, 從中吸取精華, 入古而能化新, 採擷其它藝術的表現手法, 進而開創出揉合古今的藝術精品, 設計創作之式樣共有350餘種。 不斷求新求變, 開創自己的風格, 是徐漢棠創作的一貫理念, 1979年以紅木鑲嵌的手法, 與徐秀棠、鮑仲梅合作, 開創了紫砂嵌銀絲裝飾的先河, 作品“十五頭嵌銀絲咖啡具”在當年全國陶藝展中深受好評, 後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1980年, 他又吸取青瓷開片手法, 首次在紫砂壺上做出碎瓷效果的“四方開片冰紋壺”, 再度在全國陶藝展上獲獎。 1981年以來, 香港及內地舉辦的各種展覽會, 他均有新品參展, 同年香港雙魚公司舉辦展覽, 徐漢棠有“提梁裙花”、“石瓢”等壺參展, 其中“石瓢壺”被英國維多利亞博物館收藏。 1985年調至紫砂二廠任研究所所長,次年中藝公司辦展,徐漢棠應邀前去做技術表演,香港各電視臺和各報社爭相採訪與報導,參與作品有“歲寒三友”、“三菱花壺”和“大型掇壺”,獲得高度評價。他的紫砂壺身價在國內外拍賣一把就要數十萬元。

博採眾長,常做常新,是徐漢棠大師執著的工作態度。他繼承了顧景舟大師的製作技法,吸取了明清幾代大家的優秀風格,融入了自己的思想,積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作品製作嚴謹規正,講究點、線、面的變化,線、面轉折過渡恰到好處,圓潤有力度,造型變化方中有圓,圓中寓方。1987年香港辦展,徐漢棠特設計製作了一把以海浪為壺身裝飾,並嵌上珍珠以擬水珠的“碧海明珠壺”,其裝飾手法可謂開歷代先例。在創作實踐的同時,徐漢棠對紫砂工藝理論進行了系統研究,發表了《傳統紫砂壺藝》、《傳統紫砂壺的成型》、《瑣談紫砂成型工具》、《茶與紫砂壺》等多篇論文。他說:“紫砂藝術作為一種境界是很高深的,可是作為一種造物方法,它又是很親切的,它並不是簡單的再現或摹仿自然,而是深深地將自我表現和審美觀念蘊涵在作品中,作品是無聲的語言,它會真實地流露出你的心聲。”

千古一品“漢棠盆”

宜興傳誦著一段佳話:徐漢棠近幾年先後幾批次從臺灣用重金收回了他自己做的140多件紫砂花盆。而那些花盆都是他當年送給友人,後由臺灣收藏家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並帶過海峽到達臺灣的。當年他都是免費贈送出去的,而現今,每件作品價值都逾萬元。記者有幸登上他家小樓一睹這些花盆的風采。花盆大都是微型的,大的有一隻茶葉筒般大小,小的只有拇指大小。形狀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花盆有圓型、方型、多角型、幾何型、線條型、浮雕型、嵌線型等多種形式,裝飾手法五花八門,無所不有,每一根線條,每一個造型,都體現了徐漢棠的無邊想像和藝術追求,就在這麼小小的花盆上還有著許多美麗的裝飾,其中不乏名人親筆字畫,人們在這些花盆上,可以見到一個大千世界,因為每一隻花盆都是精美絕倫的藝術精品!為什麼要重金收回自己的作品?徐老對筆者吐露了心聲:“我想自己創辦一個藝術館,把這些作品放進去,使自己的紫砂藝術品能永遠留給祖國,傳給後代。”

“漢棠盆”被譽為千古一絕。上海盆景協會和上海的收藏家對徐漢棠的紫砂花盆最為鍾情,他們為徐漢棠的每一隻花盆都編了號,現已編到250幾號。“不收漢棠盆,枉為收藏家”是上海收藏界的流行語。在宜興,紫砂藝人高手如林,可是紫砂花盆卻無人可以與“漢棠盆”比肩。

徐漢棠 潘壺 編號:33301

德藝雙馨揚美名

徐漢棠是個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也是一個虔誠的藝術家。

他曾說:“對於傳統必須加以尊重,且須深入的加以鑽研,才能打下扎實的根基。傳統乃是前人智慧的積累,承襲傳統並不可恥,重要的是能在承繼之中,推陳出新,並賦予作品新的時代意義。”徐漢棠對於傳統與創新相容並蓄,可謂獨得其中三味。

他為人謙虛,作風踏實,痛恨虛張聲勢。雖然徐漢棠獲獎連連,“一壺萬金”,海內外收藏家、紫砂愛好者對其作品趨之若騖。但是徐漢棠並不以此自滿,仍然不斷作新的嘗試,近年又先後有創新之作,如“古獸窺今”、“寒江獨釣”、“龍宮寶燈”等壺問世,此外還仿製了大亨式“仿古”和“大亨掇壺”等,得到了臺灣和大陸地區收藏家和藝術家的好評。徐漢棠常以“做到老,學到老”來自勉。有一次一位著名收藏家讚揚他的“漢棠盆”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時,他立即糾正道:“前無古人尚可接受,後無來者實不敢當,因為時代在前進,藝術在發展,我希望有人超過我。”

1985年調至紫砂二廠任研究所所長,次年中藝公司辦展,徐漢棠應邀前去做技術表演,香港各電視臺和各報社爭相採訪與報導,參與作品有“歲寒三友”、“三菱花壺”和“大型掇壺”,獲得高度評價。他的紫砂壺身價在國內外拍賣一把就要數十萬元。

博採眾長,常做常新,是徐漢棠大師執著的工作態度。他繼承了顧景舟大師的製作技法,吸取了明清幾代大家的優秀風格,融入了自己的思想,積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作品製作嚴謹規正,講究點、線、面的變化,線、面轉折過渡恰到好處,圓潤有力度,造型變化方中有圓,圓中寓方。1987年香港辦展,徐漢棠特設計製作了一把以海浪為壺身裝飾,並嵌上珍珠以擬水珠的“碧海明珠壺”,其裝飾手法可謂開歷代先例。在創作實踐的同時,徐漢棠對紫砂工藝理論進行了系統研究,發表了《傳統紫砂壺藝》、《傳統紫砂壺的成型》、《瑣談紫砂成型工具》、《茶與紫砂壺》等多篇論文。他說:“紫砂藝術作為一種境界是很高深的,可是作為一種造物方法,它又是很親切的,它並不是簡單的再現或摹仿自然,而是深深地將自我表現和審美觀念蘊涵在作品中,作品是無聲的語言,它會真實地流露出你的心聲。”

千古一品“漢棠盆”

宜興傳誦著一段佳話:徐漢棠近幾年先後幾批次從臺灣用重金收回了他自己做的140多件紫砂花盆。而那些花盆都是他當年送給友人,後由臺灣收藏家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並帶過海峽到達臺灣的。當年他都是免費贈送出去的,而現今,每件作品價值都逾萬元。記者有幸登上他家小樓一睹這些花盆的風采。花盆大都是微型的,大的有一隻茶葉筒般大小,小的只有拇指大小。形狀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花盆有圓型、方型、多角型、幾何型、線條型、浮雕型、嵌線型等多種形式,裝飾手法五花八門,無所不有,每一根線條,每一個造型,都體現了徐漢棠的無邊想像和藝術追求,就在這麼小小的花盆上還有著許多美麗的裝飾,其中不乏名人親筆字畫,人們在這些花盆上,可以見到一個大千世界,因為每一隻花盆都是精美絕倫的藝術精品!為什麼要重金收回自己的作品?徐老對筆者吐露了心聲:“我想自己創辦一個藝術館,把這些作品放進去,使自己的紫砂藝術品能永遠留給祖國,傳給後代。”

“漢棠盆”被譽為千古一絕。上海盆景協會和上海的收藏家對徐漢棠的紫砂花盆最為鍾情,他們為徐漢棠的每一隻花盆都編了號,現已編到250幾號。“不收漢棠盆,枉為收藏家”是上海收藏界的流行語。在宜興,紫砂藝人高手如林,可是紫砂花盆卻無人可以與“漢棠盆”比肩。

徐漢棠 潘壺 編號:33301

德藝雙馨揚美名

徐漢棠是個德藝雙馨的藝術家,也是一個虔誠的藝術家。

他曾說:“對於傳統必須加以尊重,且須深入的加以鑽研,才能打下扎實的根基。傳統乃是前人智慧的積累,承襲傳統並不可恥,重要的是能在承繼之中,推陳出新,並賦予作品新的時代意義。”徐漢棠對於傳統與創新相容並蓄,可謂獨得其中三味。

他為人謙虛,作風踏實,痛恨虛張聲勢。雖然徐漢棠獲獎連連,“一壺萬金”,海內外收藏家、紫砂愛好者對其作品趨之若騖。但是徐漢棠並不以此自滿,仍然不斷作新的嘗試,近年又先後有創新之作,如“古獸窺今”、“寒江獨釣”、“龍宮寶燈”等壺問世,此外還仿製了大亨式“仿古”和“大亨掇壺”等,得到了臺灣和大陸地區收藏家和藝術家的好評。徐漢棠常以“做到老,學到老”來自勉。有一次一位著名收藏家讚揚他的“漢棠盆”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時,他立即糾正道:“前無古人尚可接受,後無來者實不敢當,因為時代在前進,藝術在發展,我希望有人超過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