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狀元年年有,這個潮汕狀元特別牛

現在每個地區每一年都有狀元獨佔鰲頭, 在古時候的應試科舉, 全國的狀元就只有一個, 是真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很多狀元雖然名聲盛極一時,

但是在經過歷史沙河的沖洗, 早已被世人淡忘, 極少數可以真正的名垂千古, 流芳百世, 正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潮汕狀元林大欽。

林大欽(1511年~1545年)是明嘉靖壬辰科狀元, 也是潮汕本土培養出來的唯一一位科舉文科狀元。 林大欽高中狀元後,

授翰林院修撰, 21歲就折桂的他, 是中國歷史上極其罕見的, 歷史上很多古代狀元都已經被世人所遺忘, 而林大欽的傳說故事, 至今還在潮汕地區為人們相傳。 後人將他生前的作品結集到《東浦先生文集》, 後來學者將其整理為《林大欽集》。

林大欽雖出寒門, 但是聰穎嗜學, 21歲就高中狀元。 潮汕流傳至今的“出花園”習俗, 就是從少年林大欽的做法傳承下來的。

林大欽家中貧窮, 但是又好學, 父母不忍大欽失學, 便東借西湊才勉強可供大欽上學。 入學學生在上學那天一定要穿紅鞋, 一來代表斯文,

二是效仿官鞋, 意味孩子將來可以當官。 大欽家把錢都拿去教學費了, 怎麼買得起一雙紅鞋呢?於是他父母就到街上買一雙便宜的木屐, 用紅油將木屐塗成紅木屐, 當成紅鞋。

穿著紅木屐去上學的大欽在路上看到有人提著大公雞求對聯, 出了上聯“雄雞頭上髻”,

誰能對得上, 就可以獲得這只公雞, 對不上, 只需要付一文錢就可以了。 大欽心想代價不高, 若能對得上, 還可把公雞抱回去給爹娘, 就對上“牝羊頷下須”, 眾人聽了拍手叫好, 抱著大公雞的人也認同地把公雞送給了大欽。

回家後爹娘聽了大欽對聯的情景, 大悅,便把公雞殺了,剁下雞頭給大欽吃,寓意希望大欽考試得頭名,日後當官帶紅冠。後來大欽果真中了狀元,他兒時的這件事就被人們提起並相傳。

人們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便在孩子入學的時候,給孩子穿紅屐吃雞頭,這個做法就成為了今天潮汕兒童“出花園”的習俗。

當時盛行王陽明學說,大欽深受陽明心學的影響,後來回潮講學,講的就是陽明心學。

在陽明心學的發展史上,大欽也是不遺餘力。當時有很多事王陽心學的崇拜者,林大欽也經常跟這些學者一起交流切磋心學心得,在後期林大欽在心學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思想主張。

主張一:以“現成良知”論

,林大欽在《與王汝中兄》信中說:“善惡同於幻化,思慮等於冥蒙,清淨均于大道,滅絕齊于生髮,故混於物而不垢,離於物而不淨。”他認為“人心之真,萬古不磨,原自廓然,非由聖傳而有”;“不傳而自明,不求而自至”。這就是說,“道”妙在“無為”,一切都不必去做,求其自然。

主張二

主張二:以“無思無慮”否定“讀書明理”“致良知”的修持方法

。林大欽主張本體即工夫。他認為,由於“道以無為為妙”,“非人力為之”,所以心學之道只在於讓心縱橫自在,無思無慮,即滅即生。在他看來,什麼“致良知”,什麼“讀書明理”,都是不可為的,也是多餘的,而且可以說是書讀多了反而把人弄糊塗了。他在組詩《感興》中,對這一思想更是抒發得淋漓盡致,諸如“所困在群書”,“開顏抑遺帙,茫然失所宜”,“神德本自然,豈為知識迷”,“斯理苟能明,何必讀多書”等等否定“讀書明理”的詩句,觸目可見。

主張三:以“托志泉石,安命樂天”否定“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觀念

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國封建時代土大夫公認的價值準則,被稱為“三不朽”。林大欽撰寫了《駁<左史書>》一文,對這“三不朽”給予無情鞭笞。他嚴肅指出,以此“三立”為不朽,讓人們去“奔走功名,蹺足富貴”,那是“詭異流遁,飾行動眾”,使人喪失本性。為此,他極力主張“托志泉石,安命樂天。縱心容冶,逍遙自然”。與此同時,他一反“無欲”主張,提出了“今之所稱無欲者,寡欲而已矣”的新的道德價值取向。當然,這種“寡欲”主張與否定“三不朽”似一致,又不一致。否定“三不朽”不是“無欲”了麼?大概“托志泉石”也是一種欲罷。

林大欽的學術思想,體現了他的個人社會經歷,大欽的學術思想儘管受到嘉靖的讚賞,但是政治主張依然得不到實施,林大欽的思想從積極人世轉變到消極出世,從讀書明理轉變為無思縱橫。王陽明直言:“海內通知之盛,莫有先於潮者。”

1540年大欽的母親去逝,他也因為哀傷過度而大病。1545年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歸途中病卒。林大欽墓在桑浦山狀元埔。墓為封土堆,朝向西南。

有碑亭,高約3米,亭內的藻井刻八卦太極圖,橫額刻“東莆佳城”四字。碑面正中書“狀元及第翰林院修撰東莆林公墓”,右下角小字刻“孝子天繼泣血立石”。1987年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悅,便把公雞殺了,剁下雞頭給大欽吃,寓意希望大欽考試得頭名,日後當官帶紅冠。後來大欽果真中了狀元,他兒時的這件事就被人們提起並相傳。

人們認為這是一個好兆頭,便在孩子入學的時候,給孩子穿紅屐吃雞頭,這個做法就成為了今天潮汕兒童“出花園”的習俗。

當時盛行王陽明學說,大欽深受陽明心學的影響,後來回潮講學,講的就是陽明心學。

在陽明心學的發展史上,大欽也是不遺餘力。當時有很多事王陽心學的崇拜者,林大欽也經常跟這些學者一起交流切磋心學心得,在後期林大欽在心學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思想主張。

主張一:以“現成良知”論

,林大欽在《與王汝中兄》信中說:“善惡同於幻化,思慮等於冥蒙,清淨均于大道,滅絕齊于生髮,故混於物而不垢,離於物而不淨。”他認為“人心之真,萬古不磨,原自廓然,非由聖傳而有”;“不傳而自明,不求而自至”。這就是說,“道”妙在“無為”,一切都不必去做,求其自然。

主張二

主張二:以“無思無慮”否定“讀書明理”“致良知”的修持方法

。林大欽主張本體即工夫。他認為,由於“道以無為為妙”,“非人力為之”,所以心學之道只在於讓心縱橫自在,無思無慮,即滅即生。在他看來,什麼“致良知”,什麼“讀書明理”,都是不可為的,也是多餘的,而且可以說是書讀多了反而把人弄糊塗了。他在組詩《感興》中,對這一思想更是抒發得淋漓盡致,諸如“所困在群書”,“開顏抑遺帙,茫然失所宜”,“神德本自然,豈為知識迷”,“斯理苟能明,何必讀多書”等等否定“讀書明理”的詩句,觸目可見。

主張三:以“托志泉石,安命樂天”否定“立德、立功、立言”的道德觀念

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國封建時代土大夫公認的價值準則,被稱為“三不朽”。林大欽撰寫了《駁<左史書>》一文,對這“三不朽”給予無情鞭笞。他嚴肅指出,以此“三立”為不朽,讓人們去“奔走功名,蹺足富貴”,那是“詭異流遁,飾行動眾”,使人喪失本性。為此,他極力主張“托志泉石,安命樂天。縱心容冶,逍遙自然”。與此同時,他一反“無欲”主張,提出了“今之所稱無欲者,寡欲而已矣”的新的道德價值取向。當然,這種“寡欲”主張與否定“三不朽”似一致,又不一致。否定“三不朽”不是“無欲”了麼?大概“托志泉石”也是一種欲罷。

林大欽的學術思想,體現了他的個人社會經歷,大欽的學術思想儘管受到嘉靖的讚賞,但是政治主張依然得不到實施,林大欽的思想從積極人世轉變到消極出世,從讀書明理轉變為無思縱橫。王陽明直言:“海內通知之盛,莫有先於潮者。”

1540年大欽的母親去逝,他也因為哀傷過度而大病。1545年葬母于桑浦山之麓,在歸途中病卒。林大欽墓在桑浦山狀元埔。墓為封土堆,朝向西南。

有碑亭,高約3米,亭內的藻井刻八卦太極圖,橫額刻“東莆佳城”四字。碑面正中書“狀元及第翰林院修撰東莆林公墓”,右下角小字刻“孝子天繼泣血立石”。1987年被列為潮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