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重義輕財,粵商陳炳謙在上海

宋鑽友

1938年8月, 澳門鏡湖, 纏綿病床數月的陳炳謙已進入彌留之際, 此時離國軍撤離上海已過去8個多月, 他在上海的大部分地產已成戰區。

一生辛勞所得毀於一旦, 陳炳謙的失落、沮喪不難想像。

8月7日, 這位旅滬廣東富商撒手人寰, 享年77歲。 數月後消息傳到上海。 12月25日, 上海44家商界團體聯合在湖社為陳炳謙舉行了頗具規模的追悼會。 上海成為孤島後, 上海商界領袖虞洽卿已很少公開露面, 但摯友的追悼會, 他還是來了。 此外, 沈聯芳、楊信之等上海商界多位重量級領袖均親自到場, 轟動一時。 1939年8月9日陳炳謙逝世周年時, 上海各界再次為其舉行紀念大會, 陳炳謙的非凡影響力於此可見。

創辦中國公立醫院, 消滅鼠疫

陳炳謙, 1862年出生於澳門鏡湖, 香山先下恭都黃茅斜村人(今珠海市香洲區前山鎮梅溪村)。 少年時代隨兄長陳輔臣來滬謀生, 勤奮加上天分,

幫他打開命運之門。 他是英國在華五大洋行之一的祥茂洋行的買辦, 該行經營範圍從進出口到保險、地產, 無所不包。 陳炳謙在推銷祥茂的英國肥皂上顯示了出眾的才能, 注意廣告宣傳, 注重品牌經營, 負責推銷肥皂期間, 印有精美圖案的祥茂肥皂廣告紙遍及上海的街巷, 是力士肥皂之前最暢銷的英國肥皂。 陳炳謙為人誠實, 有著良好的信譽, 代理祥茂火險生意期間, 數次據實賠付鉅款, 從不藉口拖延抑或抵賴, 早年的《申報》曾多次登載投保者獲得賠款後對陳炳謙的致謝詞。 陳炳謙的誠信不僅為自己也為洋行贏得了客戶的信任。 致富後, 陳炳謙與其兄長涉足地產投資, 昆仲均為滬上英國地產商業廣告公司的董事。
據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的征信調查稱, 其個人資產在100萬-200萬之間。

陳炳謙雖為富商, 但重義輕財, 他的一生, 主要以參與大量社會活動和慈善公益事業而為世所重。

1910年, 祥茂洋行買辦陳炳謙首次真正進入上海市民的視線。 這一年10月, 虹口發現鼠疫, 消息傳出, 震驚了租界當局。 歷史上, 香港的一次鼠疫奪去了大量民眾的生命, 為防範鼠疫在上海出現, 租界當局多次頒佈法令, 嚴密防範。 虹口出現鼠疫的消息被確認後, 租界衛生署立即啟動滅疫措施, 派出大批防疫人員開往虹口。 多年來, 租界當局一直把上海的鼠疫歸之于華人不講衛生, 歷次防疫法令也多針對華人。 受此影響, 防疫人員在虹口的檢疫行動粗魯無禮, 如強闖民宅包括女眷住宅,

對行路華人不問青紅皂白, 生拉硬拽, 激怒了當地華民, 遭到憤怒的華人圍毆。 針對虹口華人的激烈反應, 租界揚言將採取斷然措施, 一場華洋衝突即將上演。

為了敉平風波, 上海商界與租界當局進行了多次磋商, 租界堅持把染疫病人送到租界醫院強制隔離, 虹口的中國市民誓死不從,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從情理上說, 不隔離病人, 鼠疫極可能大範圍傳播, 上海的華洋社會無一人可以倖免。 然而深刻的隔閡, 使得虹口的中國人無法接受租界的措置。

從一開始, 陳炳謙就參加了上海商界領袖與租界當局的談判, 一直在思考合適的解決辦法。 他多次不顧危險, 出入疫區, 細心調查, 對疫情有著真切瞭解。

數次會談後, 他向租界當局鄭重建議, 鼠疫雖然可怕, 但疫情並不像租界工部局想像的那麼嚴重, 可以考慮由中國人自己設立一座傳染病醫院, 將染疫病人送到該院隔離, 由中國醫院自己聘請醫生進行醫療, 租界給以適當指導。 工部局沒有否定陳炳謙的建議, 但提出必須在四天內建成, 否則仍須將病人送進租界醫院隔離。

一場一觸即發的鼠疫與人戰就此安然渡過。

據中國公立醫院的征信錄, 醫院的出讓金及建院經費由上海各業領袖捐贈, 陳炳謙先後捐款3萬元, 在世時又多次向中國公立醫院捐款, 用作常年經費。 對陳炳謙在創辦中國公立醫院中的作用知之甚悉的沈仲禮公正指出, 醫院“賴其商榷扶護之力居多”。

維穩上海金融,抵制停兌令

閘北有自來水和電源,始於清末,當時閘北基本沒有什麼近代市政設施,租界伺機越界豎立電線杆,敷設水管,向與租界毗連之地區居民和商家供應水電。1910年,李平書等以租界此舉侵犯主權,經與政府協商,由官商合組閘北水電公司,1914年4月收歸省辦,改名為省立上海閘北水電廠。1922年,因閘北市面日漸繁盛,電機容量漸感不敷所需,有商人向工部局提出,由工部局電力廠向閘北輸送部分電力,為避免主權紛爭,名曰“分饋”。計畫曝光後,閘北不少公團提出所謂“分饋”,有損主權,提出改歸商辦,重振閘北水電事業。

1923年秋,江蘇省議會通過了閘北水電改歸商辦的決議,次年省長韓國鈞發現閘北商界雖然一再要求商辦,已有籌資甚少,距離擴建資本400萬元尚遠,推翻了前議。儘快籌集更多的資金成為獲取官方批准商辦的關鍵。為此閘北地方公團代表多次上門,希望陳炳謙率先投資,帶動其他商人。在官商雙方長達一年的博弈中,陳炳謙一直在暗中觀察,他意識到隨著閘北近代經濟的加速發展,人口的增長,擴建閘北水電廠確已迫在眉睫,經慎重考慮,1924年6月,他宣佈投資20萬元,參與閘北水電廠的擴建,占擴建總資本的5%。陳炳謙的行動影響了許多商人,面對擴建資本的落實,韓國鈞無法堅持原議,8月,閘北水電廠改歸商辦才塵埃落定,商辦閘北水電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除此之外,陳炳謙在上海近代史上影響最大的一項行動,是1916年助力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抵制北京政府的停兌令。

1915年底,袁世凱復辟稱帝,國民黨籍人士擔任督軍的雲南、廣西、廣東、浙江等地紛紛宣佈獨立。為籌集剿滅義軍軍餉,袁世凱採納梁士詒獻策,將中國、交通兩家銀行合併,以集中現金,並發行一種不兌現鈔票。消息傳出,存戶紛紛要求兌現,“國務院”有備在先,立即下令兩行停兌鈔票,止付存款。命令傳到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總經理張公權以信用為現代銀行之生命,信用一失,命脈立絕,他與總經理宋漢章商量,決定抵制北京政府的停兌令。

決定見報次日,存戶紛紛湧往中國銀行取款,銀行承受了空前的壓力。在這一關鍵時刻,陳炳謙以“中國銀行系滬上華資銀行之中堅,該行動搖,上海的金融勢將不穩”為由,聯絡10餘名上海最具實力的實業家、銀行家,將各人存款轉入上海分行,以示支持。滙豐銀行等滬上多家外國銀行一致表示支援張公權、宋漢章的決定,滙豐還與該行簽訂了巨額借款協定。

擠兌潮在各方的斡旋下終於得以平息。數年後中、交兩行決定提取一筆資金購置位於上海華山路上的一塊土地,獎勵在抵制停兌令事件中起過關鍵作用的人物,受獎者名單上就有陳炳謙。按照雙方的協議,受獎者可在這塊土地上建造住宅,這就是滬上著名“範園”的來歷。幫助中交兩行抵制停兌令,使陳炳謙成為上海商界聞人,也是1920-1930年代旅滬廣幫商人的代表。

威海路771號,陳炳謙舊居,現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再建同鄉醫院,特設產科

近代上海的公共領域充分發展,各類社會團體承擔了大量牽涉全市性的公共事務。但本質上,上海仍是一個由不同地緣群體構成的同鄉社會,同鄉社群一直是商界精英社會公益的事業重點。陳炳謙擔任廣肇公所董事多年,發起創辦粵僑商業聯合會,擔任會長,對於旅滬廣東同鄉的慈善救助不遺餘力。

1923年落成的粵商醫院,是他繼中國公立醫院之後建立的第二座頗具規模的公益醫院。早在19世紀末廣肇公所即設立廣肇醫院,唐茂枝、趙岐峰等旅滬廣東紳商還設立了一家元濟善堂,實際也是醫療機構,但規模較小,隨著同鄉的大量湧入,難以適應需求。1919年粵僑商業聯合會成立,陳炳謙率先提出要建造一家規模更大,設施更全的同鄉醫院。經過四年籌建,同鄉醫院于1923年落成。據粵商醫院征信錄,陳炳謙、簡照南、趙灼臣等旅滬廣東富商總共為這家醫院捐資20余萬鉅資,陳炳謙個人捐資3萬元。

同鄉醫院坐落于廣東商民麇集的閘北天通庵路,占地20餘畝,有100多間房間,設立多種專科,分屬中西醫部。還特設產科,以緩解區內孕婦生育困難。為確保這家公益機構長期運作,粵商醫院董事會規定,每名董事年捐100元,年捐總收入在6000-8000元之間。粵商不僅為同鄉服務,也向非粵籍市民開放。由於設施佳、醫務力量強,該院的設立一定程度改變了閘北地區的看病難問題。

拯救廣州四鄉米荒

陳炳謙少年時代即離開家鄉,雖旅滬數十年,桑梓之情無一日稍減。每當家鄉遭受自然災害,總是盡其所能予以救助。1919年,他和南洋煙草公司簡照南昆仲聯手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糧食平調,體現了他對家鄉的忠誠。

1919年年初,廣州四鄉遭遇百年未遇之嚴峻米荒,省城附近的鄉民扶老攜幼,絡繹於道,“群向城中求粥,冀圖一飽”;“四鄉更有行數十裡,欲求粒米而不可得者。嗷嗷待哺,奄奄待斃者,觸目皆是。”粵僑商業聯合會接到粵中慈善機構的告急電報後,陳炳謙立即召集會議,決定籌資組織大規模糧食平調。他的想法得到南洋煙草公司創辦人簡照南的全力支援,雙方約定,分頭在滬粵兩地組織糧食平調工作。簡照南和買辦陳廉伯發起成立廣東糧食救濟會,很快籌集了50萬墊款、20萬元捐款,其中南洋煙草公司貸款10萬元,捐款5萬元,簡氏昆仲各自另捐一萬元。廣東滙豐銀行墊款5萬元,陳廉伯墊款10萬元。粵僑商業聯合會數日內籌集了借款40萬元,捐款數萬元。總計滬粵兩地籌集資金百萬元。

由於災情嚴峻,這次平調只能向蕪湖米市購米,按照以往的經驗,米糧採辦達到一定規模就會影響當地的米價,常受當地官府和米商的阻攔,此外還要徵調多艘輪船組織運輸,須取得輪船公司和海關的配合。簡照南很清楚,這些棘手的事只有陳炳謙才能辦妥,遂將廣東糧食救濟會的米糧購辦和運輸委託陳炳謙代辦。

粵僑商業聯合會經慎重考慮,決定由會員穗生源的聯號利源長負責在蕪湖採辦大米。該號在蕪湖的聯號經理李聯明,從事米業數十年,在蕪湖同業中地位很高。利源長接受任務後,即以“公爾忘私”的精神,“停辦己貨”,完滿完成了任務。

為及時運出糧食,陳炳謙又親自前往輪船招商局租定“圖南號”,後又雇三北公司之惠順、太古公司之“杭州號”,陸續開往蕪湖載米赴粵。

根據陳炳謙的提議,第一批蕪米裝船往出,廣東糧食救濟會即在廣州各大報紙上刊登廣告,告知災民,平調米數日內將運抵省城。有報導稱:“粵省米價自粵僑商業聯合會前次起運之第一批蕪米道粵平調後,已稍見平落。”

總計這次大規模糧食平調行動,上海粵僑商業聯合會先後採辦了數十萬擔大米,分14批運往廣州,最終解除了這次百年未遇的米荒,拯救了無數生靈。

從紳商到商紳

陳炳謙是個買辦商人,一生雖然投資過無數工商企業、銀行,大都礙于朋友面子,屬於掛名董事,並沒有留下一家獨創的大企業,卻在社會領域留下了良好的名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其實置於20世紀一二十年代的上海社會,就不難理解。

上海開埠之後,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商人的社會地位同步上升,“紳商”一詞,至清末民初嬗變為“商紳”,士紳固然仍屬社會精英地位,但置於商人之後,商人才是真正的社會領袖,正是這一點,驅使一大批富商擔負起地方社會的領導責任。

同為買辦的甬商領袖虞洽卿涉足社會活動領域之廣、之深廣為人知,對陳炳謙大量從事社會公益活動,應同樣作如是觀。而虞洽卿、陳炳謙等人之所以能發揮獨特的作用,與他們與上海租界當局、外僑社會以及各界華商的深厚關係密不可分。上海社會華洋雜居,20世紀上半葉,華人的民族主義上升,多次引發華洋衝突,如何協調雙方的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關係到上海社會經濟文化活動能否正常進行。

1910年的鼠疫事件爆發後,陳炳謙發起建立中國公立醫院,以巧妙的方式化解了一場迫在眉睫的大衝突。1916年,他又助力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抵制停兌令,是其充分調動其資金實力,以及與上海各幫商業領袖、外資銀行的良好關係,拯救上海金融秩序的壯舉。這一舉動,不能當作一般的善行等閒視之,作為一介商人,陳炳謙有大局,有遠略。

在處理與上海各幫的關係上,陳炳謙也不落窠臼。早在清末輪船招商局時代,廣幫即與江浙商人有矛盾。隨著浙江經濟勢力的上升,改善雙方的關係有利於粵商在上海的經濟活動。陳炳謙進入商界後,主動緩和與甬商的關係,在總商會內與甬商領袖虞洽卿親密合作,頗得虞洽卿的好感。

上海廣東同鄉社會表面上披著一層鄉情鄉誼的外衣,同樣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團。1918年,廣肇公所新舊董事發生衝突,三分之二的“舊董”因不滿激進派,憤而退出公所,另組粵僑商業聯合會,並在上海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廣肇和潮汕商幫的大聯合。粵僑商業聯合會成立後,陳炳謙為彌合“舊董”與激進派的矛盾,做了大量工作,後又率舊董返回公所,一如既往關心公所的事務。

數十年間,陳炳謙就這樣不知疲倦地奔波、調解在華洋之間、不同商幫之間、同鄉社會內不同集團之間,以一己之力,同時守望著家鄉和上海。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維穩上海金融,抵制停兌令

閘北有自來水和電源,始於清末,當時閘北基本沒有什麼近代市政設施,租界伺機越界豎立電線杆,敷設水管,向與租界毗連之地區居民和商家供應水電。1910年,李平書等以租界此舉侵犯主權,經與政府協商,由官商合組閘北水電公司,1914年4月收歸省辦,改名為省立上海閘北水電廠。1922年,因閘北市面日漸繁盛,電機容量漸感不敷所需,有商人向工部局提出,由工部局電力廠向閘北輸送部分電力,為避免主權紛爭,名曰“分饋”。計畫曝光後,閘北不少公團提出所謂“分饋”,有損主權,提出改歸商辦,重振閘北水電事業。

1923年秋,江蘇省議會通過了閘北水電改歸商辦的決議,次年省長韓國鈞發現閘北商界雖然一再要求商辦,已有籌資甚少,距離擴建資本400萬元尚遠,推翻了前議。儘快籌集更多的資金成為獲取官方批准商辦的關鍵。為此閘北地方公團代表多次上門,希望陳炳謙率先投資,帶動其他商人。在官商雙方長達一年的博弈中,陳炳謙一直在暗中觀察,他意識到隨著閘北近代經濟的加速發展,人口的增長,擴建閘北水電廠確已迫在眉睫,經慎重考慮,1924年6月,他宣佈投資20萬元,參與閘北水電廠的擴建,占擴建總資本的5%。陳炳謙的行動影響了許多商人,面對擴建資本的落實,韓國鈞無法堅持原議,8月,閘北水電廠改歸商辦才塵埃落定,商辦閘北水電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除此之外,陳炳謙在上海近代史上影響最大的一項行動,是1916年助力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抵制北京政府的停兌令。

1915年底,袁世凱復辟稱帝,國民黨籍人士擔任督軍的雲南、廣西、廣東、浙江等地紛紛宣佈獨立。為籌集剿滅義軍軍餉,袁世凱採納梁士詒獻策,將中國、交通兩家銀行合併,以集中現金,並發行一種不兌現鈔票。消息傳出,存戶紛紛要求兌現,“國務院”有備在先,立即下令兩行停兌鈔票,止付存款。命令傳到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副總經理張公權以信用為現代銀行之生命,信用一失,命脈立絕,他與總經理宋漢章商量,決定抵制北京政府的停兌令。

決定見報次日,存戶紛紛湧往中國銀行取款,銀行承受了空前的壓力。在這一關鍵時刻,陳炳謙以“中國銀行系滬上華資銀行之中堅,該行動搖,上海的金融勢將不穩”為由,聯絡10餘名上海最具實力的實業家、銀行家,將各人存款轉入上海分行,以示支持。滙豐銀行等滬上多家外國銀行一致表示支援張公權、宋漢章的決定,滙豐還與該行簽訂了巨額借款協定。

擠兌潮在各方的斡旋下終於得以平息。數年後中、交兩行決定提取一筆資金購置位於上海華山路上的一塊土地,獎勵在抵制停兌令事件中起過關鍵作用的人物,受獎者名單上就有陳炳謙。按照雙方的協議,受獎者可在這塊土地上建造住宅,這就是滬上著名“範園”的來歷。幫助中交兩行抵制停兌令,使陳炳謙成為上海商界聞人,也是1920-1930年代旅滬廣幫商人的代表。

威海路771號,陳炳謙舊居,現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再建同鄉醫院,特設產科

近代上海的公共領域充分發展,各類社會團體承擔了大量牽涉全市性的公共事務。但本質上,上海仍是一個由不同地緣群體構成的同鄉社會,同鄉社群一直是商界精英社會公益的事業重點。陳炳謙擔任廣肇公所董事多年,發起創辦粵僑商業聯合會,擔任會長,對於旅滬廣東同鄉的慈善救助不遺餘力。

1923年落成的粵商醫院,是他繼中國公立醫院之後建立的第二座頗具規模的公益醫院。早在19世紀末廣肇公所即設立廣肇醫院,唐茂枝、趙岐峰等旅滬廣東紳商還設立了一家元濟善堂,實際也是醫療機構,但規模較小,隨著同鄉的大量湧入,難以適應需求。1919年粵僑商業聯合會成立,陳炳謙率先提出要建造一家規模更大,設施更全的同鄉醫院。經過四年籌建,同鄉醫院于1923年落成。據粵商醫院征信錄,陳炳謙、簡照南、趙灼臣等旅滬廣東富商總共為這家醫院捐資20余萬鉅資,陳炳謙個人捐資3萬元。

同鄉醫院坐落于廣東商民麇集的閘北天通庵路,占地20餘畝,有100多間房間,設立多種專科,分屬中西醫部。還特設產科,以緩解區內孕婦生育困難。為確保這家公益機構長期運作,粵商醫院董事會規定,每名董事年捐100元,年捐總收入在6000-8000元之間。粵商不僅為同鄉服務,也向非粵籍市民開放。由於設施佳、醫務力量強,該院的設立一定程度改變了閘北地區的看病難問題。

拯救廣州四鄉米荒

陳炳謙少年時代即離開家鄉,雖旅滬數十年,桑梓之情無一日稍減。每當家鄉遭受自然災害,總是盡其所能予以救助。1919年,他和南洋煙草公司簡照南昆仲聯手組織了一次大規模的糧食平調,體現了他對家鄉的忠誠。

1919年年初,廣州四鄉遭遇百年未遇之嚴峻米荒,省城附近的鄉民扶老攜幼,絡繹於道,“群向城中求粥,冀圖一飽”;“四鄉更有行數十裡,欲求粒米而不可得者。嗷嗷待哺,奄奄待斃者,觸目皆是。”粵僑商業聯合會接到粵中慈善機構的告急電報後,陳炳謙立即召集會議,決定籌資組織大規模糧食平調。他的想法得到南洋煙草公司創辦人簡照南的全力支援,雙方約定,分頭在滬粵兩地組織糧食平調工作。簡照南和買辦陳廉伯發起成立廣東糧食救濟會,很快籌集了50萬墊款、20萬元捐款,其中南洋煙草公司貸款10萬元,捐款5萬元,簡氏昆仲各自另捐一萬元。廣東滙豐銀行墊款5萬元,陳廉伯墊款10萬元。粵僑商業聯合會數日內籌集了借款40萬元,捐款數萬元。總計滬粵兩地籌集資金百萬元。

由於災情嚴峻,這次平調只能向蕪湖米市購米,按照以往的經驗,米糧採辦達到一定規模就會影響當地的米價,常受當地官府和米商的阻攔,此外還要徵調多艘輪船組織運輸,須取得輪船公司和海關的配合。簡照南很清楚,這些棘手的事只有陳炳謙才能辦妥,遂將廣東糧食救濟會的米糧購辦和運輸委託陳炳謙代辦。

粵僑商業聯合會經慎重考慮,決定由會員穗生源的聯號利源長負責在蕪湖採辦大米。該號在蕪湖的聯號經理李聯明,從事米業數十年,在蕪湖同業中地位很高。利源長接受任務後,即以“公爾忘私”的精神,“停辦己貨”,完滿完成了任務。

為及時運出糧食,陳炳謙又親自前往輪船招商局租定“圖南號”,後又雇三北公司之惠順、太古公司之“杭州號”,陸續開往蕪湖載米赴粵。

根據陳炳謙的提議,第一批蕪米裝船往出,廣東糧食救濟會即在廣州各大報紙上刊登廣告,告知災民,平調米數日內將運抵省城。有報導稱:“粵省米價自粵僑商業聯合會前次起運之第一批蕪米道粵平調後,已稍見平落。”

總計這次大規模糧食平調行動,上海粵僑商業聯合會先後採辦了數十萬擔大米,分14批運往廣州,最終解除了這次百年未遇的米荒,拯救了無數生靈。

從紳商到商紳

陳炳謙是個買辦商人,一生雖然投資過無數工商企業、銀行,大都礙于朋友面子,屬於掛名董事,並沒有留下一家獨創的大企業,卻在社會領域留下了良好的名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其實置於20世紀一二十年代的上海社會,就不難理解。

上海開埠之後,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商人的社會地位同步上升,“紳商”一詞,至清末民初嬗變為“商紳”,士紳固然仍屬社會精英地位,但置於商人之後,商人才是真正的社會領袖,正是這一點,驅使一大批富商擔負起地方社會的領導責任。

同為買辦的甬商領袖虞洽卿涉足社會活動領域之廣、之深廣為人知,對陳炳謙大量從事社會公益活動,應同樣作如是觀。而虞洽卿、陳炳謙等人之所以能發揮獨特的作用,與他們與上海租界當局、外僑社會以及各界華商的深厚關係密不可分。上海社會華洋雜居,20世紀上半葉,華人的民族主義上升,多次引發華洋衝突,如何協調雙方的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關係到上海社會經濟文化活動能否正常進行。

1910年的鼠疫事件爆發後,陳炳謙發起建立中國公立醫院,以巧妙的方式化解了一場迫在眉睫的大衝突。1916年,他又助力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抵制停兌令,是其充分調動其資金實力,以及與上海各幫商業領袖、外資銀行的良好關係,拯救上海金融秩序的壯舉。這一舉動,不能當作一般的善行等閒視之,作為一介商人,陳炳謙有大局,有遠略。

在處理與上海各幫的關係上,陳炳謙也不落窠臼。早在清末輪船招商局時代,廣幫即與江浙商人有矛盾。隨著浙江經濟勢力的上升,改善雙方的關係有利於粵商在上海的經濟活動。陳炳謙進入商界後,主動緩和與甬商的關係,在總商會內與甬商領袖虞洽卿親密合作,頗得虞洽卿的好感。

上海廣東同鄉社會表面上披著一層鄉情鄉誼的外衣,同樣存在不同的利益集團。1918年,廣肇公所新舊董事發生衝突,三分之二的“舊董”因不滿激進派,憤而退出公所,另組粵僑商業聯合會,並在上海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廣肇和潮汕商幫的大聯合。粵僑商業聯合會成立後,陳炳謙為彌合“舊董”與激進派的矛盾,做了大量工作,後又率舊董返回公所,一如既往關心公所的事務。

數十年間,陳炳謙就這樣不知疲倦地奔波、調解在華洋之間、不同商幫之間、同鄉社會內不同集團之間,以一己之力,同時守望著家鄉和上海。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