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為什麼很多莆田人不是清明掃墓,而是冬至掃墓?

農曆十一月冬至節, 俗稱冬至。 在莆田, 冬至被當作一個僅次於春節的節日, 古代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多數在外的家人都會在這天回家祭拜祖先, 莆仙民眾在冬至節舉家團聚搓丸籽、吃丸籽, 故稱冬至丸。 此節有團圓之義和祭祖等習俗。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 俗稱“冬節”。 《南書·堯曲》秋冬至為日短。 《史記·律書》載:“氣始於冬至, 周而復始。 ”春秋時期的周曆便以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夏曆十一月)為歲前。 相傳從漢代時就開始過冬至節。 冬至古有“亞歲”之稱, 冬至的前夜也有“冬除”、“二除夜”之稱, 其熱鬧程度和歲除(即春節)相仿。

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載》:“十一月冬至, 京師最重此節。 雖五貧者, 一年間, 積累假借, 至此日更易新衣, 備辦飲食, 享祀先祖。 官放關撲(為財錢之戲)慶賀往來, 一如年節。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粉糯米為丸, 是日早熟, 而薦之于祖考。 ”

冬至瞑

冬至前一晚, 家家戶戶祭天祭祖, 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俗稱“冬至瞑”, 當天下午家家戶戶要先做好祭天祭祖的儀式, 俗稱“做祭瞑”。

首先由當家女人換好紅衣服, 在自家祖宗牌位前擺放各種供品, 祭拜、祈福完畢, 燃放鞭炮。 然後在自家廳堂正中間支起桌子, 擺放福橘、紅紙封好的紅筷子、大生薑、糖等。 “橘”和“吉”同音, 福橘寓意“福星高照、吉祥平安;生薑、糖和筷子, 則寓意家宅興旺, 一家人團團圓圓, 甜蜜幸福。

搓丸子

祭祀完畢, 到了晚上(冬至暝)闔家人要圍在一起搓丸。 製作丸籽, 先是將糯米用淨水浸二三小時, 淘洗乾淨後撈起來, 舊時用石磨成米漿(如今用電動機械碾漿省時方便), 裝入潔淨濾布袋, 紮緊袋口, 壓幹水份成幹漿, 倒在面盆裡或“晾箔”裡, 取幹漿若干量, 用手揉勻搓成圓塊, 放入沸水鍋內煮熟撈起再放進幹漿盆或“晾箔”內, 與生幹漿一起揉成粘漿團, 搓成圓長條, 摘成一粒粒圓坯, 用雙手掌再搓成一個個圓丸。 搓丸時, 先捏塑元寶、銀錠、秤砣、杵臼、牛、小豬、小狗等,

象徵財源廣進, 六畜發達興旺。

圓丸分為大丸和小圓籽, 大丸內包紅糖和炒花生餡, 小圓籽是實心的(沒有包餡子)。 有的還製作車丸。 無論是自家製作還是商店買回的丸子, 冬至節, 要將丸籽與板糖、薑母、一副(10雙)新紅箸、“三春”一起擺在灶公爺前過夜。 另外, 江口、涵江等地鄉民還要另搓一串串珠大小“客烏丸”, 待次日早天蒙亮時撒置於屋頂上, 以吸引喜鵲來啄食報喜。

冬至早

第二天早上俗稱“冬至早”, 當家女人起早給全家人下丸籽加薑、糖煮熟後, 先供神祭祖, 焚香敬土地公、灶公、公媽等, 再全家分食, 小狗、元寶等則粘貼在門上, 而仙遊縣的東鄉人則將“秤砣”、“銀錠”擺在灶公前, 而鄉人則置於灶口上方灶面上。

上山掃墓

吃完湯圓,舉家上山掃墓。由於“冬至暝”夜最長,小孩子又愛吃“丸仔湯”,此夜,小孩們因想吃丸子總盼天快亮,故有“愛吃丸籽天不亮”的諺語。

其實,也不是所有的莆田人都會在冬至這一天祭祀掃墓。莆田分南北洋,南洋多是清明掃墓,北洋則是冬至掃墓的多,清明掃墓的少,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掃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掃墓。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說,冬至掃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可以避開春耕,不會耽誤農活;也有傳說是因為古代農民糧食少,清明前後無法辦理“三牲”祭品,冬至前後則是秋收後糧食充足的時候。若逢家有喪事,則 不敢舂制米粉,需由親戚饋贈。主人回送生薑、白曲、紅糖、麥芽餅、五穀種等作為回禮,表示見“白”不忌,祝其吉利發財。是日,也有上山掃墓之俗,仙遊人一般于冬至日或節後祭墓,俗稱“冬至後”。

團圓節

冬至“團圓節”更有趣。

相傳很久以前,興化府裡興泰裡有個寡婦叫余蓮香,丈夫早逝,帶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名叫元元。家裡很窮,母親除做田外,空閒用麥杆編斗笠,賺點錢供元元讀書。這元元有志氣,二十歲參加會試中了狀元,當了京官。因為元元是窮人出身,所以當了官後不敢忘恩,一連三年沒有回鄉省親,但心念老母。元元每次都把薪俸留下一半,年底叫家丁張二送回家,奉養母親。可是,這個張二,一生好酒,有喝必醉,幾次路上出事,丟了銀兩,半路轉回,每次都說假話,騙了元元。有一次,皇帝問起元元的家世,為蓮香的氣節所感動,就下旨賜元元為母親建造“貞節坊”。元元領旨回家,一路十分高興。哪知,蓮香在家三年不知兒子音訊,以為兒子享榮華,受富貴,忘了母子之情。三年死活都不顧,如今卻來建什麼“貞節坊”騙人!於是心中生氣,躲進深山,住山洞,吃野果,死也不跟兒子見面。元元回到家鄉,不見母親,問了鄉親,這才明白是張二誤事。於是,元元決心進山找回母親,可是滿山遍野,到哪裡去找呢?!眼看冬天已到,野果野菜也沒了,母親體弱,如何過得這寒冬呢?正是急中生智,元元想了個辦法: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樣,煮熟後粘在山頂樹上,讓母親採食,自己躲起來觀察。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過後,果然發現了母親的行蹤。為了不突然驚動母親,讓她知道兒子的心跡,元元順路把丸子粘到山下,又粘到厝前,引她回來。這天,正是冬至日,他母親不知底細,一直采到厝前,要走已來不及了。只見兒子跪在面前喊母親。蓮香一時心動,母子兩人都哭了。這時,元元才把張二誤事的經過告訴了母親。蓮香這才轉悲為喜,回家相聚。自此,人們為了讓子孫孝敬上輩人,便代代相沿,冬至日要過“團圓節”,吃糯米圓籽,直至今天。

上山掃墓

吃完湯圓,舉家上山掃墓。由於“冬至暝”夜最長,小孩子又愛吃“丸仔湯”,此夜,小孩們因想吃丸子總盼天快亮,故有“愛吃丸籽天不亮”的諺語。

其實,也不是所有的莆田人都會在冬至這一天祭祀掃墓。莆田分南北洋,南洋多是清明掃墓,北洋則是冬至掃墓的多,清明掃墓的少,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掃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掃墓。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說,冬至掃墓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可以避開春耕,不會耽誤農活;也有傳說是因為古代農民糧食少,清明前後無法辦理“三牲”祭品,冬至前後則是秋收後糧食充足的時候。若逢家有喪事,則 不敢舂制米粉,需由親戚饋贈。主人回送生薑、白曲、紅糖、麥芽餅、五穀種等作為回禮,表示見“白”不忌,祝其吉利發財。是日,也有上山掃墓之俗,仙遊人一般于冬至日或節後祭墓,俗稱“冬至後”。

團圓節

冬至“團圓節”更有趣。

相傳很久以前,興化府裡興泰裡有個寡婦叫余蓮香,丈夫早逝,帶著一個兩歲的小孩名叫元元。家裡很窮,母親除做田外,空閒用麥杆編斗笠,賺點錢供元元讀書。這元元有志氣,二十歲參加會試中了狀元,當了京官。因為元元是窮人出身,所以當了官後不敢忘恩,一連三年沒有回鄉省親,但心念老母。元元每次都把薪俸留下一半,年底叫家丁張二送回家,奉養母親。可是,這個張二,一生好酒,有喝必醉,幾次路上出事,丟了銀兩,半路轉回,每次都說假話,騙了元元。有一次,皇帝問起元元的家世,為蓮香的氣節所感動,就下旨賜元元為母親建造“貞節坊”。元元領旨回家,一路十分高興。哪知,蓮香在家三年不知兒子音訊,以為兒子享榮華,受富貴,忘了母子之情。三年死活都不顧,如今卻來建什麼“貞節坊”騙人!於是心中生氣,躲進深山,住山洞,吃野果,死也不跟兒子見面。元元回到家鄉,不見母親,問了鄉親,這才明白是張二誤事。於是,元元決心進山找回母親,可是滿山遍野,到哪裡去找呢?!眼看冬天已到,野果野菜也沒了,母親體弱,如何過得這寒冬呢?正是急中生智,元元想了個辦法:用糯米做成山果模樣,煮熟後粘在山頂樹上,讓母親採食,自己躲起來觀察。就這樣,一天,兩天,三天過後,果然發現了母親的行蹤。為了不突然驚動母親,讓她知道兒子的心跡,元元順路把丸子粘到山下,又粘到厝前,引她回來。這天,正是冬至日,他母親不知底細,一直采到厝前,要走已來不及了。只見兒子跪在面前喊母親。蓮香一時心動,母子兩人都哭了。這時,元元才把張二誤事的經過告訴了母親。蓮香這才轉悲為喜,回家相聚。自此,人們為了讓子孫孝敬上輩人,便代代相沿,冬至日要過“團圓節”,吃糯米圓籽,直至今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