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魚缸法則:給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其實也沒那麼遠!

文/諾媽

把十幾條三寸長的熱帶金魚放在魚缸中餵養, 兩年之後, 它們還是三寸長。 但是如果將它們放到水池中餵養的話, 只需要兩個月的時間,

你便會驚奇地發現, 它們居然長到了一尺長!

這便是著名的“魚缸法則”, 常被拿來適用在企業管理上, 同樣適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

(一)

故事源自一個偶然的發現, 說是在美國一個大公司的紐約總部, 一走進映入眼簾的便是辦公室門口擺放的漂亮魚缸。 魚缸裡自由自在地遊曳著十幾條三寸長的熱帶金魚, 進進出出的人們無不被這些色彩斑斕的魚吸引目光而駐足停留。

但是有一天, 這個魚缸不小心被董事長調皮的兒子打破了, 人們急忙把金魚撿起來, 暫時安放在了院子裡的水池中, 讓噴水池暫做魚兒們的容身之地, 等待新魚缸的採購。

兩個月後, 一個嶄新的魚缸被抬回來了, 當人們紛紛跑到噴水池去打撈那些漂亮的小金魚,

結果驚奇的事發生了!僅僅兩個月的時間, 這些魚由三寸來長, 瘋長到了一尺長!

金魚為什麼會這麼快成長?對此, 人們議論紛紛, 有的說可能是噴水泉的水是活水, 利於魚兒的成長;有的說噴水泉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 促進了魚的生長;也有的說, 這魚可能吃到了什麼特殊的食物……眾說紛紜, 但是, 有一個不變的前提是:那就是噴水泉要比魚缸大得多!

這就是自由生長的威力!

“魚缸法則”的道理其實也一樣, 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 那就是“給孩子充分的自由, 他才能茁壯地成長!”

(二)

對比我們自己與孩子的童年, 很多父母都會發出和我一樣的感慨:孩子智力, 好像比當年懵懂的我們聰明不少, 可是其他方面的能力, 不忍直視:五歲了, 可能還要父母幫著餵飯;六歲了, 還要父母幫著穿衣服;七歲了, 他還無法獨自一個人睡覺……

再回想我們自己曾經的歲月, 六七歲開始造就幫著家裡收拾家務, 洗衣服、洗碗、打掃衛生, 甚至是幫著做飯。

我們的童年,

與孩子的童年, 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差距?

細細想來, 其實也是順應了“魚缸法則”, 我們在水池裡生活, 孩子在魚缸裡成長!並且真相是:因生活所迫, 父母被動著交給我們很多自由;而我們因對生活的渴望, 主動地繳械了孩子的很多自由!

做為孩子的父母,

從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我們, 在那個物質還貧乏的年代裡, 我們的父母大多忙於養家糊口, 奔波在解決溫飽的生計上。 他們要麼日夜三班倒地在廠子裡趕工, 要麼看天吃飯, 沒日沒夜撲在農田裡, 巴不得有個好收成!

那個時候, 我們的父母真的是無暇照顧我們, 只要安頓我們吃飽、穿暖, 其他的, 無論願意還是不願意, 他們也就睜眼閉眼地放任我們。

“孩子, 不就是這麼滾在泥巴裡長大的嗎?”這是我們父母輩養育孩子的真理。 他們的放手程度, 放在今天去回憶, 連我的母親也感到後怕, 可是在當年, 就是覺得如此之正常之普通。

記得那時候, 我還只是一個八歲的孩子, 那年冬天, 姨夫過世, 姨媽一人在家有些不安, 托人捎信, 想讓我媽把兩歲大的弟弟帶過去,她來幫帶一段時間。

媽媽忙於三班倒,爸爸忙於農活,於是我自告奮勇:我能自己抱著弟弟去姨媽家!

一個八歲大的孩子,帶著兩歲的孩子,獨自坐中巴車到十公里開外的另一個鎮子,並且下車後,還得走上一段長長的路。這個放在今天,毫不猶豫會被否決的提議,在那個年代裡,沒有太多糾結,我的母親爽快答應了!

我始終記得那個冬天的早晨,天麻麻亮,我的父親用他那輛大大的自行車,一個孩子坐在橫檔上,一個孩子坐在後座上,就這麼從一路從村子騎到了鎮上,來到了車站。

中巴車來了,父親幫著我把弟弟的衣物拿上大巴車,然後叮囑我幾句,重又下了車。我還記得當時售票員阿姨楞了一下:這麼小的孩子獨自出門,她認識路麼?

“認識,認識,去過好多次,車上您給照顧一下吧!”父親拜託好了售票員阿姨之後,與我揮手告別。我就這麼信心滿滿地啟程了。二十分鐘的車程之後,我如願下了車,在眾人的目光下,雄赳赳氣昂昂地抱著弟弟,背著包袱,走向姨媽的家。

記憶中,那條路好長好長,不知多少次我停下來歇息休整。懷中的弟弟很乖,不哭不鬧,可是我也第一次發現,弟弟竟然比平時沉了那麼多,這是我出發前所沒有料到的。

走走停停,不知走了多久,終於到達了姨媽家。大門緊閉,我隔著窗戶叫醒了還在睡覺的姨媽。當姨媽披著睡衣跑出來迎接,我的任務就這麼光榮地完成了!

所以,在我的記憶中,我幾乎很少聽到媽媽對我這個不會做,那個做不好的指責。相反,因為受到肯定與鼓勵,我總是想盡辦法想去分擔父母的事兒,去完成那些明明是大人分內的事情。即便是遇到了困難,我都會自己想盡辦法去完成。

原來,我與孩子童年的差距,就在“魚缸”到“水池”的距離。一個人的能力受制於他的主觀能動性,如果發自內心地願意去完成一件事情,真的沒有什麼不可能完成,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自然而然就培養了。

(三)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孩子更是如此。在現實生活中,作為父母的我們,太過於包辦孩子的生活事務,孩子只需要學會接納,不需要學著去選擇,所以他們變得知識很豐富,能力卻堪憂。

給孩子自由,並非意味著放任孩子自由,它的正確定義應該是,關注孩子的活動,但並不在言行上過多進行干涉。這種關注與被關注,可以讓孩子在獨立完成一件事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了,他們能求助於父母;而父母,也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施以援手。

育兒的道理大多看似簡單,具體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卻難以堅持。那麼我們且將目標拆分到細節中,先從思想根源做好這兩點,解放了思想,才能促進行動。

1、孩子學會思考

擅于思考的孩子,往往具有獨特的個性,遇事有主見,更具創新能力,未來更好掌握自己的人生。

引導孩子學會思考,首先要在家庭中營造一種勤於思考的氛圍。凡事父母先停一停,問問孩子的看法,再亮出觀點。

比如說:孩子洗澡換衣服這件事。一般情況下,父母都習慣了幫著孩子準備好換身的衣服,也會有條不紊地指導孩子,哪一件要換,哪一件不用換。

引導孩子思考怎麼做?不妨把這個問題交給孩子來解決,問一問孩子:哪些衣服,你覺得要換?當孩子提出有不恰當的地方,父母及時幫著說明矯正,把教育隱藏於無痕中,同樣是一件換衣服的小事,卻因為這一問,對孩子多了生活的判斷與認識。

2、父母學會答疑

每一個孩子都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潛質,從一開始,孩子對身邊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會不斷追問父母“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每一個父母在一開始都是盡責地,但是漸漸地,你會發現,孩子的追問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減少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父母的回應。當父母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時,孩子就會受到極大的鼓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欲望也會不斷得到增強。因此,父母要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與孩子共同思考,共同探討。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無論是引導孩子學會思考,還是父母學會答疑,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啟發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孩子沖出“魚缸”的束縛,到魚缸外面去發現,去尋找,去歷練,去做一條自由自在、快樂成長的魚兒!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家有男寶,致力於男孩成長研究,為父母們提供有價值的男孩養成法則!歡迎訂閱頭條號“諾媽家有男寶”,也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諾媽家有男寶”)

想讓我媽把兩歲大的弟弟帶過去,她來幫帶一段時間。

媽媽忙於三班倒,爸爸忙於農活,於是我自告奮勇:我能自己抱著弟弟去姨媽家!

一個八歲大的孩子,帶著兩歲的孩子,獨自坐中巴車到十公里開外的另一個鎮子,並且下車後,還得走上一段長長的路。這個放在今天,毫不猶豫會被否決的提議,在那個年代裡,沒有太多糾結,我的母親爽快答應了!

我始終記得那個冬天的早晨,天麻麻亮,我的父親用他那輛大大的自行車,一個孩子坐在橫檔上,一個孩子坐在後座上,就這麼從一路從村子騎到了鎮上,來到了車站。

中巴車來了,父親幫著我把弟弟的衣物拿上大巴車,然後叮囑我幾句,重又下了車。我還記得當時售票員阿姨楞了一下:這麼小的孩子獨自出門,她認識路麼?

“認識,認識,去過好多次,車上您給照顧一下吧!”父親拜託好了售票員阿姨之後,與我揮手告別。我就這麼信心滿滿地啟程了。二十分鐘的車程之後,我如願下了車,在眾人的目光下,雄赳赳氣昂昂地抱著弟弟,背著包袱,走向姨媽的家。

記憶中,那條路好長好長,不知多少次我停下來歇息休整。懷中的弟弟很乖,不哭不鬧,可是我也第一次發現,弟弟竟然比平時沉了那麼多,這是我出發前所沒有料到的。

走走停停,不知走了多久,終於到達了姨媽家。大門緊閉,我隔著窗戶叫醒了還在睡覺的姨媽。當姨媽披著睡衣跑出來迎接,我的任務就這麼光榮地完成了!

所以,在我的記憶中,我幾乎很少聽到媽媽對我這個不會做,那個做不好的指責。相反,因為受到肯定與鼓勵,我總是想盡辦法想去分擔父母的事兒,去完成那些明明是大人分內的事情。即便是遇到了困難,我都會自己想盡辦法去完成。

原來,我與孩子童年的差距,就在“魚缸”到“水池”的距離。一個人的能力受制於他的主觀能動性,如果發自內心地願意去完成一件事情,真的沒有什麼不可能完成,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自然而然就培養了。

(三)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孩子更是如此。在現實生活中,作為父母的我們,太過於包辦孩子的生活事務,孩子只需要學會接納,不需要學著去選擇,所以他們變得知識很豐富,能力卻堪憂。

給孩子自由,並非意味著放任孩子自由,它的正確定義應該是,關注孩子的活動,但並不在言行上過多進行干涉。這種關注與被關注,可以讓孩子在獨立完成一件事的過程中遇到困難了,他們能求助於父母;而父母,也可以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施以援手。

育兒的道理大多看似簡單,具體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卻難以堅持。那麼我們且將目標拆分到細節中,先從思想根源做好這兩點,解放了思想,才能促進行動。

1、孩子學會思考

擅于思考的孩子,往往具有獨特的個性,遇事有主見,更具創新能力,未來更好掌握自己的人生。

引導孩子學會思考,首先要在家庭中營造一種勤於思考的氛圍。凡事父母先停一停,問問孩子的看法,再亮出觀點。

比如說:孩子洗澡換衣服這件事。一般情況下,父母都習慣了幫著孩子準備好換身的衣服,也會有條不紊地指導孩子,哪一件要換,哪一件不用換。

引導孩子思考怎麼做?不妨把這個問題交給孩子來解決,問一問孩子:哪些衣服,你覺得要換?當孩子提出有不恰當的地方,父母及時幫著說明矯正,把教育隱藏於無痕中,同樣是一件換衣服的小事,卻因為這一問,對孩子多了生活的判斷與認識。

2、父母學會答疑

每一個孩子都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潛質,從一開始,孩子對身邊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他們會不斷追問父母“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每一個父母在一開始都是盡責地,但是漸漸地,你會發現,孩子的追問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漸漸減少了!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父母的回應。當父母對孩子的提問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時,孩子就會受到極大的鼓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的欲望也會不斷得到增強。因此,父母要多傾聽孩子的想法,認真對待孩子提出的問題,與孩子共同思考,共同探討。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

無論是引導孩子學會思考,還是父母學會答疑,最終的落腳點都是啟發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讓孩子沖出“魚缸”的束縛,到魚缸外面去發現,去尋找,去歷練,去做一條自由自在、快樂成長的魚兒!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不試試,怎麼知道呢?

(家有男寶,致力於男孩成長研究,為父母們提供有價值的男孩養成法則!歡迎訂閱頭條號“諾媽家有男寶”,也歡迎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諾媽家有男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