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記載內黃紅拳的拳師碑

拳師碑刻于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十一月,位於內黃縣城關鎮常小汪村, 1985年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碑是頌揚紅拳師傅賈金輅、賈金科兄弟之功德碑。 碑青石質。 通高3.17米, 浮雕八仙過海及祥雲紋, 雕造精美, 栩栩如生, 可謂現存石刻藝術之精品。 陽面刻“國術先師賈老夫子長公金輅次公金科紀念碑”, 左側刻“教之道曰靜不伐不矜”;右側刻“敬相待如賓難兄難弟”。 陰面刻“清增生河南法政學校畢業內黃縣修志館館長韓兆麟撰文, 河南省農村訓練處畢業內黃縣教育局辦事員楊生仙書丹”。

碑陽刻序文, 較詳細地記敘了常小汪村賈氏兄弟二人練拳、習武、開辦拳場授徒的事蹟和記述習練紅拳的宗旨。 碑文記載“設拳場練拳勇, 健身體壯膽略。 見義恐後, 所向無前, 舉國無怯懦之人, 與盟增壇坫之光。 一旦疆場有事, 奮勵從戎, 即免置武夫, 盡是干城之選”。 頌揚賈氏兄弟,

繼承祖、父之業, 設拳場受徒, 義俠肝膽, 溫和教人, 衷告弟子練拳以健身自衛為本, 不恃拳術與人作意氣之爭。 受業勞瘁而無倦。 兄弟和睦, 相敬如賓, 篪諧奏閨門之內, 弟子敬揚, 立瑣瑉略述事蹟, 以綿紀念。

內黃歷史上有習武健身之習俗, 據傳清康熙帝曾拜六村鄉化村人王登榜為師習武;城關鎮丁莊人楊炳也曾被康熙帝拜訪過,

後曾得武探花。 考清代未業至民國早期, 宮廷內訌, 軍閥混戰, 內亂外患, 政治形勢極度混亂, 民不得生息。 為保身自衛, 禦敵抗爭, 中原大地普遍興起辦團練, 設場練武之風。 各縣設拳場者很多。 民國初期, 僅內黃境內有名氣的拳場, 計梅花拳場十餘處、紅拳場幾十處, 習武者眾多。 城東常小汪村, 是當時設拳場練武者之代表。 同時也出現不少因擅長武術、精心教學, 愛徒如子的拳師,被徒輩立碑紀念流芳百世。

紅拳即武術界一門派, 源於我國西北地方的沙漠少數民族, 是由草原舞演變而來, 由拳擊編排成招路, 元初流行於中原, 分大小紅拳, 計三十六路, 所操器械有槍、棍、刀、鞭。 擊法分掌、斬、勾、掛、纏、攔、沾、挎八法。 他與少林拳有親緣關係, 屬同門異派。 少林拳則屬外家以搏人為主, 亦得而乘之。 內家傳自宋之張三豐, 以靜制動, 犯者應手輒僕。 至民國時期, 出於自衛禦外, 提倡練拳習武者很多。 原由民間設拳場,

發展到由政府出資開辦武術館, 下自縣學高小, 上至省學, 國學, 均開辦有武術館, 以培育救國之才。

拳師碑是我國拳術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為考察內黃武術淵源和研究石刻藝術和紅拳發展史, 提供了歷史鑒證資料。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