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花謝花開花滿天》:敢問斷根之木何所生?

作者/李偉

一劇之本乃參天大數的根, 若“根”不健全, 枝幹該生向何處?

作為一部彙集了何潤東、張馨予、朱一龍、李心艾、朱梓驍、於小彤、於青斌、楊淨如、高曙光等眾多明星藝人主演的古裝懸疑情感大劇, 《花些花開花滿天》前兩集的觀感讓作為文字工作者的筆者感慨萬千。

以前, 我們吐槽“五毛特效”的時候, 往往歸咎于明星片酬過高, 佔用了製片成本, 但何潤東和張馨予的搭配應該不至於天價。 那麼這次《花謝花開花滿天》品相如何呢?

從目前得到的線索來看, 該劇的故事架構還是值得期待的。 比如:換臉的橋段將怎樣展開?千尋(張馨予 飾)變身公主後將展開怎樣的復仇過程?作為和兩位女主有很深淵源的靈姑子(王豔 飾)究竟是何身份?她背後有什麼驚天的秘密?再比如,

花滿天(何潤東 飾)為何失憶?失憶後的花滿天將會和換臉後的兩位女主演繹一段怎樣的“愛不得”情緣?這以上種種都讓筆者產生了一些追劇的興趣。 但是該劇劇作水準的粗糙程度又讓筆者陷入了深深的糾結當中。

“無力的對白”“不合時宜的旁白解說”“望文生義地引經據典”等缺憾讓原本令人期待的故事遜色很多。 一劇之本乃參天大數的根, 若“根”不健全, 枝幹該生向何處?不得不說, 從開篇解說的畫蛇添足之舉, 到“飄飄何所似, 天地一沙鷗”望文生義地引經據典,

前兩集之內, 《花》的劇作缺陷已頻頻影響到觀眾的觀影體驗。

01畫蛇添足般的解說破壞的不僅僅是意境

花將軍得勝回朝, 傾城公主(李心艾 飾)聞風趕來會見自己一廂情願的情郎, 而這幅畫面是在一首童謠的朗誦聲中開始的。

花開花謝花滿天, 萬花錦簇萬花園;

為使萬花永爭豔, 你不凋謝我凋謝;

瀟瀟雨下雨瀟瀟, 澆得萬花花不謝,

萬花不謝馬蹄嘶, 鐵馬金戈奈何時。

應該說, 這首童謠是體現了編劇團隊的文學功底的。 前兩句從花謝花開的自然規律入手, “花謝花開”和“萬花錦簇”寫出了萬花園中百花爭豔的繁榮,

寓指豪門望族(花、蕭、謝、司馬四大家族)競相爭豔的緊張局勢。 “為使”句, 寫出了萬花爭豔的無奈和奉獻, 一切的凋謝都是為了“永爭豔”。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落紅的犧牲不是為了護花, 而是為了“永爭豔”。 “永爭豔”三字將即將發生的血雨腥風展現的淋漓盡致。

“瀟瀟”四句以過來人的客觀視角看這場“百花爭豔”大戲:但即便如此, 又能怎麼辦呢?權勢紛爭、愛恨情仇、家國恩怨從來都是不可避免的。 就像弱肉強食是生物鏈發展的定律一般。

短短56個字囊括了本劇的背景、主線, 也奠定了基調。 雖說“花謝花飛花滿天”一句借鑒於《葬花詞》, 但能憑此一句生髮出其他詩句, 編劇團隊的文學功底令人敬佩。 不過,

遺憾的是, 緊接在這首童謠後面的解說詞則讓筆者興味大減。

當童謠唱畢, 導演便緊跟著安排了一個旁白對童謠進行了解說。 這首童謠說的不是花家、蕭家、謝家和司馬家四大家族嗎?想這四大家族, 可真是富可敵國呀! 只可惜當年蕭家沒落了……

一般而言, 解說詞的作用是披露解說資訊。但畫外音一直以來都不怎麼被觀眾所喜愛。於是,我們用來檢驗畫外音的標準之一就是:刪除畫外音,看故事還能否講清楚,如果可以,那就刪掉它。

回過頭來看這段解說,它僅僅告訴我們四大家族是誰?地位如何?蕭家沒落等信息。但這些資訊觀眾能從後面的劇情中總結出來嗎?完全可以。比如:看花滿天面聖那場戲。花家和司馬家,貴為朝廷重臣,在朝堂上,司馬家一再為難花家,而花家則表現得忠心耿耿。如此一來,花家和司馬家敵對的資訊已經披露無疑;再看花滿天和司馬清風(朱梓驍 飾 )逮捕謝客遠那場戲。謝將軍乃戍邊大將,戰功赫赫,蕭家被稱為“叛臣”,但從花滿天和謝家維護蕭家之後的舉動來看,蕭家明顯是被陷害的。如此,上述解說披露的資訊完全可以從情節推進中總結出來,絲毫沒有存在的必要。

說完了必要性,再說它的存在對劇集觀感的影響。筆者喜歡讀古詩詞,喜歡古詩詞的朦朧和曖昧。雖然由於功力不夠,不一定能理解詩詞的意境,但一直以來堅持不讀翻譯白話版本的古詩文。其原因在於,一來逐字解析可修身養性,二來白話翻譯總有一種思想被強加之感。

回到童謠中,上面已經分析了童謠的淒美、慘烈。筆者以為:如若沒有了那段解說詞,當觀眾看完了劇集,再回過頭來讀這首童謠的時候,會感悟到這首童謠所蘊含的意境的。但如今,這朵玫瑰已然綻放,等待的只能是枯萎之後的風中淒涼。

如此看來,這類似的解說真真是畫蛇添足之舉,將開篇童謠的美好意境完全破壞,真是令人惋惜。希望在以後的劇集中,類似的解說不再出現。

02寡淡如水的對白味同嚼蠟

關於劇本對白,有兩條鐵律:1)言若常人,思若智者。2)能短不長,能省不留。什麼意思呢?你的對白不要像白開水一樣寡淡,最好能有其深刻的弦外之音。同時,千萬不要讓對白影響了劇情,能不寫就不要去寫,如果一定要寫,那就用最簡潔的方式去寫。這就是所謂的“展示,不要告訴”。你我都知道,被人說教是多麼讓人討厭的事情。

事實上,臺詞對白更能彰顯編劇的劇作功力。猶記得“曾經有一份愛情……”“生活就像巧克力……”“人如果沒有夢想……”之類的經典臺詞。你也應該還記得張嘉佳那本因為“金句頻出”而走紅的枕邊書。倒不是說編劇應當把精力花費在如何創作金句上,而是那些有所指、言之有物的語句往往更容易成為金句。

筆者認為《花》在劇本方面存在的另一問題在於臺詞太過冗長,太過淺顯。

開場傾城公主迎接花滿天,一見面就是“我特意接你”“我很想你”“你想不想我”之類平庸情話,讓花滿天臉紅耳赤。

接著花滿天面聖,皇帝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褒獎花滿天。皇帝在毫無互動的情況下將敵我局勢前因後果等說了個裡外通透。這樣的臺詞,筆者其實想說:像白開水一樣,寡淡無味,要觀眾聽這麼長的對白,不知創作者意欲何為?

筆者以為,這長長的一段話,加上後面的封賞完全可以濃縮成“花將軍剿滅悍匪功不可沒,封輔國大將軍”即可。

然而,該劇中,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言若常人”並不是說像拉家常一樣毫無目的性,而是指我們所使用的詞彙要盡可能地“平易近人”,不要專業術語滿天飛,把觀眾扔在地上,作者在天上飛。

03千篇一律的說話方式讓人物形同木偶

劇本對白怎麼寫?答案是:不用寫,讓人物自己說出來,編劇只需要記錄下來就行。這句玄乎乎的理論出自羅伯特·麥基先生的《故事》。什麼意思呢?仔細想想我們日常的口頭禪以及說話方式,再對照一下各自的性格習慣就能理解。我們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都是由我們的性格習慣決定的,故事中的人物也是一樣的。那麼,你讓一個人民教師張口閉口就是 WTF,那就是人設崩塌了。

回到劇中:還是花滿天面聖,還是皇帝那段長長的臺詞。作為觀眾,我們理解的皇帝要麼如陳道明老師表演的那樣莊重睿智、成熟內斂;要麼如張鐵林、張國立老師表演的那樣和藹可親,風流靈動。但如劇中鄭國霖老師飾演的皇帝一樣,筆者認為這是有損皇帝這一職位的威嚴的。當然,這無關乎演員個人演技,筆者在這裡想討論的是失敗的臺詞對於演員角色的傷害。

上述已經分析,這整段臺詞僅說明了花滿天“破敵解心頭之患有功該賞”11個字而已。當然了,這不是發電報,不用字字珠璣,但我們需要的是符合這個皇帝身份的說話方式來表達這層意思。

筆者倒不是反對長臺詞,您一定還記得“臣妾做不到啊”那段經典的長達好幾分鐘的臺詞。同樣是長臺詞,因為陳建斌老師扮演的皇帝隻言片語的互動,加上蔡少芬老師出色的演技,堪稱經典。

毋庸置疑的是:千篇一律的說話方式,會讓演員、角色淪為移動的木偶,就像機器人一樣。

04何苦“為賦新詞強說愁”?

傾城和千尋雙雙墜崖以後,花家二少和三少一起到懸崖邊幫忙尋找,萬丈懸崖邊,花家二少看到了展翅翱翔的雄鷹,勾起了回憶。回憶裡,傾城公主抓著大風箏,在天空自由地飛翔,開心之餘,不禁感慨: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筆者莞爾,笑,是因為這句引經據典何其斷章取義。我們喜歡引用古詩文來彰顯自己學富五車,卻往往望文生義,斷章取義。

“飄飄”二句出自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呢?永泰元年(765),杜甫正月辭去節度參謀職務,返居成都草堂。四月,嚴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攜家由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榆州(今重慶市)至忠州(今四川忠縣)。

再看劇中,很顯然,幽居深宮內苑的公主,忽然有一天可以飛上天釋放天性,這可真是天大的喜事。是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遊的痛快、酣暢。但杜甫呢?人家可是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拖家帶口,背井離鄉,試問怎麼可能開心得起來呢?

當然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我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天地間,像什麼呢?(誰像我一樣呢?)哦!那天地間自已翱翔的沙鷗。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兩句詩表達的情境當然是令人嚮往的。但引用之所以是引用,筆者認為:不但要借字,更重要的是寓意吧?引經據典有利於發揚國學文化,但若是斷章取義敗壞了原作者的意境,會更讓人惋惜。

在此,筆者還想再探討一下此處有沒有必要的引用的問題。從目前來看,傾城公主是一個活潑開朗、神經大條的女孩子,她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愛,也嚮往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但從開場跟花滿天的對話來看,傾城絕對不是一個愛讀書,愛頌詩的女子。那麼,在這個時候,這場戲中,讓她吟這兩句詩符不符合身份呢?筆者認為是不適合的。除了上述她對花滿天直抒胸臆地示愛之外,面對皇帝的“逼婚”,她選擇的是大哭大鬧,絕食等粗暴的手段,試問這樣性格的女孩子會喜歡吟詩作對嗎?觀眾要如何接受這樣的人設?

劇本作為一劇之本,在編劇出稿以後,導演、製片、服化道、甚至演員都會介入,編劇需要在他們之間輾轉,修改 N 稿,終於得出終稿。每個人的審美和立場不一樣,都會對劇本提出各種各樣的想法和建議。但筆者認為:作為文字工作者,我們應該也必須堅持內心最原始的衝動,去和那些試圖棒殺靈感和意境的想法作鬥爭,如此,才有可能創作出經典。而作為製片團隊,如果有什麼原因一定要砍掉某塊費用,筆者以為:唯編劇費用不可砍爾!畢竟,斷根之木何所生呢?

解說詞的作用是披露解說資訊。但畫外音一直以來都不怎麼被觀眾所喜愛。於是,我們用來檢驗畫外音的標準之一就是:刪除畫外音,看故事還能否講清楚,如果可以,那就刪掉它。

回過頭來看這段解說,它僅僅告訴我們四大家族是誰?地位如何?蕭家沒落等信息。但這些資訊觀眾能從後面的劇情中總結出來嗎?完全可以。比如:看花滿天面聖那場戲。花家和司馬家,貴為朝廷重臣,在朝堂上,司馬家一再為難花家,而花家則表現得忠心耿耿。如此一來,花家和司馬家敵對的資訊已經披露無疑;再看花滿天和司馬清風(朱梓驍 飾 )逮捕謝客遠那場戲。謝將軍乃戍邊大將,戰功赫赫,蕭家被稱為“叛臣”,但從花滿天和謝家維護蕭家之後的舉動來看,蕭家明顯是被陷害的。如此,上述解說披露的資訊完全可以從情節推進中總結出來,絲毫沒有存在的必要。

說完了必要性,再說它的存在對劇集觀感的影響。筆者喜歡讀古詩詞,喜歡古詩詞的朦朧和曖昧。雖然由於功力不夠,不一定能理解詩詞的意境,但一直以來堅持不讀翻譯白話版本的古詩文。其原因在於,一來逐字解析可修身養性,二來白話翻譯總有一種思想被強加之感。

回到童謠中,上面已經分析了童謠的淒美、慘烈。筆者以為:如若沒有了那段解說詞,當觀眾看完了劇集,再回過頭來讀這首童謠的時候,會感悟到這首童謠所蘊含的意境的。但如今,這朵玫瑰已然綻放,等待的只能是枯萎之後的風中淒涼。

如此看來,這類似的解說真真是畫蛇添足之舉,將開篇童謠的美好意境完全破壞,真是令人惋惜。希望在以後的劇集中,類似的解說不再出現。

02寡淡如水的對白味同嚼蠟

關於劇本對白,有兩條鐵律:1)言若常人,思若智者。2)能短不長,能省不留。什麼意思呢?你的對白不要像白開水一樣寡淡,最好能有其深刻的弦外之音。同時,千萬不要讓對白影響了劇情,能不寫就不要去寫,如果一定要寫,那就用最簡潔的方式去寫。這就是所謂的“展示,不要告訴”。你我都知道,被人說教是多麼讓人討厭的事情。

事實上,臺詞對白更能彰顯編劇的劇作功力。猶記得“曾經有一份愛情……”“生活就像巧克力……”“人如果沒有夢想……”之類的經典臺詞。你也應該還記得張嘉佳那本因為“金句頻出”而走紅的枕邊書。倒不是說編劇應當把精力花費在如何創作金句上,而是那些有所指、言之有物的語句往往更容易成為金句。

筆者認為《花》在劇本方面存在的另一問題在於臺詞太過冗長,太過淺顯。

開場傾城公主迎接花滿天,一見面就是“我特意接你”“我很想你”“你想不想我”之類平庸情話,讓花滿天臉紅耳赤。

接著花滿天面聖,皇帝喜悅之情溢於言表,褒獎花滿天。皇帝在毫無互動的情況下將敵我局勢前因後果等說了個裡外通透。這樣的臺詞,筆者其實想說:像白開水一樣,寡淡無味,要觀眾聽這麼長的對白,不知創作者意欲何為?

筆者以為,這長長的一段話,加上後面的封賞完全可以濃縮成“花將軍剿滅悍匪功不可沒,封輔國大將軍”即可。

然而,該劇中,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言若常人”並不是說像拉家常一樣毫無目的性,而是指我們所使用的詞彙要盡可能地“平易近人”,不要專業術語滿天飛,把觀眾扔在地上,作者在天上飛。

03千篇一律的說話方式讓人物形同木偶

劇本對白怎麼寫?答案是:不用寫,讓人物自己說出來,編劇只需要記錄下來就行。這句玄乎乎的理論出自羅伯特·麥基先生的《故事》。什麼意思呢?仔細想想我們日常的口頭禪以及說話方式,再對照一下各自的性格習慣就能理解。我們每個人的說話方式都是由我們的性格習慣決定的,故事中的人物也是一樣的。那麼,你讓一個人民教師張口閉口就是 WTF,那就是人設崩塌了。

回到劇中:還是花滿天面聖,還是皇帝那段長長的臺詞。作為觀眾,我們理解的皇帝要麼如陳道明老師表演的那樣莊重睿智、成熟內斂;要麼如張鐵林、張國立老師表演的那樣和藹可親,風流靈動。但如劇中鄭國霖老師飾演的皇帝一樣,筆者認為這是有損皇帝這一職位的威嚴的。當然,這無關乎演員個人演技,筆者在這裡想討論的是失敗的臺詞對於演員角色的傷害。

上述已經分析,這整段臺詞僅說明了花滿天“破敵解心頭之患有功該賞”11個字而已。當然了,這不是發電報,不用字字珠璣,但我們需要的是符合這個皇帝身份的說話方式來表達這層意思。

筆者倒不是反對長臺詞,您一定還記得“臣妾做不到啊”那段經典的長達好幾分鐘的臺詞。同樣是長臺詞,因為陳建斌老師扮演的皇帝隻言片語的互動,加上蔡少芬老師出色的演技,堪稱經典。

毋庸置疑的是:千篇一律的說話方式,會讓演員、角色淪為移動的木偶,就像機器人一樣。

04何苦“為賦新詞強說愁”?

傾城和千尋雙雙墜崖以後,花家二少和三少一起到懸崖邊幫忙尋找,萬丈懸崖邊,花家二少看到了展翅翱翔的雄鷹,勾起了回憶。回憶裡,傾城公主抓著大風箏,在天空自由地飛翔,開心之餘,不禁感慨: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筆者莞爾,笑,是因為這句引經據典何其斷章取義。我們喜歡引用古詩文來彰顯自己學富五車,卻往往望文生義,斷章取義。

“飄飄”二句出自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呢?永泰元年(765),杜甫正月辭去節度參謀職務,返居成都草堂。四月,嚴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攜家由成都乘舟東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榆州(今重慶市)至忠州(今四川忠縣)。

再看劇中,很顯然,幽居深宮內苑的公主,忽然有一天可以飛上天釋放天性,這可真是天大的喜事。是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遊的痛快、酣暢。但杜甫呢?人家可是失去了生活的依靠,拖家帶口,背井離鄉,試問怎麼可能開心得起來呢?

當然了,“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我自由自在地翱翔在天地間,像什麼呢?(誰像我一樣呢?)哦!那天地間自已翱翔的沙鷗。單從字面意思來理解,這兩句詩表達的情境當然是令人嚮往的。但引用之所以是引用,筆者認為:不但要借字,更重要的是寓意吧?引經據典有利於發揚國學文化,但若是斷章取義敗壞了原作者的意境,會更讓人惋惜。

在此,筆者還想再探討一下此處有沒有必要的引用的問題。從目前來看,傾城公主是一個活潑開朗、神經大條的女孩子,她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愛,也嚮往自由,無拘無束的生活。但從開場跟花滿天的對話來看,傾城絕對不是一個愛讀書,愛頌詩的女子。那麼,在這個時候,這場戲中,讓她吟這兩句詩符不符合身份呢?筆者認為是不適合的。除了上述她對花滿天直抒胸臆地示愛之外,面對皇帝的“逼婚”,她選擇的是大哭大鬧,絕食等粗暴的手段,試問這樣性格的女孩子會喜歡吟詩作對嗎?觀眾要如何接受這樣的人設?

劇本作為一劇之本,在編劇出稿以後,導演、製片、服化道、甚至演員都會介入,編劇需要在他們之間輾轉,修改 N 稿,終於得出終稿。每個人的審美和立場不一樣,都會對劇本提出各種各樣的想法和建議。但筆者認為:作為文字工作者,我們應該也必須堅持內心最原始的衝動,去和那些試圖棒殺靈感和意境的想法作鬥爭,如此,才有可能創作出經典。而作為製片團隊,如果有什麼原因一定要砍掉某塊費用,筆者以為:唯編劇費用不可砍爾!畢竟,斷根之木何所生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