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5000千年文明看山西,首先領略下這12座歷史文化名城~

山西, 因地屬太行山以西, 故名山西。 春秋戰國時期屬晉國地, 故簡稱“晉”;戰國初期, 韓、趙、魏三分晉國, 因而又稱“三晉”。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 山西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達三千年, 被譽為“ 華夏文明搖籃”, 素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  

1.太原市

太原是山西省會, 瀕臨汾河, 三面環山, 自古就有“錦繡太原城”的美譽。 在2500年的歷史長河中, 太原曾經是唐堯故地、戰國名城、太原故國、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門、九邊重鎮、晉商故里。

歷史文化:太原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鑼鼓藝術(太原鑼鼓)、晉劇、蓮花落、風火流星、老陳醋製作技藝、月餅傳統製作技藝(郭杜林晉式月餅)等。

景點:太原最著名的景點, 當屬“ 太原八景 ”, 也稱“古晉陽八景”, 指“烈石寒泉、汾河晚渡、雙塔淩霄、天門積雪、蒙山曉月”等八景。

2.大同市

大同, 山西省省轄市, 是中國首批24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山西省第二大城市, 位於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 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 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 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有“北方鎖鑰”之稱。

歷史文化

民俗:大同民俗豐富, 其中生旺火和遊八仙最具特色。

節慶:每年正月, 大同會舉行春節文化廟會, 彙聚秧歌、二人臺、鑼鼓、川劇等多種藝術表演;每年8月會舉行大同雲岡文化藝術節, 以展示中國傳統宗教文化以及優美的塞外風光為主。

工藝:大同銅器歷史悠久, 久負盛名。 歷史上有“五臺山上拜佛, 大同城內買銅”之說。 大同銅器已有25大系列, 235個品種, 458個花色, 主要有銅火鍋、酒具、宮廷餐具、銅牌匾等。

廣靈剪紙作為中國民間剪紙三大流派之一, 其包裝製作工藝獨樹一幟,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在中國剪紙中佔有重要地位,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景點: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跡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跡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恒山懸空寺、九龍壁等。

3.孝義市

孝義位於山西省腹地偏西,呂梁山脈中段東麓,太原盆地西南隅。北與汾陽市毗鄰,西北與中陽縣相依,西與交口縣接壤,南與靈石縣相連,東南與介休市隔汾河相望。

歷史文化:孝義市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和民俗文化,傳承千年的稀有劇種皮影、木偶、碗碗腔、賈家莊婚俗榮列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點:臨黃塔、琉璃塔、慈勝寺、永福寺、三皇廟、中陽樓、關帝廟等。

4.介休市

介休市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文明史逾2800年。

歷史文化:介休市傳統琉璃工藝保護項目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清明(寒食)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介休市被山西省政府公佈為清明(寒食)傳統節日示範地;陳醋、貫餡糖、洪山香、幹調秧歌等被晉中市政府公佈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景點:綿山風景區、介休後土廟、張壁古堡、祆神樓等。

5.汾陽市

汾陽市素有“秦晉旱碼頭”之稱,市境交通便利,處於太原經濟圈節點,與孝義、介休共同構成太原經濟圈次中心。汾陽是著名的酒都,是中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聞名遐邇的汾酒、竹葉青產地、中華名酒第一村——杏花村就在汾陽。

20世紀中下葉,馬烽、西戎、孫謙等現代作家把汾陽作為重要的創作基地,在這裡拍攝了電影《撲不滅的火焰》、《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淚痕》等;90年代,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的領軍人物賈樟柯,在汾陽拍攝了《小武》、《月臺》、《任逍遙》等。

景點:文峰塔、汾酒工業園林、賈家莊生態園、太符觀等。

6.平遙縣

平遙縣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安徽歙縣古城並稱為中國現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歷史文化:“晉商文化”是最知名的平遙文化,大大小小的票號見證了它的發展;平遙推光漆器和手工布鞋也是平遙著名的手工藝品。

景點:平遙古城,鎮國寺,雙林寺等。

7.新絳縣

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隋開皇三年(583年)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新絳小手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民間有“七十二行樣樣有”、“水旱碼頭,交通樞紐”和“南絳北代”的讚譽。

歷史文化:主要歷史遺存有:四大名帖之一“絳帖”,以“懸塑”出名的唐代“福勝寺”,以古代農業為題材的明代《秸益廟壁畫》,創建於元明的“絳州三樓”,金代天德三年鑄造的萬斤巨鐘,館藏文物“戰國玉壁”、“金代鈔版”等。

絳州鼓樂為世界三大鼓種之一,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中心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名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景點:龍興寺、稷益廟、絳守居園池等。

8.代縣

代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畫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歷史文化:代縣民間藝術種類繁多,有面塑、剪紙、獅子舞、龍燈、旱船等。

景點:五臺山、雁門關景區、楊忠武祠等。

9.祁縣

祁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古稱“昭餘”,因“昭餘祁澤藪”而得名。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

歷史文化:祁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祁太秧歌、戴氏心意拳、城趙鎮剪紙、八音會、祁城泥人等。

景點:喬家大院、祁縣古城、渠家大院、麓臺山、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等。

10.渾源縣

渾源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地處桑乾河支流渾河中上游。渾源始置於西漢,定名于唐,因渾河發源於縣境內,故名渾源縣。

歷史文化:渾源鼓扇、渾源鑄鐘、渾源砂器等都是渾源出名的文化技藝。

景點:北嶽恒山、麻莊漢墓群、歸潛堂、千佛嶺、懸空寺等。

11.太谷縣

太谷縣,山西省晉中市轄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於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與祁縣、平遙共同成為聞名遐邇的晉商故里。

太谷境內有諸多晉商大院遺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為其代表。明清民國時期,太谷富商巨賈雲集,成為中國北方金融、商業中心,有“旱碼頭”之稱。

歷史文化:“晉商”發源地,在明代,太谷已有“商賈勤於貿易”的記載。作為古代商業的集數地,“百貨所極,列為肆崖,行者不得顧,禦者不得旋”,有“旱碼頭”、“小北京”、“全太谷”之譽,“談三晉富庶之區者,無不于穀首屈一指”勁。

景點:曹家大院、孔祥熙宅園、梅苑山莊等。

12.左雲縣

左雲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最北部,地處塞北高原,東靠歷史名城大同,西接晉北大門右玉,南鄰煤電新都朔州,北眺草原明珠呼市。左雲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為山西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

左雲縣景點以其粗獷的特點聞名,有東漢長城、明長城、睡佛寺、保安堡、威魯堡等。

其包裝製作工藝獨樹一幟,被譽為“中華民間藝術一絕”,在中國剪紙中佔有重要地位,在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景點: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跡眾多,著名的文物古跡包括雲岡石窟、華嚴寺、善化寺、恒山懸空寺、九龍壁等。

3.孝義市

孝義位於山西省腹地偏西,呂梁山脈中段東麓,太原盆地西南隅。北與汾陽市毗鄰,西北與中陽縣相依,西與交口縣接壤,南與靈石縣相連,東南與介休市隔汾河相望。

歷史文化:孝義市有眾多的文物古跡和民俗文化,傳承千年的稀有劇種皮影、木偶、碗碗腔、賈家莊婚俗榮列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點:臨黃塔、琉璃塔、慈勝寺、永福寺、三皇廟、中陽樓、關帝廟等。

4.介休市

介休市因史出春秋時期割股奉君的介子推、東漢時期博通典籍的郭林宗和北宋時期出將入相五十載的文彥博三位賢士名達,素有“三賢故里”之稱,文明史逾2800年。

歷史文化:介休市傳統琉璃工藝保護項目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清明(寒食)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介休市被山西省政府公佈為清明(寒食)傳統節日示範地;陳醋、貫餡糖、洪山香、幹調秧歌等被晉中市政府公佈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景點:綿山風景區、介休後土廟、張壁古堡、祆神樓等。

5.汾陽市

汾陽市素有“秦晉旱碼頭”之稱,市境交通便利,處於太原經濟圈節點,與孝義、介休共同構成太原經濟圈次中心。汾陽是著名的酒都,是中國最大的清香型白酒生產基地,聞名遐邇的汾酒、竹葉青產地、中華名酒第一村——杏花村就在汾陽。

20世紀中下葉,馬烽、西戎、孫謙等現代作家把汾陽作為重要的創作基地,在這裡拍攝了電影《撲不滅的火焰》、《我們村裡的年輕人》、《淚痕》等;90年代,中國第六代電影導演的領軍人物賈樟柯,在汾陽拍攝了《小武》、《月臺》、《任逍遙》等。

景點:文峰塔、汾酒工業園林、賈家莊生態園、太符觀等。

6.平遙縣

平遙縣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遙古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與雲南麗江古城、四川閬中古城、安徽歙縣古城並稱為中國現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

歷史文化:“晉商文化”是最知名的平遙文化,大大小小的票號見證了它的發展;平遙推光漆器和手工布鞋也是平遙著名的手工藝品。

景點:平遙古城,鎮國寺,雙林寺等。

7.新絳縣

絳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時曾為晉都,戰國時屬魏。隋開皇三年(583年)州治從玉壁遷至今縣城處,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新絳小手工業發達,交通便利,民間有“七十二行樣樣有”、“水旱碼頭,交通樞紐”和“南絳北代”的讚譽。

歷史文化:主要歷史遺存有:四大名帖之一“絳帖”,以“懸塑”出名的唐代“福勝寺”,以古代農業為題材的明代《秸益廟壁畫》,創建於元明的“絳州三樓”,金代天德三年鑄造的萬斤巨鐘,館藏文物“戰國玉壁”、“金代鈔版”等。

絳州鼓樂為世界三大鼓種之一,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中心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名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景點:龍興寺、稷益廟、絳守居園池等。

8.代縣

代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繪畫畫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歷史文化:代縣民間藝術種類繁多,有面塑、剪紙、獅子舞、龍燈、旱船等。

景點:五臺山、雁門關景區、楊忠武祠等。

9.祁縣

祁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古稱“昭餘”,因“昭餘祁澤藪”而得名。隸屬于山西省晉中市。

歷史文化:祁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祁太秧歌、戴氏心意拳、城趙鎮剪紙、八音會、祁城泥人等。

景點:喬家大院、祁縣古城、渠家大院、麓臺山、昌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等。

10.渾源縣

渾源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地處桑乾河支流渾河中上游。渾源始置於西漢,定名于唐,因渾河發源於縣境內,故名渾源縣。

歷史文化:渾源鼓扇、渾源鑄鐘、渾源砂器等都是渾源出名的文化技藝。

景點:北嶽恒山、麻莊漢墓群、歸潛堂、千佛嶺、懸空寺等。

11.太谷縣

太谷縣,山西省晉中市轄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於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與祁縣、平遙共同成為聞名遐邇的晉商故里。

太谷境內有諸多晉商大院遺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為其代表。明清民國時期,太谷富商巨賈雲集,成為中國北方金融、商業中心,有“旱碼頭”之稱。

歷史文化:“晉商”發源地,在明代,太谷已有“商賈勤於貿易”的記載。作為古代商業的集數地,“百貨所極,列為肆崖,行者不得顧,禦者不得旋”,有“旱碼頭”、“小北京”、“全太谷”之譽,“談三晉富庶之區者,無不于穀首屈一指”勁。

景點:曹家大院、孔祥熙宅園、梅苑山莊等。

12.左雲縣

左雲縣,隸屬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山西最北部,地處塞北高原,東靠歷史名城大同,西接晉北大門右玉,南鄰煤電新都朔州,北眺草原明珠呼市。左雲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為山西省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

左雲縣景點以其粗獷的特點聞名,有東漢長城、明長城、睡佛寺、保安堡、威魯堡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