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獨居的一年|三星的電影,四星的書

電影:獨居的一年/寡居的一年

導演:陶德·威廉姆斯

豆瓣:7.0/957人評價 

時長: 111分鐘

一句話推薦:作者迷弟拍的, 電影選取只是書的第一部分,

露絲年幼時候的故事, 因為書本展現的黑暗面很多, 電影無法交代清楚, 但是還原度很高…… 適合書迷憑弔。

小說裡, 第一個畫面是從這個場景開始的,

還有那句 “唉, 不就是埃迪和我麼。 ”

電影111分鐘, 故事只拍了小說的第一部分, 我一直認為這本書必須,

也應該從車禍開始拍起, 雪天裡的車禍現場, 斷足和鞋, 哭泣的母親, 茫然的父親, 然後是支離破碎的一個家, 席捲了一個少年埃迪和女童露絲的一生, 從“不想被聽到聲音的聲音”到“地板上的門”, 圍繞這個家庭的, 是無法逝去的愧疚和悔恨。

我是先看書, 再去找的電影重溫, 沒想到這部電影04年就拍了, 而且主創陣容還挺華麗, 其實電影裡劇情還原度挺高的, 傑夫·布裡吉斯 飾演的特德就是如我所想, 而年幼時期的范寧飾演的露絲和喬·斯圖爾特扮演的埃迪更是一種驚喜, 只是可惜最重要的女主金·貝辛格無法還原我腦海中的風情萬種又憂傷刻骨的馬麗恩, 我看書是內心中的理想型的她應該是《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莫妮卡·貝魯奇。

《獨居的一年》的作者約翰·歐文的確是村上大叔在自己文字中多次提到的作家, 但是自己也一直懶, 包括他提到的那些爵士樂, 我並沒有去找過……

最近應該是出版社在推約翰·歐文, 最近幾大電子書網站和購書網站的露出都在推他這本書《獨居的一年》(早年翻譯叫“寡居的一年”), 書面翻譯有點硬, 封皮是白色蕾絲包裹著粉色面封, 閱讀起來翻譯有點空, 但是書的故事性很好。 這本書的確很厚, 它能夠不急不慢地述說著每個人的故事, 這歸功於約翰·歐文能很有技巧的、完整的把所有人的人物分好幾個視角展示出來:他們的動機, 他們的心理, 他們的委屈。 幾乎每個人在他筆下都是完整的, 能夠找到來龍去脈,

看到其人生走向。

也正因為書的時間跨度夠長, 你能看到每個人物的命運是怎麼轉動的, 每一刻秒鐘的滴答, 似乎都在朝著那個最壞的方向前進, 也因此, 不論他們做了多麼荒誕的事情, 哪怕露絲花錢去紅燈區看妓女接客, 似乎都無可厚非、合乎情理, 約翰·歐文的很多心理活動的描寫拍手叫絕, 也很難讓讀者對某個人物有徹頭徹尾的認同和延誤, 但是我們不能否認這個人物是那麼的鮮活。

原生家庭之殤

愛與被愛, 始終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就像封面上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 “也許我們終其一生, 都在學習如何去愛”。

書裡的每個人, 終其一生, 都是在尋找不得的愛。 埃迪對瑪麗恩的愛, 綿延了他的一生, 從16歲那次兼職開始一直到老, 花了整整37年的時間, 他一直都無法忘記她;而瑪麗恩對他兩個逝去的兒子的愛, 那難以撫平的傷口, 她整整用了37年的時間, 才勉強讓受傷的心靈得以安複;而特德對女兒的愛, 從最初到最後, 也是純潔而寵溺, 甚至飽含自責;還有露絲, 母親對她的忽視,父母之間破裂的情感以及爸爸混亂的生活,都無法阻擋露絲最終選擇對父母的原諒,所有人好似一生都在花時間尋找那份安靜,起承轉合相當圓潤,露絲一家幾十年的悲傷歷史就此鋪展開來。

作者筆下的人物的確道德感的確不強,但都是獨立般躍然紙上,正因如此,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在這般迷糊道德的灰色空間,我們也會叩問自己很多問題,因為我是在微信閱讀上觀看這本書,我會發現很多人的對於情節的道德感和接受度有很大的差異。

很多事情既已發生就無法逆轉,接受才是最大的勇氣,瑪麗恩和特德因為那一出交通意外而彼此留下心理間隙,父母會很難控制自己不因為這些失去而傷心和痛苦,但是我們必須克制自己不要讓自己活在陰影之中,這樣對你身邊的人來說不公平,而這也是影響到露絲最大的原因,每一個人出生在世都有被愛被關心,活成獨立個體的權利。

也許我們每個人的心理成長,都受到原生家庭或多亦或少的影響,但不是每個人都無法跳出這個創傷。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格形成、心理發展的確有巨大影響,但它未必是真理的全部,或者說,它一定不是真理的全部。母親不在場,當然會讓女兒缺少重要的學習、認同對象。但我們也看到很多單親家庭有問題的孩子成長得很好,這就是說人有自我治療、自我成長的力量。我們都期待理想化的父母,但理想化的父母大概只存在在我們想像中。

你需要認識到,你的“心理每一份執念”的後面深意其實是“你對父母的愛”,所以完全否定父母,也不是一個解放自己的道路。我們去自我成長,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發展自己的親密關係,這個時候,你可以到達另外一個境地:你的力量已經足夠大,你更少受到父母的父母影響,要強調的不是離開或分離,而是強調我們自己要更有力量,自己去生活地更好。

兩位男性

約翰·歐文曾自我評價說“我不是一個20世紀的小說家,我不現代,當然也不後現代。我沿襲了19世紀小說寫作的形式。我是老派的,是個講故事的人。我不是分析家,也不是知識份子。在寫作中,真正永恆的是故事、角色、歡笑和眼淚。”

我認為約翰·歐文的這本書裡他寫的最出彩的是其中2位很鮮活的2個男性角色,一個是從心理和主觀視角展示的永遠活在16歲的那個少年埃迪,還有一個是被動視角出現在我們眼前的父親特德。

十六歲和五十三歲的同一個人,

同一時空裡年輕的和年老的孩子。

埃迪和瑪麗恩的愛雖然和傳統道德相去甚遠,但是也是盪氣迴腸,本以為只是老套的姐弟戀(母子戀更恰當……),卻沒想到有著如此複雜卻又精確的背景設定。久久沒能從喪子之痛走出來的母親,包容丈夫不停肉體出軌的妻子,無法真心接受自己女兒的母親——瑪麗恩這個形象給我的感覺就是那種美而不豔且又無時不刻不籠罩著一股猶豫氣質的熟女。碼頭上那一段描寫讓我想起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不要說青春期的埃迪了,我相信所有見到她的男人,都一定會將目光停留在她身上,想要去呵護她。瑪麗恩是承受了多大的苦惱,她害怕自己再也沒辦法做一個母親了。瑪麗恩早早就有離開丈夫女兒的打算,只不過經歷了與埃迪的邂逅,給了她必要的條件及實施的可能性。而60次又讓人不得不開始懷念每個人年少時最清澈的爆發力,只是年華逝去,有些人把這些少年故事以及深深鎖在心靈的盔甲中,偶爾才會拿出獨自欣賞,有些人則當成一身的追求緬懷和想念,比如埃迪,比如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比如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小時候的一些事,發生的、看見的、偶遇的……都會跟著我們一輩子。

而埃迪對漢娜說的那一句話,也的確讓我回憶起杜拉斯的情人開頭那句,人都會老去,而那份完整的記憶才是最有魅力的東西。三十七年的時光,荒誕不經的作為,不可理喻的死去,本就是人生肌理。

“我試圖看到一個完整的女人,”埃迪告訴漢娜,“我當然知道她年紀大了,但她還有照片——就算沒有照片,我也可以想像她的人生——整個的人生,想像她比我年輕許多的時候——因為她的表情與姿態中總包含著根深蒂固、永恆不變的東西。一個老婦人並不總是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老婦人,我也同樣如此,我努力去看她的整個人生,總能從中找到非常動人的東西。”

埃迪是被動被瑪麗恩停留在16歲的時候,她在他16歲的時候給予了他最美麗的,除卻巫山不是雲的美麗。而特德則是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想摸清楚心理軌跡的人。作為一個父親,他的確花心,而且有著不示於人的黑暗面,他擁有貌美的妻子還勾搭著一大把的情人,然而他唯一傾心的只有女兒露西。他喜歡藝術,熱衷繪畫,只不過自己童書的造詣卻比繪畫高,然後他依然願意花於寫作而言幾倍的時間來繪畫插圖,且樂在其中。他喜歡運動,熱衷棒球,只不過尋常球場不能滿足我們這位作家天馬行空的想像,於是毫不猶豫地,特德創造了自己的球場,改編成特德式規則。我看到的是一個對自己職業有著明確自知的人,知道自己的熱情在何處,並為此付出,不會讓世俗價值觀捆綁自己,所以,他可以大膽地花心。這恰恰是作者想要展現的人們不同的一面,不是所有人都應該做好好先生,特德在那裡,他放蕩不羈同時有顆孩子般的心。“如果你要對依此大肆批判,打住,抱歉,我只是個講故事的人。”如果作者被問及,大抵會這樣回答。最後總結,特德是一個朝秦暮楚、道德敗壞的辜負妻子的丈夫,同時也是一個自由無慮、活在當下的真愛露西的父親。

跟隨露絲,一輩子的痕跡。

故事套故事,文字的魅力

除開故事,這本書也很適合那些寫故事的人來學習,戲中戲,書中書的結構,還有加西亞·瑪律克斯那種過去未來式的語法,穿插倒敘不一而足,坦白說,最開始的50頁,小說遠沒有到十分吸引我的地方,當然也恰恰是這種精心的鋪設給我造成的低預期,才讓我對接下來漸入佳境、妙趣橫生的故事發展以及出神入化的敘事技巧興奮莫名。不得不承認這書凝聚了太多高明的寫作手法。這些寫作手法被約翰·歐文應用的爐火純青、隨心所欲,可他搭建的如此精細,那些時空的轉換,故事的聯動,人物的流轉,渾然天成又不著痕跡。

所有的長篇小說都需要一點耐心去讀完,至於故事究竟如何,還是要自己去讀,別人講是講不出小說十分之一的奧妙的。

書中說,“用理性看世界,世界是一齣喜劇,用感性看世界,世界是一齣悲劇。”

也許作為理性看待這個世界,會發現這個世界豐富而多彩,有很多確定和不確定,有很多未知與已知的存在,讓人驚喜,讓人意外,可以極大地滿足人們饑渴的好奇心,所以是喜劇。感性看待這個世界,總能體會到這個世界裡的痛苦與悲傷,孤獨與絕望,醜陋與骯髒。儘管存在美好,但是用感性看,總會發現那些藏匿於角落的醜態,不僅于社會,於人也如此,誰都有不好的地方,哪怕只是一點點,當然,有時這種不好也在不經意間被我們一點點放大。

走廊,照片牆。

《獨居的一年》

電影:★★★

原著書:★★★★

適合 村上春樹的讀者,也適合喜歡看家庭故事的人

嘗試回復下:獨居的一年

文 | 舊風

本文影視海報、劇照

均來自豆瓣

歡迎分享轉發朋友圈

@電影你妹

母親對她的忽視,父母之間破裂的情感以及爸爸混亂的生活,都無法阻擋露絲最終選擇對父母的原諒,所有人好似一生都在花時間尋找那份安靜,起承轉合相當圓潤,露絲一家幾十年的悲傷歷史就此鋪展開來。

作者筆下的人物的確道德感的確不強,但都是獨立般躍然紙上,正因如此,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在這般迷糊道德的灰色空間,我們也會叩問自己很多問題,因為我是在微信閱讀上觀看這本書,我會發現很多人的對於情節的道德感和接受度有很大的差異。

很多事情既已發生就無法逆轉,接受才是最大的勇氣,瑪麗恩和特德因為那一出交通意外而彼此留下心理間隙,父母會很難控制自己不因為這些失去而傷心和痛苦,但是我們必須克制自己不要讓自己活在陰影之中,這樣對你身邊的人來說不公平,而這也是影響到露絲最大的原因,每一個人出生在世都有被愛被關心,活成獨立個體的權利。

也許我們每個人的心理成長,都受到原生家庭或多亦或少的影響,但不是每個人都無法跳出這個創傷。原生家庭對人的性格形成、心理發展的確有巨大影響,但它未必是真理的全部,或者說,它一定不是真理的全部。母親不在場,當然會讓女兒缺少重要的學習、認同對象。但我們也看到很多單親家庭有問題的孩子成長得很好,這就是說人有自我治療、自我成長的力量。我們都期待理想化的父母,但理想化的父母大概只存在在我們想像中。

你需要認識到,你的“心理每一份執念”的後面深意其實是“你對父母的愛”,所以完全否定父母,也不是一個解放自己的道路。我們去自我成長,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發展自己的親密關係,這個時候,你可以到達另外一個境地:你的力量已經足夠大,你更少受到父母的父母影響,要強調的不是離開或分離,而是強調我們自己要更有力量,自己去生活地更好。

兩位男性

約翰·歐文曾自我評價說“我不是一個20世紀的小說家,我不現代,當然也不後現代。我沿襲了19世紀小說寫作的形式。我是老派的,是個講故事的人。我不是分析家,也不是知識份子。在寫作中,真正永恆的是故事、角色、歡笑和眼淚。”

我認為約翰·歐文的這本書裡他寫的最出彩的是其中2位很鮮活的2個男性角色,一個是從心理和主觀視角展示的永遠活在16歲的那個少年埃迪,還有一個是被動視角出現在我們眼前的父親特德。

十六歲和五十三歲的同一個人,

同一時空裡年輕的和年老的孩子。

埃迪和瑪麗恩的愛雖然和傳統道德相去甚遠,但是也是盪氣迴腸,本以為只是老套的姐弟戀(母子戀更恰當……),卻沒想到有著如此複雜卻又精確的背景設定。久久沒能從喪子之痛走出來的母親,包容丈夫不停肉體出軌的妻子,無法真心接受自己女兒的母親——瑪麗恩這個形象給我的感覺就是那種美而不豔且又無時不刻不籠罩著一股猶豫氣質的熟女。碼頭上那一段描寫讓我想起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不要說青春期的埃迪了,我相信所有見到她的男人,都一定會將目光停留在她身上,想要去呵護她。瑪麗恩是承受了多大的苦惱,她害怕自己再也沒辦法做一個母親了。瑪麗恩早早就有離開丈夫女兒的打算,只不過經歷了與埃迪的邂逅,給了她必要的條件及實施的可能性。而60次又讓人不得不開始懷念每個人年少時最清澈的爆發力,只是年華逝去,有些人把這些少年故事以及深深鎖在心靈的盔甲中,偶爾才會拿出獨自欣賞,有些人則當成一身的追求緬懷和想念,比如埃迪,比如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比如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小時候的一些事,發生的、看見的、偶遇的……都會跟著我們一輩子。

而埃迪對漢娜說的那一句話,也的確讓我回憶起杜拉斯的情人開頭那句,人都會老去,而那份完整的記憶才是最有魅力的東西。三十七年的時光,荒誕不經的作為,不可理喻的死去,本就是人生肌理。

“我試圖看到一個完整的女人,”埃迪告訴漢娜,“我當然知道她年紀大了,但她還有照片——就算沒有照片,我也可以想像她的人生——整個的人生,想像她比我年輕許多的時候——因為她的表情與姿態中總包含著根深蒂固、永恆不變的東西。一個老婦人並不總是把自己看成是一個老婦人,我也同樣如此,我努力去看她的整個人生,總能從中找到非常動人的東西。”

埃迪是被動被瑪麗恩停留在16歲的時候,她在他16歲的時候給予了他最美麗的,除卻巫山不是雲的美麗。而特德則是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一直想摸清楚心理軌跡的人。作為一個父親,他的確花心,而且有著不示於人的黑暗面,他擁有貌美的妻子還勾搭著一大把的情人,然而他唯一傾心的只有女兒露西。他喜歡藝術,熱衷繪畫,只不過自己童書的造詣卻比繪畫高,然後他依然願意花於寫作而言幾倍的時間來繪畫插圖,且樂在其中。他喜歡運動,熱衷棒球,只不過尋常球場不能滿足我們這位作家天馬行空的想像,於是毫不猶豫地,特德創造了自己的球場,改編成特德式規則。我看到的是一個對自己職業有著明確自知的人,知道自己的熱情在何處,並為此付出,不會讓世俗價值觀捆綁自己,所以,他可以大膽地花心。這恰恰是作者想要展現的人們不同的一面,不是所有人都應該做好好先生,特德在那裡,他放蕩不羈同時有顆孩子般的心。“如果你要對依此大肆批判,打住,抱歉,我只是個講故事的人。”如果作者被問及,大抵會這樣回答。最後總結,特德是一個朝秦暮楚、道德敗壞的辜負妻子的丈夫,同時也是一個自由無慮、活在當下的真愛露西的父親。

跟隨露絲,一輩子的痕跡。

故事套故事,文字的魅力

除開故事,這本書也很適合那些寫故事的人來學習,戲中戲,書中書的結構,還有加西亞·瑪律克斯那種過去未來式的語法,穿插倒敘不一而足,坦白說,最開始的50頁,小說遠沒有到十分吸引我的地方,當然也恰恰是這種精心的鋪設給我造成的低預期,才讓我對接下來漸入佳境、妙趣橫生的故事發展以及出神入化的敘事技巧興奮莫名。不得不承認這書凝聚了太多高明的寫作手法。這些寫作手法被約翰·歐文應用的爐火純青、隨心所欲,可他搭建的如此精細,那些時空的轉換,故事的聯動,人物的流轉,渾然天成又不著痕跡。

所有的長篇小說都需要一點耐心去讀完,至於故事究竟如何,還是要自己去讀,別人講是講不出小說十分之一的奧妙的。

書中說,“用理性看世界,世界是一齣喜劇,用感性看世界,世界是一齣悲劇。”

也許作為理性看待這個世界,會發現這個世界豐富而多彩,有很多確定和不確定,有很多未知與已知的存在,讓人驚喜,讓人意外,可以極大地滿足人們饑渴的好奇心,所以是喜劇。感性看待這個世界,總能體會到這個世界裡的痛苦與悲傷,孤獨與絕望,醜陋與骯髒。儘管存在美好,但是用感性看,總會發現那些藏匿於角落的醜態,不僅于社會,於人也如此,誰都有不好的地方,哪怕只是一點點,當然,有時這種不好也在不經意間被我們一點點放大。

走廊,照片牆。

《獨居的一年》

電影:★★★

原著書:★★★★

適合 村上春樹的讀者,也適合喜歡看家庭故事的人

嘗試回復下:獨居的一年

文 | 舊風

本文影視海報、劇照

均來自豆瓣

歡迎分享轉發朋友圈

@電影你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