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當章子怡把娃送到姥姥家,笑著笑著想哭了......

照片中, 醒醒紮著最家常的小辮兒, 圍著樣式普通的小飯兜兒, 在桌前捧起比腦袋還大一圈的碗, 吃相酣暢!

要知道, 章子怡和醒醒一直都是以潮媽配潮娃的形象出現的,

那是妥妥兒的國際范兒。

姚晨也曾曬出兩張兒子在自己家和姥姥家不同的造型照片, 日韓風潮娃秒變樓下沙坑邊家常小哥。

網友們紛紛感慨, 奶奶姥姥簡直就是“潮娃殺手”, 甭管啥樣的娃, 送到奶奶家、姥姥家, 保證畫風突變, 親媽也不一定能認識。

在網路上搜集了一些“爸媽帶”和“奶奶帶”的萌娃照, 真是感受到了來自老人帶娃那種踏踏實實、厚厚墩墩、毫不摻假的愛。

被老人帶大的娃, 都懂得:

有一種餓, 叫姥姥覺得你餓;

有一種冷, 叫奶奶覺得你冷;

有一種時尚, 叫奶奶和姥姥眼裡的時尚。

其實, 老人的真實想法是:娃大口吃飯, 皮實不生病, 這才是最好的標配。

不過, 也有極聰明的娃, 跟著老人那是學了一身的好本事:既鍛煉了身體, 又陶冶了情操, 還接足了地氣, 真是一舉N得。

當然,媽媽們也有話說——

@橘子媽媽:

春節放假跟老公回家,一進村口就看見土堆邊蹲著一個小孩。我跟老公說,這誰家孩子玩得這麼髒,也不管管。這時奶奶笑盈盈地走出來,拽起土堆前的娃,大聲說:“快,叫爸爸媽媽!”我跟老公瞬間石化。

@小靜媽媽:

婆婆經常帶6歲閨女去棋牌室,耳濡目染學會了打麻將,有次竟然贏了我們不少錢,真不知是喜是悲......真是老人帶娃歡樂多啊…….

都說老人帶孩子容易溺愛、驕縱,但其實老人帶孩子也好處多多:

1.老人時間比較充裕空閒,不焦慮,有耐心,更容易給孩子全身心、高品質的陪伴。

2.老人的生活富有生活氣息,買菜、做飯、縫補衣物、修傢俱、畫畫、寫字,無形中能讓孩子多多參與動手,培養了好奇心和探索力。

3.大多數老人樂於交際,鄰里和睦,心態平和樂觀,富有愛心,帶出的孩子更樂觀、大方。

4.很多老人在某項工作上富有經驗,比如曾從事醫生、教師、護士,或工程師、技工等,除了能更好地照料孩子,還能教給孩子一技之長。

隔代教養還有很多寶貴之處,比如父母對孩子往往挑剔過多,很難做到真正的無條件接納,而老人卻可以輕易做到,這對培養孩子自尊、自信、同情心極有益處。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個在奶奶家或姥姥家度過的快樂童年。記得小時候,姥姥帶我和表姐弟摘番茄、種韭菜,去河溝裡網魚,用自製大蒼蠅拍去玉米地裡撲螞蚱,還有吃榆錢飯,槐花飯,野菜團子……那些美味和經歷一直刻印在我記憶裡,每當想起,內心都覺得溫暖和美好。

從小跟著姥姥長大的倪萍,在姥姥90多歲去世後,寫下了《姥姥語錄》。雖然姥姥不識幾個大字,但在倪萍心裡,她就是自己的人生導師。“靠山山倒,靠人人老;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

每當生活中遇到什麼過不去的坎兒,都是姥姥這些平實又富有哲理的話激勵著她,讓她豁然開朗,踏實又富足。

精神上的滋養,其實是老人帶給孩子最大的人生財富。

當然,也經常聽到媽媽們這樣的抱怨:

“給孩子打扮得好看、難看倒是其次,跟老人育兒理念不同,真是太愁人了。”

“我婆婆竟然跟我搶孩子,只要我一管孩子就插手,孩子有事也愛找她,他們好像更親密。”

是的,讓老人幫忙看孩子確實容易遇到很多困擾。

讓父母來幫看孩子,除了要共同應付一個小不點兒的吃喝拉撒外,也會發現自己跟父母沉寂已久的相處、溝通模式再次啟動,仿佛第二個惱人的青春期又來臨了。

朋友琳琳就曾跟我抱怨:她的媽媽以前就很強勢,什麼都要管,現在來看外孫,更是樣樣插手,讓她不勝煩惱。

同樣,讓婆婆照看孩子的,也是兩個家庭的三觀、生活習慣、固有經驗之間的赤膊相對了。處理得好,婚姻算是歷劫成功;處理得不好,很容易每天上演《雙面膠》、《麻辣婆媳》等影視劇裡的情節。

其實,祖父母與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產生分歧和衝突,有可能就是原本就存在的問題和不滿情緒的表徵體現。

這時,有智慧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不必過於追求完美

任何關係都不是完美的。任何養育方式也都不是完美的。有時,做出適當的退讓和不苛求完美,會讓隔代教養的矛盾減少一大半。

比如,老人飯後立即給孩子吃了水果而不是隔了半小時以上,你不讓孩子吃糖果而老人真的就笑眯眯地從兜裡摸出一顆,此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有時對完美的苛求,不僅會傷害家庭中本就敏感的關係,更會傷害孩子的成長。

建立邊界,以及溫柔的堅持

大多數與老人對孩子教養問題的爭端,其實是權力的爭鬥、邊界不清的爭鬥。中國家庭向來缺少邊界感,所以矛盾頗多。在3歲之前,孩子需要穩定持續的撫養人和家庭管理模式。這個角色,當然由父母來擔當更合適。

在請老人看孩子來之前,最好先通過約定建立起邊界:父母是照料、教養孩子的主要責任人,老人只是幫忙,如果有矛盾衝突,在沒有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還是以父母為主。

當然,在真的是非問題上,比如,1歲內孩子要不要加鹽的問題,還是應該溫柔的堅持,而不是急躁地爭辯。情緒上的惡劣,只會帶來問題的惡化,百無一用。

多從老人的角度看問題

人老了後,就進入了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所說的人格階段論裡的“成熟期”。除了生理的衰退,心理也出現很多變化,如敏感,多疑,怕孤獨,擔心被冷落,怕不被認可,怕死亡。

比起日漸豐滿的孩子,老人可能更像孩子:如果不被接納、認可,他們也往往採取強硬、固執、不講理等行為來對抗子女。

所以,多肯定他們的過去,多聽取他們的意見(哪怕只是表面上),必要時候做出一點妥協和讓步,這樣,得到了尊重、接納、心理滿足的老人,溝通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其實,每個幫子女帶孩子的老人心裡都一個糾結:想回家鄉,但又放不下兒女。

老人帶娃,真心不容易。說是家裡的主人吧,可說了話不算;說是客人吧,什麼活兒都要幹;說是保姆、傭人吧,可也沒人給發工資。

就算生病了,也不敢說,常常自己扛著,生怕給兒女添麻煩、耽誤看娃。背井離鄉,無休假、無旅遊,無工資,有的是擔驚受怕,神經緊繃,責任深重。

有位女朋友,公司高管,衣著靚麗,做事頗有見解,某次聚會,一直跟我們抱怨婆婆和媽媽帶孩子的弊端:溺愛,沒原則,插手太多,生活壓抑憋悶……

我沉默地聽著,等她歇氣的時候問:

“當你在外工作、吃飯、跟朋友侃大山的時候,是誰在家裡繃緊神經照看孩子?”

“你下班回家,進門第一句話喊得是父母還是孩子?你關心孩子的吃喝拉撒,可曾惦記父母一天過得如何?”

“你週末帶孩子出去吃吃喝喝、遊山玩水,為什麼沒有一張父母的照片?”

聽完,她沉默了很久。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父母的感受。也許你一直認為生活沉重,但其實早就有人為你扛下了最重的那一環。

想起我的媽媽,不到一米六的身高,原本110多斤的體重,看了半年外孫女後,只剩92斤,而我一斤也沒有少。在我每天抱怨著太胖,要減肥的時候,卻忘了媽媽正因勞累,一點點消瘦下去。

鄰居家東北來的奶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家的孫子看到6歲,交給老伴,又來看二兒子家的孫子,每日抱著20多斤孫子,順著6層樓的臺階,一點點蹭上蹭下,氣喘吁吁。夫妻十年兩地分居,從來沒有出去旅遊過一次。想來令人唏噓。

我們對父母,虧欠太多。就算對公婆,也不應指責太多。不是誰在五六十歲還有背井離鄉的勇氣,也不是誰都願意在年邁的時候擠進一個小家庭裡,一切,只因不求回報的愛。

曾經有個公益廣告片,觸動人心。媽媽獨自辛苦撫養兒子長大,支撐她堅持下去的,就是對未來幸福的期望:

“等你考上大學,媽媽就享福了!”

“等你畢業工作了,媽媽就享福了!”

“等你結完婚,有了孩子,媽媽就幸福了!”

當兒子真的生孩子了,媽媽又去照看小孫女。

小孫子對奶奶說:“等我長大了,就讓你享福啊!”

兒子也承諾母親:“等天氣暖和了,我帶您出去玩幾天!”

媽媽一直等待著幸福,卻在長久的操勞中,倒下了。

有時等待太久,真的會成為一種遺憾。

父母用一日三餐,一生辛勞,供養著兩代人。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老去,一代又一代的平淡、操勞、付出,只為生而為父為母的職責和對幸福的憧憬。

我想,最好的家庭幸福教育,也許就是在與父母的日日相處中,耳濡目染地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愛,回應愛,呵護愛,處理關係,化解矛盾,以及,永遠感恩。

作者:辣道娘,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繪本作者,6歲女娃媽媽,致力於兒童心理教育及現代家庭關係研究。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當然,媽媽們也有話說——

@橘子媽媽:

春節放假跟老公回家,一進村口就看見土堆邊蹲著一個小孩。我跟老公說,這誰家孩子玩得這麼髒,也不管管。這時奶奶笑盈盈地走出來,拽起土堆前的娃,大聲說:“快,叫爸爸媽媽!”我跟老公瞬間石化。

@小靜媽媽:

婆婆經常帶6歲閨女去棋牌室,耳濡目染學會了打麻將,有次竟然贏了我們不少錢,真不知是喜是悲......真是老人帶娃歡樂多啊…….

都說老人帶孩子容易溺愛、驕縱,但其實老人帶孩子也好處多多:

1.老人時間比較充裕空閒,不焦慮,有耐心,更容易給孩子全身心、高品質的陪伴。

2.老人的生活富有生活氣息,買菜、做飯、縫補衣物、修傢俱、畫畫、寫字,無形中能讓孩子多多參與動手,培養了好奇心和探索力。

3.大多數老人樂於交際,鄰里和睦,心態平和樂觀,富有愛心,帶出的孩子更樂觀、大方。

4.很多老人在某項工作上富有經驗,比如曾從事醫生、教師、護士,或工程師、技工等,除了能更好地照料孩子,還能教給孩子一技之長。

隔代教養還有很多寶貴之處,比如父母對孩子往往挑剔過多,很難做到真正的無條件接納,而老人卻可以輕易做到,這對培養孩子自尊、自信、同情心極有益處。

相信很多人都有一個在奶奶家或姥姥家度過的快樂童年。記得小時候,姥姥帶我和表姐弟摘番茄、種韭菜,去河溝裡網魚,用自製大蒼蠅拍去玉米地裡撲螞蚱,還有吃榆錢飯,槐花飯,野菜團子……那些美味和經歷一直刻印在我記憶裡,每當想起,內心都覺得溫暖和美好。

從小跟著姥姥長大的倪萍,在姥姥90多歲去世後,寫下了《姥姥語錄》。雖然姥姥不識幾個大字,但在倪萍心裡,她就是自己的人生導師。“靠山山倒,靠人人老;自己不倒,啥都能過去;自己倒了,誰也扶不起你。”

每當生活中遇到什麼過不去的坎兒,都是姥姥這些平實又富有哲理的話激勵著她,讓她豁然開朗,踏實又富足。

精神上的滋養,其實是老人帶給孩子最大的人生財富。

當然,也經常聽到媽媽們這樣的抱怨:

“給孩子打扮得好看、難看倒是其次,跟老人育兒理念不同,真是太愁人了。”

“我婆婆竟然跟我搶孩子,只要我一管孩子就插手,孩子有事也愛找她,他們好像更親密。”

是的,讓老人幫忙看孩子確實容易遇到很多困擾。

讓父母來幫看孩子,除了要共同應付一個小不點兒的吃喝拉撒外,也會發現自己跟父母沉寂已久的相處、溝通模式再次啟動,仿佛第二個惱人的青春期又來臨了。

朋友琳琳就曾跟我抱怨:她的媽媽以前就很強勢,什麼都要管,現在來看外孫,更是樣樣插手,讓她不勝煩惱。

同樣,讓婆婆照看孩子的,也是兩個家庭的三觀、生活習慣、固有經驗之間的赤膊相對了。處理得好,婚姻算是歷劫成功;處理得不好,很容易每天上演《雙面膠》、《麻辣婆媳》等影視劇裡的情節。

其實,祖父母與父母在孩子的教養上產生分歧和衝突,有可能就是原本就存在的問題和不滿情緒的表徵體現。

這時,有智慧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

不必過於追求完美

任何關係都不是完美的。任何養育方式也都不是完美的。有時,做出適當的退讓和不苛求完美,會讓隔代教養的矛盾減少一大半。

比如,老人飯後立即給孩子吃了水果而不是隔了半小時以上,你不讓孩子吃糖果而老人真的就笑眯眯地從兜裡摸出一顆,此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許是不錯的選擇。

有時對完美的苛求,不僅會傷害家庭中本就敏感的關係,更會傷害孩子的成長。

建立邊界,以及溫柔的堅持

大多數與老人對孩子教養問題的爭端,其實是權力的爭鬥、邊界不清的爭鬥。中國家庭向來缺少邊界感,所以矛盾頗多。在3歲之前,孩子需要穩定持續的撫養人和家庭管理模式。這個角色,當然由父母來擔當更合適。

在請老人看孩子來之前,最好先通過約定建立起邊界:父母是照料、教養孩子的主要責任人,老人只是幫忙,如果有矛盾衝突,在沒有大是大非的問題上,還是以父母為主。

當然,在真的是非問題上,比如,1歲內孩子要不要加鹽的問題,還是應該溫柔的堅持,而不是急躁地爭辯。情緒上的惡劣,只會帶來問題的惡化,百無一用。

多從老人的角度看問題

人老了後,就進入了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森所說的人格階段論裡的“成熟期”。除了生理的衰退,心理也出現很多變化,如敏感,多疑,怕孤獨,擔心被冷落,怕不被認可,怕死亡。

比起日漸豐滿的孩子,老人可能更像孩子:如果不被接納、認可,他們也往往採取強硬、固執、不講理等行為來對抗子女。

所以,多肯定他們的過去,多聽取他們的意見(哪怕只是表面上),必要時候做出一點妥協和讓步,這樣,得到了尊重、接納、心理滿足的老人,溝通起來就容易得多了。

其實,每個幫子女帶孩子的老人心裡都一個糾結:想回家鄉,但又放不下兒女。

老人帶娃,真心不容易。說是家裡的主人吧,可說了話不算;說是客人吧,什麼活兒都要幹;說是保姆、傭人吧,可也沒人給發工資。

就算生病了,也不敢說,常常自己扛著,生怕給兒女添麻煩、耽誤看娃。背井離鄉,無休假、無旅遊,無工資,有的是擔驚受怕,神經緊繃,責任深重。

有位女朋友,公司高管,衣著靚麗,做事頗有見解,某次聚會,一直跟我們抱怨婆婆和媽媽帶孩子的弊端:溺愛,沒原則,插手太多,生活壓抑憋悶……

我沉默地聽著,等她歇氣的時候問:

“當你在外工作、吃飯、跟朋友侃大山的時候,是誰在家裡繃緊神經照看孩子?”

“你下班回家,進門第一句話喊得是父母還是孩子?你關心孩子的吃喝拉撒,可曾惦記父母一天過得如何?”

“你週末帶孩子出去吃吃喝喝、遊山玩水,為什麼沒有一張父母的照片?”

聽完,她沉默了很久。

是的,很多時候我們都忽略了父母的感受。也許你一直認為生活沉重,但其實早就有人為你扛下了最重的那一環。

想起我的媽媽,不到一米六的身高,原本110多斤的體重,看了半年外孫女後,只剩92斤,而我一斤也沒有少。在我每天抱怨著太胖,要減肥的時候,卻忘了媽媽正因勞累,一點點消瘦下去。

鄰居家東北來的奶奶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家的孫子看到6歲,交給老伴,又來看二兒子家的孫子,每日抱著20多斤孫子,順著6層樓的臺階,一點點蹭上蹭下,氣喘吁吁。夫妻十年兩地分居,從來沒有出去旅遊過一次。想來令人唏噓。

我們對父母,虧欠太多。就算對公婆,也不應指責太多。不是誰在五六十歲還有背井離鄉的勇氣,也不是誰都願意在年邁的時候擠進一個小家庭裡,一切,只因不求回報的愛。

曾經有個公益廣告片,觸動人心。媽媽獨自辛苦撫養兒子長大,支撐她堅持下去的,就是對未來幸福的期望:

“等你考上大學,媽媽就享福了!”

“等你畢業工作了,媽媽就享福了!”

“等你結完婚,有了孩子,媽媽就幸福了!”

當兒子真的生孩子了,媽媽又去照看小孫女。

小孫子對奶奶說:“等我長大了,就讓你享福啊!”

兒子也承諾母親:“等天氣暖和了,我帶您出去玩幾天!”

媽媽一直等待著幸福,卻在長久的操勞中,倒下了。

有時等待太久,真的會成為一種遺憾。

父母用一日三餐,一生辛勞,供養著兩代人。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老去,一代又一代的平淡、操勞、付出,只為生而為父為母的職責和對幸福的憧憬。

我想,最好的家庭幸福教育,也許就是在與父母的日日相處中,耳濡目染地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愛,回應愛,呵護愛,處理關係,化解矛盾,以及,永遠感恩。

作者:辣道娘,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師,繪本作者,6歲女娃媽媽,致力於兒童心理教育及現代家庭關係研究。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