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30年前看了一個展覽,讓他成為中國畫鳥最貴的藝術家

1985年, 在北京與勞申伯格的相遇成為葉永青人生的轉捩點, 一個深陷苦悶彷徨的藝術青年, 在那個冬日裡被徹底激醒了。 三十多年後, “葉帥”坐在北京CBD的皮沙發上, 他不再激越, 語速慢下來。 像是在檢視自己的一生。

按照中國虛一歲過60歲生日的傳統, 葉永青剛剛與自己年輕時的一眾好友度過了花甲大壽。 這位從少年起就人稱“葉帥”的老帥, 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路, 坐在北京CBD展覽館的皮沙發上, 他不再激越, 語速慢慢低緩下來, 像是在檢視自己的一生。

1985年, 與勞申伯格的相遇成為葉永青人生重要的轉捩點, 一個在西南地區深陷苦悶彷徨的藝術青年, 在那個冬日裡被徹底激醒了。 從那個時候, 他不再將“西雙版納”當作自己的“塔希提”, 畫出了自己周遭不入眼的日常。

三十年, 他畫畫個‘逃跑者’, 我一生的故事就是逃離的故事, 以前的重慶、圓明園、大理都是很荒涼的,

但是每次開始變得熱鬧起來的時候, 好像也是我要離開的時候, 就像一個宿命一樣。 ”

“我們都差不多的, 都100來斤, 都有生老病死, 都要吃喝拉撒睡。 人和人之間真正的不同是想法的不同。 所以我不厭其煩地記下我每天經歷過的事情, 有點嘮嘮叨叨, 但是如果你沒有記下, 就飛快地遺忘了。 ”

他把生活變成藝術, 把藝術變成遊戲, 又把遊戲過活成生活。 這一次, 他用一個紙上展覽《紙遁》講述自己的心裡路程。

YT新媒體專訪葉永青, 聽葉帥講他最重要的人生轉折, 以及轉折後內心最真實的故事。

1979年, 葉永青與四川美術學院同學在重慶, 右起:模特兒、葉永青、馬祥生、陳衛閩、趙建國

Q:1985年, 你跟勞申伯格在北京有一次相遇, 這對你來說是一次轉折, 你當時的處境是什麼樣的?

A:當時我在重慶學習多年, 剛剛留校, 四川美院創造的輝煌歷史已經都變成過去, 進入一個很沉悶的時期。

當我知道勞申伯格要來中國做展覽的時候, 很激動, 我在學校問很多人去不去?我們當時有一個習慣,

去北京看來自西方的藝術展覽, 像是接受一種洗禮。 但是勞申伯格對周圍的人來說是個很陌生的名字, 沒有人回應, 最後我一個人來到北京。

1981年, 張曉剛、葉永青、張夏平(左起)在四川美院教室

我記得是冬天, 我一個南方人來到北京非常不適, 剛下火車,

眼淚和鼻涕就出來了, 太冷了。 當時我的夫人在中央工藝美院進修, 我們找到一個小房子, 裡面有暖氣, 樓道裡堆滿了各種漚的白菜, 整個房子裡臭烘烘的, 但是也暖洋洋的, 這對我來說很新鮮的一種感覺。

Q:你看到的勞申伯格展覽是什麼樣的?

A:我還記得去看勞申伯格展覽的那個早上, 太陽剛剛升起來,我背著一個背包,裡面裝了一瓶水、一個麵包、一本書,赫伯特·裡德寫的《西方現代繪畫簡史》,那差不多是我全部的藝術知識。那天早上非常凜冽,但是又很明亮,所有的影子都拉得很長很長。我進了中國美術館以後,完全震驚了,我沒有見過這樣的一個展覽。

以前中國美術館的展覽都像國畫那樣陳列,有掛畫線,有玻璃框、玻璃櫃子。但是勞申伯格的展覽有很多裝置作品,擺的到處都是,他的波普藝術和觀念藝術席捲了我們一代人匱乏的視野。

Q:你那天跟勞申伯格交流了什麼?他哪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A:我剛剛進去一會兒,門口一陣喧嘩,勞申伯格來了。我從沒有見過一個藝術家是這樣的派頭,像明星一樣——有4個保鏢跟在他後面,勞申伯格是個中年男人,但是氣場很強。我看了一圈作品以後去找他,他特別大方給了我一本畫冊,用一支馬克筆簽了名,這是第一天的經歷。

我回到家以後,整個頭腦都是懵的,我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整個像受到一次重擊。

第三天我又去了一次,又遇到勞申伯格,但那天我發現他身邊已經沒有保鏢了,我說你的保鏢到哪去了?他說我已經被你們中國“洗白”了。他說:“我所有的錢都花光了,就因為在這兒辦展覽,你們所有的東西都是要錢的,不可以在牆上打洞,不可以這樣陳列,不可以那樣陳列……”但他是當時唯一能夠跟中國官方對話的西方展覽,在展廳牆上打一個洞是多少錢,就這樣花光了他所有的積蓄。

1985年,勞申伯格贈送給葉永青的限量印刷品

Q:為什麼說這次相遇成了你的人生一個重要轉折?

A: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叫“共用不同,世界如此親切”。他本著這樣的一個世界觀來實施這個展覽,其中一個做法就是所有的作品都是用軍隊和軍用飛機運送藝術作品,在他看來,軍隊最好的職業就是幫藝術家運輸、佈置展覽,如果這個世界,所有的軍隊都這樣做,世界一定是和平的,也是一個幸福的世界。

1985年,勞申伯格贈送給葉永青的限量印刷品

勞申伯格還說過一句話,他說“把有趣置於正確之上”,我視為他饋贈給我的一個終身的禮物。原來藝術可以和我們如此親近。像勞申伯格把一個汽車輪胎、一個睡覺的墊子、一個沙發都變成了藝術。他說:“如果我能畫出或者製造出誠實的作品,它所體現出的所有這些成分就是現實。……我的作品必須至少看上去跟窗戶外面發生的事情一樣有趣才行。”

Q:你的創作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產生了什麼變化?

A:在接觸到勞申伯格之前,我在四川美院那段時期是常苦悶的,跟當時的那種創作狀環境格格不入,我有意識地回避重慶的那種現實,一方面是真正的江湖名利場,另一方面是身邊惡劣的舊工業區環境,當時這些東西是很不入眼的。我在重慶呆不下去的時候,就逃離到雲南,去西雙版納和圭山,我是把西雙版納當做我學習高更的塔希提,在那邊創作了很多作品。

我是在北京開得竅。“八五新潮”時期我很重要的一批作品,其實都是在北京畫出來的,都是在勞申伯格這個展覽刺激出來的。在這之前,1985年夏天、春天,1984年,1983年,我所有的年表和簡歷都是在西雙版納、在圭山、在西藏,那些遠離城市的環境裡面畫畫。

詩人散步,油畫,1983年,創作于重慶的作品,這是四川畫派最盛的時期,葉永青的想法與之格格不入

後來,我在北京那間臭烘烘的小房子裡面,畫出第一張重慶發電廠的煙囪,畫出我當時很厭惡的那種環境,我才發現,藝術可以和人如此親近。

Q:早在1982年勞申伯格就來過一次中國,20年後你跟他的第一次中國之行續上了緣分。

A:他那一次是到安徽涇縣考察宣紙,當時他申請了聯合國的基金支持,但是宣紙對於任何一個西方的藝術家來說太難掌握了。所以勞申伯格要求把所有的宣紙加厚,是普通宣紙三到四倍的厚度,專門為他生產了一批這樣的宣紙,將近10萬張。但是最後他沒有帶走那麼多,有一批紙留了下來。

2005年,我在江南旅行的時候,遇到這批紙,我說怎麼會有那麼好的紙?他們說是勞申伯格當年留下來的。我收藏了很多紙,從2005年以來就一直伴隨著我的工作室四海為家。

勞申伯格的漢字

Q:你這次展覽全部是用紙進行的創作,它的魅力是什麼?

A:以前有句話,“紙如美人”,紙是一個很難琢磨的東西,不同的紙有不同的性格,柔韌的、柔軟的、堅硬的、脆弱的、輕薄的、厚重的,每一種紙都需要你去慢慢和他對話,慢慢去習慣。所以跟紙打交道是一個藝術家特別著迷的一個事情。

手稿,20.8X29.5CM,綜合材料,2016年

我在不同的地方,都有收集紙的習慣,像在韓國,在清邁,在柬埔寨,在倫敦,在大理,在麗江,在安徽,在騰沖。我曾經在90年代畫過大量的絲綢作品,紙和絲綢的那種輕盈、便攜剛好吻合我的生活的習慣和創作的習慣。紙對我來說就像一塊可以耕耘的土地,紙下面有一條路,這條路就是你可以不停地去探索的語言。因為藝術家是活在語言當中的。

我記得你愛我,或者是我記反了,41.6X29.5CM,綜合材料,2016年

Q:你畫畫、旅行生活、堅持寫作,看起來像是一個輕鬆的“遊戲”。

A:我當時脫口而出,這個展覽就叫“紙遁”吧,我們說遁入空門其實就是遁入自由,藝術就是一種追求自由的遊戲,“遊戲”的含義是勞申伯格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我覺得是一種很高級的境界,所有的遊戲都是有規則的,我們去求法的時候,總會遇到很多困難、迷惑、障礙,你要去解決,有時候很熱鬧,有時候很有激情,有時候非常無聊,什麼都沒有發生,但藝術家就生活在這些時間中。

《逃之書》局部,675X35CM,宣紙綜合材料,2015年

所以這一次展覽,我專門選了三本冊頁,《逃之書》、《草葉集》,還有一本叫《芳香的旅程》,三段不同的旅行和心路歷程。這幾年我很多時候是用畫冊頁的方式創作,可以邊走邊畫,邊走邊寫,它是一個時間的藝術。

《草葉集》局部,630X35CM,宣紙綜合材料,2014年(題字:野夫)

Q:你提出“拒絕工作室”這樣一個概念,但同時你也許是在世界各地擁有工作室最多的中國藝術家。

A:我不想把自己局限在為一種場所、為一種系統而工作的狀態,我從不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專業的畫家,我心裡面傾慕的人是中國古代的那些文人,在中國古時候是沒有畫家這個職業的,除了很短暫的一些年代,這個叫做“優雅”的傳統到今天已經蕩然無存了。

《芳香的旅程》局部,607.5X32CM,宣紙綜合材料,2015年

這幾年我享受了這一生中最豪邁的工作室,我感激不盡,而且是儘量地去享受,但是同時我也非常警惕。我在世界各地長時間駐留工作過,工作室到底怎麼一回事兒,它真的是一個身外之物,對於一個真正獨立的藝術家來說,要有隨時從這些體系裡面跳脫而出的能力,不被這些東西所束縛,這是我的態度。

《芳香的旅程》局部,607.5X32CM,宣紙綜合材料,2015年

Q:你認為自己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還是逃離生活的人?

A:我這一生一直在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當一個“逃跑者”,我一生的故事就是逃離的故事,從所有的熱鬧裡面逃跑出來,從所有的喧囂裡面逃跑出來,從所有中心的地方逃跑出來,其實我待過的很多地方,原來都是很淒涼的,以前的重慶、圓明園、大理都是很荒涼的。但是每次開始變得熱鬧起來的時候,好像也是我要離開的時候,就像一個宿命一樣。

我覺得人和人之間之所以不同,不在於男的、女的,不在於有錢人、窮人;我們都差不多的,都100來斤,都有生老病死,都要吃喝拉撒睡。人和人之間真正的不同是想法的不同。所以我一直有一個習慣,不厭其煩地記下我每天經歷過的事情,有點嘮嘮叨叨,但是如果你沒有記下,就飛快地遺忘了。我用這種方式抵抗遺忘,同時保持敏感和好奇,如果人沒有好奇心,我們就真得就變成一個經驗主義者了。

萬葉集之三 Manyoshu NO.3 宣紙、彩墨 Xuan Paper and Color Ink 143.5x76.5cm 2014

萬葉集之一 Manyoshu NO.1 宣紙、彩墨 Xuan Paper and Color Ink 143.5x76.5cm 2014

圖片由葉永青工作室、金杜藝術中心提供

趙成帥@YT

太陽剛剛升起來,我背著一個背包,裡面裝了一瓶水、一個麵包、一本書,赫伯特·裡德寫的《西方現代繪畫簡史》,那差不多是我全部的藝術知識。那天早上非常凜冽,但是又很明亮,所有的影子都拉得很長很長。我進了中國美術館以後,完全震驚了,我沒有見過這樣的一個展覽。

以前中國美術館的展覽都像國畫那樣陳列,有掛畫線,有玻璃框、玻璃櫃子。但是勞申伯格的展覽有很多裝置作品,擺的到處都是,他的波普藝術和觀念藝術席捲了我們一代人匱乏的視野。

Q:你那天跟勞申伯格交流了什麼?他哪裡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A:我剛剛進去一會兒,門口一陣喧嘩,勞申伯格來了。我從沒有見過一個藝術家是這樣的派頭,像明星一樣——有4個保鏢跟在他後面,勞申伯格是個中年男人,但是氣場很強。我看了一圈作品以後去找他,他特別大方給了我一本畫冊,用一支馬克筆簽了名,這是第一天的經歷。

我回到家以後,整個頭腦都是懵的,我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整個像受到一次重擊。

第三天我又去了一次,又遇到勞申伯格,但那天我發現他身邊已經沒有保鏢了,我說你的保鏢到哪去了?他說我已經被你們中國“洗白”了。他說:“我所有的錢都花光了,就因為在這兒辦展覽,你們所有的東西都是要錢的,不可以在牆上打洞,不可以這樣陳列,不可以那樣陳列……”但他是當時唯一能夠跟中國官方對話的西方展覽,在展廳牆上打一個洞是多少錢,就這樣花光了他所有的積蓄。

1985年,勞申伯格贈送給葉永青的限量印刷品

Q:為什麼說這次相遇成了你的人生一個重要轉折?

A:他曾經說過一句話叫“共用不同,世界如此親切”。他本著這樣的一個世界觀來實施這個展覽,其中一個做法就是所有的作品都是用軍隊和軍用飛機運送藝術作品,在他看來,軍隊最好的職業就是幫藝術家運輸、佈置展覽,如果這個世界,所有的軍隊都這樣做,世界一定是和平的,也是一個幸福的世界。

1985年,勞申伯格贈送給葉永青的限量印刷品

勞申伯格還說過一句話,他說“把有趣置於正確之上”,我視為他饋贈給我的一個終身的禮物。原來藝術可以和我們如此親近。像勞申伯格把一個汽車輪胎、一個睡覺的墊子、一個沙發都變成了藝術。他說:“如果我能畫出或者製造出誠實的作品,它所體現出的所有這些成分就是現實。……我的作品必須至少看上去跟窗戶外面發生的事情一樣有趣才行。”

Q:你的創作從此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產生了什麼變化?

A:在接觸到勞申伯格之前,我在四川美院那段時期是常苦悶的,跟當時的那種創作狀環境格格不入,我有意識地回避重慶的那種現實,一方面是真正的江湖名利場,另一方面是身邊惡劣的舊工業區環境,當時這些東西是很不入眼的。我在重慶呆不下去的時候,就逃離到雲南,去西雙版納和圭山,我是把西雙版納當做我學習高更的塔希提,在那邊創作了很多作品。

我是在北京開得竅。“八五新潮”時期我很重要的一批作品,其實都是在北京畫出來的,都是在勞申伯格這個展覽刺激出來的。在這之前,1985年夏天、春天,1984年,1983年,我所有的年表和簡歷都是在西雙版納、在圭山、在西藏,那些遠離城市的環境裡面畫畫。

詩人散步,油畫,1983年,創作于重慶的作品,這是四川畫派最盛的時期,葉永青的想法與之格格不入

後來,我在北京那間臭烘烘的小房子裡面,畫出第一張重慶發電廠的煙囪,畫出我當時很厭惡的那種環境,我才發現,藝術可以和人如此親近。

Q:早在1982年勞申伯格就來過一次中國,20年後你跟他的第一次中國之行續上了緣分。

A:他那一次是到安徽涇縣考察宣紙,當時他申請了聯合國的基金支持,但是宣紙對於任何一個西方的藝術家來說太難掌握了。所以勞申伯格要求把所有的宣紙加厚,是普通宣紙三到四倍的厚度,專門為他生產了一批這樣的宣紙,將近10萬張。但是最後他沒有帶走那麼多,有一批紙留了下來。

2005年,我在江南旅行的時候,遇到這批紙,我說怎麼會有那麼好的紙?他們說是勞申伯格當年留下來的。我收藏了很多紙,從2005年以來就一直伴隨著我的工作室四海為家。

勞申伯格的漢字

Q:你這次展覽全部是用紙進行的創作,它的魅力是什麼?

A:以前有句話,“紙如美人”,紙是一個很難琢磨的東西,不同的紙有不同的性格,柔韌的、柔軟的、堅硬的、脆弱的、輕薄的、厚重的,每一種紙都需要你去慢慢和他對話,慢慢去習慣。所以跟紙打交道是一個藝術家特別著迷的一個事情。

手稿,20.8X29.5CM,綜合材料,2016年

我在不同的地方,都有收集紙的習慣,像在韓國,在清邁,在柬埔寨,在倫敦,在大理,在麗江,在安徽,在騰沖。我曾經在90年代畫過大量的絲綢作品,紙和絲綢的那種輕盈、便攜剛好吻合我的生活的習慣和創作的習慣。紙對我來說就像一塊可以耕耘的土地,紙下面有一條路,這條路就是你可以不停地去探索的語言。因為藝術家是活在語言當中的。

我記得你愛我,或者是我記反了,41.6X29.5CM,綜合材料,2016年

Q:你畫畫、旅行生活、堅持寫作,看起來像是一個輕鬆的“遊戲”。

A:我當時脫口而出,這個展覽就叫“紙遁”吧,我們說遁入空門其實就是遁入自由,藝術就是一種追求自由的遊戲,“遊戲”的含義是勞申伯格給我們的一個啟示,我覺得是一種很高級的境界,所有的遊戲都是有規則的,我們去求法的時候,總會遇到很多困難、迷惑、障礙,你要去解決,有時候很熱鬧,有時候很有激情,有時候非常無聊,什麼都沒有發生,但藝術家就生活在這些時間中。

《逃之書》局部,675X35CM,宣紙綜合材料,2015年

所以這一次展覽,我專門選了三本冊頁,《逃之書》、《草葉集》,還有一本叫《芳香的旅程》,三段不同的旅行和心路歷程。這幾年我很多時候是用畫冊頁的方式創作,可以邊走邊畫,邊走邊寫,它是一個時間的藝術。

《草葉集》局部,630X35CM,宣紙綜合材料,2014年(題字:野夫)

Q:你提出“拒絕工作室”這樣一個概念,但同時你也許是在世界各地擁有工作室最多的中國藝術家。

A:我不想把自己局限在為一種場所、為一種系統而工作的狀態,我從不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專業的畫家,我心裡面傾慕的人是中國古代的那些文人,在中國古時候是沒有畫家這個職業的,除了很短暫的一些年代,這個叫做“優雅”的傳統到今天已經蕩然無存了。

《芳香的旅程》局部,607.5X32CM,宣紙綜合材料,2015年

這幾年我享受了這一生中最豪邁的工作室,我感激不盡,而且是儘量地去享受,但是同時我也非常警惕。我在世界各地長時間駐留工作過,工作室到底怎麼一回事兒,它真的是一個身外之物,對於一個真正獨立的藝術家來說,要有隨時從這些體系裡面跳脫而出的能力,不被這些東西所束縛,這是我的態度。

《芳香的旅程》局部,607.5X32CM,宣紙綜合材料,2015年

Q:你認為自己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還是逃離生活的人?

A:我這一生一直在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當一個“逃跑者”,我一生的故事就是逃離的故事,從所有的熱鬧裡面逃跑出來,從所有的喧囂裡面逃跑出來,從所有中心的地方逃跑出來,其實我待過的很多地方,原來都是很淒涼的,以前的重慶、圓明園、大理都是很荒涼的。但是每次開始變得熱鬧起來的時候,好像也是我要離開的時候,就像一個宿命一樣。

我覺得人和人之間之所以不同,不在於男的、女的,不在於有錢人、窮人;我們都差不多的,都100來斤,都有生老病死,都要吃喝拉撒睡。人和人之間真正的不同是想法的不同。所以我一直有一個習慣,不厭其煩地記下我每天經歷過的事情,有點嘮嘮叨叨,但是如果你沒有記下,就飛快地遺忘了。我用這種方式抵抗遺忘,同時保持敏感和好奇,如果人沒有好奇心,我們就真得就變成一個經驗主義者了。

萬葉集之三 Manyoshu NO.3 宣紙、彩墨 Xuan Paper and Color Ink 143.5x76.5cm 2014

萬葉集之一 Manyoshu NO.1 宣紙、彩墨 Xuan Paper and Color Ink 143.5x76.5cm 2014

圖片由葉永青工作室、金杜藝術中心提供

趙成帥@YT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