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誤入溪流深處沉醉不知歸路

馬克·李維:伊斯坦布爾假期

當代法國小說閱讀的不多, 馬克·李維的《伊斯坦布爾假期》, 就是了解法國當代文學的一扇視窗, 讓我窺視到法國小說的“一斑”。

馬克·李維在中國暢銷書《偷影子的人》, 沒拜讀過, 看過此書之後, 有點想讀的欲望, 閱讀的欲望就是被此書點燃, 更是被作者浪漫奇思所喚起, 近40歲的大齡單身男女, 這樣的愛情, 這樣的人生, 在中國看來, 多麼不可思議, 然而, 在 馬克·李維筆下, 這一切都有合乎情理的存在, “我思故我在”, 哲人的話猶在耳畔, 引人沉思。

《伊斯坦布爾假期》的作者馬克·李維, “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法國作家, 作品熱銷全球45國, 累計銷量超過27000000冊, 連續12年蟬聯“法國最暢銷作家”, 被稱為法國的丹•布朗 。 ” 單就這一點, 我就感到詫異, 在當下的文學界, 能有這樣的暢銷量, 我覺得就是一個神話的存在。 現在的中國, 文學印刷量2000冊印刷量很普遍很常見,

特別是純文學、純學術的書籍更是舉步維艱, 這是文學的幸或不幸, 或未可知。

好看的書, 往往不好玩;好玩的書, 往往不好看。 在中國作者不好做, 讀者也不好做。 作者不好做, 是因為不知道讀者閱讀狀態、閱讀喜好;讀者不好做, 是因為大量的書籍, 讀不過來, 面對眼花繚亂的書籍市場, 讀者往往無從下手。 讀吧, 不知道書籍品質的優劣;不讀吧, 耽誤光陰, 害怕白白消耗自己的精力。

馬克·李維 《伊斯坦布爾假期》, 正好在這個時候走入我的視野, 隨著閱讀的深入, 漸漸沉入《伊斯坦布爾假期》, 和作者做了一次心理長途旅行, 誤入溪流深處, 沉醉不知歸路……

調香師阿麗斯在倫敦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晚上常在家款待三五好友,

喧嘩聲屢屢引起脾氣古怪的鄰居戴德利不滿。 然而在聖誕前夕, 她的美好生活四分五裂, 因為一位算命師對她預言:阿麗斯必須進行一次漫長的旅行, 在旅途中她會遇到六個人, 並最終引導她找出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

伊斯坦布爾將會是他們的命運交會之地。 這段預言使阿麗斯陷入了一連串的夢魘。 她向戴德利先生傾訴自己的痛苦, 而這位鄰居則鼓勵她勇敢迎接命運的安排, 踏上旅程, 最終, 兩人決定結伴前往充滿異國風情的伊斯坦布爾。

情節在此展開, 一對歡喜冤家阿麗斯和鄰居戴德利在矛盾中出場啦。 一個愛動, 一個愛靜, 一個是調香師, 一個是愛畫十字路口的畫家, 性格的迥異愛好的不同, 預示著兩人不可能有真正的愛情,

愛情似乎越走越遠, 然而, 結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一對歡喜冤家最終走到一塊, 出乎意料之外, 卻在情理之中, 巨大的落差, 充分展現了法國人浪漫、幻想、奇妙的性格特徵。

了解法國人, 我們不妨從法國的小說入手, 對其他國家亦如此, 這是我閱讀小說的目的之一, 小說就是表現人們生活的狀態和態勢, 這總比讓別人把別國的故事講給你來得更直接, 這是小說的好處之一。 一個國家的風土人情、世俗、人文、地理、文化, 都在無意中展現出來……

《伊斯坦布爾假期》 阿裡斯按照算命師的預測展開, 阿裡斯先後遇到領事先生, 澤米爾利先生, 卡迪孔的小學老師, 伊瑪擇太太, 弟弟拉斐爾, 阿麗斯知道了自己有兩個父親與兩個母親的往事,

身體之中的某種積聚已久的沉重倏然消失。

李清照有詞“誤入溪流深處, 沉醉不知歸路”, 主人公阿裡斯誤入情感深處, 何不是沉醉不知歸路這樣的狀態。 人生自有來處, 不管中國還是西方, 人類的情感指向是一致的, 從這種意義上看, 《伊斯坦布爾假期》能引起各地讀者的共鳴是不難想像的。

文字的細膩清麗, 充滿抒情的風格, 作者善於營造唯美氛圍, 讓讀者感覺置身其中, 有一種難以言說之美。 “我只相信簡單的巧合, 還有偶然的真相”、“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男子, 那個一直令你尋尋覓覓, 卻始終不知道他是否存在的男子, 其實不久前從剛剛你身後經過。 ”“要想遇到他, 你就必須完成一次漫長的旅行。 ”……這樣的情感線索貫穿其中,直到小說的結束,每一環節都是絲絲入扣,無懈可擊,特別是阿裡斯最後買東西的細節,當她穿上戴德利的雨衣,“其中一張就是那晚戴德利陪她區布萊頓買的入場券”……這時候的女主人公才意識到“是的,對我來說它具有很重要的情感價值。”

這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最為真摯的告白。難道還有比這更令人羡慕的愛情?

故事從算命師開始,到算命師的死亡結束,一切似乎回到起點,一切才剛剛開始,小說再次戛然而止,人生難道不是一次探索的旅行?

張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縣,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寧夏大學,文學評論者。多年教師經歷、房地產開發企業、醫院、媒體工作經驗,現從事企業文化策劃、宣傳、企業內刊、自媒體矩陣佈局,作品多發表于《寧夏大學學報》、《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昌吉學院學報》、《科技創業月刊》、《商情》、《東莞日報》、《寶安日報•打工文學》、《寧夏大學校報》、《普州文學》、《安徽文學》、《躬耕》、《六盤山》、《山東商報》、《新消息報》、《香港文藝報》、《永平回族》、《中華讀書報》、《新華書目報》、《半島都市報》等刊物。

”……這樣的情感線索貫穿其中,直到小說的結束,每一環節都是絲絲入扣,無懈可擊,特別是阿裡斯最後買東西的細節,當她穿上戴德利的雨衣,“其中一張就是那晚戴德利陪她區布萊頓買的入場券”……這時候的女主人公才意識到“是的,對我來說它具有很重要的情感價值。”

這是男女主人公的情感最為真摯的告白。難道還有比這更令人羡慕的愛情?

故事從算命師開始,到算命師的死亡結束,一切似乎回到起點,一切才剛剛開始,小說再次戛然而止,人生難道不是一次探索的旅行?

張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新野縣,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寧夏大學,文學評論者。多年教師經歷、房地產開發企業、醫院、媒體工作經驗,現從事企業文化策劃、宣傳、企業內刊、自媒體矩陣佈局,作品多發表于《寧夏大學學報》、《華中師範大學研究生學報》、《昌吉學院學報》、《科技創業月刊》、《商情》、《東莞日報》、《寶安日報•打工文學》、《寧夏大學校報》、《普州文學》、《安徽文學》、《躬耕》、《六盤山》、《山東商報》、《新消息報》、《香港文藝報》、《永平回族》、《中華讀書報》、《新華書目報》、《半島都市報》等刊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