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濟甯鳳凰台伏羲文化遺跡考

山東濟寧鳳凰台, 位於濟寧城西約4公里, 地處任城區南張街道鳳台村。 台高11.5米, 底面4241平方米, 頂面1341平方米, 正面為三層, 另三面皆為二層。

《濟寧縣誌》記載:“鳳凰台距城八裡, 週一百四步, 台二層, 上層高三四丈, 下層二丈奇, 上銳下寬”。 民間傳說古時候這個高大的土臺上佈滿了梧桐樹, 曾有一隻鳳凰落到了此處的梧桐樹上, “鳳凰台”因此而得名。 “鳳台夕照”, 是濟寧州志上有名的“濟甯八景”之一。 “故郡志列于八景之中, 洵為濟之勝跡也”。 清康熙帝曾遊覽鳳凰台, 題詩贊曰:“台高數仞鳳凰來, 身入雲天石磴開”。 現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鳳凰台”的名稱, 吸引著人們不斷地想像和搜集美麗的民間傳說。 其實, 鳳凰台是一處古代大型祭祀壇。

1986年10月, 國家文物局考古領隊培訓班對鳳凰台進行了考古發掘, 發現文化堆積層厚達十幾米, 蘊藏著豐厚的古代遺存, 底層屬“龍山文化”遺存,

中層為商周文化遺存, 出土近三百件文物, 現存於山東省考古所內。 專家認證, 鳳凰台是一處龍山、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址。 在文化堆積層中, 發現大量的陶簋殘片。

根據《周禮·地官·舍人》記載, 簋是祭祀活動中最重要的禮器。 陶簋等大量祭器殘片的發現, 說明了鳳凰台曾經是一個重要的祭祀場所, 考古專家確定為一處商周時期的大型祭祀壇。 《文物》1991年第2期發表的《山東濟寧鳳凰台遺址發掘簡報》中說:(鳳凰台遺址)“周圍也因取土將四周削掘陡峭, 並已被民房環繞, 僅北側存一塊南北長28米、東西寬13米的空地, 且已被挖成低於現村內地面1.8米的大坑”, 可見遺址受到損壞的程度。 從殘存的鳳凰台, 我們可以想像, 早期的鳳凰台規模是何等的巨大。

那麼, 這樣巨大的祭祀台, 是為祭祀誰而築建的呢?

鳳凰台遺址所處的任城區, 在商周時期屬於任國, 周代時為泗上十二諸侯之一, 夾在齊、宋、魯等大國之間, 一直充當小國的角色。 古代任國的大型祭祀壇, 是舉行國家重大祭典的場所。 古代文獻記載, 國家重大祭典就是祭天祀祖。

任國的大型祭祀壇是來祭天的嗎?《左傳·桓公五年》孔穎達疏:“禮, 諸侯不得祭天, 魯以周公之故, 得郊祀上帝”。 任國, 作為諸侯國, 按當時禮制, 是不准祭天的。 由此可知, 任國的這個大型祭祀壇當是用來祀祖的。 那麼, 任國所祀的先祖是誰呢?查古代文獻, 《左傳·僖公二十一年》記載:“任、宿、須句、顓臾, 風姓也。 實司太皞與有濟之祀, 以服事諸夏”。

任國作為風姓國, 祭祀的先祖是太皞。 如同魯國祭祀的祖先是周族的始祖後稷。 學界亦有伏羲太皞之辨, 或謂為二人, 然伏羲為風姓始祖似無爭議。 左傳所載四風姓國司太皞之祀, 明證太皞即風姓始祖, 故祀太皞即是祀伏羲。 至此,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濟寧鳳凰台遺址原本是一座伏羲祭祀壇, 就是俗稱的“伏羲台”。 然而, 伏羲祭祀壇為何被稱為“鳳凰台”呢?考伏羲、女媧史跡, 濟甯泗水縣有華胥山, 城西女媧史跡有風後嶺, 嶺上有風後廟。 山西永濟縣有風陵渡。 據《山西通志》《名勝志》注釋:風陵為風後之陵, 而風後即女媧。 女媧稱為風後, 伏羲則可稱為風皇, 故推斷“鳳凰台”原本應為“風皇台”。 由民間諧音傳為現在的名字“鳳凰台”。
濟寧舊志也曾稱之為“風化台”, 此當為後世文人所臆推, 作為古地名不符情理。 到了唐代, 人們還皆知鳳凰台為太昊伏羲台遺址。 李白在《任城縣廳壁記》中提到:“青帝太昊之遺墟, 白衣尚書之舊裡”, 李白這裡所提到的任城太昊之遺墟, 實際上就是鳳凰台。

據查, 全國稱作伏羲台的地方有多處, 像河南省鞏義市伏羲台、甘肅省天水市伏羲台、河北省新樂市伏羲台。 在眾多的伏羲台中, 山東濟寧的風皇台是最古老的。 《國語·魯語上》:“夫祀, 所以昭孝也”。 太皞伏羲的祭祀無疑是從風姓的伏羲族後代開始的, 作為伏羲後代居住國的任國, 祭祀太皞伏羲的時間當然最悠久、最古老。 沒有史料記載伏羲的後代分封在何處奉祀伏羲, 《史記·周本紀》記載:“武王追思先聖王, 乃褒封神農之後于焦,黃帝之後于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于陳,大禹之後於杞”。其中“先聖王”追至神農,鑒於任國乃四個風姓古國之首;若再上溯,或可謂褒封伏羲之後于任。再從古代文獻看,有文字記載太皞伏羲之祀最早的是《左傳》。《左傳》明確記載:司太皞之祀者為任、宿、須句、顓頊四風姓國。而奉祀伏羲氏的起始時間,起碼要比《左傳》成書早很多。

按照史學界慣例,發現大型祭祀壇是古都認定的重要標準之一。大型祭祀壇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有國即有大型祭祀壇。任國歷史悠久,原為有仍氏部落。有仍氏在夏朝時地位相當重要,是夏王朝的姻親族,夏朝君主少康的母親為有仍氏之女,“太康失國”,少康生於有仍,長大後以有仍為根據地,奪回王位,史稱“少康中興”。《左傳·哀西元年》記此為“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

有學者認為,早在夏代少康中興後,就已將有仍族封為任國,周初仍被封為一諸侯國。即便我們將任國建國時間放在周初分封之時,任國祭祀壇建造的年代至遲應在西周初期。倘若周朝以前已有風姓任國,伏羲台的創建時間還可能更早。這一推斷也得到考古支持,濟寧鳳凰台遺址中層為商周文化遺存,是以商周時期為主的典型遺址。因此,有理由認為,濟寧鳳凰台遺址是現存最早的伏羲台;也可以說,鳳凰台,同時也可作為天下風姓後裔祭祀先祖的源頭場所。

太昊又名伏羲、包犧、庖犧氏,被後世尊為“人文始祖、百王之先”,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濟甯嘉祥武氏祠漢畫像石刻載:伏羲倉精,初造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文獻稱太昊伏羲氏主春德木,位於東方,東方為蒼龍。《左傳》:太昊氏以龍紀。因此,中華民族自稱為“龍的傳人”。在濟寧及附近地域,迄今集中了大量的伏羲、女媧史跡。泗水縣城東北22.5公里華村有華胥山,城西有風後嶺、風後廟。史稱女媧居承匡山,此山在濟寧市境,山上有女媧廟。微山縣兩城鄉有伏羲廟,鄒城郭裡鎮廟東村羲皇廟(俗稱人祖廟、爺娘廟),嘉祥城西臥龍山伏羲廟,滕州有伏羲廟。濟甯東南20公里處有女媧陵。《元豐九域志》載:“兗、單皆有伏羲陵”。《路史》注稱:“帝塚在今山陽高平西北”。《魏書·地形志》記有“高平,二漢屬山陽……有千秋城、齊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廟”。《帝王世紀》載:“(伏羲)葬南郡;或曰塚在山陽高平”。高平即今濟甯東南一帶。

以山東濟寧為中心的周邊地區,今天仍保留著風姓後裔,成為當地最古老的土著居民。風姓衍生出伏、宓、任、宿、顓、須、程等姓氏。其中以任姓人口最多。據《通志•氏族略》,“妊姓,未詳因生之始,妊娠,女子之事也。妊古作壬,又作任……又任為風姓之國,實太皞之後,主濟祀,今濟州任城即其地”。居於任國的太昊伏羲氏後裔遂以國為氏,成為任姓,濟甯任城作為任姓的得姓之地。伏姓以濟南伏氏最著名,主要在今山東章丘南。據唐朝林寶所撰《元和姓纂》記載,“伏,伏羲之後,子孫氏焉。與任、宿、須句、顓臾同祖”。濟南伏生為著名的西漢經學大師。伏羲又作“宓犧”,伏羲之女稱宓妃,其後有宓姓。春秋時魯國人宓不齊,字子賤,為孔子弟子。宓姓人口不多,濟寧及周邊地區至今仍有宓姓。顓姓出自顓臾國,在今山東平邑縣境。須姓出自須句國,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宿姓出自春秋時的宿國,在今山東東平縣東南,後被宋國所滅。宋遷宿人於今安徽宿縣一帶。今山東的東平、平邑、平度、昌樂,仍保留著宿姓人口。

風皇台隨著任國于戰國時代的亡國而被廢棄。太昊後裔的任國風姓族,從夏朝到戰國時代亡國一直生活在原生地。在歷史長河中,伏羲風姓後裔散落各處。隨著民族的遷徙和文化的推進,將伏羲女媧文化移植、輻射到全國各地,從而產生了眾多有關伏羲、女媧的文化史跡。這些全國各地有關伏羲女媧的歷史遺址,都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我們在對待各地同名稱的古代文化遺跡上,應當突破對立排斥的“點狀思維”,走向包容並存的線狀思維或面狀思維。在伏羲文化歷史遺跡深入挖掘整理方面,建立“伏羲全國文化帶”,共同發掘繁榮作為民族歷史之本源的始祖文化。

濟甯鳳凰台作為任國祭祖的國家祭祀壇,是任國國家象徵的遺址。作為古任國的歷史標誌建築,我們建議在鳳凰台原址附近複建伏羲台,重現任國國家祭壇的風貌,成為祭祀文化示範區和任國核心紀念地。定期舉辦海內外任姓後裔的認祖祭拜活動,弘揚中華祭祀文化,發掘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作者簡介:

郭偉,曲阜孔子國學院國學講師。中國孝德文化協會理事,中華古禮推行者,國學民間推廣者,濟寧首次民間祭孔主祭人。

乃褒封神農之後于焦,黃帝之後于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于陳,大禹之後於杞”。其中“先聖王”追至神農,鑒於任國乃四個風姓古國之首;若再上溯,或可謂褒封伏羲之後于任。再從古代文獻看,有文字記載太皞伏羲之祀最早的是《左傳》。《左傳》明確記載:司太皞之祀者為任、宿、須句、顓頊四風姓國。而奉祀伏羲氏的起始時間,起碼要比《左傳》成書早很多。

按照史學界慣例,發現大型祭祀壇是古都認定的重要標準之一。大型祭祀壇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有國即有大型祭祀壇。任國歷史悠久,原為有仍氏部落。有仍氏在夏朝時地位相當重要,是夏王朝的姻親族,夏朝君主少康的母親為有仍氏之女,“太康失國”,少康生於有仍,長大後以有仍為根據地,奪回王位,史稱“少康中興”。《左傳·哀西元年》記此為“昔有過澆殺斟灌以伐斟鄩,滅夏後相,後緡方娠,逃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

有學者認為,早在夏代少康中興後,就已將有仍族封為任國,周初仍被封為一諸侯國。即便我們將任國建國時間放在周初分封之時,任國祭祀壇建造的年代至遲應在西周初期。倘若周朝以前已有風姓任國,伏羲台的創建時間還可能更早。這一推斷也得到考古支持,濟寧鳳凰台遺址中層為商周文化遺存,是以商周時期為主的典型遺址。因此,有理由認為,濟寧鳳凰台遺址是現存最早的伏羲台;也可以說,鳳凰台,同時也可作為天下風姓後裔祭祀先祖的源頭場所。

太昊又名伏羲、包犧、庖犧氏,被後世尊為“人文始祖、百王之先”,是華夏民族的始祖。濟甯嘉祥武氏祠漢畫像石刻載:伏羲倉精,初造王業,畫卦結繩,以理海內。文獻稱太昊伏羲氏主春德木,位於東方,東方為蒼龍。《左傳》:太昊氏以龍紀。因此,中華民族自稱為“龍的傳人”。在濟寧及附近地域,迄今集中了大量的伏羲、女媧史跡。泗水縣城東北22.5公里華村有華胥山,城西有風後嶺、風後廟。史稱女媧居承匡山,此山在濟寧市境,山上有女媧廟。微山縣兩城鄉有伏羲廟,鄒城郭裡鎮廟東村羲皇廟(俗稱人祖廟、爺娘廟),嘉祥城西臥龍山伏羲廟,滕州有伏羲廟。濟甯東南20公里處有女媧陵。《元豐九域志》載:“兗、單皆有伏羲陵”。《路史》注稱:“帝塚在今山陽高平西北”。《魏書·地形志》記有“高平,二漢屬山陽……有千秋城、齊城、高平山、承雀山、伏羲廟”。《帝王世紀》載:“(伏羲)葬南郡;或曰塚在山陽高平”。高平即今濟甯東南一帶。

以山東濟寧為中心的周邊地區,今天仍保留著風姓後裔,成為當地最古老的土著居民。風姓衍生出伏、宓、任、宿、顓、須、程等姓氏。其中以任姓人口最多。據《通志•氏族略》,“妊姓,未詳因生之始,妊娠,女子之事也。妊古作壬,又作任……又任為風姓之國,實太皞之後,主濟祀,今濟州任城即其地”。居於任國的太昊伏羲氏後裔遂以國為氏,成為任姓,濟甯任城作為任姓的得姓之地。伏姓以濟南伏氏最著名,主要在今山東章丘南。據唐朝林寶所撰《元和姓纂》記載,“伏,伏羲之後,子孫氏焉。與任、宿、須句、顓臾同祖”。濟南伏生為著名的西漢經學大師。伏羲又作“宓犧”,伏羲之女稱宓妃,其後有宓姓。春秋時魯國人宓不齊,字子賤,為孔子弟子。宓姓人口不多,濟寧及周邊地區至今仍有宓姓。顓姓出自顓臾國,在今山東平邑縣境。須姓出自須句國,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宿姓出自春秋時的宿國,在今山東東平縣東南,後被宋國所滅。宋遷宿人於今安徽宿縣一帶。今山東的東平、平邑、平度、昌樂,仍保留著宿姓人口。

風皇台隨著任國于戰國時代的亡國而被廢棄。太昊後裔的任國風姓族,從夏朝到戰國時代亡國一直生活在原生地。在歷史長河中,伏羲風姓後裔散落各處。隨著民族的遷徙和文化的推進,將伏羲女媧文化移植、輻射到全國各地,從而產生了眾多有關伏羲、女媧的文化史跡。這些全國各地有關伏羲女媧的歷史遺址,都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我們在對待各地同名稱的古代文化遺跡上,應當突破對立排斥的“點狀思維”,走向包容並存的線狀思維或面狀思維。在伏羲文化歷史遺跡深入挖掘整理方面,建立“伏羲全國文化帶”,共同發掘繁榮作為民族歷史之本源的始祖文化。

濟甯鳳凰台作為任國祭祖的國家祭祀壇,是任國國家象徵的遺址。作為古任國的歷史標誌建築,我們建議在鳳凰台原址附近複建伏羲台,重現任國國家祭壇的風貌,成為祭祀文化示範區和任國核心紀念地。定期舉辦海內外任姓後裔的認祖祭拜活動,弘揚中華祭祀文化,發掘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

作者簡介:

郭偉,曲阜孔子國學院國學講師。中國孝德文化協會理事,中華古禮推行者,國學民間推廣者,濟寧首次民間祭孔主祭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