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盆景創作的幾個方法

盆景創作的幾個方法

一、透視法

散點透視、繪畫透視, 是將客觀存在的形體, 在紙上、布上、壁上或其他平面上正確地表現出來,

使之具有立體感和遠近空間感, 這種方法稱“透視法”。 客觀存在的物體, 即使同樣大小、高低, 在一定的視域範圍內, 也會產生大小、高低、遠近的視覺變化, 這個變化, 是有它一定的法則與規律的。 論述這個法則與規律的學科稱之為“透視學”, 由於透視規律產生的近大遠小現象, 所以又稱為“遠近法”。

西洋畫一般採用“焦點透視”, 畫家的視點固定在一個位置上, 不能移動, 只能象照相機一樣把能攝入鏡頭的物象都如實地錄下來, 因受視域範圍的限制, 視域以外的物象就不能收入畫面了。 中國畫的透視方法與之不同, 畫家的視點不在一個固定的地方.不受一定的視域範圍限制, 而是根據構圖需要, 選擇觀察點進行觀察, 凡是在各個不同觀察點上所看到的物象,

都可以組織進自己的畫面上來, 這種方法叫“散點透視”, 由於畫家的視點可以移動, 又叫“移動視點”。 中國山水畫及山水盆景運用這種透視法就能表現“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 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的廣闊世界。

二、遠近法

1高遠

高遠這是一種自山腳而仰望山頂的透視方法, 是一種仰視, 又稱“蟲視”。 高遠是表現高大雄偉、氣勢磅礴的山體的一種透視方法。 在山水盆景中, 表現高遠法的主峰要高聳險峻, 配峰要相對低矮, 以襯托主峰, 使主峰顯得格外高聳。 水面占盆而l/3左右。

2深遠

深遠即站在山前或山上遠眺.有時要移動視點, 繞過翦面山, 才能看見山后無窮無盡的景色。 所以說深遠有三種情況:一是遠視, 站在山前觀山后, 景物大小比較接近;二是俯視, 登高望遠, 景物盡收眼底, 視野深遠高曠;三是移動視點, 把視野往前推移, 從此山到彼山, 一路畫、一路看, 左看右看, 前顧後盼, 把所觀察到的景物, 都收集到一個畫面上。 深遠的主要特點是景深且遠,

表現山重水複、層巒疊嶂的風光。 具有“使人望之莫窮其際, 不知其為幾千萬重”的藝術效果。 表現深遠的山水盆景, 應以一峰為主, 群峰夾峙, 前後山峰重重疊疊, 層次豐富。 山體時隱時現。 水面占1/2左右。

3平遠

平遠所見之山體一般都不高大, 以平遠法制作的山水盆景多為低矮平緩的遠山,

無險峰奇石, 延綿不斷, 排列錯落有致。 水面占盆1/2~2/3之間。

4迷遠

迷遠是表現空濛遼闊、景色神秘迷離的景色, 迷遠與深遠的區別是:前者遠而不見, 後者遠而有見。 迷遠法山水盆景不多採用。

5闊遠

闊遠表現近景是岸, 中景水城闊廣, 遠者為山。 此法類似平遠。 幽遠在山水盆景中也不多採用。

三、樹法

樹木盆景的特徵是:幹彎、枝曲、葉細、根露, 表現樹木的古樸、秀雅、蒼勁、奇特、自然、飄逸、豪放等精神風貌。

樹木的種類繁多,形態也千差萬別,但是每一株樹木都不外是由枝、葉、幹和根等部分組成的。盆景樹木通常則是由枝片、幹、足三部分構成的。枝片是由主枝,主枝上發生的數側枝,各側枝上發生的各級細枝連同葉片組成的。幹的頂端稱頂,幹的基部與部分露出土面的粗的主側根合稱足,頂與足之間的主幹稱幹身,位於頂部的枝片稱頂片,位於幹身最下部的一片枝片稱足片(圖4-1)。1立幹

中國山水畫畫樹的順序是:一般先立主幹,再分枝,後露根,最後點葉。盆景的剪紮順序也是先立幹,後枝片,再露根和點葉。立幹是為樹幹(幹身)取勢,也就是對主幹(幹身)進行藝術處理。樹勢有正、欹、直、曲之分,也是決定幹身造型的四個主要因素。所謂正,指幹身(主幹)與盆面(水平面)呈垂直狀態,不偏不斜。欹則是幹身向一邊偏斜,幹身與盆面的夾角小於900(通常取幹身與盆面最小的夾角),夾角愈小,則幹身傾斜得越利害。當夾角等於00的時候,則幹身與盆面平行,即幹身橫臥盆面。當夾角為負數時,即幹身部分或大部分呈懸崖狀下垂。在幹身向一側傾斜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與盆面之間的夾角,還要注意到傾斜的方位,可以向四面八方偏斜。不過一般為了便於觀賞,多數盆景幹身是向左側或右側偏斜(觀賞面的左右偏斜)。所謂直,是指幹身筆直,一般不具有明顯的彎曲。曲則是幹身具有一至數個大小、形狀不相同的彎子。彎子的朝向可以任選一個方向,所以彎子的形狀也是相當複雜的。這裡我們還要看到一種情況,不管幹身是正還是欹,幹身可以是直的,也可是曲的;相反幹身如果是直或是曲,幹身也可以是正或欹的。所以正欹直曲是綜合地、同時地作用於幹身,使之具有一定的造型形式。

通常當幹身處於正和直的狀態時,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表現自然界的幼年林、壯年林和成熟林。而欹和曲則表現自然界某些成熟林和過熟林。在通常情況下,欹和曲是樹木老熟和自然風雨侵蝕造成的。中國盆景的斜幹、曲幹處理就是根據自然界的這種現象,加以提煉、概括、昇華而成的。

盆景的分類主要是根據主幹的形態進行的,此偏正彎直(即正欹直曲)使樹身剛與柔、動與靜等自然美發生了非常豐富的變化。給盆景帶來了生氣,脫掉了呆俗之氣。對形成今日之形形色色盆景起著很大作用。立幹還包括對幹身劈幹、扭曲、刻劃、剝皮等處理,使之呈現古樸、蒼勁之感。

2分枝

分枝是為枝片(枝條)取勢,和立幹一樣,枝片(枝條)的形態也有偏正彎直之分。在自然界,由於樹木的年齡不同,或因風、雨、雪、雷電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這些自然作者,把枝片(枝條)加工成各色各樣,有彎有直,此外,分枝還要考慮枝片(枝條)在幹身的著生位置。枝片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⑴樹頂形式

自然界生長的樹木的樹頂相當於盆景樹木中的頂片,自然界生長的樹木頂部形式如下。

①尖頂式:樹冠頂部為尖三角形的尖頂(尖塔形),這是由於付木處於旺盛生長階段,樹木頂端的優勢很強,頂梢的生長速度很抉,與它下部的枝條相比,處於領先地位,所以形成尖三角狀尖頂。生長迅速的幼樹、壯年樹屬此類型。在盆景創作中,有時將頂片作尖頂狀,多表現為幼壯年樹木。

②平頂式:樹蔻的頂部平緩,無突出的樹尖,這是由於樹木生長速度逐漸緩慢,頂端優勢逐漸減弱,原來處於領先地位的樹尖逐漸退了下來,形成饅頭形頂(雲垛形的雲朵狀、雲片狀)。開始饅頭的形狀較高,後來隨著樹木年齡增加,饅頭形逐漸趨向扁平。通常樹木年齡越老,饅頭頂越趨平緩。平頂是樹木進入成熟林、過熟林的象徵。也就是說,成、過熟林即是“老樹”、“古樹”。在盆景創作過程中,常把頂片剪紮成饅頭狀、雲片狀,以顯示所作盆景樹木之蒼老古樸之態,理論根據就在此。在自然界有時因雷擊、雪壓、高低溫的危害,以及病蟲、樵伐、管理粗放或人類其他活動等的破壞,一些幼年樹尖被毀或生長受抑,形成乎頂,成為“小老樹”、“假老態”樹。有許多“假老態”樹是可利用的好盆景材料。蘇派盆景的雲朵式、揚派盆景中的雲片式都是上述自然現象的概括,是高於自然美的一種藝術美。

③變形式:樹頂無固定狀態。這是由於樹木進一步衰老,生長更加緩慢,部分樹冠逐漸壞死,使樹冠無一定形狀。變形頂是表現老樹、怪樹。有時一些幼壯年樹木,由於風雪、雷電、病蟲以及人為破壞,使樹冠損壞,也無一定樹頂形狀,而呈老樹之態,這些也是盆景的好材料。

④偏頂:由於光照、風向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樹冠也會偏向一邊生長。如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樹木,由於空間的限制,樹冠也只能偏於一邊。長期單方向疾風也會使樹冠邊同樹木于身彎向一邊。樹木盆景中常將樹冠偏向一邊,懸崖式盆景、疾風式(風吹式)盆景就是根據此種現象產生的。

⑤枯頂:桔頂是樹木的頂部枝梢枯萎且露出枯木狀。造成枯頂的原因是一些過熟的老樹頂梢自然枯萎,或因病蟲害、雷擊等自然因素影響造成枯頂。幼壯年樹木枯頂純屬自然因素造成的。我國盆景多採用枯梢式造型。日本有一種舍利幹,也是把樹梢的皮刮去,露出雪白的木質部做成的一種枯梢式盆景。

⑵主側枝

枝片形式通常隨著樹木的年齡變化,樹木的主枝、側枝的形態也發生變化。根據枝條變化形式分為以下四種。

①直枝式:枝條直,向上生長且有力,分枝角度較小(與主幹的交角),為幼壯年樹。直枝式形成的樹頂、樹冠為尖塔形。

②平枝式:枝條與主幹的交角較大,以致水準,生長勢較直枝式弱,多為成熟林和過熟林。平枝式形成的樹頂為平頂式,形成的樹冠(枝片)為雲朵式。蘇派盆景的雲朵式枝片,揚派盆景的雲片式枝片均屬平枝式類型。

③垂枝式:枝條水準以致下垂(非垂枝品種),隨著樹木的年齡增長,生長勢逐漸衰弱,枝條彎曲下垂。過熟的老樹,枝多下垂呈現老態狀。有些樹木因光、風等因素影響,也會下垂,這是特殊情況。樹木盆景中的懸崖式枝片也隨著幹身(主幹)下垂,應屬垂枝類型。垂枝樹種如迎春、檉柳等枝條從幼年開始自然下垂,屬垂枝式的另一種類型。樹木盆景多將枝片下垂是表現老樹姿態。

④曲枝式:主側枝呈不同程度的屈曲,這是由於樹木衰老,枝條生長弱,加之某些自然因素影響,使枝條不直伸而呈屈曲狀。在自然界中,各種樹木千差萬別,隨著年齡的變化,主側枝形態變化的明顯程度是不一定相同的。中國山水畫家,經過長期觀察、提煉、概括,總結出“鹿角法與蟹爪法”兩種主側枝繪畫技法。鹿角法繪出鹿角枝,形如鹿角,分枝角度為銳角,也有成鈍角的,但不宜取直角,直角太呆板;蟹爪法為蟹爪枝,枝條下屈如爪,又似雀爪、鷹爪,棗、柿、盤槐大體屬此類。古人有“樹分四枝”之說,“四枝”又稱“四岐”,即前、後、左、右四方出枝,表現樹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出枝”為各類枝片在主幹上的著生狀態。左右分枝是在主幹左右兩側出枝。前者多為自然式造型,後者多為規則式造型。

3露根形式

年久老樹,根系的上部常露出土面,稱露根(提根)。這是由於長年累月雨水淋洗,和主側根系自身生長增粗,突出土面所致。因此露根與老樹、名樹是相關的。盆景植物絕大多數是反映露根的老樹、名木、古樹,原因就在此。突出土外根部,似壘如拳,屈抓盤繞,如龍如蛇,又給人以一種難得的美感。

露根分為土、石二類:土類根露於土面;石類根露于石間,且有附石、貼石之分。

彎子通常又是由形狀、大小、在主幹上的位置、數量等要素組成的。形狀有微彎、新月彎、大彎。彎子大小是由弦的長度決定的,彎子位置是彎子在主幹(幹身)的上下、前後、左右的位置。彎子數量是一個主幹(幹身)有幾個彎子。如揚派盆景的主幹(幹身)為游龍彎,彎子形狀、大小、位置、數量沒有一定限制,自由彎曲;川派的彎拐有一定的規定,不能自由;通派主幹(幹身)作成二彎半處理也是嚴格的;徽派的游龍彎。其彎子在主幹(幹身)左右,來回彎曲,在一個平面上,所以有人稱它水蛇彎。現代盆景的斜與彎應根據構圖的需要,不一定那樣規則。通常認為彎子的上部為頂,下部為底,向著彎曲方向一面叫彎內,背面為彎背。

樹木的種類繁多,形態也千差萬別,但是每一株樹木都不外是由枝、葉、幹和根等部分組成的。盆景樹木通常則是由枝片、幹、足三部分構成的。枝片是由主枝,主枝上發生的數側枝,各側枝上發生的各級細枝連同葉片組成的。幹的頂端稱頂,幹的基部與部分露出土面的粗的主側根合稱足,頂與足之間的主幹稱幹身,位於頂部的枝片稱頂片,位於幹身最下部的一片枝片稱足片(圖4-1)。1立幹

中國山水畫畫樹的順序是:一般先立主幹,再分枝,後露根,最後點葉。盆景的剪紮順序也是先立幹,後枝片,再露根和點葉。立幹是為樹幹(幹身)取勢,也就是對主幹(幹身)進行藝術處理。樹勢有正、欹、直、曲之分,也是決定幹身造型的四個主要因素。所謂正,指幹身(主幹)與盆面(水平面)呈垂直狀態,不偏不斜。欹則是幹身向一邊偏斜,幹身與盆面的夾角小於900(通常取幹身與盆面最小的夾角),夾角愈小,則幹身傾斜得越利害。當夾角等於00的時候,則幹身與盆面平行,即幹身橫臥盆面。當夾角為負數時,即幹身部分或大部分呈懸崖狀下垂。在幹身向一側傾斜的時候,不僅要考慮到與盆面之間的夾角,還要注意到傾斜的方位,可以向四面八方偏斜。不過一般為了便於觀賞,多數盆景幹身是向左側或右側偏斜(觀賞面的左右偏斜)。所謂直,是指幹身筆直,一般不具有明顯的彎曲。曲則是幹身具有一至數個大小、形狀不相同的彎子。彎子的朝向可以任選一個方向,所以彎子的形狀也是相當複雜的。這裡我們還要看到一種情況,不管幹身是正還是欹,幹身可以是直的,也可是曲的;相反幹身如果是直或是曲,幹身也可以是正或欹的。所以正欹直曲是綜合地、同時地作用於幹身,使之具有一定的造型形式。

通常當幹身處於正和直的狀態時,在大多數情況下,是表現自然界的幼年林、壯年林和成熟林。而欹和曲則表現自然界某些成熟林和過熟林。在通常情況下,欹和曲是樹木老熟和自然風雨侵蝕造成的。中國盆景的斜幹、曲幹處理就是根據自然界的這種現象,加以提煉、概括、昇華而成的。

盆景的分類主要是根據主幹的形態進行的,此偏正彎直(即正欹直曲)使樹身剛與柔、動與靜等自然美發生了非常豐富的變化。給盆景帶來了生氣,脫掉了呆俗之氣。對形成今日之形形色色盆景起著很大作用。立幹還包括對幹身劈幹、扭曲、刻劃、剝皮等處理,使之呈現古樸、蒼勁之感。

2分枝

分枝是為枝片(枝條)取勢,和立幹一樣,枝片(枝條)的形態也有偏正彎直之分。在自然界,由於樹木的年齡不同,或因風、雨、雪、雷電等自然因素的影響,這些自然作者,把枝片(枝條)加工成各色各樣,有彎有直,此外,分枝還要考慮枝片(枝條)在幹身的著生位置。枝片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⑴樹頂形式

自然界生長的樹木的樹頂相當於盆景樹木中的頂片,自然界生長的樹木頂部形式如下。

①尖頂式:樹冠頂部為尖三角形的尖頂(尖塔形),這是由於付木處於旺盛生長階段,樹木頂端的優勢很強,頂梢的生長速度很抉,與它下部的枝條相比,處於領先地位,所以形成尖三角狀尖頂。生長迅速的幼樹、壯年樹屬此類型。在盆景創作中,有時將頂片作尖頂狀,多表現為幼壯年樹木。

②平頂式:樹蔻的頂部平緩,無突出的樹尖,這是由於樹木生長速度逐漸緩慢,頂端優勢逐漸減弱,原來處於領先地位的樹尖逐漸退了下來,形成饅頭形頂(雲垛形的雲朵狀、雲片狀)。開始饅頭的形狀較高,後來隨著樹木年齡增加,饅頭形逐漸趨向扁平。通常樹木年齡越老,饅頭頂越趨平緩。平頂是樹木進入成熟林、過熟林的象徵。也就是說,成、過熟林即是“老樹”、“古樹”。在盆景創作過程中,常把頂片剪紮成饅頭狀、雲片狀,以顯示所作盆景樹木之蒼老古樸之態,理論根據就在此。在自然界有時因雷擊、雪壓、高低溫的危害,以及病蟲、樵伐、管理粗放或人類其他活動等的破壞,一些幼年樹尖被毀或生長受抑,形成乎頂,成為“小老樹”、“假老態”樹。有許多“假老態”樹是可利用的好盆景材料。蘇派盆景的雲朵式、揚派盆景中的雲片式都是上述自然現象的概括,是高於自然美的一種藝術美。

③變形式:樹頂無固定狀態。這是由於樹木進一步衰老,生長更加緩慢,部分樹冠逐漸壞死,使樹冠無一定形狀。變形頂是表現老樹、怪樹。有時一些幼壯年樹木,由於風雪、雷電、病蟲以及人為破壞,使樹冠損壞,也無一定樹頂形狀,而呈老樹之態,這些也是盆景的好材料。

④偏頂:由於光照、風向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樹冠也會偏向一邊生長。如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樹木,由於空間的限制,樹冠也只能偏於一邊。長期單方向疾風也會使樹冠邊同樹木于身彎向一邊。樹木盆景中常將樹冠偏向一邊,懸崖式盆景、疾風式(風吹式)盆景就是根據此種現象產生的。

⑤枯頂:桔頂是樹木的頂部枝梢枯萎且露出枯木狀。造成枯頂的原因是一些過熟的老樹頂梢自然枯萎,或因病蟲害、雷擊等自然因素影響造成枯頂。幼壯年樹木枯頂純屬自然因素造成的。我國盆景多採用枯梢式造型。日本有一種舍利幹,也是把樹梢的皮刮去,露出雪白的木質部做成的一種枯梢式盆景。

⑵主側枝

枝片形式通常隨著樹木的年齡變化,樹木的主枝、側枝的形態也發生變化。根據枝條變化形式分為以下四種。

①直枝式:枝條直,向上生長且有力,分枝角度較小(與主幹的交角),為幼壯年樹。直枝式形成的樹頂、樹冠為尖塔形。

②平枝式:枝條與主幹的交角較大,以致水準,生長勢較直枝式弱,多為成熟林和過熟林。平枝式形成的樹頂為平頂式,形成的樹冠(枝片)為雲朵式。蘇派盆景的雲朵式枝片,揚派盆景的雲片式枝片均屬平枝式類型。

③垂枝式:枝條水準以致下垂(非垂枝品種),隨著樹木的年齡增長,生長勢逐漸衰弱,枝條彎曲下垂。過熟的老樹,枝多下垂呈現老態狀。有些樹木因光、風等因素影響,也會下垂,這是特殊情況。樹木盆景中的懸崖式枝片也隨著幹身(主幹)下垂,應屬垂枝類型。垂枝樹種如迎春、檉柳等枝條從幼年開始自然下垂,屬垂枝式的另一種類型。樹木盆景多將枝片下垂是表現老樹姿態。

④曲枝式:主側枝呈不同程度的屈曲,這是由於樹木衰老,枝條生長弱,加之某些自然因素影響,使枝條不直伸而呈屈曲狀。在自然界中,各種樹木千差萬別,隨著年齡的變化,主側枝形態變化的明顯程度是不一定相同的。中國山水畫家,經過長期觀察、提煉、概括,總結出“鹿角法與蟹爪法”兩種主側枝繪畫技法。鹿角法繪出鹿角枝,形如鹿角,分枝角度為銳角,也有成鈍角的,但不宜取直角,直角太呆板;蟹爪法為蟹爪枝,枝條下屈如爪,又似雀爪、鷹爪,棗、柿、盤槐大體屬此類。古人有“樹分四枝”之說,“四枝”又稱“四岐”,即前、後、左、右四方出枝,表現樹的立體感和空間感。“出枝”為各類枝片在主幹上的著生狀態。左右分枝是在主幹左右兩側出枝。前者多為自然式造型,後者多為規則式造型。

3露根形式

年久老樹,根系的上部常露出土面,稱露根(提根)。這是由於長年累月雨水淋洗,和主側根系自身生長增粗,突出土面所致。因此露根與老樹、名樹是相關的。盆景植物絕大多數是反映露根的老樹、名木、古樹,原因就在此。突出土外根部,似壘如拳,屈抓盤繞,如龍如蛇,又給人以一種難得的美感。

露根分為土、石二類:土類根露於土面;石類根露于石間,且有附石、貼石之分。

彎子通常又是由形狀、大小、在主幹上的位置、數量等要素組成的。形狀有微彎、新月彎、大彎。彎子大小是由弦的長度決定的,彎子位置是彎子在主幹(幹身)的上下、前後、左右的位置。彎子數量是一個主幹(幹身)有幾個彎子。如揚派盆景的主幹(幹身)為游龍彎,彎子形狀、大小、位置、數量沒有一定限制,自由彎曲;川派的彎拐有一定的規定,不能自由;通派主幹(幹身)作成二彎半處理也是嚴格的;徽派的游龍彎。其彎子在主幹(幹身)左右,來回彎曲,在一個平面上,所以有人稱它水蛇彎。現代盆景的斜與彎應根據構圖的需要,不一定那樣規則。通常認為彎子的上部為頂,下部為底,向著彎曲方向一面叫彎內,背面為彎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