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文物驚豔全世界,無與倫比!

東漢 馬踏飛燕 甘肅博物館藏

我國古代文物之美, 不光是外形上的“華麗”, 更有著厚重的文化底蘊, 用再多華麗的辭藻似乎都難以形容。

到底哪些古代文物可以稱作“極致之美”?今天就列舉一些中國各博物館的古代文物, 當然, 這也只是很小一部分, 還有太多精彩文物等待著我們去欣賞……

春秋晚期 越王勾踐劍

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劍身滿飾黑色菱形暗紋,

劍格嵌藍色玻璃和綠松石。 近格處有錯金銘文2行8字:“越王鳩淺 自作用劍”。 “鳩淺”為“勾踐”二字的異體, 證明此劍為越王勾踐之佩劍。

出土時, 劍鋒依然十分鋒利, 通體沒有銹蝕痕跡。 “越王鳩淺, 自乍用劍”八字為鳥蟲篆書體, 源於先秦, 自春秋中後期至戰國時代盛行于吳、越、楚、蔡、徐、宋等南方諸國,

初時用於兵器等錯金、印信印文, 所謂傳國玉璽印文就是此體。

劍首外翻卷成圓箍形, 裡面11道同心圓間距只有0.2毫米, 劍身黑色菱形暗格花紋, 劍格嵌有藍色琉璃, 背面鑲綠松石。

西漢 環形玉龍佩

安徽省天長市三角圩1號漢墓出土,

安徽省天長博物館藏 。

秦代 金柄鐵劍

1992年出土於寶雞益門春秋晚期秦墓。 金質劍柄, 鐵質劍身, 金柄作鏤空蟠螭紋和饕餮紋, 鑲嵌綠松石, 整個劍柄紋飾繁複, 系用失蠟法鑄成。

明代 水晶七梁冠

現藏國家博物館。白水晶質地,頂雕琢七梁,雙層卷雲狀。全長6釐米、寬4.4釐米、高4釐米、重106克。

戰漢時期 劍飾一組

春秋晚期 玉牌飾

河南博物院藏。長7.1釐米、寬7.5釐米、厚0.2釐米,牌飾上雕琢龍、虎、造型生動,鬚髮、鱗片細緻入微。工藝精度堪稱中華古代玉雕之冠,讓現代的玉雕大師們望塵莫及。

漢代 銅鎏金熊

安思遠舊藏

唐三彩天王

清乾隆 玉雕一組

宋 馬遠 《梅石溪鳧圖》

絹本設色 縱27釐米 橫28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 許道甯 《關山密雪圖 》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漢 白玉虎熊紋珮

此珮雕刻虎、熊、螭(龍之子)紋,以顯諸獸的神威。

南朝 黃玉瑞獸

魏晉 青玉螭紋佩

宋代 青玉鵝形盒

宋代 黃玉穀紋觥

玉觥的造型依商周青銅觥(酒器)雕成。所飾谷紋為東漢特點,其綜合性模仿,可見玉工的構思巧妙。

唐代 白玉兔

唐代 黃玉駱駝

宋代 白玉雙獸

宋代 白玉鷹

遼金 青玉迦樓羅形飾

唐代 白玉環

宋代 青玉雲龍紋飾

唐代 青玉龍紋鉈尾

宋代 道人觀書紋帶板

宋代 白玉繩形飾

唐代 白玉龍紋帶板

遼金 青玉海東青啄天鵝紋帶穿

宋代 青玉獸面紋琮

張天弓:“文化自信”不能只是一個標籤、一句口號

張天弓,男,漢族,籍貫臺灣高雄,1953年11月生,書法家。現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臺盟湖北省委專職副主委。

明代 水晶七梁冠

現藏國家博物館。白水晶質地,頂雕琢七梁,雙層卷雲狀。全長6釐米、寬4.4釐米、高4釐米、重106克。

戰漢時期 劍飾一組

春秋晚期 玉牌飾

河南博物院藏。長7.1釐米、寬7.5釐米、厚0.2釐米,牌飾上雕琢龍、虎、造型生動,鬚髮、鱗片細緻入微。工藝精度堪稱中華古代玉雕之冠,讓現代的玉雕大師們望塵莫及。

漢代 銅鎏金熊

安思遠舊藏

唐三彩天王

清乾隆 玉雕一組

宋 馬遠 《梅石溪鳧圖》

絹本設色 縱27釐米 橫28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宋 許道甯 《關山密雪圖 》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東漢 白玉虎熊紋珮

此珮雕刻虎、熊、螭(龍之子)紋,以顯諸獸的神威。

南朝 黃玉瑞獸

魏晉 青玉螭紋佩

宋代 青玉鵝形盒

宋代 黃玉穀紋觥

玉觥的造型依商周青銅觥(酒器)雕成。所飾谷紋為東漢特點,其綜合性模仿,可見玉工的構思巧妙。

唐代 白玉兔

唐代 黃玉駱駝

宋代 白玉雙獸

宋代 白玉鷹

遼金 青玉迦樓羅形飾

唐代 白玉環

宋代 青玉雲龍紋飾

唐代 青玉龍紋鉈尾

宋代 道人觀書紋帶板

宋代 白玉繩形飾

唐代 白玉龍紋帶板

遼金 青玉海東青啄天鵝紋帶穿

宋代 青玉獸面紋琮

張天弓:“文化自信”不能只是一個標籤、一句口號

張天弓,男,漢族,籍貫臺灣高雄,1953年11月生,書法家。現為湖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臺盟湖北省委專職副主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