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檢驗智商的時刻到了!Netflix出了部燒腦德劇

勤勞的“網飛”Netflix又雙叒出新劇了

這回是有德國版[怪奇物語]之稱的

[暗黑]

作為網飛的第一部德劇

僅播出3天, IMDb已有3000餘人標記

評分高達8.6

但[暗黑]在豆瓣的評分卻低了不少

目前7.8分, 未過8

▲IMDb評分人數在不斷增多~

▲這劇在豆瓣的口碑也是逐漸走高的, 昨天評分還是7.7, 現已漲到了7.8

究其原因

大概還是因為[暗黑]前兩集節奏稍慢

再加上人物關係特別複雜

主線圍繞十幾個主要角色展開

劇情頗有[前目的地]+[普羅米修士]的感覺

如此“燒腦+暗黑”的設定

對部分觀眾來說的確是不小的挑戰

別說是電視劇了

燒腦電影叫好不叫座也是常事

不過這這些又都是後話了

▲[暗黑]海報

故事發生2019年的德國某小鎮上, 劇集開篇就製造了一個巨大懸念——一棟依靠樹林而建的小屋裡, 有個男人留下了一封奇怪的遺書後, 上吊自殺了。

他的遺書上赫然寫著:在11月4日的22點13分後打開。

▲他上吊時是6月

自殺男人的兒子因為父親的突然離世, 有了心理障礙, 休學一學期後, 他終於重新回到了校園。

可他卻發現心儀的姑娘, 成了他最好朋友的女朋友, 他的媽媽, 在與小鎮的員警偷情, 這員警還是他同學的父親。

而轉眼間, 遺書上約定的日期也已經到來。

▲網飛出品, 這樣的場面還是不可少的

不僅他的生活不平靜, 小鎮上也不太平。

最近, 有個高中生失蹤了, 十幾天來杳無音訊, 就在員警認定他是離家出走, 遲遲不肯將案件當做綁架案處理時, 又有一個小學生失蹤了。

而這次失蹤的小學生,

是個員警的小兒子, 沒錯就是上文提到偷情的那位員警。

▲劇中下了好多場雨, 但就沒看見過德國人打傘~

自己的兒子丟了, 員警就再也不說“我們鎮很安全, 他一定是離家出走”之類的話了, 瘋了似的地毯式搜索, 幾乎觸動了所有警力, 真的是非常雙標了。

沒想到半個多月無法破案的懸案, 在小學生失蹤第二天, 就有了新的線索——在他失蹤的那片樹林裡, 發現了一具男童的屍體, 但是卻不是那位員警的兒子。

▲雖然屍體雙眼那一片被嚴重灼燒過, 看不清面容, 但員警還是能一眼認出不是兒子

排查之後, 員警發現這具屍體似乎並不屬於這個小鎮,而隨著屍體出現的,是一些80年代的物品,就連隨身聽裡放的都是30多年前流行的歌曲。

就在這時,小學生從他失蹤的那片樹林醒來,回了家,卻發現家裡住著他“不認識”的人。幾番輾轉,他竟然發現自己穿越了!

他回到了1986年,而住在他家裡的“陌生人”,竟然是年輕時的他父親和奶奶。而最要命的是,他發現30多年前小鎮上也出現過一起男童失蹤案,失蹤的是他父親的弟弟。

這意味著,30年後員警找到的那具奇怪的男童屍體,可能就是他父親的弟弟!

員警搜過這片樹林很多次了,但屍體是在小學生失蹤後突然出現的

把時間撥回到2019年,小鎮上的鳥莫名其妙地死亡,自殺者的母親打開了那封神秘的遺書,有個瘋瘋癲癲地男人一直念叨“必須要阻止他”,鎮上還出現了一位神秘男子。

一切,似乎都越發失控了......

▲遺書上的文字都用類似手寫體翻譯了,給字幕組加雞腿!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這是一部從預告開始就處處與[怪奇物語]相比的劇,不少人認為是繼[怪奇物語]和[先見之明]之後,網飛嘗到了通過孩子失蹤展開超自然故事的甜頭。

所以它如今開始試圖複製這種模式——

一座居民心中無比安全的小鎮,一些喜歡在樹林裡玩耍的孩子,一個拿核電站當幌子的秘密基地,一系列奇怪的事件,懷舊的80年代以及閃爍的燈光......

▲是不是很像[怪奇物語]裡被培養做實驗的小11

但事實上,[暗黑]和[怪奇物語]從根本上就是完全不同的兩部劇,只是有相同的元素而已。孩子和成人,現在和過去,謊言和欺騙,希望和絕望才是[暗黑]的主要構成。

如果你期待[暗黑]中得到如[怪奇物語]般科幻驚悚和暗黑童話般的樂趣,那也許會失望,因為[暗黑]就如它的片名一般,真的很黑。

▲IMDb尚有網友說:如果你想想看比[怪奇物語]更詭譎的劇一定要看這部!(圖中小字:偉大的攝影,偉大的演技,偉大的故事,不是[怪奇物語]!這更怪奇!)

它的確也依託於超自然元素引領主角去發掘那些社區中隱藏的秘密,但卻沒有像[怪奇物語]一樣將人物“好萊塢化”。

[怪奇物語]中主要人物大多還是正義善良的,最終表達也是邪不勝正的,正如劇集的主角大多是小孩一般,整體基調還是偏“美好大團圓”的童話風,但[暗黑]的處理更加成人化。

▲這麼說並不是指[怪奇物語]不好,只是兩部劇所要表達的是兩個維度的東西(圖中幾個孩子拿著手電筒在樹林裡找人,的確像極了[怪奇物語])

由此也不難看出,超自然元素在[暗黑]裡更多是起到了一種“噱頭”的作用,而無論套了個多麼酷炫的外殼,更吸引人的還是那些隱藏著的內核。

[暗黑]裡真正的重頭戲,就是像[前目的地]般的時間旅行概念以及因果輪回,又如[普羅米修士]那樣的哲學思辨和人類起源。

說起來,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兩部電影在咱們國家上映時,都是口碑還不錯,但票房卻撲街了。

[普羅米修士]作為經典前傳,名導大作,集結了不少好萊塢明星,國內票房才剛過2億

▲[前目的地]就更慘了,豆瓣評分7.7,票房僅1235萬,要知道比它早半年的[變形金剛4],豆瓣評分剛及格,票房卻直逼20億

這就回到了文章開頭就提到了的問題:許多“燒腦系”電影,為什麼常常叫好不叫座?

▲[普羅米修士]還不算燒腦,但大玩時間概念的[前目的地]絕對是“燒腦系”

去年阿湯哥主演的[但丁密碼]還算喚起了不少人對燒腦電影的熱情,但卻只是小範圍內的影響,最終票房僅1.3億。

今年的[記憶大師],有[催眠大師]的口碑在前,自身的口碑也還不錯,卻只收割了2.9億票房,成為黃渤近年來主演票房最低的電影。

還有引進片[看不見的客人],口碑炸裂,上映首周卻僅有3000萬票房。

▲[記憶大師]豆瓣評分7.2,在國內院線片裡已算是不錯的口碑

燒腦片難道真的不賣座?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沒有明星。

國內的部分觀眾,在選擇電影電視劇時,往往把演員放在了選擇的首要因素。當他們看到這部電影/劇沒有著名演員時,由於不瞭解,很少選擇這些作品觀看。

比如[看不見的客人],主演都是西班牙演員,就算把海報掛在電影院外最顯眼的位置,也不占什麼優勢。

▲[看不見的客人]海報

還有[暗黑],這部劇由德國電影[我是誰:沒有絕對安全的系統]的導演巴倫·博·歐達爾執導,主演包括奧利弗·馬蘇奇、卡羅莉內·艾希霍恩 、耶迪斯·特裡貝爾等。

別說有享譽國際的著名演員了,這一水的德國演員,連熟臉都很少。但是,這群我們不太熟悉的演員,卻個個演技線上。

剛剛說了,[暗黑]的其中一個厲害之處就在於對人物的塑造,而這就得益於劇中每個演員都出色地完成了表演,刻畫出了他們所飾角色與黑暗面的掙扎。

就拿劇中那位偷情的員警來說,他在兒子失蹤後,調查到小鎮上的某核電站也許與兒子的消失有所關聯,但那是個機關重地,沒有搜查令根本進不去。

他在核電站門口,先以員警身份用商量地口吻交涉,遭到拒絕後,換成了鄰里間對話的語氣,先示弱,表達對兒子的擔心,再乞求進去搜查。

▲小鎮很小,居民彼此都認識

依然被拒絕,他瞬間爆發,管他什麼機關單位,管他什麼鄰里關係,像是要把這幾天的不安都發洩出來似的,威脅道:搞到搜查令絕對把裡面翻得底朝天!

這一系列的情緒把控,兩個字可以形容——精准。

▲情緒轉變了

當然,也並不是每部“燒腦片”都是因為演員小眾而缺少觀眾,上文提到的有阿湯哥的[但丁密碼]和有黃渤的[記憶大師]就不是。所以,我們再看看其它原因。

第二,複雜難懂。

燒腦電影對觀眾的要求很高,往往需要觀者集中注意力,因為影片中可能一個細小的碎片,都會成為揭曉謎底的突破口,如果你錯過了一些細節,那最後不僅不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甚至在途中就睡著了。

▲[但丁密碼]的其中一條豆瓣短評

這也是為什麼燒腦電影會被看懂了的人奉為神作,也會被沒看懂的人狠批其“助眠”的原因。

[暗黑]就是這樣一部劇,看前兩集時,會被接連出場的角色搞得摸不著頭腦,甚至有網友笑說,這是第一部他需要拿出紙筆記錄人物關係的劇。

▲其實,看這部劇時做筆記還真是挺有必要的!

但這部劇的迷人之處也在這裡,它就像一塊未完成的拼圖碎片,當你跟隨劇情節奏將缺失的部分一點點填上之後,龐大的信息量帶來的是不一樣的快感。

那種感覺,不是那種爽片爆漿所帶來的生理快感,更像是你無意中挖掘出了一個巨大的秘密,那種緊張激動的感覺,是心理上的。

由於這是一部劇透會拉低觀感的劇,所以在這裡我只能說,四集之後會有一個懸念被解開,意料之外的,看得倍兒爽。

▲千萬別搜劇透!

另外,有些燒腦作還不單單只需要集中注意力,就拿[但丁密碼]來說,電影裡的很多謎題就藏在細節之中,尤其是那些歷史、文化、藝術相關的建築和文物。

比如根據其原著《地獄》創作的《地獄圖》;瓦薩里的著名畫作《馬西亞諾之役》;但丁的死亡面具等等……想要全面地理解這部電影,還需要一些學術性知識,的確門檻過高了。

▲死亡面具裡的線索,跟著阿湯哥解謎還是很有趣的

不過,說起來[但丁密碼]不單是不叫座,其實口碑也不算太好。

影片整體套路化,強調動作,弱化解謎,不少影迷不客氣地說它是“蘭登三部曲”中最差的一部、歐洲風光片等。

▲旅遊局應該很高興

而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原因了。

第三,敘事節奏。

一直以來,燒腦故事對編劇和導演的功力要求極高,所以不少成功的好萊塢燒腦電影都是根據推理小說改編的,例如[達·芬奇密碼]。

往後發展,發生在單一場景裡的密室燒腦片越來越多,比如[恐怖遊輪]、[彗星來的那一夜],這又更加考驗導演的敘事能力,以及對節奏的把控。

克里斯多夫·諾蘭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聊到了自己對創作的看法:

在我看來,歸根結底,電影是兩條線性元素構成的一種結構,實際上就是時間和資訊的關係。

不客氣地說,[但丁密碼]等不少打著“燒腦”旗號的作品,把所謂的懸疑搞出了低幼感,劇情拖遝無聊,越看越覺得全片都在故弄玄虛。

▲所以[但丁密碼]口碑並不如意

但是,[暗黑]前幾集節奏雖然較慢,但還沒有上述的毛病。

第四,邏輯漏洞。

環環相扣的懸疑片,最怕的就是有明顯的邏輯漏洞,目前為止,[暗黑]還沒出現明顯的BUG,不過有不少別的“燒腦作”都有這毛病。

談到這裡,又需要祭出諾蘭的觀點了。他認為,敘事藝術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在整體邏輯可被認知的前提下,打破這個關係的常規而帶來美感、幻覺、驚險或者刺激。

不同的藝術門類,提供給這兩條線索的錯位空間不同,而我想要去探索電影內部這層空間中的趣味。

▲燒腦系必看,諾蘭的[盜夢空間]

近年來,以“燒腦”作為宣傳點的電影還真不少見,國內也出了像[寒戰]、[催眠大師]這樣較為優質的作品,但從宏觀上看,沒有經典。

再說到今年的[記憶大師],票房低迷的最大原因,就是它是為了“懸疑”而懸疑,為了“燒腦”而燒腦,片中的邏輯漏洞比比皆是,再加上前作[催眠大師]營造的高期待,觀眾看後難免失望,票房自然也就跟不上了。

▲[記憶大師有不少刻意誤導觀眾的橋段

第五,類型迷信。

口碑尚可,沒能炸裂,固然是[記憶大師]票房失利的一個因素,但也不是全部。

要知道,在[記憶大師]票房磨磨蹭蹭好不容易過2億的時候,與它同期上映的、口碑還不如它的[拆彈專家],票房早已輕鬆突破了3億,為什麼?

▲片名和海報劇透全片系列

如今已經是2017年的最後一個月,我們來看看今年的內地票房榜前十都是哪些片子,大致就能知道答案了。

從電影類型上看,除了因口碑炸裂帶來好票房的印度勵志劇情片[摔跤吧!爸爸],不難看出最受內地觀眾歡迎的,還是喜劇片或動作大片。

當一部打著“燒腦”旗號的懸疑片出現時,由於類型局限,大環境下註定這個類型對觀眾的吸引不夠,再加上層次不齊的影片品質,也會讓觀眾在選擇時更加謹慎。

▲當然,[記憶大師]還是值得鼓勵的

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懸疑劇情片就沒有未來。

就像[看不見的客人]一樣,雖然上映首日僅有4%排片和700萬票房。但隨著口碑發酵,上座率攀升,排片也慢慢增多,第二周票房飆到了7300余萬,最終累計票房1.7億。

對於這樣一部有類型局限,並且演員眼生的中小成本電影來說,可以說完全是逆襲了。

▲最終票房1.7億+

事實證明,只要影片品質過硬,一部分觀眾也能破除類型迷信,所以,“燒腦片”賣不賣座的最關鍵,還是作品本身。

而說回[暗黑],作為電視劇,它擁有不輸電影的質感。

全劇從佈景到攝影,再到色調,每一幀都能感受到主創團隊的考究和用心。再加上突出的聲音設計,巧妙地服務於畫面,不多不少也不搶,對劇集的神秘感營造起了不小的作用。

▲色調很舒服很講究

正如上述“燒腦片不賣座”的幾點原因,[暗黑]絕對不是一部適合每一個人的劇,它陰鬱的畫面和沉重的音調也許會將一般觀眾拒之門外。

它類型上的複雜——將時間旅行概念、黑洞理論、人類起源的思辨、青少年成長、現在婚姻關係等眾多主題於一部劇中糅合,又會擋掉一部分觀眾。

但對於“燒腦”愛好者來說,[暗黑]不僅僅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包裹著科幻外殼的犯罪懸疑劇,而是經得起推敲,想要二刷三刷,殷切期盼第二季的神劇。

所以,如果你是這類愛好者,不要猶豫,趕緊去看!

員警發現這具屍體似乎並不屬於這個小鎮,而隨著屍體出現的,是一些80年代的物品,就連隨身聽裡放的都是30多年前流行的歌曲。

就在這時,小學生從他失蹤的那片樹林醒來,回了家,卻發現家裡住著他“不認識”的人。幾番輾轉,他竟然發現自己穿越了!

他回到了1986年,而住在他家裡的“陌生人”,竟然是年輕時的他父親和奶奶。而最要命的是,他發現30多年前小鎮上也出現過一起男童失蹤案,失蹤的是他父親的弟弟。

這意味著,30年後員警找到的那具奇怪的男童屍體,可能就是他父親的弟弟!

員警搜過這片樹林很多次了,但屍體是在小學生失蹤後突然出現的

把時間撥回到2019年,小鎮上的鳥莫名其妙地死亡,自殺者的母親打開了那封神秘的遺書,有個瘋瘋癲癲地男人一直念叨“必須要阻止他”,鎮上還出現了一位神秘男子。

一切,似乎都越發失控了......

▲遺書上的文字都用類似手寫體翻譯了,給字幕組加雞腿!

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這是一部從預告開始就處處與[怪奇物語]相比的劇,不少人認為是繼[怪奇物語]和[先見之明]之後,網飛嘗到了通過孩子失蹤展開超自然故事的甜頭。

所以它如今開始試圖複製這種模式——

一座居民心中無比安全的小鎮,一些喜歡在樹林裡玩耍的孩子,一個拿核電站當幌子的秘密基地,一系列奇怪的事件,懷舊的80年代以及閃爍的燈光......

▲是不是很像[怪奇物語]裡被培養做實驗的小11

但事實上,[暗黑]和[怪奇物語]從根本上就是完全不同的兩部劇,只是有相同的元素而已。孩子和成人,現在和過去,謊言和欺騙,希望和絕望才是[暗黑]的主要構成。

如果你期待[暗黑]中得到如[怪奇物語]般科幻驚悚和暗黑童話般的樂趣,那也許會失望,因為[暗黑]就如它的片名一般,真的很黑。

▲IMDb尚有網友說:如果你想想看比[怪奇物語]更詭譎的劇一定要看這部!(圖中小字:偉大的攝影,偉大的演技,偉大的故事,不是[怪奇物語]!這更怪奇!)

它的確也依託於超自然元素引領主角去發掘那些社區中隱藏的秘密,但卻沒有像[怪奇物語]一樣將人物“好萊塢化”。

[怪奇物語]中主要人物大多還是正義善良的,最終表達也是邪不勝正的,正如劇集的主角大多是小孩一般,整體基調還是偏“美好大團圓”的童話風,但[暗黑]的處理更加成人化。

▲這麼說並不是指[怪奇物語]不好,只是兩部劇所要表達的是兩個維度的東西(圖中幾個孩子拿著手電筒在樹林裡找人,的確像極了[怪奇物語])

由此也不難看出,超自然元素在[暗黑]裡更多是起到了一種“噱頭”的作用,而無論套了個多麼酷炫的外殼,更吸引人的還是那些隱藏著的內核。

[暗黑]裡真正的重頭戲,就是像[前目的地]般的時間旅行概念以及因果輪回,又如[普羅米修士]那樣的哲學思辨和人類起源。

說起來,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兩部電影在咱們國家上映時,都是口碑還不錯,但票房卻撲街了。

[普羅米修士]作為經典前傳,名導大作,集結了不少好萊塢明星,國內票房才剛過2億

▲[前目的地]就更慘了,豆瓣評分7.7,票房僅1235萬,要知道比它早半年的[變形金剛4],豆瓣評分剛及格,票房卻直逼20億

這就回到了文章開頭就提到了的問題:許多“燒腦系”電影,為什麼常常叫好不叫座?

▲[普羅米修士]還不算燒腦,但大玩時間概念的[前目的地]絕對是“燒腦系”

去年阿湯哥主演的[但丁密碼]還算喚起了不少人對燒腦電影的熱情,但卻只是小範圍內的影響,最終票房僅1.3億。

今年的[記憶大師],有[催眠大師]的口碑在前,自身的口碑也還不錯,卻只收割了2.9億票房,成為黃渤近年來主演票房最低的電影。

還有引進片[看不見的客人],口碑炸裂,上映首周卻僅有3000萬票房。

▲[記憶大師]豆瓣評分7.2,在國內院線片裡已算是不錯的口碑

燒腦片難道真的不賣座?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沒有明星。

國內的部分觀眾,在選擇電影電視劇時,往往把演員放在了選擇的首要因素。當他們看到這部電影/劇沒有著名演員時,由於不瞭解,很少選擇這些作品觀看。

比如[看不見的客人],主演都是西班牙演員,就算把海報掛在電影院外最顯眼的位置,也不占什麼優勢。

▲[看不見的客人]海報

還有[暗黑],這部劇由德國電影[我是誰:沒有絕對安全的系統]的導演巴倫·博·歐達爾執導,主演包括奧利弗·馬蘇奇、卡羅莉內·艾希霍恩 、耶迪斯·特裡貝爾等。

別說有享譽國際的著名演員了,這一水的德國演員,連熟臉都很少。但是,這群我們不太熟悉的演員,卻個個演技線上。

剛剛說了,[暗黑]的其中一個厲害之處就在於對人物的塑造,而這就得益於劇中每個演員都出色地完成了表演,刻畫出了他們所飾角色與黑暗面的掙扎。

就拿劇中那位偷情的員警來說,他在兒子失蹤後,調查到小鎮上的某核電站也許與兒子的消失有所關聯,但那是個機關重地,沒有搜查令根本進不去。

他在核電站門口,先以員警身份用商量地口吻交涉,遭到拒絕後,換成了鄰里間對話的語氣,先示弱,表達對兒子的擔心,再乞求進去搜查。

▲小鎮很小,居民彼此都認識

依然被拒絕,他瞬間爆發,管他什麼機關單位,管他什麼鄰里關係,像是要把這幾天的不安都發洩出來似的,威脅道:搞到搜查令絕對把裡面翻得底朝天!

這一系列的情緒把控,兩個字可以形容——精准。

▲情緒轉變了

當然,也並不是每部“燒腦片”都是因為演員小眾而缺少觀眾,上文提到的有阿湯哥的[但丁密碼]和有黃渤的[記憶大師]就不是。所以,我們再看看其它原因。

第二,複雜難懂。

燒腦電影對觀眾的要求很高,往往需要觀者集中注意力,因為影片中可能一個細小的碎片,都會成為揭曉謎底的突破口,如果你錯過了一些細節,那最後不僅不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甚至在途中就睡著了。

▲[但丁密碼]的其中一條豆瓣短評

這也是為什麼燒腦電影會被看懂了的人奉為神作,也會被沒看懂的人狠批其“助眠”的原因。

[暗黑]就是這樣一部劇,看前兩集時,會被接連出場的角色搞得摸不著頭腦,甚至有網友笑說,這是第一部他需要拿出紙筆記錄人物關係的劇。

▲其實,看這部劇時做筆記還真是挺有必要的!

但這部劇的迷人之處也在這裡,它就像一塊未完成的拼圖碎片,當你跟隨劇情節奏將缺失的部分一點點填上之後,龐大的信息量帶來的是不一樣的快感。

那種感覺,不是那種爽片爆漿所帶來的生理快感,更像是你無意中挖掘出了一個巨大的秘密,那種緊張激動的感覺,是心理上的。

由於這是一部劇透會拉低觀感的劇,所以在這裡我只能說,四集之後會有一個懸念被解開,意料之外的,看得倍兒爽。

▲千萬別搜劇透!

另外,有些燒腦作還不單單只需要集中注意力,就拿[但丁密碼]來說,電影裡的很多謎題就藏在細節之中,尤其是那些歷史、文化、藝術相關的建築和文物。

比如根據其原著《地獄》創作的《地獄圖》;瓦薩里的著名畫作《馬西亞諾之役》;但丁的死亡面具等等……想要全面地理解這部電影,還需要一些學術性知識,的確門檻過高了。

▲死亡面具裡的線索,跟著阿湯哥解謎還是很有趣的

不過,說起來[但丁密碼]不單是不叫座,其實口碑也不算太好。

影片整體套路化,強調動作,弱化解謎,不少影迷不客氣地說它是“蘭登三部曲”中最差的一部、歐洲風光片等。

▲旅遊局應該很高興

而這又涉及到另一個原因了。

第三,敘事節奏。

一直以來,燒腦故事對編劇和導演的功力要求極高,所以不少成功的好萊塢燒腦電影都是根據推理小說改編的,例如[達·芬奇密碼]。

往後發展,發生在單一場景裡的密室燒腦片越來越多,比如[恐怖遊輪]、[彗星來的那一夜],這又更加考驗導演的敘事能力,以及對節奏的把控。

克里斯多夫·諾蘭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聊到了自己對創作的看法:

在我看來,歸根結底,電影是兩條線性元素構成的一種結構,實際上就是時間和資訊的關係。

不客氣地說,[但丁密碼]等不少打著“燒腦”旗號的作品,把所謂的懸疑搞出了低幼感,劇情拖遝無聊,越看越覺得全片都在故弄玄虛。

▲所以[但丁密碼]口碑並不如意

但是,[暗黑]前幾集節奏雖然較慢,但還沒有上述的毛病。

第四,邏輯漏洞。

環環相扣的懸疑片,最怕的就是有明顯的邏輯漏洞,目前為止,[暗黑]還沒出現明顯的BUG,不過有不少別的“燒腦作”都有這毛病。

談到這裡,又需要祭出諾蘭的觀點了。他認為,敘事藝術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在整體邏輯可被認知的前提下,打破這個關係的常規而帶來美感、幻覺、驚險或者刺激。

不同的藝術門類,提供給這兩條線索的錯位空間不同,而我想要去探索電影內部這層空間中的趣味。

▲燒腦系必看,諾蘭的[盜夢空間]

近年來,以“燒腦”作為宣傳點的電影還真不少見,國內也出了像[寒戰]、[催眠大師]這樣較為優質的作品,但從宏觀上看,沒有經典。

再說到今年的[記憶大師],票房低迷的最大原因,就是它是為了“懸疑”而懸疑,為了“燒腦”而燒腦,片中的邏輯漏洞比比皆是,再加上前作[催眠大師]營造的高期待,觀眾看後難免失望,票房自然也就跟不上了。

▲[記憶大師有不少刻意誤導觀眾的橋段

第五,類型迷信。

口碑尚可,沒能炸裂,固然是[記憶大師]票房失利的一個因素,但也不是全部。

要知道,在[記憶大師]票房磨磨蹭蹭好不容易過2億的時候,與它同期上映的、口碑還不如它的[拆彈專家],票房早已輕鬆突破了3億,為什麼?

▲片名和海報劇透全片系列

如今已經是2017年的最後一個月,我們來看看今年的內地票房榜前十都是哪些片子,大致就能知道答案了。

從電影類型上看,除了因口碑炸裂帶來好票房的印度勵志劇情片[摔跤吧!爸爸],不難看出最受內地觀眾歡迎的,還是喜劇片或動作大片。

當一部打著“燒腦”旗號的懸疑片出現時,由於類型局限,大環境下註定這個類型對觀眾的吸引不夠,再加上層次不齊的影片品質,也會讓觀眾在選擇時更加謹慎。

▲當然,[記憶大師]還是值得鼓勵的

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懸疑劇情片就沒有未來。

就像[看不見的客人]一樣,雖然上映首日僅有4%排片和700萬票房。但隨著口碑發酵,上座率攀升,排片也慢慢增多,第二周票房飆到了7300余萬,最終累計票房1.7億。

對於這樣一部有類型局限,並且演員眼生的中小成本電影來說,可以說完全是逆襲了。

▲最終票房1.7億+

事實證明,只要影片品質過硬,一部分觀眾也能破除類型迷信,所以,“燒腦片”賣不賣座的最關鍵,還是作品本身。

而說回[暗黑],作為電視劇,它擁有不輸電影的質感。

全劇從佈景到攝影,再到色調,每一幀都能感受到主創團隊的考究和用心。再加上突出的聲音設計,巧妙地服務於畫面,不多不少也不搶,對劇集的神秘感營造起了不小的作用。

▲色調很舒服很講究

正如上述“燒腦片不賣座”的幾點原因,[暗黑]絕對不是一部適合每一個人的劇,它陰鬱的畫面和沉重的音調也許會將一般觀眾拒之門外。

它類型上的複雜——將時間旅行概念、黑洞理論、人類起源的思辨、青少年成長、現在婚姻關係等眾多主題於一部劇中糅合,又會擋掉一部分觀眾。

但對於“燒腦”愛好者來說,[暗黑]不僅僅是一部製作精良的包裹著科幻外殼的犯罪懸疑劇,而是經得起推敲,想要二刷三刷,殷切期盼第二季的神劇。

所以,如果你是這類愛好者,不要猶豫,趕緊去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