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9557箱文物歷時十六年的南遷,創造了二次大戰史上文物保護奇跡

1933年, 故宮職工押運著一萬三千多箱進行了“南遷”。 歷時十六年, 輾轉上萬里, 途徑大半個中國, 經歷了轟炸、流寇、車禍、火災等, 上百萬件文物, 無一丟失, 創造了二次大戰史上的文物保護奇跡。

1931年日軍侵華, 東三省淪陷, 戰火很快就蔓延到北平, 此時故宮博物院剛剛成立了六年, 上百萬件國寶面臨這被洗劫的危機, 那時候的故宮人做了一個很巨大的決定, 他們要冒險, 將一萬三千箱的國寶“南遷”。

在醞釀古物南遷時, 社會上很多人反對, 大家覺得把國寶拿走了, 有點失民心, 但當時故宮考慮, 咱們國家國破山河在, 遭到入侵, 我們可以打出去, 保護我們的國家。 但是, 文物要遭毀了, 咱們國家的文脈就斷了, 文化就丟了, 所以一定要把文物“南遷”。

經過反復斟酌, 1932年秋, 故宮人開始進行文物的挑選和打包。 選“南遷品”花了幾個月, 最終選定的珍品包括書畫近9000幅, 瓷器2.7萬餘件, 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 玉器無數, 文獻3773箱。

庫房瓷器

現在人可能想不到, 故宮人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時間, 一共打出13427箱。 每件文物的包裝至少有4層:紙、棉花、稻草、木箱, 有時候外面還套上個大鐵箱。 這一步驟保證了運輸途中不論翻車、進水, 損失微乎其微。

工作人員正在將挑選好的瓷器放在墊好的襯紙上面準備包裝

儘管有古董專家指導, 如此精密的打包工程, 主要出自故宮人自己的摸索和試驗。 由於不放心, 1.3萬多箱文物, 幾乎都是由故宮裡的文物專家、老職工, 包括當時的領導親自動手, 每一件、每一箱都非常嚴密。

尤其是占到文物總箱數近1/3的瓷器、青銅器和石鼓, 最怕運輸顛簸。 一般一個瓷盤會被五六個疊放捆綁, 先以棉花裹住外側, 再用紙包起來, 最後用繩子綁緊, 才能裝進長1尺、寬50公分、深50公分的特製木箱裡。 待故宮人經過反復地空中落下試驗、確認無誤後, 才在箱子外面打上當時政府和北平故宮博物院的封條, 封條上記載著封存的年月。

文物集中於庫房準備裝箱情形

就這樣,從挑選“南遷品”到如此耗時地包裝完成,故宮人共花了近一年時間。

工人正在將內閣大庫未經整理的檔案搬出,準備裝箱

故宮第一次“流浪”

1933年2月5日夜,故宮博物院的第一批南運文物2118箱從神武門廣場起運。至5月15日運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用火車運往上海,這是故宮文物第一次“流浪”。

集聚在午門前預備南遷的故宮文物

文物抵滬後,在上海法租界亞爾培路的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這批文物在上海存放了5年之久,1936年12月,南京的朝天宮庫房建成,文物又從上海分5批遷運至南京新庫房。

文物裝箱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故宮又將80只鐵箱文物精品,用輪船運往武漢,轉長沙、貴陽、安順,最後運往四川的巴縣存放。

文物南遷途中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變發生,戰事失利後,南京故宮的工作人員立即搶運出文物16000多箱,“故宮文物,像逃難一樣,往後方疏散”。分別由水路和陸路兩線撤退,水路先經長江運抵漢口,然後又到宜昌、重慶,最後運至四川樂山。

陸路撤離的文物先用火車運載北上,再轉隴海鐵路西行,運抵陝西寶雞,又用卡車陸續押運到南鄭、褒城, 最後抵達四川的峨嵋 。

峨眉大佛寺是當年的文物倉庫

不管是水路還是陸路押運故宮文物,在戰爭陰影的籠罩下,各種情況都會發生,押運任務極其艱巨。運到樂山的文物到底碼頭後,當地的數百民眾和勞動工人參加了木船溯大渡河拉纖和文物上岸後的起卸入庫工作。

勞工搬運整箱文物

在一次乘船押運時,木船從從杜家場拉纖經過小銅河進入鷹嘴岩,纖繩不慎被拉斷,當時水流湍急,地勢十分險要,木船掉頭疾馳,向下游大佛腳下沖去。

如果撞到大佛腳下,文物和人員將無一倖免,乘船人員膽戰心驚、亂闖一團,在船工的拼命努力下,木船在河中灘上擱淺,人物得以保全。

防完水流還有防天上,在1939年8月19日,第十批運往安穀的文物正在冠英場碼頭,日寇突然出動36架轟炸機對樂山實施空襲,頃刻間,縣城被大火吞噬。轟炸過後,勞工傷亡慘重,文物運轉幾度停頓。故宮負責人請樂山縣政府爭雇牛華鎮船隻,運載才得以維持。

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似乎是古物有靈,國寶福大命大,故宮文物南遷有驚無險地全部存放到安穀,分別放在當地7個宗祠庫房內。此期間,大部分文物都沒有拆箱,只舉辦過五次小規模展覽,其中它們還曾遠赴蘇聯展覽。

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制度:文物在點查、提集及裝箱時均有軍警在場監盤以昭信天下,文物南遷時更是如此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運文物中的2972箱被運至臺灣,保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1951年後留在南京的文物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1萬餘箱,剩餘2221箱留于南京庫房,劃歸南京博物院所有。

最美“故宮人”

運離北平,先至南京,後至西南,分南、中、北三路輾轉流離,跨越兩萬里、14年光陰、1場戰爭。重返故都時再次清點,幾乎無一損毀、遺失。

莊嚴先生于1956年在庫房內檢查珍藏的瓷器和玉器

南遷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的宮廷收藏,堪稱國寶,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東坡肉和著名的《快雪時晴帖》等。在15年裡,南遷文物行程上萬里,穿越大半個中國,然而上百萬件文物中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

“這在旁人看來是個奇跡,其實,不過是那時候的故宮人把文物看得比命重,他們覺得文物神聖。”

有一句話說“國家滅亡以後,有複國之日;中華文化一斷,永無補救之舉。”這場文物“南遷”承載了太多厚重的東西,故宮文物承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飛馳的列車、遠航的江輪和翻山越嶺的汽車,承載了故宮的萬箱國寶,故宮人則承載了中國知識份子的文化使命。

文物集中於庫房準備裝箱情形

就這樣,從挑選“南遷品”到如此耗時地包裝完成,故宮人共花了近一年時間。

工人正在將內閣大庫未經整理的檔案搬出,準備裝箱

故宮第一次“流浪”

1933年2月5日夜,故宮博物院的第一批南運文物2118箱從神武門廣場起運。至5月15日運走文物5批,共13427箱又64包,用火車運往上海,這是故宮文物第一次“流浪”。

集聚在午門前預備南遷的故宮文物

文物抵滬後,在上海法租界亞爾培路的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這批文物在上海存放了5年之久,1936年12月,南京的朝天宮庫房建成,文物又從上海分5批遷運至南京新庫房。

文物裝箱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京故宮又將80只鐵箱文物精品,用輪船運往武漢,轉長沙、貴陽、安順,最後運往四川的巴縣存放。

文物南遷途中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變發生,戰事失利後,南京故宮的工作人員立即搶運出文物16000多箱,“故宮文物,像逃難一樣,往後方疏散”。分別由水路和陸路兩線撤退,水路先經長江運抵漢口,然後又到宜昌、重慶,最後運至四川樂山。

陸路撤離的文物先用火車運載北上,再轉隴海鐵路西行,運抵陝西寶雞,又用卡車陸續押運到南鄭、褒城, 最後抵達四川的峨嵋 。

峨眉大佛寺是當年的文物倉庫

不管是水路還是陸路押運故宮文物,在戰爭陰影的籠罩下,各種情況都會發生,押運任務極其艱巨。運到樂山的文物到底碼頭後,當地的數百民眾和勞動工人參加了木船溯大渡河拉纖和文物上岸後的起卸入庫工作。

勞工搬運整箱文物

在一次乘船押運時,木船從從杜家場拉纖經過小銅河進入鷹嘴岩,纖繩不慎被拉斷,當時水流湍急,地勢十分險要,木船掉頭疾馳,向下游大佛腳下沖去。

如果撞到大佛腳下,文物和人員將無一倖免,乘船人員膽戰心驚、亂闖一團,在船工的拼命努力下,木船在河中灘上擱淺,人物得以保全。

防完水流還有防天上,在1939年8月19日,第十批運往安穀的文物正在冠英場碼頭,日寇突然出動36架轟炸機對樂山實施空襲,頃刻間,縣城被大火吞噬。轟炸過後,勞工傷亡慘重,文物運轉幾度停頓。故宮負責人請樂山縣政府爭雇牛華鎮船隻,運載才得以維持。

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似乎是古物有靈,國寶福大命大,故宮文物南遷有驚無險地全部存放到安穀,分別放在當地7個宗祠庫房內。此期間,大部分文物都沒有拆箱,只舉辦過五次小規模展覽,其中它們還曾遠赴蘇聯展覽。

民國時期故宮博物院制度:文物在點查、提集及裝箱時均有軍警在場監盤以昭信天下,文物南遷時更是如此

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運文物中的2972箱被運至臺灣,保存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1951年後留在南京的文物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1萬餘箱,剩餘2221箱留于南京庫房,劃歸南京博物院所有。

最美“故宮人”

運離北平,先至南京,後至西南,分南、中、北三路輾轉流離,跨越兩萬里、14年光陰、1場戰爭。重返故都時再次清點,幾乎無一損毀、遺失。

莊嚴先生于1956年在庫房內檢查珍藏的瓷器和玉器

南遷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的宮廷收藏,堪稱國寶,其中就包括鼎鼎大名的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東坡肉和著名的《快雪時晴帖》等。在15年裡,南遷文物行程上萬里,穿越大半個中國,然而上百萬件文物中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

“這在旁人看來是個奇跡,其實,不過是那時候的故宮人把文物看得比命重,他們覺得文物神聖。”

有一句話說“國家滅亡以後,有複國之日;中華文化一斷,永無補救之舉。”這場文物“南遷”承載了太多厚重的東西,故宮文物承載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飛馳的列車、遠航的江輪和翻山越嶺的汽車,承載了故宮的萬箱國寶,故宮人則承載了中國知識份子的文化使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