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楊惠民:泥巴裡捏出百味人生

圖為楊惠民在創作泥塑作品

□記者 黃亞明 文/圖

下鄉插過隊、擺過地攤兒、打過工, 也曾受過騙, 最終在朋友幫助下有了自己的泥塑工作室,

40多年來, 不管遇到什麼困難, 楊惠民都沒有停止對泥塑藝術的追求。 12月1日, 當記者走進楊氏泥塑工作室, 立即被形態各異的泥塑作品吸引了。

追憶鄉村

楊惠民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他的泥塑藝術傳承於津派泥塑, 師承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雕塑大師于慶成。 在楊惠民的眾多泥塑人物作品中, 農民形象居多。 他告訴記者, 自己16歲到滑縣下鄉插隊的幾年中, 農民勤勞樸實、厚道粗獷的形象深深感染了他, 激發了他的藝術創作靈感。 在此後幾十年的創作過程中, 楊惠民總是不由自主地把自己記憶中農民的形象, 通過泥塑技藝呈現在每個小泥人身上, 賦予其生命, 這也成為他追憶鄉村生活的一種方式。

離鄉返城後, 楊惠民參加了工作, 後來又成為一名下崗工人。 為了養家糊口, 他擺過地攤兒、打過工, 還憑藉自己對美術的悟性和鑽研勁兒, 給人做過傢俱上的圖案和農家小院影壁牆上的浮雕。

生活起起伏伏, 楊惠民卻始終忘不了鄉村生活。 從小愛好美術的他, 想通過泥塑還原自己記憶中的鄉村。 為了把泥人捏得更傳神, 楊惠民到處拜訪泥塑大師, 揣摩大師作品, 並把兒童畫的童趣融入自己的作品, 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楊氏泥塑風格。

苦中作樂

幾十年來, 在追求泥塑藝術的路上, 楊惠民吃盡了苦頭。 從白天到處跑著尋找黃膠泥, 到夜裡獨自構思;從作品拿出去鮮少有人問津, 到寄人籬下只為了有個角落擺放自己的作品,

楊惠民自嘲, 苦中作樂正是藝術追求中必不可少的過程。

這種苦中作樂的精神, 也在楊惠民的作品中展現無疑。 楊氏泥塑淡化了人物外形, 卻更注重人物神態和個性的表現。 吸溜著麵條的農民、腳踩新皮鞋的老漢、笑得露出只剩一顆門牙的村婦……楊惠民隨意拿出一件作品, 都能講出人物背後的故事:田間勞作結束, 又累又餓, 農民吃碗麵條就感到滿足;老人腳上的新皮鞋是兒子買的, 你看他笑得多爽朗;從電腦視頻裡看到孫子的奶奶, 高興得合不攏嘴……

形簡意豐是楊氏泥塑最典型的藝術特點。 楊惠民感慨地說, 泥塑人物最難塑造的是人物的表情和肢體細節, 這也最考驗工匠的水準。 有時候, 為了表現人物的喜怒哀樂,

他把泥巴捏了毀掉, 毀掉再捏, 直到捏出人物傳神的表情才滿意。

創業傳承

楊惠民稱, 儘管當初選擇泥塑是生活所迫, 但這些年創作的200多件作品, 每一件都像他的孩子, 捨不得賣。 在泥塑工作室, 總有一些心直口快的顧客說他的泥塑人物有點醜, 楊惠民總是笑著解釋, 大醜若美。 他是想通過泥塑滄桑的藝術手法, 表現人物生命旺盛的活力。

楊氏泥塑被列為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後, 楊惠民對傳承泥塑技藝更有信心了。 這些年, 除了自己搞泥塑創作外, 他還去銀鷺小學、安陽師範學院等學校上泥塑課。 看到一團團泥巴在學生手裡變得活靈活現, 楊惠民覺得特別欣慰。

楊惠民認為,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創業項目,

除了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外, 還能走教育與創業結合之路, 讓泥塑技藝傳承下去, 發揮楊氏泥塑的品牌效應。

《眾創空間》欄目熱情歡迎廣大讀者和網友積極參與, 將您的創業故事、創業夢想、在創業創新方面的奇思妙想等寄給我們。

您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和我們聯繫:來信請寄安陽日報社經濟新聞部, 郵編:455000;電子郵件發送至ayrbjjb@163.com;微信請關注安陽網微信公眾號anyangnet。

掃描二維碼, 關注安陽網微信公眾平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