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傳統產業如何成為區域經濟新動能?看化纖重地蕭山打造樣本

本報記者 鄭豔霞

原創文章, 歡迎轉發, 請授權轉載

無論是從產業規模和整體實力, 還是從龍頭企業發展水準看, 蕭山都是我國化纖工業的“重地”。

目前, 杭州蕭山區的化纖產能達到1095.3萬噸, 占全國化纖總量的22.16%, 約占世界化纖總量的14.02%。 其中, 蕭山區內產能為437.8萬噸, 占總產能的40.71%, 產品以滌綸和錦綸為主, 產能分別為407.8萬噸/年、28萬噸/年。 區外(蕭山區內企業外建基地)產能為657.5萬噸/年, 產品主要為滌綸和粘膠纖維, 產能分別為625萬噸/年、30萬噸/年。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兼秘書長高勇這樣評價蕭山化纖業的發展:“蕭山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後紡織業發展最早、最發達、發展最成功的產業基地之一,

在全國紡織化纖行業內起到了較強的引領作用。 ”他認為, 在紡織工業進入“十三五”後, 我國要加速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 在此背景下, 蕭山紡織化纖業的提升與發展勢在必行。

事實上, 為了擦亮傳統經濟的金字招牌, 讓“老樹開出新花”, 今年, 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計畫, 並把蕭山作為21個傳統製造業改造、提升試點之一。 那麼, 蕭山的化纖產業哪些地方有待提升?又該如何提升?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紡織化纖行業作為蕭山的傳統主導產業, 不僅規模體量大、產業鏈覆蓋廣, 而且龍頭企業多、集群優勢明顯、綜合競爭力強。

”蕭山區經信局黨委書記、局長王建湧用一句話概括出了蕭山化纖產業的優勢。

據瞭解, 目前, 蕭山規模以上化纖企業有374家, 其中年銷售額達百億元以上的企業有2家, 年銷售額達5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5家。 2016年, 蕭山區紡織化纖產業的銷售產值達965億元,

占全區規上工業銷售總產值的1/3。

作為全國最大的化纖生產基地, 蕭山具有完整的產業鏈優勢, 目前已建成PTA、CPL、PTMEG多套生產裝置, 為蕭山地區的化纖企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形成了原料-化纖-織造-印染-服裝, 以及針織、經編、繡花、家紡等較為完善和具有特色的產業鏈結構, 在產業規模、品牌建設、技術裝備水準等各方面都居全國領先水準。 同時, 恒逸集團、榮盛集團的PTA產能規模和技術水準全球領先;恒逸集團與中石化合作建設己內醯胺(CPL)專案, 並在汶萊大力發展石油煉化項目;富麗達集團成功收購加拿大木漿企業;榮盛集團投資206億元打造200萬噸芳烴項目。 可以發現, 這些龍頭企業都積極向產業鏈上游延伸, 使產業鏈更趨完善。

2017年, 恒逸集團、榮盛集團分別入列 “中國企業500強”, 興惠化纖、富麗達集團入列“中國民企500強”, 這些龍頭企業在不斷夯實自身實力的同時, 也對蕭山化纖產業起到了引領作用。

在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 蕭山化纖業也存在著一些“短板”。 據東華大學研究院副院長王華平介紹, 制約蕭山化纖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在產業結構上, 通用合成纖維比重過大, 高性能纖維缺失;

在產能上, 2005年以前的產能占現有產能的39%, 老舊產能已經不具備市場競爭力, 優質產能占比仍待提高;

在創新能力方面, 企業在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新產品產值比重、發明專利授權量等方面與國際相比尚有差距;

在競爭方式上, 聚酯滌綸占絕對比例, 常規化纖產品產能過剩, 只注重規模擴張和低成本競爭的現象猶存。

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看來, 我國要想成為世界纖維強國, 就要在總量、差別化率和高性能纖維的占比3個方面均佔有優勢。 他表示, 目前, 蕭山化纖產業以滌綸長絲為主的發展思路, 面臨增長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價值鏈整合的挑戰、新的製造模式和商業模式的挑戰、顛覆性技術對產業衝擊的挑戰。

蕭山區副區長魏大慶則從工業化進程適應城市化建設的角度指出了蕭山化纖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性。 他表示, 當前, 蕭山正面臨“後峰會、前亞運”的歷史機遇, 大灣區建設、擁江發展的戰略機遇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臨空經濟、金融港灣等產業振興機遇,著力推進城區改造重建、產業騰空重塑、城市功能重組,以紡織化纖為代表的蕭山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理清思路繼續做強

針對蕭山化纖產業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下一步應從哪些方面尋求突破?又該如何突破?

榮盛集團董事長李水榮表示,蕭山化纖今後的目標就是要做強,在未來的發展中,蕭山的區位競爭優勢很重要。另外,化纖企業要不斷創新,淘汰低端產品,持續提升產品品質,同時還要越來越重視節能減排,勇於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在產品創新上,興惠集團董事長項興富與李水榮持相同觀點。他說,近年來,興惠集團就是通過創新及工藝的不斷完善實現了產品品質的提升與穩定。同時,在新增產能的擴張方面,他強調雖然國內化纖產業市場的規模很大,但仍要控制其增長速度。

作為蕭山從事功能性纖維研發為數不多的企業之一,浙江東華纖維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國鋒從差異化設計的角度談了自己的體會。他認為,前10年是化纖產業發展的黃金10年,對人才知識的儲備、上下游產業的緊密度要求較高,導致了蕭山化纖產業雖然規模體量很大,但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總量不大。受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的約束,依靠規模擴張發展的模式不可持續,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技術含量是唯一方向。

作為印染企業的代表,三元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斌從研發投入及上下游合作的角度指出,印染處於紡織工業產業鏈的末端,占比不高,且受環保約束越來越多,未來不可能大規模擴大產量,只能從產能上入手,加大在產品開發上的投入。此外,只有上下產業鏈抱團發展才能實現更大進步。印染產業作為紡織中間環節,對下游服裝的市場趨勢有一定的敏銳度,但也需要上游纖維材料企業的緊密合作,才能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也對蕭山化纖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建議:一是通過差別化、功能化產品,提升產品品質;二是控制總量,節能降耗,開發新品種,企業不要一味地進行產能擴張,應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控制產能總量,把錢投到技術改造上來;三是實現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進一步降低成本;四是創新發展,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傳統產業,加大差別化產品的開發,發展大規模智慧化製造。

大佬發揮“領頭羊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以恒逸集團、榮盛集團等為代表的一部分蕭山化纖企業已經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做出了很好的示範樣本。

恒逸集團的智慧化設備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資訊化。

其中,恒逸集團的思路是上游產業鏈擴張+下游並購+智慧改造升級。據恒逸集團執行總裁倪德鋒介紹,借助恒逸汶萊PMB項目,恒逸往上游突破發展到煉化板塊,提高了在經濟波動時抵禦週期波動風險的能力。在並購方面,今年以來,恒逸集團利用在資本等多方面的綜合優勢,相繼對原紅劍、原龍騰化纖、原明輝化纖進行收購和重啟,加速在聚酯板塊的規模擴張和整體佈局。通過系列收購,目前恒逸集團的聚酯年產能擴至480萬噸,DTY的產能增至60萬噸。在智慧改造上,近些年來,恒逸集團大力推動工業4.0智慧製造模式的實踐應用,打造“兩化”融合樣板,同時加快推進技術改造,建立智慧化生產車間和立體倉庫,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資訊化和產品的差別化、品牌化。

“恒逸集團在一體化過程中往上游突破是為了把化纖做大,把根基做牢。在並購整合方面,今年3個項目僅僅是開始。在智慧製造+互聯網行銷方面,我們也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商業模式的創新。”倪德鋒強調道。

榮盛集團走出了與恒逸相似的路子。該公司提出了“一縱一橫”的發展戰略,縱向要向上游拓展,形成更加完整的產業鏈條,橫向要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注重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李水榮介紹:“榮盛的聚酯滌綸能夠在嚴峻的市場形勢中保持贏利,除了有集團完善的上下游一條龍產業鏈作為保障,還與我們注重對現有化纖產業的升級改造密不可分。”

據瞭解,榮盛5年前就開始智慧化建設。其“機器換人”設備從2011年開始陸續投入安裝,目前已基本安裝到位並投入運行。這套設備全部投入使用後,可減少約40%的勞動力,相應的車間甚至可實現“無人管理”,按目前的薪資水準測算,每年可節約勞動成本約2000萬元。另外,“機器換人”避免了產品在人工搬運、操作過程中造成的損傷等問題,較大幅度地提升了產品的品質。

李水榮表示:“打造無人車間,實現生產智慧化是榮盛的重頭戲。在旗下子公司盛元差別化纖維項目的紡絲環節中,公司一次性投資2.5億元引進了德國4套高端工業自動化設備。這套設備具有捲繞自動落絲-輸送-檢測-中間立體倉儲-包裝等全自動一體化功能,具有國際最先進的水準,是中國首套應用在化纖行業的全過程智慧化自動流水線系統。”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會長王天凱認為,在轉型升級之路上,全行業對蕭山化纖產業的提升一直高度關注,恒逸和榮盛這些企業的努力為蕭山化纖產業、甚至整個紡織行業都做出了表率。

當然,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的態度與支持也至關重要。“中國化纖產業好比‘中國乒乓球’,隨便一個縣級產的產品都能拿出去比劃比劃。但現狀往往是,有些地方不喜歡打乒乓球,而去踢足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用一句玩笑話,道出了我國某些區域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怪像”。值得慶倖的是,蕭山政府懂得做強優勢產業、打好“乒乓球”的重要性。

據瞭解,蕭山區政府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依然把紡織化纖業作為主導產業。“今年,蕭山區政府提出了兩大舉措:一是積極打造益農鎮‘國家高端纖維產業集群示範區’,通過梯度轉移,將高端製造示範工廠放在園區作為樣本,帶動整個蕭山化纖產業的轉型升級;二是加快化纖重鎮衙前鎮的‘騰籠換鳥’,在衙前鎮打造跟化纖原材料相關的基地作為配套園區,使老的化纖工業基地有大的提升。”魏大慶的這段話,不但讓人看見了蕭山化纖業今後更為美好的圖景,而且讓更多人感知到“製造業”賦予一個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新動能”。

大灣區建設、擁江發展的戰略機遇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和臨空經濟、金融港灣等產業振興機遇,著力推進城區改造重建、產業騰空重塑、城市功能重組,以紡織化纖為代表的蕭山傳統製造業的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理清思路繼續做強

針對蕭山化纖產業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下一步應從哪些方面尋求突破?又該如何突破?

榮盛集團董事長李水榮表示,蕭山化纖今後的目標就是要做強,在未來的發展中,蕭山的區位競爭優勢很重要。另外,化纖企業要不斷創新,淘汰低端產品,持續提升產品品質,同時還要越來越重視節能減排,勇於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在產品創新上,興惠集團董事長項興富與李水榮持相同觀點。他說,近年來,興惠集團就是通過創新及工藝的不斷完善實現了產品品質的提升與穩定。同時,在新增產能的擴張方面,他強調雖然國內化纖產業市場的規模很大,但仍要控制其增長速度。

作為蕭山從事功能性纖維研發為數不多的企業之一,浙江東華纖維製造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國鋒從差異化設計的角度談了自己的體會。他認為,前10年是化纖產業發展的黃金10年,對人才知識的儲備、上下游產業的緊密度要求較高,導致了蕭山化纖產業雖然規模體量很大,但差別化、功能化纖維總量不大。受環境和資源承載能力的約束,依靠規模擴張發展的模式不可持續,提高產品附加值、提高技術含量是唯一方向。

作為印染企業的代表,三元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斌從研發投入及上下游合作的角度指出,印染處於紡織工業產業鏈的末端,占比不高,且受環保約束越來越多,未來不可能大規模擴大產量,只能從產能上入手,加大在產品開發上的投入。此外,只有上下產業鏈抱團發展才能實現更大進步。印染產業作為紡織中間環節,對下游服裝的市場趨勢有一定的敏銳度,但也需要上游纖維材料企業的緊密合作,才能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也對蕭山化纖產業下一步的發展提出了建議:一是通過差別化、功能化產品,提升產品品質;二是控制總量,節能降耗,開發新品種,企業不要一味地進行產能擴張,應加快淘汰落後產能,控制產能總量,把錢投到技術改造上來;三是實現上下游一體化發展,進一步降低成本;四是創新發展,依靠科技創新提升傳統產業,加大差別化產品的開發,發展大規模智慧化製造。

大佬發揮“領頭羊效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在轉型升級的道路上,以恒逸集團、榮盛集團等為代表的一部分蕭山化纖企業已經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做出了很好的示範樣本。

恒逸集團的智慧化設備實現了生產過程的自動化、資訊化。

其中,恒逸集團的思路是上游產業鏈擴張+下游並購+智慧改造升級。據恒逸集團執行總裁倪德鋒介紹,借助恒逸汶萊PMB項目,恒逸往上游突破發展到煉化板塊,提高了在經濟波動時抵禦週期波動風險的能力。在並購方面,今年以來,恒逸集團利用在資本等多方面的綜合優勢,相繼對原紅劍、原龍騰化纖、原明輝化纖進行收購和重啟,加速在聚酯板塊的規模擴張和整體佈局。通過系列收購,目前恒逸集團的聚酯年產能擴至480萬噸,DTY的產能增至60萬噸。在智慧改造上,近些年來,恒逸集團大力推動工業4.0智慧製造模式的實踐應用,打造“兩化”融合樣板,同時加快推進技術改造,建立智慧化生產車間和立體倉庫,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資訊化和產品的差別化、品牌化。

“恒逸集團在一體化過程中往上游突破是為了把化纖做大,把根基做牢。在並購整合方面,今年3個項目僅僅是開始。在智慧製造+互聯網行銷方面,我們也一直在不斷地探索商業模式的創新。”倪德鋒強調道。

榮盛集團走出了與恒逸相似的路子。該公司提出了“一縱一橫”的發展戰略,縱向要向上游拓展,形成更加完整的產業鏈條,橫向要進一步加快科技創新,注重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李水榮介紹:“榮盛的聚酯滌綸能夠在嚴峻的市場形勢中保持贏利,除了有集團完善的上下游一條龍產業鏈作為保障,還與我們注重對現有化纖產業的升級改造密不可分。”

據瞭解,榮盛5年前就開始智慧化建設。其“機器換人”設備從2011年開始陸續投入安裝,目前已基本安裝到位並投入運行。這套設備全部投入使用後,可減少約40%的勞動力,相應的車間甚至可實現“無人管理”,按目前的薪資水準測算,每年可節約勞動成本約2000萬元。另外,“機器換人”避免了產品在人工搬運、操作過程中造成的損傷等問題,較大幅度地提升了產品的品質。

李水榮表示:“打造無人車間,實現生產智慧化是榮盛的重頭戲。在旗下子公司盛元差別化纖維項目的紡絲環節中,公司一次性投資2.5億元引進了德國4套高端工業自動化設備。這套設備具有捲繞自動落絲-輸送-檢測-中間立體倉儲-包裝等全自動一體化功能,具有國際最先進的水準,是中國首套應用在化纖行業的全過程智慧化自動流水線系統。”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原會長王天凱認為,在轉型升級之路上,全行業對蕭山化纖產業的提升一直高度關注,恒逸和榮盛這些企業的努力為蕭山化纖產業、甚至整個紡織行業都做出了表率。

當然,除了企業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的態度與支持也至關重要。“中國化纖產業好比‘中國乒乓球’,隨便一個縣級產的產品都能拿出去比劃比劃。但現狀往往是,有些地方不喜歡打乒乓球,而去踢足球。”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化學纖維工業協會會長端小平用一句玩笑話,道出了我國某些區域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怪像”。值得慶倖的是,蕭山政府懂得做強優勢產業、打好“乒乓球”的重要性。

據瞭解,蕭山區政府在未來的發展規劃中,依然把紡織化纖業作為主導產業。“今年,蕭山區政府提出了兩大舉措:一是積極打造益農鎮‘國家高端纖維產業集群示範區’,通過梯度轉移,將高端製造示範工廠放在園區作為樣本,帶動整個蕭山化纖產業的轉型升級;二是加快化纖重鎮衙前鎮的‘騰籠換鳥’,在衙前鎮打造跟化纖原材料相關的基地作為配套園區,使老的化纖工業基地有大的提升。”魏大慶的這段話,不但讓人看見了蕭山化纖業今後更為美好的圖景,而且讓更多人感知到“製造業”賦予一個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強大“新動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