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糖畫也能立體,這手藝,絕了!

糖畫, 民間又稱倒糖人兒、倒糖餅兒、糖影兒。 相信不少人在小時候都喜歡站在街邊的糖人攤邊上, 聞著糖漿香甜的味道, 看著一縷縷金色的糖線在石板上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買上一個, 一邊走一邊吃, 嘴上沾著黏黏的糖漿, 心裡面甜絲絲的。

舊時, 糖畫出現在各種廟會之中, 不僅點亮了節日裡人們的笑臉, 也使這種優雅而富有藝術情懷的民間技藝廣為人知。 時過境遷, 這種民間技藝逐漸在街頭銷聲匿跡, 但幸運的是, 在天津還有不少人正在為了傳承它不懈的努力著。

家住河西區柳林街柳苑公寓的李耀樹就是一位糖畫傳承者。

李耀樹老師今年65歲, 為人和藹可親, 手里拉著一輛雙輪小車, 這不起眼的小車裡卻是大有乾坤。

看老人家把陣勢鋪開, 好傢伙, 大到小磁爐、小鍋, 小到各種樣式的工具, 可謂是應有盡有。 據李老師說, 這些都是他用傳統的工具進行改造的。

作畫開始, 金色的糖漿被從小鍋裡舀出, 拉出一條條剔透的金線勾, 畫出不同的形狀。 在室內漸漸彌漫起的糖漿味兒,

也讓我們腦海中關於糖畫的記憶逐漸鮮明起來。

說起自己畫糖畫的“歷史”, 李老師非常懷念, 要說最早接觸到糖畫還是他小時候的事情。 李老師的外祖父就是一位糖畫師傅, 他記得非常清楚, 童年記憶中但凡逢年過節, 外祖父總要給家裡的孩子做糖畫吃,

一人一個, 有的人是大龍, 有的人是鯉魚。 對於那個年代的孩子來說, 簡單的幸福不過如此。 也是那段溫暖的回憶, 給李耀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現在想想, 後來之所以能和糖畫結緣, 大約也有一點兒家庭淵源。 ”李老師笑著說道。

就是以這種“家庭淵源”為基礎, 李耀樹開始了他的“糖畫”研究。“一開始難度還是很大的,因為我腦子裡雖然有一些小時候模糊的印象,但糖畫素材的準備還是需要力求精准,你比如說熬這個糖餅吧,學問就不少呢!”為了研究畫糖畫所用的原材料——糖餅,李老師可是費了不少心思。他嘗試過用不同的材料混合熬制,可不是韌度不夠,就是色彩不鮮亮。

後來經過不懈的實驗,李耀樹使用蔗糖混合蜂蜜,調製出了一種既擁有高度韌性同時又擁有金黃色澤的糖漿。

除了材料的講究,畫糖畫還有許多技巧。“傳統糖畫技巧講求‘形、抖、刮、抹、壓’,這五種工藝是基礎,缺一不可。後來我自己又發明了幾個技巧,叫‘高、低、快、慢、飄’。你就拿【飄】這項來說吧,傳統技藝中咱們畫動物的鬃毛習慣用【抖】這種技巧來畫,我後來改用【飄】的技巧,讓鬃毛呈現出絲絲分明的狀態,更精緻,也更生動。”

像這種推陳出新的想法,李老師還有很多。他說,現在時代發展了,傳統技藝要想留存下去,得想辦法創新才行,可不能固步自封。“以前的小孩都喜歡大龍大鳳、十二生肖,現在的孩子們都喜歡動畫片裡的人物,你要是沒看過,哪兒能畫的出來呢?”基於這種考慮,李老師現在在各個領域廣泛取材,傳統的形象要保留,更要知道些新奇的玩意兒。開始研究糖畫後不久,他就開始了立體糖畫的製作,讓原本伏於平面的形象都立了起來,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美觀度。“創新,就是傳統工藝的生命力所在。”

當然,做了這麼多的努力,初衷還是希望糖畫能流傳下去,為更多人所知。談到這裡,李老師有些感慨:“要說以前天津畫糖畫的還有幾十個,現在可能也就只有四五個了。像我,之前也收過幾個徒弟,可最後能堅持下來的沒有幾個。糖畫這種手工藝,機器是取代不了的。機器出來的東西都是一個模樣,連線條都是一邊兒粗細。但手工畫出來的糖畫就沒有這種問題,也只有手工畫出來的糖畫才能有那種蓬勃的生命力。”

當問到是什麼支撐著李老師延續這種技術,老人家笑了笑說道:“我之前參加社區宣傳活動的時候,遇到過幾位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一看就笑著說‘唉!這些我們小時候都吃過!’那笑容我今天還記著呢!讓我們的子孫後人以後還有機會見識這種技藝的神奇,這就是支撐著我延續糖畫的動力。”

李耀樹開始了他的“糖畫”研究。“一開始難度還是很大的,因為我腦子裡雖然有一些小時候模糊的印象,但糖畫素材的準備還是需要力求精准,你比如說熬這個糖餅吧,學問就不少呢!”為了研究畫糖畫所用的原材料——糖餅,李老師可是費了不少心思。他嘗試過用不同的材料混合熬制,可不是韌度不夠,就是色彩不鮮亮。

後來經過不懈的實驗,李耀樹使用蔗糖混合蜂蜜,調製出了一種既擁有高度韌性同時又擁有金黃色澤的糖漿。

除了材料的講究,畫糖畫還有許多技巧。“傳統糖畫技巧講求‘形、抖、刮、抹、壓’,這五種工藝是基礎,缺一不可。後來我自己又發明了幾個技巧,叫‘高、低、快、慢、飄’。你就拿【飄】這項來說吧,傳統技藝中咱們畫動物的鬃毛習慣用【抖】這種技巧來畫,我後來改用【飄】的技巧,讓鬃毛呈現出絲絲分明的狀態,更精緻,也更生動。”

像這種推陳出新的想法,李老師還有很多。他說,現在時代發展了,傳統技藝要想留存下去,得想辦法創新才行,可不能固步自封。“以前的小孩都喜歡大龍大鳳、十二生肖,現在的孩子們都喜歡動畫片裡的人物,你要是沒看過,哪兒能畫的出來呢?”基於這種考慮,李老師現在在各個領域廣泛取材,傳統的形象要保留,更要知道些新奇的玩意兒。開始研究糖畫後不久,他就開始了立體糖畫的製作,讓原本伏於平面的形象都立了起來,增加了趣味性,也增加了美觀度。“創新,就是傳統工藝的生命力所在。”

當然,做了這麼多的努力,初衷還是希望糖畫能流傳下去,為更多人所知。談到這裡,李老師有些感慨:“要說以前天津畫糖畫的還有幾十個,現在可能也就只有四五個了。像我,之前也收過幾個徒弟,可最後能堅持下來的沒有幾個。糖畫這種手工藝,機器是取代不了的。機器出來的東西都是一個模樣,連線條都是一邊兒粗細。但手工畫出來的糖畫就沒有這種問題,也只有手工畫出來的糖畫才能有那種蓬勃的生命力。”

當問到是什麼支撐著李老師延續這種技術,老人家笑了笑說道:“我之前參加社區宣傳活動的時候,遇到過幾位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一看就笑著說‘唉!這些我們小時候都吃過!’那笑容我今天還記著呢!讓我們的子孫後人以後還有機會見識這種技藝的神奇,這就是支撐著我延續糖畫的動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