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港口單艘次接卸2500TEU VS 5000TEU,哪種更划算?

船舶越來越大, 對於船公司來說, 可以降低成本取得規模效益。 但是對於港口來說, 船舶真的越大越好嗎?今天就由楊秋平給我們帶來一篇分析文章, 看看單艘次接卸2500TEU VS 5000TEU時, 對於碼頭來說有什麼不一樣的考驗。

一、集裝箱船大型化進程

自上世紀60年代第一代集裝箱船的誕生到現在20000TEU級超大型船舶的出現, 集裝箱船的大型化進程持續推進且發展迅速(見圖1)。 從3000TEU發展到6000TEU大約用了24年, 從6000TEU發展到16000TEU大約用了16年, 而從16000TEU發展到20000TEU僅用了5年, 集裝箱船大型化趨勢愈加明顯且仍在持續。 目前市場上營運的最大規模的集裝箱船載箱量為21,413TEU,

船長399.87米, 船寬58.8米, 滿載吃水16米, 航速23節。

圖1:集裝箱船大型化的發展進程

從全球集裝箱海運需求的增長情況來看(見圖2), 在2011年之前集裝箱海運量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增長態勢, 人們對於海運需求未來預期較為樂觀, 促使航運公司建造了更大型的船舶。

而2011年後海運量的增長率開始出現了下滑, 而此時1.8萬TEU大型集裝箱船已經開始建造。 集裝箱船的平均載箱量與集裝箱海運量的增長基本上呈同步變化(見圖3)。

圖2 全球集裝箱海運量及增長率

圖3集裝箱船平均載箱量及海運量

通過對船舶大型化進程的梳理可以發現, 自1997年馬士基交付第一批8000TEU級集裝箱船舶以來, 大型航運公司主導的“大船追逐賽”從未停止(見圖4)。 班輪業領導者不斷引領並推動了集裝箱船的升級換代, 而其他小型班輪公司不得不跟隨這一趨勢, 引發船公司之間的相繼跟進,

進而產生囚徒困境。

圖4 集裝箱船大型化的引領者

二、大型化對港口集疏運體系的影響

船舶大型化對碼頭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接卸1.8萬TEU集裝箱船的順岸式泊位長度要求在460米以上, 碼頭前沿泊位設計水深在18米以上, 岸橋外伸距在64.8米以上,

軌上起升高度在47米以上。 大型集裝箱船的靠泊和系纜會對碼頭岸壁施加極大的作用力, 因此泊位的岸壁強度需滿足26萬噸級以上的船舶排水量的靠泊需求。 此外, 船舶大型化還將使得單次到港的集裝箱量大幅增加, 這對於港口的堆場處理能力和集疏運體系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這裡我們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測算。 假設某港口每週有4艘7500TEU船舶掛靠, 單艘次接卸2500TEU。 為迎接船舶大型化, 現改為每週有2艘15000TEU船舶掛靠, 單艘次接卸5000TEU。 兩種方案對應的周接卸箱量總數相同, 現對兩種方案對應的集疏運體系進行分析。 假設接卸的集裝箱中需在堆場堆存和疏運的比例分別為50%。 堆場採用輪胎式龍門吊作業工藝, 堆箱層高為4層, 每箱位占地面積約為30平方米,不計主幹道路及其他輔助面積。疏運箱量的10%為海鐵聯運,90%為公路疏運,每輛集卡載運2TEU,車長按15.5米計算,並考慮留有適當的安全車距。

根據上述資料,計算出兩種方案所對應的集疏運體系如下:

方案一:單艘次掛靠接卸2500TEU

堆場面積:9375平方米;

疏運箱量:1250TEU;

需要集卡數量:562輛;

佔用道路長度:4600米(含預留安全車距)。

方案二:單艘次掛靠接卸5000TEU

堆場面積:1875平方米;

疏運箱量:2500TEU;

需要集卡數量:1125輛;

佔用道路長度:9300米(含預留安全車距)。

兩種方案所需配備的岸橋資訊、泊位資訊及所需作業人數等詳細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集疏運體系比較

三、結語

通過計算可以看出,為應對超大型船舶靠港作業帶來的峰值衝擊,港口的堆場堆存能力和集疏運體系都需要提升。其中,碼頭泊位長度由330米增加到400米,水深由14米增加到16米,堆存面積、集卡數量和所占道路長度均擴大了2倍以上,相應的岸橋數量和尺度也都需要增加。此外,港口各作業系統也需要統一協調,從而實現高效配合。

每箱位占地面積約為30平方米,不計主幹道路及其他輔助面積。疏運箱量的10%為海鐵聯運,90%為公路疏運,每輛集卡載運2TEU,車長按15.5米計算,並考慮留有適當的安全車距。

根據上述資料,計算出兩種方案所對應的集疏運體系如下:

方案一:單艘次掛靠接卸2500TEU

堆場面積:9375平方米;

疏運箱量:1250TEU;

需要集卡數量:562輛;

佔用道路長度:4600米(含預留安全車距)。

方案二:單艘次掛靠接卸5000TEU

堆場面積:1875平方米;

疏運箱量:2500TEU;

需要集卡數量:1125輛;

佔用道路長度:9300米(含預留安全車距)。

兩種方案所需配備的岸橋資訊、泊位資訊及所需作業人數等詳細結果如圖5所示。

圖5 集疏運體系比較

三、結語

通過計算可以看出,為應對超大型船舶靠港作業帶來的峰值衝擊,港口的堆場堆存能力和集疏運體系都需要提升。其中,碼頭泊位長度由330米增加到400米,水深由14米增加到16米,堆存面積、集卡數量和所占道路長度均擴大了2倍以上,相應的岸橋數量和尺度也都需要增加。此外,港口各作業系統也需要統一協調,從而實現高效配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