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身邊的“國家寶藏”——沙坡尾的前世

編者按

近日熱播的《國家寶藏》, 把國寶的前世今生為我們娓娓道來, 徹底刷屏了。 大家在關注國寶級文物的同時, 也更加關注起我們身邊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張83年前的沙坡尾老圖紙, 就吸引了編輯部的目光。

我們身邊的沙坡尾, 曾是廈門最古老港口之一。 當年漁船打漁回到沙坡尾的時候, 據說半個廈門城的人都跑到這裡來。 但隨著社會飛速發展, 這裡已不再具備漁港功能, “靠海吃海”不行了, 就此走向衰敗……而從興盛到落寞, 幾十年的歲月, 仿佛就在一夜之間。 新時代新的命題, 如何復興沙坡尾?怎麼辦?

面對這樣的“活態博物館”, 沒有經驗, 只能自己摸索。 廈港街道扎扎實實從文化保護入手, 2015年, 沙坡尾啟動老城區有機更新改造, 2016年利用“城區環境綜合整治提升”的有利契機, 整治與改造提升同步推進……幾年時間, 就讓這個昔日廈門最熱鬧的碼頭, 又恢復了勃勃生機, 成為了時尚的新地標, 旅遊的新座標。

滄海桑田, 我們都在見證沙坡尾的悠然復興。 在為廈港人點贊的時候, 我們花點時間, 來看一看這個老避風塢的前世, 那張83年前的老圖紙, 也更讓我們能夠瞭解廈門人的情懷。

沙坡尾的前世已註定, 今生可看廈港人的行動。

大約在12年前, 廈門市博物館原館長、文史專家龔潔有一回到沙坡尾, 正好碰上一戶人家清理家中建築垃圾。 他看到一套用紙包起來的資料被丟到大街上, 就帶回家。 “當時不清楚是什麼東西, 回家打開一看, 發現是寶貝!那是1934年籌建廈港避風塢委員會繪製的完整避風塢地區圖”。

近日, 龔潔首次

披露收藏十多年的避風塢建設圖紙

避風塢曾在1969年重修

可供120艘大型漁船避風

廈港避風塢位於蜂巢山下, 是廈門漁船停泊避風的專用場所。 龔潔介紹, 之前大多駛往內港和筼簹港避風, 多有不便。 1934年, 廈門港避風塢籌建。

1969 年, 避風塢經過 35 年的使用, 塢內三面均為泥土沙坡灘, 只剩南面至塢口一段石砌駁岸,

且已破損。 由於長年乏人管理, 加上高集海堤建成和沙坡尾新填地侵佔海面, 造成塢口海潮回流變緩, 九龍江流沙隨潮沉積淤塞, 塢口航道被流沙阻塞。 蜂巢山流失水土, 大量流沙伴隨暴雨沖入塢內, 塢床嚴重淤塞抬高, 影響船舶入塢避風。

也是在1969年, 避風塢採用“民辦公助”方式 (漁澇公社和政府共同出資) 重修、擴建, 籌集到資金40余萬元。 1970年元旦, 新的避風塢正式投用, 總面積約28000平方米, 可供120艘大型機帆釣艚漁船入塢避風。 塢口航道經過疏浚, 四周加築花崗石駁岸, 塢口南側新建一條 40米長的防浪堤, 堤端設燈標一盞。 沿塢四周岸頂留有3.5米寬的環塢通道及8米至21米寬的專用場地, 埋置塢界碑, 設系纜樁、系纜鐵環等。

避風塢悠久歷史

得從鄭成功說起

據龔潔介紹, 避風塢的悠久歷史還得從民族英雄鄭成功說起。 鄭成功在廈門時, 大本營設在鴻山上的嘉興寨, 山下海邊為操練水師的演武場、演武池。 他在海邊的風神廟觀看水師操練, 並在廈港沙坡尾設有軍工戰船廠。

1662年, 鄭成功揮師東征, 趕走荷蘭入侵者, 收復臺灣後, 把閩南的農耕技術和造船技術帶到臺灣。 22年後, 施琅將軍奉康熙之命出征臺灣, 鄭成功的孫子鄭克塽降清, 設臺灣府。 道光《廈門志》記載:廈門港配料館乃是臺灣公館, 就是臺灣府駐廈門的機構, 設在廈港太平橋。 廈門港民生路上, 舊時稱為料船頭, 接連著一條料船頭巷, 從料船頭巷過永安街, 就是配料館, 它是專門為臺灣軍工戰船廠設立的、採辦木料石料的機構, 廈門港舊時的料船頭就是裝卸木料石料的碼頭。

廈港大學路、沙坡尾一帶,原先有大中小埔頭、馬鞍橋頭、料船頭等,許多地名至今仍保留。鄭成功的軍工廠也在這一帶。《廈門志》卷五記載: “廈門商船對渡臺灣鹿耳門,向來千餘號,配運兵穀、台廠木料、台營馬匹、班兵、台餉,往來人員……”龔潔說,這說明自古廈港對台往來就船舶數量頗多,運量也甚大,且來往頻繁,設在廈門鴻山下的“海防同知衙門” (今思明區消防大隊所在處) 就是專門接待和辦理有關臺灣事務的,可以想見,如此眾多的船舶雲集廈港,是多麼繁華的景象!

“活態博物館”整治一新

可以訪舊可以品新

如今,整治一新的沙坡尾舊貌換新顏,不僅是“混搭”建築、多元文化、創意無限的“活態博物館”,還擁有生活氣息、縈繞鄉愁。

行走沙坡尾,風景宜人處,可以訪舊,可以品新,時常可以看到新人們在這裡留下幸福瞬間,更可以慢慢品味人和自然和諧、人與人之間和諧、傳統和現代和諧如影隨形的魅力。

行走沙坡尾,那些砌在牆角的塢界,嵌入地面的拴船鐵環、靜靜出力的纜樁,或是一棟棟建築使用的花崗岩條石、水刷石、閩南胭脂磚以及各種體現海洋風情的建築元素,都打上了時代的印記。

行走沙坡尾,路旁的一句句文明公約像是老者,告訴你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提醒市民遊客文明出行,共同愛護沙坡尾避風塢的美好環境。

◆ ◆ ◆ ◆ ◆

編者按撰寫:林為棟

廈門港舊時的料船頭就是裝卸木料石料的碼頭。

廈港大學路、沙坡尾一帶,原先有大中小埔頭、馬鞍橋頭、料船頭等,許多地名至今仍保留。鄭成功的軍工廠也在這一帶。《廈門志》卷五記載: “廈門商船對渡臺灣鹿耳門,向來千餘號,配運兵穀、台廠木料、台營馬匹、班兵、台餉,往來人員……”龔潔說,這說明自古廈港對台往來就船舶數量頗多,運量也甚大,且來往頻繁,設在廈門鴻山下的“海防同知衙門” (今思明區消防大隊所在處) 就是專門接待和辦理有關臺灣事務的,可以想見,如此眾多的船舶雲集廈港,是多麼繁華的景象!

“活態博物館”整治一新

可以訪舊可以品新

如今,整治一新的沙坡尾舊貌換新顏,不僅是“混搭”建築、多元文化、創意無限的“活態博物館”,還擁有生活氣息、縈繞鄉愁。

行走沙坡尾,風景宜人處,可以訪舊,可以品新,時常可以看到新人們在這裡留下幸福瞬間,更可以慢慢品味人和自然和諧、人與人之間和諧、傳統和現代和諧如影隨形的魅力。

行走沙坡尾,那些砌在牆角的塢界,嵌入地面的拴船鐵環、靜靜出力的纜樁,或是一棟棟建築使用的花崗岩條石、水刷石、閩南胭脂磚以及各種體現海洋風情的建築元素,都打上了時代的印記。

行走沙坡尾,路旁的一句句文明公約像是老者,告訴你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提醒市民遊客文明出行,共同愛護沙坡尾避風塢的美好環境。

◆ ◆ ◆ ◆ ◆

編者按撰寫:林為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