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那些歷久彌香的歲月——湖南省博物館建館六十年間的故事

湖南是中國較早出現博物館的地區之一, 早在1897年, 就成立了湖南第一所博物館——郴州學會博物院, 這標示著湖南省博物館事業的開端。

隨後的數十年, 從提出“以無智識之民處生存競爭之世, 危乎悲哉, 不可說也”的12位湖南先賢建立的湖南圖書館兼教育博物館, 到1923年成立的湖南省教育會博物館, 在湖南這片歷史文化厚重的土地上, 在先賢們振聾發聵的呼聲中, 湖南省博物館事業在醞釀中等待時機, 在蓄勢中漸漸蘇醒。

歷史的齒輪不斷前行, 革新的時代終究眷顧“以智開民”的人們。 1956年, 籌備了5年的湖南省博物館正式建成開館, 它是新中國成立後, 湖南建立的第一座綜合性歷史博物館, 它的創立也標誌著湖南博物館事業將迎來新的春天。 此後半個多世紀, 循著先賢的憂國情懷, 湘博人建起一座湖湘歷史文化的“圖騰”, 凝聚著民族的文化和信仰, 見證著中華的文明和強盛。

2017年11月29日, 經過五年錘煉的湖南省博物館新館全新面世, 一道更加光芒萬丈的歷史之門, 緩緩打開。 在新湘博開館之際, 通過採訪三位老館長, 湖南省博物館建館六十年間的珍貴故事, 得以一一重現。

讓我們一起回到那段篳路藍縷、激動人心的歲月。

1建新館篳路藍縷 辦展覽初露崢嶸

1951年3月, 正是春寒料峭時節, 長沙留芳嶺的百琴園內, 卻充滿徐徐暖意。

在這裡, 湖南省博物館籌備處正式掛牌成立, 從此開啟了湖南省博物館事業的偉大里程。

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王啟初(任職:1983-1985年)

而這時, 一個年輕人剛剛踏出大學校園, 進入中南文教辦工作, 那時的他不會知道, 和湖南省博物館在同一時間站上事業的起點, 是多麼巧妙的緣分。 這個年輕人叫王啟初, 三十多年後, 他的職務是湖南省博物館館長。

1956年, 長沙烈士公園西門的樹蔭藹藹中,

立起一塊“湖南省博物館”的高大招牌。 時值“一五”期間, 新中國百廢待興, 各項事業艱難起步, 湖南省博物館在篳路藍縷中開始了系統而龐雜的建館工作。

在當時湖南省博物館唯一的一幢展館中, 館員們常常在堆滿文物的地上閃轉騰挪著。 這些文物有的是從各個單位收集而來, 有的是在全省範圍內徵集得到, 許多文物來源和背景都不十分明晰, 而當時文物甄別、錄入、造冊等基礎工作還未形成系統的經驗, 一切顯得緊張而忙碌。

王啟初回憶, 當時還發現了許多礦物、動植物標本, 此後一直在館中珍藏、展出, 直到1971年, 湖南省博物館決定將礦物類標本撥給了湖南省地質局, 1979年將動植物標本借給了長沙市第一中學。 至此,湘博從建館之初的自然、歷史類收藏展示並重,逐漸向以歷史類收藏和展示為主轉變。

而令王啟初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收集的另一些歷史類收藏,特別是楚文物和近現代名人收藏,至今仍是館藏至寶。

王啟初還曾親自參與聯繫和收集董必武、朱德等國家領導人書寫的毛澤東詩詞書法作品。“那時我們為博物館收集了一批很難得的書法珍藏,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王啟初認為,當時的文物徵集和整理工作,為剛剛起步的湖南省博物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湘博有展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隨著館藏日豐,湘博人開始了一系列的展覽策劃,好讓更多的人來領略文物的魅力、瞻仰歷史的宏偉。“湖南礦產資源”、“湖南農業資源”、“湖南手工藝品”、“湖南楚文物”等六大展覽在當時一度萬人空巷,給新中國相對匱乏的精神文明生活,帶來一抹驚豔的亮色。

和王啟初一樣,年輕的湖南省博物館經過這一時期的展覽和鍛煉,逐漸成長起來。

“應該說就是那時,我們開創了湖南省博物館策展的新模式。”王啟初介紹,此後湘博又成功舉辦了考古類、書畫類等大型展覽。湖南省博物館的巍巍氣象,在那些年輕而充滿激情的日子裡,漸漸豐滿起來。

2文物商店淘“寶貝”,《新湖南報》登展訊

“來啦?”“來了,最近有什麼好東西沒有。”

很長一段時間,王啟初都習慣了以這種開場白,跨進黃興南路的文物商店和南門口的古舊商店大門。

裱畫店也是王啟初經常光顧的地方,店裡經常有收藏家拿著個人收藏的書畫前去裝裱,裝裱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將書畫晾掛在範本上,王啟初就在掛滿書畫的牆邊慢慢看,看上了其中一幅,就跟收藏家商量,看能不能作為湖南省博物館的藏品收藏入館。

當時博物館有一本收藏冊,專門用來登記這些“淘寶”得來的文物,王啟初一趟一趟從商店往博物館“運輸”文物,冊子也慢慢從空白變得筆墨縱橫。時至今日,“淘寶”或許已經不是博物館收藏文物的主要手段,但王啟初仍然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文物古舊商店不僅是一個自主經營的場所,還可以成為博物館收集文物的前沿陣地之一。

除此之外,湖南省博物館還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文物,這期間也收到了大量來自民間收藏家的無償捐獻,王啟初回憶,“比如我到現在還記得,當時有一個叫劉世傑的瀏陽人,主動將大量書畫捐贈給了湖南省博物館。”

館藏文物慢慢豐富起來,怎麼吸引人們來看?

建館之初的年代,資訊傳播很不發達,一場展覽好不容易策劃、佈置、開展,很多市民卻因為根本不知道展覽的消息,導致觀展的人數很有限。這讓湘博人感到很沮喪。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登報、發海報成為湘博宣傳展覽的主要方法。在當時,湖南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是由毛澤東親自題寫報頭的《新湖南報》(即《湖南日報》前身),如果第二天有展覽開放,前一天湘博就會在《新湖南報》上登展訊消息,用新聞的形式介紹展覽的內容,配合海報進行宣傳。

另外,湘博也通過“人帶人”的方式,先主動帶人到湘博看展,以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口口相傳。慢慢的,烈士公園西門的紅色大樓,成為了長沙人熟悉和喜愛的文化勝地。

3發現炭河裡遺址,找回四羊方尊殘片

1963年,平靜的湖南省博物館掀起一場不小的波瀾。

當年6月,湖南省博物館考古部工作人員高至喜(1986-1992年任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接到一項任務,鑒定一件剛剛發現的青銅器,令人驚奇的是,這件青銅器的器身裡裝了一千多顆玉珠、玉管。

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高至喜(任職:1986-1992年)

經過仔細鑒定,高至喜確定這是一件商代的青銅提梁卣,他馬上聯繫文物發現人,甯鄉縣黃材鎮炭寨子村一名叫薑世生的會計。7月初,他和薑世生一起前往發現文物的炭河裡河流現場進行勘察。

沿著河流一直往上游走,高至喜突然發現一個疑似文物遺址的60釐米深坑。因為當時下了一場大雨,洪水沖刷出來一些陶片,端詳著這些器型不一的陶片,高至喜預感,更大的驚喜正等待著他,隨著他的進一步勘探,“炭河裡遺址”就此發現。這個後來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商周古文化遺址,奠定了一個新的考古學平臺,在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許多成為了璀璨世界的中華民族瑰寶,其中就有曾在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傳世國寶——四羊方尊。

發現炭河裡遺址後,高至喜在甯鄉黃材一帶開始了大面積的文物尋訪。在張家灣的一戶老百姓家中,他發現一尊商代青銅鼎,最終花15元買回,在當時,這個價格已經高出市價的4-5倍。隨後,發現文物的消息越來越多地傳到高至喜耳中,一天,他收到消息,在月山鋪的一個婆婆家裡,有20多件商周的青銅器,他立即啟程,步行20多裡路趕到月山鋪,開始一家一戶地訪問,可惜結果卻令人失望。

苦尋無果的高至喜正打算放棄搜尋開始返程,途中卻偶遇一個叫姜景舒的村民,閒談中姜景舒說起他在自家的紅薯地裡曾發現一件青銅古物,後來上交了政府,不過還留有一塊當時不慎敲落的殘片。聽著他的描述,高至喜斷定那就是商周青銅器,來到姜景舒家中,高至喜大喜過望,原來這件古物正是四羊方尊,這塊殘片的顏色、厚度和雲龍紋都完美契合。正是這一次的巧遇,讓國寶最終得以完璧。

波瀾過後,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日漸豐富、聲名也日漸籍甚,而這一切,都源於那群為發現和保護文物不懈努力的湘博人。

4人類考古奇跡發現,開啟湘博新紀元

馬王堆漢墓出土現場

1972年年初的一個晚上,一通來自解放軍366醫院的求助電話,打到了熊傳薪(1992-2000年任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的辦公室。醫院所在的防空洞下,那個奇跡現場的秘密正等著他們去發現。

隨後,一場震驚世界的考古事件,正式拉開序幕。

1971年年底,為響應“戰備”動員,位於馬王堆附近的解放軍366醫院決定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施工中遇到塌方,用鋼釺進行鑽探時從鑽孔裡冒出了嗆人的氣體,有人用火點燃了一道神秘的藍色火焰。接到電話後,熊傳薪帶領同事立即趕往了現場,他們很快發現,這是一處古墓葬,因為醫院工程開鑿已經使古墓受到嚴重破壞,必須馬上進行搶救性發掘。

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熊傳薪(任職:1992-2000年)

當熊傳薪和湖南省博物館的同事們將一號墓中的文物、辛追遺體陸續運回時,奇跡才剛剛開始。

經過反復鑒定,這批文物來自2000多年前的西漢確鑿無疑,更令人震驚的是,墓中文物和女屍的保存完好程度,其中一件漆鼎,打開時裡面盛放的藕羹竟然清晰可見其中漂浮的藕片。墓中千餘件精緻罕見的漢代文物,也成為此後研究古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憑證。

一座宏偉的地下寶庫就此現身,帶給世界以無與倫比的震撼,呈現出一段燦爛文明。湖南省博物館也從此開啟了偉大的新紀元。

5絕招頻出取文物,風雪險挖二號墓

馬王堆一號墓的發掘,成為盛極一時的考古要聞。而勘探結果顯示,一號墓周圍,可能還有新的驚喜等待發現。正在國外負責中國文物展覽工作的高至喜,被湖南省博物館提前徵召回國,負責主持二、三號墓的挖掘。

1973年12月,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發掘現場。

打開三號墓棺槨的時候,周邊四個邊箱的文物都擺得很滿,這引起湖南省委的高度重視,尤其是時任湖南省軍區司令的楊大易,特意批准調一個連的解放軍全副武裝為挖掘現場提供保衛。由於白天圍觀群眾太多,文物安全得不到保障,高至喜選擇晚上作業,率隊花了三個通宵,通過照相、繪圖、編號、清洗等一系列程式,確保文物得到安全、科學的挖掘和保護。

在取文物時,高至喜還是遇到了難題。在文物取出之前,需要繪圖存檔,但由於邊箱文物太多易碎,根本無法下腳,尤其是墓中的珍貴漆器文物一個比一個大,最大的寬達70-80CM,造成了很大的取物困難。

囿於當時的條件,高至喜想出了一個後來動作電影裡面經常出現的辦法:用繩子把人綁住,慢慢放到墓坑中,懸吊在邊箱上空,在完成繪圖後,再由人抱著文物一併拉上來。而這還僅限於上層淺箱的文物,為了取出下層文物,高至喜現場臨時製作兩個軟梯吊在邊箱的兩邊,再安排人下到底層邊箱內,通過傳遞的方式將文物一層一層取出來。

高至喜回憶,當時邊箱裡有一卷用繩子捆綁的幾百支竹簡的古書,因為繩子腐爛嚴重,很難按照原樣提取出來,大家都感到非常焦急。北京考古研究所專家王振江最終站了出來,他用自製的提取文物工具,先在竹簡腐爛交叉的地方用線捆綁好,再一次性將該竹簡按原樣提取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研究一號墓女屍千年不腐的秘密,高至喜特地請來化工研究所的專家,在專業工具的協助下,通過在棺槨東南角上鑽孔收集到棺槨內的氣體和液體樣本,取得沒有與外界新鮮空氣接觸的第一手資料,也成為此後極為珍稀的科學研究樣本。

在一、三號墓相繼完成挖掘後,女屍辛追的身份仍然爭議重重,人們將期望投向二號墓的挖掘。

1974年1月13日,長沙正是風雪交加,二號墓的挖掘仍如期進行。為避免因惡劣天氣造成人員安全事故,時任湖南省委書記、馬王堆挖掘工程領導小組組長李振軍頂著風雪趕到現場,全程監督整體挖掘工作。然而禍不單行,上有風雪吹打,下面墓坑一經挖掘發現灌滿了淤泥。高至喜冒著墓室垮塌的危險,和考古隊下到墓坑中,在淤泥裡艱難搜索。

很快,有人在棺槨中摸出來兩個印章,一個是利蒼的禦印,一個是“軑侯之印”,可按照歷史記載,應該還有一個“長沙丞相”的印章。工作人員搜索無果,發現槨底板之間有幾條縫隙,懷疑印章可能從縫隙之間掉到槨底板下面去了。在棺槨文物清查乾淨後,工作人員將槨底板一一拿開,把底下的淤泥一次性用卡車拖到湖南省博物館,通過水洗沖刷之後,果然,“長沙丞相”這枚印章就在其中。

正是這三枚印章,讓關於馬王堆漢墓背景的種種爭議塵埃落定,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年份等資訊一一得到了確認。

多年以後人們感歎,馬王堆漢墓的挖掘,為世界考古史帶來了寶貴的財富,為人類文明貢獻了難得的奇跡,而它,也為湘博人佩戴上不朽的勳章。

614年寫就《長沙漢墓》,21載盼歸皿方罍

對年輕人而言,湖南省博物館像是一位淵博聞達的長者,可以聆聽他穿越千年的歷史和感悟;而對王啟初、高至喜、熊傳薪來說,湖南省博物館更像一個知交多年的老友,背後藏著的,是歷久彌香的歲月和情懷。

如今,器身合一的“皿而全”銅方罍在新館展廳靜靜呈放,它的背後,是一代湘博人的鍥而不捨和許多激動人心的故事。

每個星期的週二、週五,你在湖南省博物館的辦公樓裡都能見到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他總在案前緊張忙碌著,你很難相信這是一位年屆耄耋的老人。他是85歲的老館長高至喜,他在做一個國家社會科學的課題,研究成果已經準備編纂成書明年出版,名字叫做《長沙漢墓》。

早在14年前,高至喜70歲的時候,他就申報了這一課題,十餘年間,課題收錄的資料有湖南省內西漢墓1690座,楚墓61座,東漢墓380座,一共2131座古墓資料,僅資料圖片就拍攝了4000多張,繪圖也有數千張。

“因為有興趣,才一直堅持做這些事情。我基本沒有週末,都在忙這個。我現在最害怕的就是由於身體原因導致半途而廢,沒有人能插得上手現在這些工作。很慶倖現在身體狀況還可以,能繼續做下去。”對於現狀,高至喜有擔心卻又很樂觀。

他的老朋友、接任他湖南省博物館館長職務的熊傳薪,也已年屆77,如今熊傳薪最津津樂道的,是那場歷經21年等待的圓夢。

2014年3月,世紀國寶皿方罍的器身,從美國回到長沙,和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皿方罍器蓋最終合體,完罍歸湘,傳為佳話。

這一次合體,熊傳薪等了21年。21年前,他得知皿方罍的器身被一位日本收藏家收藏,便前往日本考察,那也是他第一次見到皿方罍器身,國寶分離,令他心疼萬分。此後的多次交涉都無果告終,一等,就是21年。

“新湘博開放後,會正式迎接蓋身合一的皿方罍回家。我們要將它作為一個重點陳列,讓大眾能很好地欣賞它。”熊傳薪對於到來的新湘博開館,多了一份期待。

【王啟初寄語“新湘博”】“博學必多識,館藏乃通神,切磋方實戰,琢磨乃功成。少年勤學老來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高至喜寄語“新湘博”】著力做好人才培養;著力做好藏品增進、管理、保護、研究;著力做好陳列展覽;爭創世界一流博物館。

【熊傳薪寄語“新湘博”】希望新湘博與觀眾更加接近,利用這麼好的一個平臺,將我們的湖湘文化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至此,湘博從建館之初的自然、歷史類收藏展示並重,逐漸向以歷史類收藏和展示為主轉變。

而令王啟初印象深刻的,是當時收集的另一些歷史類收藏,特別是楚文物和近現代名人收藏,至今仍是館藏至寶。

王啟初還曾親自參與聯繫和收集董必武、朱德等國家領導人書寫的毛澤東詩詞書法作品。“那時我們為博物館收集了一批很難得的書法珍藏,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王啟初認為,當時的文物徵集和整理工作,為剛剛起步的湖南省博物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湘博有展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隨著館藏日豐,湘博人開始了一系列的展覽策劃,好讓更多的人來領略文物的魅力、瞻仰歷史的宏偉。“湖南礦產資源”、“湖南農業資源”、“湖南手工藝品”、“湖南楚文物”等六大展覽在當時一度萬人空巷,給新中國相對匱乏的精神文明生活,帶來一抹驚豔的亮色。

和王啟初一樣,年輕的湖南省博物館經過這一時期的展覽和鍛煉,逐漸成長起來。

“應該說就是那時,我們開創了湖南省博物館策展的新模式。”王啟初介紹,此後湘博又成功舉辦了考古類、書畫類等大型展覽。湖南省博物館的巍巍氣象,在那些年輕而充滿激情的日子裡,漸漸豐滿起來。

2文物商店淘“寶貝”,《新湖南報》登展訊

“來啦?”“來了,最近有什麼好東西沒有。”

很長一段時間,王啟初都習慣了以這種開場白,跨進黃興南路的文物商店和南門口的古舊商店大門。

裱畫店也是王啟初經常光顧的地方,店裡經常有收藏家拿著個人收藏的書畫前去裝裱,裝裱過程中有一個環節是將書畫晾掛在範本上,王啟初就在掛滿書畫的牆邊慢慢看,看上了其中一幅,就跟收藏家商量,看能不能作為湖南省博物館的藏品收藏入館。

當時博物館有一本收藏冊,專門用來登記這些“淘寶”得來的文物,王啟初一趟一趟從商店往博物館“運輸”文物,冊子也慢慢從空白變得筆墨縱橫。時至今日,“淘寶”或許已經不是博物館收藏文物的主要手段,但王啟初仍然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文物古舊商店不僅是一個自主經營的場所,還可以成為博物館收集文物的前沿陣地之一。

除此之外,湖南省博物館還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文物,這期間也收到了大量來自民間收藏家的無償捐獻,王啟初回憶,“比如我到現在還記得,當時有一個叫劉世傑的瀏陽人,主動將大量書畫捐贈給了湖南省博物館。”

館藏文物慢慢豐富起來,怎麼吸引人們來看?

建館之初的年代,資訊傳播很不發達,一場展覽好不容易策劃、佈置、開展,很多市民卻因為根本不知道展覽的消息,導致觀展的人數很有限。這讓湘博人感到很沮喪。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登報、發海報成為湘博宣傳展覽的主要方法。在當時,湖南最有影響力的報紙是由毛澤東親自題寫報頭的《新湖南報》(即《湖南日報》前身),如果第二天有展覽開放,前一天湘博就會在《新湖南報》上登展訊消息,用新聞的形式介紹展覽的內容,配合海報進行宣傳。

另外,湘博也通過“人帶人”的方式,先主動帶人到湘博看展,以一傳十、十傳百的方式,口口相傳。慢慢的,烈士公園西門的紅色大樓,成為了長沙人熟悉和喜愛的文化勝地。

3發現炭河裡遺址,找回四羊方尊殘片

1963年,平靜的湖南省博物館掀起一場不小的波瀾。

當年6月,湖南省博物館考古部工作人員高至喜(1986-1992年任湖南省博物館館長)接到一項任務,鑒定一件剛剛發現的青銅器,令人驚奇的是,這件青銅器的器身裡裝了一千多顆玉珠、玉管。

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高至喜(任職:1986-1992年)

經過仔細鑒定,高至喜確定這是一件商代的青銅提梁卣,他馬上聯繫文物發現人,甯鄉縣黃材鎮炭寨子村一名叫薑世生的會計。7月初,他和薑世生一起前往發現文物的炭河裡河流現場進行勘察。

沿著河流一直往上游走,高至喜突然發現一個疑似文物遺址的60釐米深坑。因為當時下了一場大雨,洪水沖刷出來一些陶片,端詳著這些器型不一的陶片,高至喜預感,更大的驚喜正等待著他,隨著他的進一步勘探,“炭河裡遺址”就此發現。這個後來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商周古文化遺址,奠定了一個新的考古學平臺,在此出土的商周青銅器,許多成為了璀璨世界的中華民族瑰寶,其中就有曾在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傳世國寶——四羊方尊。

發現炭河裡遺址後,高至喜在甯鄉黃材一帶開始了大面積的文物尋訪。在張家灣的一戶老百姓家中,他發現一尊商代青銅鼎,最終花15元買回,在當時,這個價格已經高出市價的4-5倍。隨後,發現文物的消息越來越多地傳到高至喜耳中,一天,他收到消息,在月山鋪的一個婆婆家裡,有20多件商周的青銅器,他立即啟程,步行20多裡路趕到月山鋪,開始一家一戶地訪問,可惜結果卻令人失望。

苦尋無果的高至喜正打算放棄搜尋開始返程,途中卻偶遇一個叫姜景舒的村民,閒談中姜景舒說起他在自家的紅薯地裡曾發現一件青銅古物,後來上交了政府,不過還留有一塊當時不慎敲落的殘片。聽著他的描述,高至喜斷定那就是商周青銅器,來到姜景舒家中,高至喜大喜過望,原來這件古物正是四羊方尊,這塊殘片的顏色、厚度和雲龍紋都完美契合。正是這一次的巧遇,讓國寶最終得以完璧。

波瀾過後,湖南省博物館的館藏日漸豐富、聲名也日漸籍甚,而這一切,都源於那群為發現和保護文物不懈努力的湘博人。

4人類考古奇跡發現,開啟湘博新紀元

馬王堆漢墓出土現場

1972年年初的一個晚上,一通來自解放軍366醫院的求助電話,打到了熊傳薪(1992-2000年任湖南省博物館館長)的辦公室。醫院所在的防空洞下,那個奇跡現場的秘密正等著他們去發現。

隨後,一場震驚世界的考古事件,正式拉開序幕。

1971年年底,為響應“戰備”動員,位於馬王堆附近的解放軍366醫院決定在馬王堆的兩個小山坡建造地下醫院,施工中遇到塌方,用鋼釺進行鑽探時從鑽孔裡冒出了嗆人的氣體,有人用火點燃了一道神秘的藍色火焰。接到電話後,熊傳薪帶領同事立即趕往了現場,他們很快發現,這是一處古墓葬,因為醫院工程開鑿已經使古墓受到嚴重破壞,必須馬上進行搶救性發掘。

湖南省博物館原館長熊傳薪(任職:1992-2000年)

當熊傳薪和湖南省博物館的同事們將一號墓中的文物、辛追遺體陸續運回時,奇跡才剛剛開始。

經過反復鑒定,這批文物來自2000多年前的西漢確鑿無疑,更令人震驚的是,墓中文物和女屍的保存完好程度,其中一件漆鼎,打開時裡面盛放的藕羹竟然清晰可見其中漂浮的藕片。墓中千餘件精緻罕見的漢代文物,也成為此後研究古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憑證。

一座宏偉的地下寶庫就此現身,帶給世界以無與倫比的震撼,呈現出一段燦爛文明。湖南省博物館也從此開啟了偉大的新紀元。

5絕招頻出取文物,風雪險挖二號墓

馬王堆一號墓的發掘,成為盛極一時的考古要聞。而勘探結果顯示,一號墓周圍,可能還有新的驚喜等待發現。正在國外負責中國文物展覽工作的高至喜,被湖南省博物館提前徵召回國,負責主持二、三號墓的挖掘。

1973年12月,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發掘現場。

打開三號墓棺槨的時候,周邊四個邊箱的文物都擺得很滿,這引起湖南省委的高度重視,尤其是時任湖南省軍區司令的楊大易,特意批准調一個連的解放軍全副武裝為挖掘現場提供保衛。由於白天圍觀群眾太多,文物安全得不到保障,高至喜選擇晚上作業,率隊花了三個通宵,通過照相、繪圖、編號、清洗等一系列程式,確保文物得到安全、科學的挖掘和保護。

在取文物時,高至喜還是遇到了難題。在文物取出之前,需要繪圖存檔,但由於邊箱文物太多易碎,根本無法下腳,尤其是墓中的珍貴漆器文物一個比一個大,最大的寬達70-80CM,造成了很大的取物困難。

囿於當時的條件,高至喜想出了一個後來動作電影裡面經常出現的辦法:用繩子把人綁住,慢慢放到墓坑中,懸吊在邊箱上空,在完成繪圖後,再由人抱著文物一併拉上來。而這還僅限於上層淺箱的文物,為了取出下層文物,高至喜現場臨時製作兩個軟梯吊在邊箱的兩邊,再安排人下到底層邊箱內,通過傳遞的方式將文物一層一層取出來。

高至喜回憶,當時邊箱裡有一卷用繩子捆綁的幾百支竹簡的古書,因為繩子腐爛嚴重,很難按照原樣提取出來,大家都感到非常焦急。北京考古研究所專家王振江最終站了出來,他用自製的提取文物工具,先在竹簡腐爛交叉的地方用線捆綁好,再一次性將該竹簡按原樣提取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研究一號墓女屍千年不腐的秘密,高至喜特地請來化工研究所的專家,在專業工具的協助下,通過在棺槨東南角上鑽孔收集到棺槨內的氣體和液體樣本,取得沒有與外界新鮮空氣接觸的第一手資料,也成為此後極為珍稀的科學研究樣本。

在一、三號墓相繼完成挖掘後,女屍辛追的身份仍然爭議重重,人們將期望投向二號墓的挖掘。

1974年1月13日,長沙正是風雪交加,二號墓的挖掘仍如期進行。為避免因惡劣天氣造成人員安全事故,時任湖南省委書記、馬王堆挖掘工程領導小組組長李振軍頂著風雪趕到現場,全程監督整體挖掘工作。然而禍不單行,上有風雪吹打,下面墓坑一經挖掘發現灌滿了淤泥。高至喜冒著墓室垮塌的危險,和考古隊下到墓坑中,在淤泥裡艱難搜索。

很快,有人在棺槨中摸出來兩個印章,一個是利蒼的禦印,一個是“軑侯之印”,可按照歷史記載,應該還有一個“長沙丞相”的印章。工作人員搜索無果,發現槨底板之間有幾條縫隙,懷疑印章可能從縫隙之間掉到槨底板下面去了。在棺槨文物清查乾淨後,工作人員將槨底板一一拿開,把底下的淤泥一次性用卡車拖到湖南省博物館,通過水洗沖刷之後,果然,“長沙丞相”這枚印章就在其中。

正是這三枚印章,讓關於馬王堆漢墓背景的種種爭議塵埃落定,墓主人的身份和下葬年份等資訊一一得到了確認。

多年以後人們感歎,馬王堆漢墓的挖掘,為世界考古史帶來了寶貴的財富,為人類文明貢獻了難得的奇跡,而它,也為湘博人佩戴上不朽的勳章。

614年寫就《長沙漢墓》,21載盼歸皿方罍

對年輕人而言,湖南省博物館像是一位淵博聞達的長者,可以聆聽他穿越千年的歷史和感悟;而對王啟初、高至喜、熊傳薪來說,湖南省博物館更像一個知交多年的老友,背後藏著的,是歷久彌香的歲月和情懷。

如今,器身合一的“皿而全”銅方罍在新館展廳靜靜呈放,它的背後,是一代湘博人的鍥而不捨和許多激動人心的故事。

每個星期的週二、週五,你在湖南省博物館的辦公樓裡都能見到一位頭髮花白的老人,他總在案前緊張忙碌著,你很難相信這是一位年屆耄耋的老人。他是85歲的老館長高至喜,他在做一個國家社會科學的課題,研究成果已經準備編纂成書明年出版,名字叫做《長沙漢墓》。

早在14年前,高至喜70歲的時候,他就申報了這一課題,十餘年間,課題收錄的資料有湖南省內西漢墓1690座,楚墓61座,東漢墓380座,一共2131座古墓資料,僅資料圖片就拍攝了4000多張,繪圖也有數千張。

“因為有興趣,才一直堅持做這些事情。我基本沒有週末,都在忙這個。我現在最害怕的就是由於身體原因導致半途而廢,沒有人能插得上手現在這些工作。很慶倖現在身體狀況還可以,能繼續做下去。”對於現狀,高至喜有擔心卻又很樂觀。

他的老朋友、接任他湖南省博物館館長職務的熊傳薪,也已年屆77,如今熊傳薪最津津樂道的,是那場歷經21年等待的圓夢。

2014年3月,世紀國寶皿方罍的器身,從美國回到長沙,和湖南省博物館收藏的皿方罍器蓋最終合體,完罍歸湘,傳為佳話。

這一次合體,熊傳薪等了21年。21年前,他得知皿方罍的器身被一位日本收藏家收藏,便前往日本考察,那也是他第一次見到皿方罍器身,國寶分離,令他心疼萬分。此後的多次交涉都無果告終,一等,就是21年。

“新湘博開放後,會正式迎接蓋身合一的皿方罍回家。我們要將它作為一個重點陳列,讓大眾能很好地欣賞它。”熊傳薪對於到來的新湘博開館,多了一份期待。

【王啟初寄語“新湘博”】“博學必多識,館藏乃通神,切磋方實戰,琢磨乃功成。少年勤學老來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高至喜寄語“新湘博”】著力做好人才培養;著力做好藏品增進、管理、保護、研究;著力做好陳列展覽;爭創世界一流博物館。

【熊傳薪寄語“新湘博”】希望新湘博與觀眾更加接近,利用這麼好的一個平臺,將我們的湖湘文化推向全國,推向世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