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韓國打響亞洲加息第一槍,中國離加息還有多遠?

在美聯儲鷹派加息的壓力下, 亞洲國家央行再也坐不住了。

第一個跳出來的, 是韓國。

11月30日, 韓國央行宣佈將基準利率從1.25%上調至1.50%, 打響了亞洲央行加息第一槍。

那麼, 韓國央行加息之舉, 是否會打開亞洲央行跟隨加息的潘朵拉魔盒?尤其是中國央行會不會跟進加息?

本期海銀視角將對此做全面分析論述。

海銀視角

中國央行無需跟進加息也能抵禦資本外流壓力

在上週四韓國央行率先加息後, 關於中國跟進加息的預期驟然升溫。

華創證券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屈慶坦言, 韓國加息代表亞洲各國央行將逐漸跟上美聯儲加息步伐, 全球貨幣政策將會進一步收緊, 未來我國央行公開市場加息將是大概率事件。

屈慶對此做了深入分析, 從中韓兩國的貨幣政策歷史走勢來看, 韓國基準利率與中國存貸款利率有很強的聯動關係, 韓國貨幣政策走勢較好地領先中國。

由於利率市場化後, 我國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參考作用減弱, 國記憶體貸款基準利率是否調整仍存在不確定性, 但韓國此次加息後, 國內公開市場利率上調是大概率事件。

海銀認為, 這個觀點不無道理。

原因是韓國與中國都面臨美聯儲加息引發資本外流的衝擊。

其實, 從2015年12月美聯儲開始進入加息週期後, 關於亞洲國家央行是否跟進加息的討論一直存在。

原因很簡單, 如果亞洲國家央行不跟進加息, 那麼美元與亞洲國家貨幣的利差將持續擴大, 亞洲國家勢必再度面臨資本外流和貨幣劇烈波動的風險。

更重要的是, 美元相比亞洲國家貨幣的利差優勢擴大, 還將提高貸款償還成本, 提高亞洲國家的整體債務水準, 若亞洲國家債務占GDP比率持續走高, 加之貨幣又出現貶值趨勢, 那麼這個國家金融市場系統性將急劇增加。

目前, 韓國、印度等亞洲國家都面臨較高的債務敞口, 其債務占GDP的比重基本在60%左右。

因此, 中國、韓國、印度跟進加息也許是被迫, 但確實有必要。

此外, 在美聯儲鷹派加息縮表衝擊下, 連一向堅決走寬鬆貨幣政策路線的日本央行也開始表態要縮表。

日本央行審議委員原田泰近日表示, 日本央行實施寬鬆政策後, 日本經濟有所改善, 目前的唯一問題是物價還沒有提升, 如果物價動能加強, 則將開始減碼寬鬆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 這番言論與日本央行此前還將較長時期延續寬鬆貨幣政策的觀點發生了較大的邊際變化, 其語氣的鬆動, 表明日本央行已經考慮開始退出寬鬆, 全球貨幣政策收緊更加趨於一致。

不過, 在中國央行是否跟進加息這個問題上, 海銀視角認為,儘管中國央行有跟進加息的必要,但現在並不是加息的時機。

為何這麼說?

有四大因素驅使中國央行依然採取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而不是加息:

1

近期中國經濟固然出現良好復蘇態勢,但有些經濟資料依然不夠強勁,為了鞏固經濟良好復蘇趨勢,市場更需要一個相對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環境。

2

近期中國CPI並沒有隨著PPI與大宗商品價格走高而大幅上升,讓央行有更大的空間延續當前貨幣政策,而不是受通脹壓力上升所迫跟進加息。

3

中國當前的去杠杆、去過剩產能、金融強監管等措施,令金融市場面臨較高的資金吃緊壓力,導致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突破4%,國開行國債收益率突破5%,因此央行需要延續相當中性的貨幣政策,避免加息行為導致國債收益率進一步走高,引發資金流向債券獲取高收益,而不是流向實體的狀況出現;此外央行也需要給金融市場適度輸血提供流動性,避免金融市場因資金吃緊出現局部的風險。

4

今年以來,在中國去杠杆、強金融監管的作用下,中美之間的利差從70BP左右上行至160BP左右,接近歷史高點,令中國無需擔心美聯儲加息縮錶帶來的資本外流衝擊。

其實,海銀認為,正是中美利差的持續擴大,讓央行有底氣可以不跟進加息,也無需擔心資本外流,這或許是很多亞洲國家央行做不到的。

如果我們深入分析就會發現,為了應對美國鷹派加息縮表給資本外流帶來的衝擊,中國央行很早已經做好了應對策略——雙管齊下,一是默許中美利差擴大,讓資本沒有外流的獲利衝擊,二是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裡加入逆週期因數,破除人民幣單邊大幅貶值的預期。

事實上,資本外流壓力驟增的最大表現,就是匯率大幅貶值。因此央行在5月份給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加入了逆週期因數,這意味著當人民幣出現大幅貶值時,央行可以發揮逆週期因數的作用,緩解人民幣跌幅(而不是採取以往消耗外匯儲備干預的做法);另一方面,中美利差擴大從客觀上壓縮了資本流出中國的衝動,給人民幣止跌企穩反彈又創造了更有利的環境。

於是我們看到,當10月美聯儲明確要在12月加息時,美元指數一度出現今年以來最大的一輪漲幅,但人民幣匯率卻在6.6附近呈現雙向波動,導致資本流出壓力驟降,甚至10月份中國哈出現涉外收付和結售匯的雙順差。

這就是中美利差擴大與逆週期因數引入“共振”的功勞。

那麼,一個新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如果逆週期因數是“常態化操作”,中美利差擴大能否持續呢?萬一利差縮小,中國央行是不是要進入加息週期?

海銀的觀點是,未來中美利差很可能趨於下降——首先,隨著美國步入加息縮表週期,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按照17年年底加息一次,18年加息兩至三次的節奏,明年年底10年期美債收益率有望上行至3%左右。其次,當前我國長期國債利率位於頂部區域且明顯超調。在經濟通脹均弱的背景下,我國長期國債利率不具備大幅上行的基礎,未來將逐漸築頂回落。

如此美國國債收益率一升,中國國債收益率一降,兩者利差就會呈現縮小態勢。到時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就面臨一大挑戰——要不要跟進加息,令中美利差依然能保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準。

海銀視角對此認為,這時中國央行是否加息,中美利差收窄僅僅是貨幣政策方向調整的一個因素,更大的影響因素,還是中國經濟能否保持較快的良性復蘇,即GDP能否持續在6.5%以上;通脹率是否會隨著PPI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出現回升;以及去杠杆進程是否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金融市場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承受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壓力等。

坦白說,中國央行何時加息,這或許只有老天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在去杠杆、強監管的雙重作用下,中國央行不大會採取更寬鬆的貨幣政策,未來的貨幣流動性依然會持續偏緊。

這與韓國央行的做法可不一樣。

韓國央行在上週四決定加息後,馬上表態將維持寬鬆政策立場。這個消息公佈後,韓元兌美元反而快速下跌,韓國國債價格走高。

海銀視角覺得,其實韓國央行兩面下注的原因很簡單,既擔心美聯儲鷹派加息縮表導致美元利差優勢擴大,引發韓國資本外流衝擊;又不願讓本國貨幣因加息而大幅走強,影響出口競爭力。

資料顯示,今年以來韓國出口快速增長,9月同比增速更是高達34.9%。帶動了韓國第三季GDP經季調後較前季增長1.4%,創下過去七年以來的最高增速,因此韓國絕不願意看到加息讓出口增速受到拖累。

海銀視角認為,儘管中國央行有跟進加息的必要,但現在並不是加息的時機。

為何這麼說?

有四大因素驅使中國央行依然採取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而不是加息:

1

近期中國經濟固然出現良好復蘇態勢,但有些經濟資料依然不夠強勁,為了鞏固經濟良好復蘇趨勢,市場更需要一個相對中性穩健的貨幣政策環境。

2

近期中國CPI並沒有隨著PPI與大宗商品價格走高而大幅上升,讓央行有更大的空間延續當前貨幣政策,而不是受通脹壓力上升所迫跟進加息。

3

中國當前的去杠杆、去過剩產能、金融強監管等措施,令金融市場面臨較高的資金吃緊壓力,導致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突破4%,國開行國債收益率突破5%,因此央行需要延續相當中性的貨幣政策,避免加息行為導致國債收益率進一步走高,引發資金流向債券獲取高收益,而不是流向實體的狀況出現;此外央行也需要給金融市場適度輸血提供流動性,避免金融市場因資金吃緊出現局部的風險。

4

今年以來,在中國去杠杆、強金融監管的作用下,中美之間的利差從70BP左右上行至160BP左右,接近歷史高點,令中國無需擔心美聯儲加息縮錶帶來的資本外流衝擊。

其實,海銀認為,正是中美利差的持續擴大,讓央行有底氣可以不跟進加息,也無需擔心資本外流,這或許是很多亞洲國家央行做不到的。

如果我們深入分析就會發現,為了應對美國鷹派加息縮表給資本外流帶來的衝擊,中國央行很早已經做好了應對策略——雙管齊下,一是默許中美利差擴大,讓資本沒有外流的獲利衝擊,二是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裡加入逆週期因數,破除人民幣單邊大幅貶值的預期。

事實上,資本外流壓力驟增的最大表現,就是匯率大幅貶值。因此央行在5月份給人民幣中間價形成機制加入了逆週期因數,這意味著當人民幣出現大幅貶值時,央行可以發揮逆週期因數的作用,緩解人民幣跌幅(而不是採取以往消耗外匯儲備干預的做法);另一方面,中美利差擴大從客觀上壓縮了資本流出中國的衝動,給人民幣止跌企穩反彈又創造了更有利的環境。

於是我們看到,當10月美聯儲明確要在12月加息時,美元指數一度出現今年以來最大的一輪漲幅,但人民幣匯率卻在6.6附近呈現雙向波動,導致資本流出壓力驟降,甚至10月份中國哈出現涉外收付和結售匯的雙順差。

這就是中美利差擴大與逆週期因數引入“共振”的功勞。

那麼,一個新問題也就隨之而來,如果逆週期因數是“常態化操作”,中美利差擴大能否持續呢?萬一利差縮小,中國央行是不是要進入加息週期?

海銀的觀點是,未來中美利差很可能趨於下降——首先,隨著美國步入加息縮表週期,貨幣政策回歸正常化,按照17年年底加息一次,18年加息兩至三次的節奏,明年年底10年期美債收益率有望上行至3%左右。其次,當前我國長期國債利率位於頂部區域且明顯超調。在經濟通脹均弱的背景下,我國長期國債利率不具備大幅上行的基礎,未來將逐漸築頂回落。

如此美國國債收益率一升,中國國債收益率一降,兩者利差就會呈現縮小態勢。到時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就面臨一大挑戰——要不要跟進加息,令中美利差依然能保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準。

海銀視角對此認為,這時中國央行是否加息,中美利差收窄僅僅是貨幣政策方向調整的一個因素,更大的影響因素,還是中國經濟能否保持較快的良性復蘇,即GDP能否持續在6.5%以上;通脹率是否會隨著PPI與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而出現回升;以及去杠杆進程是否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金融市場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承受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壓力等。

坦白說,中國央行何時加息,這或許只有老天才知道。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在去杠杆、強監管的雙重作用下,中國央行不大會採取更寬鬆的貨幣政策,未來的貨幣流動性依然會持續偏緊。

這與韓國央行的做法可不一樣。

韓國央行在上週四決定加息後,馬上表態將維持寬鬆政策立場。這個消息公佈後,韓元兌美元反而快速下跌,韓國國債價格走高。

海銀視角覺得,其實韓國央行兩面下注的原因很簡單,既擔心美聯儲鷹派加息縮表導致美元利差優勢擴大,引發韓國資本外流衝擊;又不願讓本國貨幣因加息而大幅走強,影響出口競爭力。

資料顯示,今年以來韓國出口快速增長,9月同比增速更是高達34.9%。帶動了韓國第三季GDP經季調後較前季增長1.4%,創下過去七年以來的最高增速,因此韓國絕不願意看到加息讓出口增速受到拖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