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國家寶藏》首播走紅 總導演于蕾揭秘如何讓文物“活起來”

“兩年來, 不知度過了多少無眠之夜, 唯今夜心情不同。 撲面而來的表白, 讓這一夜, 成為我們與觀眾、我們與歷史、與理想、與自己的的神經狂歡……”3日晚, 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節目播出後, 面對觀眾的點贊和業界的好評, 節目製片人、總導演于蕾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總導演于蕾

《國家寶藏》對文物的選擇標準是什麼?為何邀請明星擔任國寶守護人?如何讓文物“活起來”?今日, 于蕾接受了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採訪, 解密了這檔歷時兩年開發的節目背後的匠心和堅持。

啟動博物館資源 讓更多人看懂文物

資料顯示, 博物館文化已經成了年輕文化的一部分, 30歲以下的參觀人群比重達到了七成左右, 博物館文化的青春化、時尚化成為大勢所趨。 在今年國慶中秋8天假期裡,僅成都博物館在每日限流2萬人的情況下,就接待觀眾約15萬人。

而成都各大博物館在8天大假裡, 也至少接待了遊客110萬人次, 足見博物館文化的吸引力。

作為央視2017年的重磅項目, 《國家寶藏》歷時兩年研究開發, 集結了國內9大頂級博物館, 包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河南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 9家博物館從館藏裡挑選出3件鎮館之寶, 參與節目製作, 27件文物, 件件都是“國之重器”。

開播第一期, 介紹的是故宮博物院的3件重器:《千里江山圖》、各種釉彩大瓷瓶和石鼓。 在首期節目中, 通過節目的講述, 觀眾們才第一次知道, 上等的阿膠、綠松石、孔雀石、千年的貝母化石, 極盡奢侈的顏料選擇, 加上五遍疊加畫稿, 才有了層次分明、璀璨奪目的宋代中國“航拍圖”——《千里江山圖》。

節目一開播就在網路引起了熱議, “感動”成為不少觀眾的第一印象。 有網友認為, 這個節目簡直太棒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 需要繼承, 更需要傳播, 讓更多孩子們, 更多中國人知道曾經燦爛, 至今依舊輝煌的華夏文明!網友“豔”則表示,

節目真正做到了通俗易懂, 以前每次去博物館只能看, 但是根本就不懂, “我想這樣講述古往今來, 講述國寶前世今生的故事, 才能讓我們領略國寶的魅力”。

“大家都特別開心。 我覺得可能做‘春晚’的時候, 也沒有感覺到這麼大的一種價值實現的感覺。 ”今日, 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採訪時, 節目製片人、總導演于蕾依然興奮不已。 于蕾說, 最近常有人問她, 為什麼選擇這樣一個如此沉悶的題材?把這樣的主題講得有趣, 是不是很難?“其實在我心裡, 博物館和博物館裡的文物從來不是沉悶的, 如果人們覺得它無趣, 那一定是我們做得不夠, 沒有一個與之匹配的表達。 ”在於蕾看來, 製作《國家寶藏》的初衷就是希望啟動博物館的資源,

讓更多人走進, 能夠讓大家看見我們民族最可寶貴、最燦爛、最偉大的東西。 “從觀眾的反應來說, 我們傳達得很成功, 所以很有滿足感。 ”

明星和文博人員 講述文物前世今生

作為曾參與《非常6+1》、《回聲嘹亮》、《開門大吉》等央視王牌節目, 四屆春晚總撰稿的老央視人於蕾認為, 這檔節目最大的亮點應該就是創新, 讓不會說話的文化“活起來”。 在節目中, 明星擔任“國寶守護人”講述國寶的前世, 而考古學者、文博人員、講解員作為“今生人物”講述國寶的當下, 用小品講故事的形式串聯, 穿越古今, 串起了國寶的前世今生。

於是, 我們看到了李晨扮演的宋徽宗和《千里江山圖》作者王希孟的對話。 《千里江山圖》不僅代表著中國“青綠山水畫”發展的歷程, 也是北宋以來水墨山水畫集大成者。其作者王希孟受教于宋徽宗的親自提拔,在十八歲的年紀便畫出了這幅中國畫歷史上有名的“宋朝版航拍中國”。

梁家輝扮演的司馬光是石鼓的“國寶守護人”,和他一起登場的梁金生,來自“故宮世家”。自其高祖父始,梁金生家連續五代人都在故宮供職。而自1979年至今,梁金生也已在故宮工作了38個年頭,此次他與梁家輝一起講述他們與石鼓的今生故事。石鼓對於中華文明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它是上承金文下接篆書的過渡標誌。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跡。

27件“國之重器”文物,27位明星“國寶守護人”,除了李晨、王凱、梁家輝,接下來還有郭濤、馬蘇等明星登場。在於蕾看來,對於對國寶幾乎零認知的大部分普通觀眾來說,明星擔綱國寶守護人是一開始觸發他們前來觀看節目的理由。“但是我相信最終吸引並傳達給觀眾的,一定是我們國寶背後的故事,節目中間流露出的動人情懷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27件國寶、27組國寶守護人,於蕾介紹,對於明星國寶守護人的選擇,其實是和他們所守護的國寶氣質非常相合的。“比如梁家輝先生,他帶來的今生人物也姓梁,然後是一個一家五代的故事。每個明星在節目裡都會講,他們守護這件國寶的感受,為什麼會有這種魂魄相依的關係?我覺得,關於每個明星為什麼和這件國寶搭在一起,大家會在節目裡找到答案。我們力求讓這件文物和它的守護嘉賓有一種血脈相依、劍人合一、水乳交融的狀態。”

在“今生人物”的選擇上,雖然他們並不是明星,卻都跟這個文物發生著一衣帶水的關係。“比如石鼓,像梁金生先生一家五代世世代代守護著國。所有的今生人物都是想告訴大家。到今天為止,還有各種人,在用他們的人生,他們的努力,他們的生命,甚至一家幾代在守護著這些東西。那麼所有他們的努力,都是為了換一個把這些東西擺進博物館讓你開眼的機會。”

文物選擇:傳遞情懷和價值觀

《國家寶藏》的節目形式經過了兩年的研發,其中有相當長的時間就是擬定博物館和文物。“數量上來說,一開始就定的是9家博物館,當時想過很多概念,比如禹鑄九鼎,定鼎天下。當時的中華就是由這個九鼎來形成的。當時覺得可以在我們大中華的東南西北中,找九家博物館一起來完成這件事情,用博物館來繪就我們的中華版圖。”

除了故宮博物院是一開始就定下的,其餘8家博物館則沒有太多概念。不過,於蕾在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聊過後才得知,我們國家有八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最終才鎖定了剩下的八家博物館,“這八家博物館確實也代表了我國博物館行業發展第一梯隊的水準。當然未來還會拓展更寬的領域。”

文物的選擇同樣花費了大量氣力。篩選文物的過程,首先是由各大博物館提供給節目組一個備選,然後節目組再研究,是否適合,不行再換。於蕾介紹,並不是說一定要一級文物,不一定是用材珍貴、工藝考究的文物,“我們想要挑選的是那些背後充滿了人文精神和情懷的東西。每一個文物能夠被挑選出來,都是因為它有著盪氣迴腸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能夠讓所有觀眾覺得它一直到今天還對我們的民族發生著影響。告訴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為什麼有這樣的民族性格?”

於蕾舉例稱,拍攝的文物裡,既有明星文物如《千里江山圖》,但也有此前並不為很多人所熟悉的石鼓。“我們組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石鼓,但故宮專家第一反應就跟我們說,石鼓應該沒有問題。我們當時都很驚詫。”石鼓是什麼?背後有什麼故事?為什麼叫中華第一古物?為什麼歷史上從宋徽宗到蘇軾,再到乾隆,這麼多名人都跟它發生著各種各樣傳奇的關係?於蕾說,自己想做的是一個文化普及的事情,所以在挑選文物時會找一些有代表性的,但也會找一些大家可能不那麼熟悉,但實際它背後所代表的氣象、情懷和價值觀都應該傳達給觀眾的東西。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邱峻峰

節目組供圖

編輯 楊渝彤

也是北宋以來水墨山水畫集大成者。其作者王希孟受教于宋徽宗的親自提拔,在十八歲的年紀便畫出了這幅中國畫歷史上有名的“宋朝版航拍中國”。

梁家輝扮演的司馬光是石鼓的“國寶守護人”,和他一起登場的梁金生,來自“故宮世家”。自其高祖父始,梁金生家連續五代人都在故宮供職。而自1979年至今,梁金生也已在故宮工作了38個年頭,此次他與梁家輝一起講述他們與石鼓的今生故事。石鼓對於中華文明有著重要的影響意義,它是上承金文下接篆書的過渡標誌。石鼓文記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的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創下中國文物史上的奇跡。

27件“國之重器”文物,27位明星“國寶守護人”,除了李晨、王凱、梁家輝,接下來還有郭濤、馬蘇等明星登場。在於蕾看來,對於對國寶幾乎零認知的大部分普通觀眾來說,明星擔綱國寶守護人是一開始觸發他們前來觀看節目的理由。“但是我相信最終吸引並傳達給觀眾的,一定是我們國寶背後的故事,節目中間流露出的動人情懷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

27件國寶、27組國寶守護人,於蕾介紹,對於明星國寶守護人的選擇,其實是和他們所守護的國寶氣質非常相合的。“比如梁家輝先生,他帶來的今生人物也姓梁,然後是一個一家五代的故事。每個明星在節目裡都會講,他們守護這件國寶的感受,為什麼會有這種魂魄相依的關係?我覺得,關於每個明星為什麼和這件國寶搭在一起,大家會在節目裡找到答案。我們力求讓這件文物和它的守護嘉賓有一種血脈相依、劍人合一、水乳交融的狀態。”

在“今生人物”的選擇上,雖然他們並不是明星,卻都跟這個文物發生著一衣帶水的關係。“比如石鼓,像梁金生先生一家五代世世代代守護著國。所有的今生人物都是想告訴大家。到今天為止,還有各種人,在用他們的人生,他們的努力,他們的生命,甚至一家幾代在守護著這些東西。那麼所有他們的努力,都是為了換一個把這些東西擺進博物館讓你開眼的機會。”

文物選擇:傳遞情懷和價值觀

《國家寶藏》的節目形式經過了兩年的研發,其中有相當長的時間就是擬定博物館和文物。“數量上來說,一開始就定的是9家博物館,當時想過很多概念,比如禹鑄九鼎,定鼎天下。當時的中華就是由這個九鼎來形成的。當時覺得可以在我們大中華的東南西北中,找九家博物館一起來完成這件事情,用博物館來繪就我們的中華版圖。”

除了故宮博物院是一開始就定下的,其餘8家博物館則沒有太多概念。不過,於蕾在和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聊過後才得知,我們國家有八大國家級重點博物館,最終才鎖定了剩下的八家博物館,“這八家博物館確實也代表了我國博物館行業發展第一梯隊的水準。當然未來還會拓展更寬的領域。”

文物的選擇同樣花費了大量氣力。篩選文物的過程,首先是由各大博物館提供給節目組一個備選,然後節目組再研究,是否適合,不行再換。於蕾介紹,並不是說一定要一級文物,不一定是用材珍貴、工藝考究的文物,“我們想要挑選的是那些背後充滿了人文精神和情懷的東西。每一個文物能夠被挑選出來,都是因為它有著盪氣迴腸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能夠讓所有觀眾覺得它一直到今天還對我們的民族發生著影響。告訴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為什麼有這樣的民族性格?”

於蕾舉例稱,拍攝的文物裡,既有明星文物如《千里江山圖》,但也有此前並不為很多人所熟悉的石鼓。“我們組裡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石鼓,但故宮專家第一反應就跟我們說,石鼓應該沒有問題。我們當時都很驚詫。”石鼓是什麼?背後有什麼故事?為什麼叫中華第一古物?為什麼歷史上從宋徽宗到蘇軾,再到乾隆,這麼多名人都跟它發生著各種各樣傳奇的關係?於蕾說,自己想做的是一個文化普及的事情,所以在挑選文物時會找一些有代表性的,但也會找一些大家可能不那麼熟悉,但實際它背後所代表的氣象、情懷和價值觀都應該傳達給觀眾的東西。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邱峻峰

節目組供圖

編輯 楊渝彤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