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白茶從哪裡來

白茶, 屬輕微發酵茶, 是我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 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 滿披白毫, 如銀似雪而得名。 白茶, 目前產區主要在福建省(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建陽、福鼎、政和、松溪等縣。 境內丘陵起伏, 常年氣候溫和, 雨量充沛(如以福鼎為例, 年均氣溫在18.5℃, 年降水量在1661毫米左右).山地以紅、黃壤為主, 主要種植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及水仙等優良茶樹品種。

白茶的製作工藝, 一般分為萎凋和乾燥兩道工序, 而其關鍵是在於萎凋。 萎凋分為室內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兩種。 要根據氣候靈活掌握, 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悶熱的晴朗天氣,

採取室內萎凋或複式萎凋為佳。 其精製工藝是在剔除梗、片、蠟葉、紅張、暗張之後, 以文火進行烘焙至足幹, 只宜以火香襯托茶香, 待水分含量為4~5%時, 趁熱裝箱。 白茶制法的特點是既不破壞酶的活性, 又不促進氧化作用, 且保持毫香顯現, 湯味鮮爽。

白茶主要品種有白牡丹、白毫銀針。 白牡丹何以冠此高雅之芳名?白牡丹因其綠葉夾銀白色毫心, 形似花朵, 沖泡後綠葉托著嫩芽, 宛如蓓蕾初放, 故得美名。 白牡丹是采自大白茶樹或水仙種的短小芽葉新梢的一芽一二葉製成的, 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 而采自大白茶樹的肥芽製成的白茶稱為白毫銀針, 因其色白如銀, 外形似針而得名, 是白茶中最名貴的品種。

其香氣清新, 湯色淡黃, 滋味鮮爽, 是白茶中的極品。 而采自菜茶(福建茶區對一般灌木茶樹之別稱)品種的短小芽片和大白茶片葉製成的白茶, 稱為貢茶和眉茶。 貢茶的品質優於眉茶。

白茶, 素為茶中珍品, 歷史悠久, 其清雅芳名的出現, 迄今已有八百八十餘年了。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成書於1107~1110大觀年間, 書以年號名)中, 有一節專論白茶曰:白茶, 自為一種, 與常茶不同。 其條敷闡, 其葉瑩薄, 林崖之間, 偶然生出, 雖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 不過四五家;生者, 不過一二株;所造止於二三胯(?)而已。 芽英不多, 尤難蒸焙, 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 須製造精微, 運度得宜, 則表裡昭徹如玉之在璞, 它無與倫也。 淺焙亦有之, 但品不及。

宋代的皇家茶園,

設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甌縣境).《大觀茶論》裡說的白茶, 是早期產于北苑禦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其製作方法, 仍然是經過蒸、壓而成團茶, 同現今的白茶制法並不相同。 而白茶的生產, 是于清嘉慶初年(1769)采芽茶製成銀針。 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製成白毫銀針。

關於白茶的歷史究竟起於何時?茶學界有些不同的觀點。 有人認為白茶起於北宋, 其主要依據是白茶最早出現在《大觀茶論》、《東溪試茶錄》(文中說建安七種茶樹品種中名列第一的是白葉茶)中;也有認為是始於明代或清代的,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是從茶葉製作方法上來加以區別茶類的, 因白茶的生產過程只經過萎凋與乾燥兩道工序。 也有的學者認為,

中國茶葉生產歷史上最早的茶葉不是綠茶而是白茶。 其理由是:中國先民最初發現茶葉的藥用價值後, 為了保存起來備用, 必須把鮮嫩的茶芽葉曬乾或焙乾, 這就是中國茶葉史上白茶的誕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