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這部韓國懸疑片腦洞大開,刷新了母愛的極限

每一個荒誕離奇的事件背後都有一個非常簡單的真相。 電影、小說、戲劇無非是把生活中簡單的是非善惡放大一百倍, 包裝成各種花式的樣子呈現給世人——《犧牲復活者》就是這樣一部形式複雜的簡單電影。

金海淑和金來沅算是韓國影視圈的“金牌母子搭檔”, 倆人曾三度演母子關係。 在《犧牲復活者》中, 母子的關係則顯得更虐。

徐正鴻(金來沅飾》的母親崔明淑(金海淑飾)死於七年前的一樁飛車搶劫案, 母親被殺前僅和徐正鴻隔著一條馬路, 這場意外成為徐正鴻的心結, 使得他對所有罪犯都十分痛恨。 七年後, 徐正鴻已升任檢察官, 有一天, 死去七年的母親崔明淑突然回到家, 正當家人和鄰居都欣喜若狂時, 死而復生的崔明淑突然舉刀刺向兒子徐正鴻......好在現場人多, 徐正鴻躲過一劫。

這一刺, 讓七年前母親被殺的案件再次掀起波瀾。

原來, 全世界範圍內都出現了“受害人復活”的現象, 他們有一個專用名詞“RV犧牲復活者”。 這些復活的受害者, 有一個共性:向犯罪嫌疑人復仇。 當他們完成復仇之後, 身體自動消解。 但是, 和其它的復活者不同, 崔明淑雖然對兒子進行了攻擊, 卻沒有消失。 警方第一時間發現了崔明淑的行為,

並開始懷疑徐正鴻是不是與兇手有關聯。

警方悄悄派出調查員, 追查徐正鴻的過往。 而母親的復活, 也讓徐正鴻對多年前那起搶劫案產生懷疑。 自此, 劇情分為兩條線, 一方面徐正鴻開始追找當年的犯罪嫌疑人;另一方面,

警方也進入徐正鴻妹妹家, 開始調查他的過往。

調查員發現徐正鴻有個神經質的妹妹, 對於徐的過往諱莫如深。 而徐正鴻在尋找犯罪嫌疑人時, 卻看見一個似曾相識的小女孩。 而這一切, 在犯罪嫌疑人抓獲之後顯得更加撲朔迷離。 調查員發現在徐正鴻母親被害前, 他家附近還發生過兩次死人事件, 這兩起事件與徐正鴻母子有說不清的關聯。

為了不引起更多事端, 安全部門把犯罪嫌疑人帶到崔明淑面前, 看著崔明淑扭斷了壞蛋脖子。 但是, 復仇完畢的崔明淑並沒有消失, 她掙脫警方控制, 逃進雨中.....

原來, 這一切的起因都源於七年前的一次意外。 那時候徐正鴻剛剛考上檢察官, 與同學慶祝時喝多了酒, 誤撞死了一個小女孩。 母親含辛茹苦把他培養成才, 怎麼能忍心看著兒子的前途毀於一旦呢?她把車子開到現場, 卻在慌亂中又撞死了小女孩的父親。

最終, 徐正鴻選擇了勇敢面對過往, 復活的母親消失在雨中。

據說,《犧牲復活者》在臺灣上映前引起轟動。我想這部片子在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圈子裡都會有觸動。剝開懸疑的層層外殼,故事的內核也不過是一個底層母親望子成龍,含辛茹苦的愛子歷程。母親給兒子全部的愛、替他頂罪,甚至為此賠上性命。但兒子卻在母親毫無保留的愛護下,產生逃離和逆反。即使在母親意外辭世之後,兒子徐正鴻也一直回避過往的記憶。

片子裡有一個小細節,女調查員在徐正鴻妹妹詢問男主角為什麼不喝酒。其實男主角在成為檢察官之前會喝酒。出事後,一直心中愧疚,就徹底戒了酒。這其實意味著他不但記得當夜發生的事情,也知道母親為自己“頂罪”的事情。

故事的結局以兒子自首懺悔結束。為了拔高電影的意義,結尾甚至用了“復仇者會原諒嫌疑人”之類的說法。 但我仍然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東野圭吾的小說《虛無的十字架》也用了類似表達方法,兩位男女主角多少年來一直受到良心的譴責。當他們有一天想去自首,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遺留的犯罪證據。這是一種隱喻,說明作者不想懲罰那些真心悔過的人。

《復活犧牲者》男主角很多年都沒有懺悔,卻在最後一刻才打算“以命償命”,這種懺悔顯然沒有太強的說服力。但這還不算最嚴重的缺點。《復活犧牲者》最大的缺點是太注重懸疑手法,對母子之間的愛與逆反,自責與悔恨,表達的太少。

這讓我想起另一部失敗的日本影片——《我要復仇》,那部片子講的受害者家屬可以在限定時間內向罪犯復仇,手段不限。但電影劇情狗血,失去了以血還血的古老意義。《犧牲復活者》以驚悚懸疑片為噱頭,假如這部片子能把主題局限在倫理層面,比如兒子嫌棄母親(假設),母親會不會復活之後原諒兒子?如此一來,電影的倫理價值意義增加不少。

但這部電影的缺點在於把故事講得過於技巧化,片子的表達形式高過了思想主題。電影安全局的人物,美國專家看似為片子增加可信度,但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出現,不斷消弱片子的倫理價值。儘管如此,此片仍然值得一看。

據說,《犧牲復活者》在臺灣上映前引起轟動。我想這部片子在受到儒家文化影響的圈子裡都會有觸動。剝開懸疑的層層外殼,故事的內核也不過是一個底層母親望子成龍,含辛茹苦的愛子歷程。母親給兒子全部的愛、替他頂罪,甚至為此賠上性命。但兒子卻在母親毫無保留的愛護下,產生逃離和逆反。即使在母親意外辭世之後,兒子徐正鴻也一直回避過往的記憶。

片子裡有一個小細節,女調查員在徐正鴻妹妹詢問男主角為什麼不喝酒。其實男主角在成為檢察官之前會喝酒。出事後,一直心中愧疚,就徹底戒了酒。這其實意味著他不但記得當夜發生的事情,也知道母親為自己“頂罪”的事情。

故事的結局以兒子自首懺悔結束。為了拔高電影的意義,結尾甚至用了“復仇者會原諒嫌疑人”之類的說法。 但我仍然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東野圭吾的小說《虛無的十字架》也用了類似表達方法,兩位男女主角多少年來一直受到良心的譴責。當他們有一天想去自首,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遺留的犯罪證據。這是一種隱喻,說明作者不想懲罰那些真心悔過的人。

《復活犧牲者》男主角很多年都沒有懺悔,卻在最後一刻才打算“以命償命”,這種懺悔顯然沒有太強的說服力。但這還不算最嚴重的缺點。《復活犧牲者》最大的缺點是太注重懸疑手法,對母子之間的愛與逆反,自責與悔恨,表達的太少。

這讓我想起另一部失敗的日本影片——《我要復仇》,那部片子講的受害者家屬可以在限定時間內向罪犯復仇,手段不限。但電影劇情狗血,失去了以血還血的古老意義。《犧牲復活者》以驚悚懸疑片為噱頭,假如這部片子能把主題局限在倫理層面,比如兒子嫌棄母親(假設),母親會不會復活之後原諒兒子?如此一來,電影的倫理價值意義增加不少。

但這部電影的缺點在於把故事講得過於技巧化,片子的表達形式高過了思想主題。電影安全局的人物,美國專家看似為片子增加可信度,但也正是因為他們的出現,不斷消弱片子的倫理價值。儘管如此,此片仍然值得一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