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外匯博士Sharkeater:關於格林斯潘講話和美國債務的分析

這個老兄, 現在的影響力, 幾乎沒有了。

也正是這個老兄, 在任職期間, 於一次國會聽證時說過, 美國政府現在所欠的債務, 實際上是不用償還兌現的(借新債,

償還舊債支付利息。 債務以美元形式, 美聯儲印)。

(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如有興趣, 找找歷史資料, 看看他的原話)

減稅 —— > 美國經濟現況中出現嚴重通脹,

不知道哪裡來的邏輯。

美國經濟現況,

處於勞動生產率週期性迴圈的加速下行階段;

金融危機後, 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 將社會債務從企業, 個人中轉移到政府 (金融危機前, 個人債務量是政府債務總量的三倍, 這兩天剛出來的報導是:現在政府債務總量開始超出個人債務總量);

—— 前者嚴重降低了競爭力, 阻滯經濟增長速度, 後者的負面影響則是大大限制了政府應對潛在經濟/金融危機的能力(正面影響, 有利於釋放經濟中最具活力一部分的活力成分。

如經濟發展方向對, 則利大於弊;不對, 就話多了)。

過於發達的金融行業, 大量吸收社會富餘資金與資本, 但在現有的通脹理論中, 對通脹的貢獻極低。

原來的經濟體系進入成熟階段, 暫時還沒有出現能夠帶動經濟加快成長新的產業。

原來領先的電腦, 半導體高新科技產業, 在向人工智慧這個潛在發展方向發展, 量子電腦正在開發(目前稍稍領先於中國, 大幅領先全世界其它地區。 但距離商業開發應用還很遠很遠, 大概還差於半導體電晶體60年代的發展程度);

原來領先的基因/生物/製藥缺乏突破方向;

領先的高端裝備製造缺乏市場(先進的航空發動機, 核能發動機限制在軍用, 而不能向具有最大需求的市場, 比如:中國,

輸出);

領先的金融業, 由於金融危機的陰影, 也只能謹慎發展。

唯一亮點, 能源業(葉岩氣/油的開發及其領先的技術), 受到世界環保潮流以及其前政府環保政策的影響, 被限制在國內進行大規模開發。

對照現政府的施政方向, 似乎在具體的領域中, 都有很強的針對性。

中國在經濟轉型升級, 發展新興戰略產業過程中, 政府集中提供了大量的開發資金(最近, 最突出的例子, 就是半導體行業在晶片, 記憶體, 以及發光成像裝置的大規模研發與產業化)。

美國體制不同, 主要靠企業自身資金與社會富餘資本分散開發。

減稅方案中最大的亮點, 就是將企業稅大幅下降, 以促進實體經濟中企業新技術的開發進度。

減稅方案中,

最大部分是個人稅的稍減, 以增加政府的債務, 來維持經濟中的消費增長份額(對此, 對富人減稅就很難說得通了)。

這個老兄談通脹, 不談貨幣政策, 其說辭不敢恭維。 酒後飯餘間說笑而已。

債務過重, 確實是個大問題。 不過,

歐洲債務, 相當部分, 原來不是本幣債務, 也就是所謂的外債。

美國政府的債務, 都是本幣債務。

債務高了, 影響信用。 但美國政府債務, 作為一個投資標的, 現階段是供不應求。

即使是外人討論, 這不是美國經濟中, 最突出的問題。

減稅方案中, 美國企業海外利潤(企業海外積累資金, 大約在2.6萬億上下), 回流時一次性交稅10%。

這個稅率非常優惠, 對企業的吸引力很大。 傾向于促使這些美元部分或者大部分回流。

美聯儲貨幣政策,

處於收緊加息週期 —— 美元匯率下跌, 不是大概率事件。

現在美元匯率比較弱(比較一兩年前的匯率), 正是海外美元回流的好時期。

將投資當地國的貨幣轉化為美元, 在美元匯率低的時候, 可以多兌換些美元(利潤看上去更高, 手上的資金更多, 企業股票也漲, 多好的事)。

日本不是每年都在幹這事?

問題是, 這些錢回來幹什麼?沒有好的實體經濟投資標的, 那就又是用來做金融投機, 比如:回購股票送到股市, 推升企業股價, 股東滿意, CEO紅利增加, 但社會貧富差距加大。

經濟上, 在美國現有制度下, 減稅有很多理由,

但對日益突出的現有社會問題的解決, 助益不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