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一個人,是如何秘密生長的?

“一周書單”又跟大家見面啦!

本期的推薦書目中, 《我在秘密生長》值得特別一提。 它是哥倫比亞畫家艾瑪·雷耶斯的自傳性作品, 在大量的信件中, 雷耶斯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往事, 包括她如何被遺棄街頭、在修道院污穢不堪的屋子裡哭鬧, 以及雷波勇將軍和哥倫比亞頹敗的社會景象。 生活看不到同情、光明與出口, 一切都像一場噩夢......

此外, 本周書單從新知、詩歌、藝術、歷史等類別選擇了7本好書為大家推薦。 來看看書評君都選了哪些新書, 或許值得你關注和借鑒。

本期主持|新京報記者 宮照華

藝術

《論藝術的本質》

作者:康拉德·費德勒

譯者:豐衛平

版本:譯林出版社 2017年10月

藝術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現代藝術中似乎很難得到解答。 從19世紀開始興起的現代藝術, 不斷發掘超越人類理解極限的表現形式, 這給藝術觀眾與研究者都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如德國學者貝爾廷所言, 從19世紀開始, 自瓦薩里以來形成的藝術系統便在逐步走向瓦解。

而同時代的藝術理論家康拉德·費德勒正是傳統藝術史的瓦解者。 他率先對以趣味和審美判斷為核心的藝術研究展開反思, 並最終延伸為藝術研究現代範式的開端。

在藝術的本質上, 他將審美趣味、藝術創作與傳統理論研究分割開來, 認為藝術趣味只需要為藝術本身服務即可。 在這本論文集中, 費德勒作為一個感性思考者重新定義了藝術的本質, 將不可言說的特性帶入了美學思考:理解一個藝術家的個性遠比理解思想家和研究者要困難得多, 因為後兩者所說的是每個人都說的語言, 而前者恰好是通過使用另一種語言而與眾不同。

詩歌

《明亮的伏擊》

作者:奧黛麗·沃德曼

譯者:遠洋

版本: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7年10月

奧黛麗·沃德曼是美國詩壇上一位被忽略的詩人。 她1911年出生於美國西雅圖, 自稱是詩人雪萊的後代, 雖然後來根據考證, 確定沃德曼的家庭和雪萊沒有任何親緣關係, 但奧黛麗·沃德曼的體內的確流淌著同樣細膩的詩歌血液。

《明亮的伏擊》是奧黛麗·沃德曼在1934年寫下的詩集, 裡面只有45首詩, 卻在第二年成功獲得普利策詩歌獎, 並以23歲的年齡成為迄今為止最年輕的該詩歌獎得主。 這本詩集體現了沃德曼極為敏銳的觀察力,

自然萬物、宗教、日常生活、情感……塵埃般的題材在她的詩句中取得了放大鏡般的效果, 而在這明晰的觀察與典雅的韻律下, 隱藏著沃德曼極具現代性的靈魂思考。

歷史

《走私如何威脅政府》

作者:邁克爾·卡瓦斯

譯者:江晟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11月

誰能想到,一個走私犯竟能導致法蘭西的政權崩潰?美國歷史學家邁克爾·卡瓦斯用敏銳的思想將這兩件事情聯繫到了一起。法國大革命前夕,一個名叫路易·馬德林的走私犯建造了一個類似黑手黨社會的地下世界。

為了應對日益龐大、甚至有全球化傾向的黑市貿易,法國在18世紀中期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包括佈置騎警和特種軍隊,強化包稅公司的治安權利以及組成特別法庭。這些最早為了應對路易·馬德林的措施,最後卻取得了司法改良、經濟重構的意外效果,並使人們的生活捲入了革命前夕的公共領域。

哲學

《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

作者:馬丁·海德格爾

譯者:趙衛國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7年10月

作為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1929至1930年的講稿集,這本30余萬字的著作風格有些非海德格爾。他在這本書裡探討的不再是深邃的哲學概念,而是回到了哲學思考的起點,從形而上學的基本理念出發,討論世界、有限性、孤獨性三個問題。

在《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中,海德格爾用自己的話語講述哲學,進行了一次擺脫學院風格的嘗試,書中思索的三個問題解釋起來也非常平易近人,先分析哲學的起源以及對哲學思考“無聊”的辯解,然後回到自己熟悉的軌道上,從物與大地的聯繫入手,追問什麼是世界。

新知

《現實不似你所見》

作者:卡洛·羅韋利

譯者:楊光

版本: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年11月

去年,卡洛·羅韋利帶來了入門級的《七堂極簡物理課》,今年,他的新書《現實不似你所見》為讀者介紹了現代物理學中極為深奧的量子學理論。現代量子理論的發展完全改變了人類對“現實”的認知,我們不再生活在完整的實體空間中,而是生活在波、線、能量、誇克、光子、電子等紛雜的交錯中,我們甚至可能同時存在於兩個地方。量子理論的發展建立在一代代物理學家的相互辯論與推翻中,從最早的亞里斯多德、德謨克利特,到後來的牛頓、法拉第、麥克斯韋、希格斯、愛因斯坦,甚至連但丁都曾影響這個工程。在《神曲》中,但丁寫道,“(光和愛)形成一個圈子包圍著它,正如它包圍著其他的諸重天一般”,無意間,但丁描繪了一個現代概念中的三維球面。

身為圈量子理論創始人的羅韋利並沒有直接擺出高深的物理理論,而是把這個過程形容為一場奇妙的旅行,隨著科學認知的前行,我們眼前的現實世界也變得越來越奇妙。

新知

《半個地球》

作者:愛德華·威爾遜

譯者:魏薇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11月

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半個地球”聽起來含有一種隱約的悲觀。就人類的開拓足跡而言,從最初的平原到島嶼、海洋,再到極限氣候的兩極地帶,人類的控制版圖不斷擴大,儘管世界上還有許多待開發地區,但空間已經所剩無幾。在這種時候,繼續肆無忌憚地開拓便意味著退化與毀滅。“半個地球”是愛德華·威爾遜提出的自然警報。人類在無節制開採資源、擴展空間的同時,也在對地球進行毀滅性打擊。在愈發惡劣的環境下,以往需要靠隕石撞擊才能引發的五次物種大滅絕,正在飛速地向第六次靠攏,越來越多的物種從人類身邊消失,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人類自己也在逐漸走向滅絕的邊緣。

威爾遜認為,那些不重視自然保護與物種滅絕的人都是在玩火自焚。因為用來生產葉岩氣的水資源是有限的,可儲存過剩碳的大氣空間也是有限的,各類生物的消失會對大自然及人類生存條件帶來極為負面且不可逆轉的影響。被稱為“社會生物學之父”的威爾遜將這個時代定義為“人類世”——正在創造與毀滅環境的奇特世代。只有把半個地球交還給大自然,我們才能拯救物種的諸多形式,同時也拯救人類自己,在這個時刻,“我們需要對自身和其他生命進行更加深層的瞭解”,並且“儘快脫離教條式的宗教信仰和百無一用的哲學思想的泥潭”。

傳記

《我在秘密生長》

作者:艾瑪·雷耶斯

譯者:徐穎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我在秘密生長》是哥倫比亞畫家艾瑪·雷耶斯的自傳性作品。它最初的原型是寫給另一位哥倫比亞學者赫曼·阿西涅加斯的信件,在大量的信件中,雷耶斯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往事,包括她如何被遺棄街頭、在修道院污穢不堪的屋子裡哭鬧,以及雷波勇將軍和哥倫比亞頹敗的社會景象。

這本書放棄了戲劇化和情節,只是用鬆散的信件將壓抑的氛圍連貫在一起,一直講述到作者從修道院逃走為止。在雷耶斯質樸的筆觸下,孤立的信與信之間呈現出一條看不見的鎖鏈,它囚禁著作者的童年,在那座陰沉的修道院裡吃著冰冷的事物、做著枯燥而無休止的禱告,而且還要隨時做好接受懲罰的準備。看不到同情、光明與出口,一切都像一場噩夢。大概這段經歷已經深深鑄入艾瑪·雷耶斯的潛意識,因此,當這些信件洩露到加西亞·瑪律克斯手裡的時候,儘管後者一再表示支持與讚賞,但雷耶斯卻怒不可遏,拒絕再讓他人侵犯自己的隱私,這使得《我在秘密生長》直到作者死前才獲得出版許可。

微信公眾號ID : ibookreview

版本: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7年11月

誰能想到,一個走私犯竟能導致法蘭西的政權崩潰?美國歷史學家邁克爾·卡瓦斯用敏銳的思想將這兩件事情聯繫到了一起。法國大革命前夕,一個名叫路易·馬德林的走私犯建造了一個類似黑手黨社會的地下世界。

為了應對日益龐大、甚至有全球化傾向的黑市貿易,法國在18世紀中期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包括佈置騎警和特種軍隊,強化包稅公司的治安權利以及組成特別法庭。這些最早為了應對路易·馬德林的措施,最後卻取得了司法改良、經濟重構的意外效果,並使人們的生活捲入了革命前夕的公共領域。

哲學

《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

作者:馬丁·海德格爾

譯者:趙衛國

版本:商務印書館 2017年10月

作為存在主義大師海德格爾1929至1930年的講稿集,這本30余萬字的著作風格有些非海德格爾。他在這本書裡探討的不再是深邃的哲學概念,而是回到了哲學思考的起點,從形而上學的基本理念出發,討論世界、有限性、孤獨性三個問題。

在《形而上學的基本概念》中,海德格爾用自己的話語講述哲學,進行了一次擺脫學院風格的嘗試,書中思索的三個問題解釋起來也非常平易近人,先分析哲學的起源以及對哲學思考“無聊”的辯解,然後回到自己熟悉的軌道上,從物與大地的聯繫入手,追問什麼是世界。

新知

《現實不似你所見》

作者:卡洛·羅韋利

譯者:楊光

版本: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年11月

去年,卡洛·羅韋利帶來了入門級的《七堂極簡物理課》,今年,他的新書《現實不似你所見》為讀者介紹了現代物理學中極為深奧的量子學理論。現代量子理論的發展完全改變了人類對“現實”的認知,我們不再生活在完整的實體空間中,而是生活在波、線、能量、誇克、光子、電子等紛雜的交錯中,我們甚至可能同時存在於兩個地方。量子理論的發展建立在一代代物理學家的相互辯論與推翻中,從最早的亞里斯多德、德謨克利特,到後來的牛頓、法拉第、麥克斯韋、希格斯、愛因斯坦,甚至連但丁都曾影響這個工程。在《神曲》中,但丁寫道,“(光和愛)形成一個圈子包圍著它,正如它包圍著其他的諸重天一般”,無意間,但丁描繪了一個現代概念中的三維球面。

身為圈量子理論創始人的羅韋利並沒有直接擺出高深的物理理論,而是把這個過程形容為一場奇妙的旅行,隨著科學認知的前行,我們眼前的現實世界也變得越來越奇妙。

新知

《半個地球》

作者:愛德華·威爾遜

譯者:魏薇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11月

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半個地球”聽起來含有一種隱約的悲觀。就人類的開拓足跡而言,從最初的平原到島嶼、海洋,再到極限氣候的兩極地帶,人類的控制版圖不斷擴大,儘管世界上還有許多待開發地區,但空間已經所剩無幾。在這種時候,繼續肆無忌憚地開拓便意味著退化與毀滅。“半個地球”是愛德華·威爾遜提出的自然警報。人類在無節制開採資源、擴展空間的同時,也在對地球進行毀滅性打擊。在愈發惡劣的環境下,以往需要靠隕石撞擊才能引發的五次物種大滅絕,正在飛速地向第六次靠攏,越來越多的物種從人類身邊消失,但我們卻沒有意識到,人類自己也在逐漸走向滅絕的邊緣。

威爾遜認為,那些不重視自然保護與物種滅絕的人都是在玩火自焚。因為用來生產葉岩氣的水資源是有限的,可儲存過剩碳的大氣空間也是有限的,各類生物的消失會對大自然及人類生存條件帶來極為負面且不可逆轉的影響。被稱為“社會生物學之父”的威爾遜將這個時代定義為“人類世”——正在創造與毀滅環境的奇特世代。只有把半個地球交還給大自然,我們才能拯救物種的諸多形式,同時也拯救人類自己,在這個時刻,“我們需要對自身和其他生命進行更加深層的瞭解”,並且“儘快脫離教條式的宗教信仰和百無一用的哲學思想的泥潭”。

傳記

《我在秘密生長》

作者:艾瑪·雷耶斯

譯者:徐穎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10月

《我在秘密生長》是哥倫比亞畫家艾瑪·雷耶斯的自傳性作品。它最初的原型是寫給另一位哥倫比亞學者赫曼·阿西涅加斯的信件,在大量的信件中,雷耶斯回憶了自己的童年往事,包括她如何被遺棄街頭、在修道院污穢不堪的屋子裡哭鬧,以及雷波勇將軍和哥倫比亞頹敗的社會景象。

這本書放棄了戲劇化和情節,只是用鬆散的信件將壓抑的氛圍連貫在一起,一直講述到作者從修道院逃走為止。在雷耶斯質樸的筆觸下,孤立的信與信之間呈現出一條看不見的鎖鏈,它囚禁著作者的童年,在那座陰沉的修道院裡吃著冰冷的事物、做著枯燥而無休止的禱告,而且還要隨時做好接受懲罰的準備。看不到同情、光明與出口,一切都像一場噩夢。大概這段經歷已經深深鑄入艾瑪·雷耶斯的潛意識,因此,當這些信件洩露到加西亞·瑪律克斯手裡的時候,儘管後者一再表示支持與讚賞,但雷耶斯卻怒不可遏,拒絕再讓他人侵犯自己的隱私,這使得《我在秘密生長》直到作者死前才獲得出版許可。

微信公眾號ID : ibookreview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