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阮大鋮果為“奸佞”?道不盡的末世是是非非

阮大鋮手跡

阮大鋮是明代著名的詩人與劇作家, 為中國文學不可或缺, 更是安慶文學史上的一座顛峰。 由於清修《明史》的“奸臣”定性,

導致相關研究史料嚴重缺失, 圍繞阮大鋮的是非爭議很難厘清, 連其籍屬、官場及後裔等基本問題皆莫衷一是。

安慶府譙樓

一、身世是非

阮大鋮籍貫爭議, 常被人解讀為“桐城不要, 懷寧不收”, 其實根源於在《明史》。 在同一部正史中, 《明史》給出了兩個前後矛盾的答案。

《明史·列傳第一百九十六·奸臣》載:“(馬士英)與懷甯阮大鋮同中會試。 ”該傳同時又載:“同邑左光鬥為禦史有聲, 大鋮倚為重。 ”

《明史》直接給出的阮大鋮籍貫是懷寧, 間接給出的籍貫又是桐城, 因為阮大鋮與左光鬥“同邑”, 即同縣、同裡, 左光鬥是桐城人, 阮大鋮亦即桐城人。 張楷主修的康熙版《安慶府志》中, 則將阮大鋮列為懷寧人。 當代《辭海》的“阮大鋮”詞條, 稱其為“明末懷寧(今屬安徽)人”。

但在安慶民間, 對官方史志及工具書的結論並不認同。 早在清乾隆後期, 桐城與懷甯兩縣文人間, 即展開了數十年的筆墨官司:桐城文人認為阮大鋮是懷寧人, 懷甯文人認為阮大鋮是桐城人, 並且各有依據。 阮大鋮“懷寧說”的依據是官方史志,

可以佐證的是阮大鋮的經歷:阮大鋮詩文中明確記載自己幼年讀書于三祖寺, 即今安慶三祖寺街附近, 同時還也以懷甯人自居;阮大鋮“桐城說”的依據是科考史料:阮大鋮為桐城秀才, 南直隸舉人, 明代“進士題名錄”載其為“桐城籍”, 國子監中(今存於北京孔廟)中的明代“進士題名碑”載其為“直隸桐城人”。

阮大鋮進士題名碑

導致阮大鋮籍屬爭議的, 是阮大鋮複雜的身世, 而研究者知之甚少。 據《阮氏宗譜》記載:阮大鋮生父阮以巽, “號柱麓, 廩生”, 桐城人;阮大鋮生母昝氏, 懷寧人。 阮以巽的長兄阮以鼎無子, 阮大鋮自幼出繼于伯父阮以鼎為嗣子, 按照舊時的宗法制度, 阮大鋮與生父母並無多大的關聯。

明代瓷片

阮以鼎, 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舉進士, 官河南布政司參政。 阮以鼎進入仕途發達之後, 與叔父阮自華遷居懷寧(今安慶天臺裡)。 《桐城縣誌·選舉》中的明代進士名錄, 便不載阮自華與阮以鼎。 阮大鋮自幼與嗣父母生活, 為官之前的青少年時期, 一直生活在懷寧, 亦即府縣同治的安慶城。 阮以鼎病逝河南參政任上, 明代顧起元《中大夫河南等處承宣佈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僉事盛唐阮公墓誌銘》載:“先是封公(阮自侖)聞公病, 攜大鋮視公署中, 得執手與公訣。 ”阮以鼎病逝前, 阮大鋮與祖父阮自侖長途跋涉前往河南探視, 與嗣父在他鄉作生死袂。 對阮大鋮影響最直接的,也是嗣父阮以鼎。

《安慶晚報》

但阮大鋮與阮以鼎的這種繼嗣關係,在阮以鼎逝後又發生了變化:阮大鋮的生父阮以巽只有一子,家族權衡的結果,是改立阮大錡為阮以鼎嗣子,並載入《阮氏宗譜》,讓阮大鋮重歸生父名下。徐鼒《小腆紀傳》載:阮大鋮“以憂歸居桐城”,即阮大鋮的父親阮以巽去世時,阮大鋮依例“丁憂”,地點是在桐城。繼嗣關係的新變化,阮大鋮也就不存在變籍,仍舊是桐城人。當然,這種表述是基於舊時籍貫制度與宗法制度的。準確地講,阮大鋮的主要生活地是在今安慶城,是桐城籍的懷寧人,或曰今安慶大觀區人。

康熙版《安慶府志·貤封》中,阮大鋮生父阮以巽又被記為懷寧人。這種貌似混亂而矛盾的記載,其實符合明代縉紳階層的生活實際。阮大鋮所屬的山阮氏,為“建安七子”阮瑀、“竹林七賢”阮咸的後裔,自晉末遷入桐城,是現有史料中最早遷入桐城的氏族。山阮氏先祖阮樅江為唐末鎮南大將軍,阮晉卿為宋末解元,至阮大鋮出生前,這個家族出仕明朝為官者即達十四人。累世簪纓,富甲一方,明代的山阮氏已廣布今樅陽、桐城、懷寧、東至等地,田產、莊園並非限於一城一鄉。

(明)仇英人物設色絹本立軸

二、官場是非

阮大鋮最大的非議,是出現在官場。阮大鋮主要生活在明朝的天啟、崇禎朝和南明弘光朝,同時涉身三大事件,也是其一生三個重要的人生拐點。

《明史》與《桃花扇》皆稱阮大鋮為“魏黨”,傳奇《桃花扇》亦被一些學者視為《明史·阮大鋮傳》的母本。其實,阮大鋮是東林黨,並且是東林黨領袖高攀龍的弟子。阮大鋮的人脈交往,主要見於東林黨成員之間,與魏忠賢並無多大的交集。

天啟四年(1624),阮大鋮因父親去世在家丁憂守孝,東林黨骨幹左光鬥致信阮大鋮火速進京,讓其出任吏科都給事中。待阮大鋮進京後,吏部尚書趙南星等東林黨領袖否決了左光鬥的意見。此時東林黨領袖並無惡意,亦非認為阮大鋮品行與能力存在問題。清康熙《懷寧縣誌》稱: 阮大鋮“為人亢爽英多,風儀秀整,掀髯談天下事,如河源滾滾,莫測涯際。”阮大鋮個性過於張揚,另一東林黨成員魏大中則城府深沉,更適合出任吏科都給事中。出於東林黨總體利益的考慮,似讓阮大鋮出任同級別的工科都給事中。但工科權力不顯,魏大中資歷又不如己,阮大鋮咽不下這口氣,便找魏忠賢幫忙謀官。

明彩塑太監像

這時的阮大鋮並不認識魏忠賢,他通過朋友傅繼教找到傅櫆,由傅櫆找到傅應星。傅應星是魏忠賢的外甥與養子,一連串的運作,魏忠賢為阮大鋮爭到了吏科都給事中的位子。這場官場暗鬥,核心不是投靠問題,而是官場司空見慣的買官。攪亂了東林黨的佈局,無疑也得罪了東林黨領袖,阮大鋮如願後便主動辭官,回到了安慶。

天啟末年,魏忠賢與東林黨之間發生惡鬥,與阮大鋮謀官相關聯的左光鬥、魏大中身死。崇禎帝朱由檢上臺,魏忠賢集團遭到清洗。官場爭鬥似告一段落,閒居安慶的阮大鋮決定出山,於是寫了兩封奏疏,其中一封稱《合計七年通內神奸疏》,提出天啟朝七年中朝政的混亂,前四年的罪責在東林黨,後三年的罪責在魏忠賢。

阮大鋮的“合算疏”,其實是一種兩黨之外較客觀的“第三者”立場,從而得到崇禎帝的讚賞,並將阮大鋮晉升從三品的光祿寺正卿。但阮大鋮提出的看似公允的觀點,犯下了官場的大忌:既得罪了魏忠賢勢力,又得罪了東林黨勢力,兩大勢力尤其是後者對阮大鋮群起而攻之。東林黨官員在承辦“欽定逆案”時,將阮大鋮列為魏忠賢餘黨。

韓爌撰欽定逆案

“欽定逆案”計分七等罪名,東林黨將阮大鋮定為第五等——“結交近侍又次等”,罪名為“陰行贊導”,意即雖無證據,但有私下行為,與秦檜的“莫須有”似曾相識。終崇禎一朝,阮大鋮被削職為民十七年。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殺,馬士英擁立流亡中的朱由崧成為南明弘光皇帝。馬士英與阮大鋮既為“同年”,亦為幾十年的密友。崇禎十七年六月,馬士英舉薦阮大鋮入朝,後晉為兵部尚書。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錢謙益等120余南明官員投降,錢謙益由此進入《貳臣傳》。

阮大鋮並未加入投降行列,而是投奔了浙東的方國安。在方國安這裡,遇上了軍中記室方端士。這位懷甯老鄉方端士的家裡,住著另一位桐城老鄉潘映婁的家屬。潘映婁原台州推官,到杭州時恰遇清兵陷城,潘映婁降清出任杭州府同知。經潘映婁引薦,阮大鋮投降了清軍。在南征清軍中,阮大鋮“以軍前內院從政”。阮大鋮表現不俗,清順治帝擬召其進京,但為禮科給事中袁愚功所阻止。

這是阮大鋮一生中最重要的關節——綜合史料分析,阮大鋮患有心血管疾病,如果袁愚功不反對,阮大鋮進京可能避免早死,結局應該與錢謙益等人一樣,被列為“貳臣”。“貳臣”,即在兩個王朝為官的人。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清順治三年(1646),清兵由浙江進軍福建,阮大鋮面部出現浮腫,清軍計畫將其留下,但阮大鋮要求隨軍入閩,因為他將出任福建巡撫。順治三年(1646)八月,阮大鋮隨清軍征閩,似特殊環境下突發腦溢血,猝死于浙江江山縣仙霞嶺上,終年六十歲。

古代文書殘片

三、身後是非

阮大鋮的身前是非,在其身後被不斷放大。眾所周知的《桃花扇》,直接放大的是阮大鋮自身的負面形象。相關文人著述,則汙化、杜撰其後裔,間接放大阮大鋮的是非。

被汙化的,是阮大鋮之女阮麗珍。柴萼《梵天廬叢錄》載:阮大鋮“女名麗珍,字楊龍友(楊文聰)之幼子名作霖者。” 阮麗珍許配的是曹履吉之子曹台望,而不是什麼楊文聰之子。柴萼的記述有什麼意義呢?因為楊文聰是馬士英的甥婿,馬士英同樣是個“奸臣”。

《梵天廬叢錄》中阮麗珍結局更為傳奇:“阮降清,女為某親王所得……後為福晉所嫉,鳩死。”阮大鋮降清時,阮麗珍已是不惑之年。為某親王所得的,實阮大鋮家班中的一個阮姓女伶。讓阮麗珍替換女伶,目的是讓其死於非命。

清代及其後的文人著述中,亦將阮大鋮之子問題複雜化:或稱阮大鋮無子,或稱阮大鋮有子而不相認。著名文人錢澄之,與阮大鋮既為同鄉亦為世戚,但明季亂世中的阮、錢二人,並未志同道合,卻以恩怨終其一生。阮大鋮在弘光朝對東林後裔、複社文人實施報復時,錢澄之逃難途中妻子遇賊身亡,這種刻骨銘心的家庭災難,二人間的仇恨瞬間升至頂點。在錢澄之多篇著述中,皆咒駡阮大鋮絕後無子。

阮大鋮確實無子,《阮氏宗譜》載:阮麗珍三子曹檉(即阮檉),被立為阮大鋮繼孫。《阮氏宗譜》載:阮檉“字延公,康熙戊午北闈舉人,丹徒教諭。” 《阮氏宗譜》載有阮大鋮十二世裔孫,其後及居住地不明,或居江甯(南京),或居桐城,難以考證。

阮麗珍畫像

一些文人著述中言說的阮大鋮之子,指的是特立獨行的阮濬。身世模糊的阮濬,被稱作因痛恨其父阮大鋮諱言身世。據方中履《汗青閣文集·阮季子墓表》等,阮濬一生的經歷,與阮大鋮高度交集,但方中履等皆未明言阮濬的身世。

明末清初桐城書畫家劉鴻儀,與阮濬交往甚多。阮濬嗜酒,好詩書,有才華,終生隱居,閉口不言自己的家世,無論冬夏,只穿一件破衲,故別號“一衲”。因劉鴻儀知其身世,故阮溶臨死時再三囑託鴻儀,其墓碑上只題“此飲者阮子一衲之墓”九字。

諸多文人欲言又止,阮濬會不會是阮大鋮之子?在《阮氏宗譜》的世系表中,阮濬實為阮鵬後裔。阮鵬為阮大鋮曾祖父阮鶚之兄,阮濬實為阮大鋮之侄。文人的文學性表述,其實是阮大鋮官場是非的一種延續,阮濬只是個有思想的明朝遺民。

(明)文征明東林圖手跡

阮大鋮(1587—1646),字集之,號圓海,又號石巢、百子山樵等,桐城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初官行人,曆官吏科都給事中、光祿寺卿,南明弘光朝兵部尚書等。因官場是非而為人諱言的阮大鋮,終以文學名世。

有清代明,大約用了六十年,阮大鋮恰恰生活在這六十年。天崩地裂的時代,阮大鋮的一生複雜而多面,並非臉譜化的“奸臣”二字而能一言以弊之……

阮大鋮感賦帖

對阮大鋮影響最直接的,也是嗣父阮以鼎。

《安慶晚報》

但阮大鋮與阮以鼎的這種繼嗣關係,在阮以鼎逝後又發生了變化:阮大鋮的生父阮以巽只有一子,家族權衡的結果,是改立阮大錡為阮以鼎嗣子,並載入《阮氏宗譜》,讓阮大鋮重歸生父名下。徐鼒《小腆紀傳》載:阮大鋮“以憂歸居桐城”,即阮大鋮的父親阮以巽去世時,阮大鋮依例“丁憂”,地點是在桐城。繼嗣關係的新變化,阮大鋮也就不存在變籍,仍舊是桐城人。當然,這種表述是基於舊時籍貫制度與宗法制度的。準確地講,阮大鋮的主要生活地是在今安慶城,是桐城籍的懷寧人,或曰今安慶大觀區人。

康熙版《安慶府志·貤封》中,阮大鋮生父阮以巽又被記為懷寧人。這種貌似混亂而矛盾的記載,其實符合明代縉紳階層的生活實際。阮大鋮所屬的山阮氏,為“建安七子”阮瑀、“竹林七賢”阮咸的後裔,自晉末遷入桐城,是現有史料中最早遷入桐城的氏族。山阮氏先祖阮樅江為唐末鎮南大將軍,阮晉卿為宋末解元,至阮大鋮出生前,這個家族出仕明朝為官者即達十四人。累世簪纓,富甲一方,明代的山阮氏已廣布今樅陽、桐城、懷寧、東至等地,田產、莊園並非限於一城一鄉。

(明)仇英人物設色絹本立軸

二、官場是非

阮大鋮最大的非議,是出現在官場。阮大鋮主要生活在明朝的天啟、崇禎朝和南明弘光朝,同時涉身三大事件,也是其一生三個重要的人生拐點。

《明史》與《桃花扇》皆稱阮大鋮為“魏黨”,傳奇《桃花扇》亦被一些學者視為《明史·阮大鋮傳》的母本。其實,阮大鋮是東林黨,並且是東林黨領袖高攀龍的弟子。阮大鋮的人脈交往,主要見於東林黨成員之間,與魏忠賢並無多大的交集。

天啟四年(1624),阮大鋮因父親去世在家丁憂守孝,東林黨骨幹左光鬥致信阮大鋮火速進京,讓其出任吏科都給事中。待阮大鋮進京後,吏部尚書趙南星等東林黨領袖否決了左光鬥的意見。此時東林黨領袖並無惡意,亦非認為阮大鋮品行與能力存在問題。清康熙《懷寧縣誌》稱: 阮大鋮“為人亢爽英多,風儀秀整,掀髯談天下事,如河源滾滾,莫測涯際。”阮大鋮個性過於張揚,另一東林黨成員魏大中則城府深沉,更適合出任吏科都給事中。出於東林黨總體利益的考慮,似讓阮大鋮出任同級別的工科都給事中。但工科權力不顯,魏大中資歷又不如己,阮大鋮咽不下這口氣,便找魏忠賢幫忙謀官。

明彩塑太監像

這時的阮大鋮並不認識魏忠賢,他通過朋友傅繼教找到傅櫆,由傅櫆找到傅應星。傅應星是魏忠賢的外甥與養子,一連串的運作,魏忠賢為阮大鋮爭到了吏科都給事中的位子。這場官場暗鬥,核心不是投靠問題,而是官場司空見慣的買官。攪亂了東林黨的佈局,無疑也得罪了東林黨領袖,阮大鋮如願後便主動辭官,回到了安慶。

天啟末年,魏忠賢與東林黨之間發生惡鬥,與阮大鋮謀官相關聯的左光鬥、魏大中身死。崇禎帝朱由檢上臺,魏忠賢集團遭到清洗。官場爭鬥似告一段落,閒居安慶的阮大鋮決定出山,於是寫了兩封奏疏,其中一封稱《合計七年通內神奸疏》,提出天啟朝七年中朝政的混亂,前四年的罪責在東林黨,後三年的罪責在魏忠賢。

阮大鋮的“合算疏”,其實是一種兩黨之外較客觀的“第三者”立場,從而得到崇禎帝的讚賞,並將阮大鋮晉升從三品的光祿寺正卿。但阮大鋮提出的看似公允的觀點,犯下了官場的大忌:既得罪了魏忠賢勢力,又得罪了東林黨勢力,兩大勢力尤其是後者對阮大鋮群起而攻之。東林黨官員在承辦“欽定逆案”時,將阮大鋮列為魏忠賢餘黨。

韓爌撰欽定逆案

“欽定逆案”計分七等罪名,東林黨將阮大鋮定為第五等——“結交近侍又次等”,罪名為“陰行贊導”,意即雖無證據,但有私下行為,與秦檜的“莫須有”似曾相識。終崇禎一朝,阮大鋮被削職為民十七年。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殺,馬士英擁立流亡中的朱由崧成為南明弘光皇帝。馬士英與阮大鋮既為“同年”,亦為幾十年的密友。崇禎十七年六月,馬士英舉薦阮大鋮入朝,後晉為兵部尚書。弘光元年(1645),清兵攻陷南京,錢謙益等120余南明官員投降,錢謙益由此進入《貳臣傳》。

阮大鋮並未加入投降行列,而是投奔了浙東的方國安。在方國安這裡,遇上了軍中記室方端士。這位懷甯老鄉方端士的家裡,住著另一位桐城老鄉潘映婁的家屬。潘映婁原台州推官,到杭州時恰遇清兵陷城,潘映婁降清出任杭州府同知。經潘映婁引薦,阮大鋮投降了清軍。在南征清軍中,阮大鋮“以軍前內院從政”。阮大鋮表現不俗,清順治帝擬召其進京,但為禮科給事中袁愚功所阻止。

這是阮大鋮一生中最重要的關節——綜合史料分析,阮大鋮患有心血管疾病,如果袁愚功不反對,阮大鋮進京可能避免早死,結局應該與錢謙益等人一樣,被列為“貳臣”。“貳臣”,即在兩個王朝為官的人。

但是,歷史沒有“如果”。清順治三年(1646),清兵由浙江進軍福建,阮大鋮面部出現浮腫,清軍計畫將其留下,但阮大鋮要求隨軍入閩,因為他將出任福建巡撫。順治三年(1646)八月,阮大鋮隨清軍征閩,似特殊環境下突發腦溢血,猝死于浙江江山縣仙霞嶺上,終年六十歲。

古代文書殘片

三、身後是非

阮大鋮的身前是非,在其身後被不斷放大。眾所周知的《桃花扇》,直接放大的是阮大鋮自身的負面形象。相關文人著述,則汙化、杜撰其後裔,間接放大阮大鋮的是非。

被汙化的,是阮大鋮之女阮麗珍。柴萼《梵天廬叢錄》載:阮大鋮“女名麗珍,字楊龍友(楊文聰)之幼子名作霖者。” 阮麗珍許配的是曹履吉之子曹台望,而不是什麼楊文聰之子。柴萼的記述有什麼意義呢?因為楊文聰是馬士英的甥婿,馬士英同樣是個“奸臣”。

《梵天廬叢錄》中阮麗珍結局更為傳奇:“阮降清,女為某親王所得……後為福晉所嫉,鳩死。”阮大鋮降清時,阮麗珍已是不惑之年。為某親王所得的,實阮大鋮家班中的一個阮姓女伶。讓阮麗珍替換女伶,目的是讓其死於非命。

清代及其後的文人著述中,亦將阮大鋮之子問題複雜化:或稱阮大鋮無子,或稱阮大鋮有子而不相認。著名文人錢澄之,與阮大鋮既為同鄉亦為世戚,但明季亂世中的阮、錢二人,並未志同道合,卻以恩怨終其一生。阮大鋮在弘光朝對東林後裔、複社文人實施報復時,錢澄之逃難途中妻子遇賊身亡,這種刻骨銘心的家庭災難,二人間的仇恨瞬間升至頂點。在錢澄之多篇著述中,皆咒駡阮大鋮絕後無子。

阮大鋮確實無子,《阮氏宗譜》載:阮麗珍三子曹檉(即阮檉),被立為阮大鋮繼孫。《阮氏宗譜》載:阮檉“字延公,康熙戊午北闈舉人,丹徒教諭。” 《阮氏宗譜》載有阮大鋮十二世裔孫,其後及居住地不明,或居江甯(南京),或居桐城,難以考證。

阮麗珍畫像

一些文人著述中言說的阮大鋮之子,指的是特立獨行的阮濬。身世模糊的阮濬,被稱作因痛恨其父阮大鋮諱言身世。據方中履《汗青閣文集·阮季子墓表》等,阮濬一生的經歷,與阮大鋮高度交集,但方中履等皆未明言阮濬的身世。

明末清初桐城書畫家劉鴻儀,與阮濬交往甚多。阮濬嗜酒,好詩書,有才華,終生隱居,閉口不言自己的家世,無論冬夏,只穿一件破衲,故別號“一衲”。因劉鴻儀知其身世,故阮溶臨死時再三囑託鴻儀,其墓碑上只題“此飲者阮子一衲之墓”九字。

諸多文人欲言又止,阮濬會不會是阮大鋮之子?在《阮氏宗譜》的世系表中,阮濬實為阮鵬後裔。阮鵬為阮大鋮曾祖父阮鶚之兄,阮濬實為阮大鋮之侄。文人的文學性表述,其實是阮大鋮官場是非的一種延續,阮濬只是個有思想的明朝遺民。

(明)文征明東林圖手跡

阮大鋮(1587—1646),字集之,號圓海,又號石巢、百子山樵等,桐城人。萬曆四十四年(1616)進士,初官行人,曆官吏科都給事中、光祿寺卿,南明弘光朝兵部尚書等。因官場是非而為人諱言的阮大鋮,終以文學名世。

有清代明,大約用了六十年,阮大鋮恰恰生活在這六十年。天崩地裂的時代,阮大鋮的一生複雜而多面,並非臉譜化的“奸臣”二字而能一言以弊之……

阮大鋮感賦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