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麥肯錫:中企投後管理能力弱,跨境並購成功案例極少

過去十年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交易高速增長, 但由於部分中國企業的並購時機沒有選好, 並購後也沒有積極的參與並購標的的日常管理, 導致並購協同效應並不明顯。

回顧中國企業過去十年的跨境並購史, 可以看出中國買家的表現參差不齊, 大部分交易並沒有切實實現原定目標, 最主要的原因是時機選擇錯誤, 這一點是所有企業都很難把握的。

另一個原因是中企欠缺並購後的整合能力, 多數中國買家在交易達成後的投後管理能力有限, 因此並購難以帶來協同效應或真正的運營整合。

評估一宗收購案是否“成功”肯定是主觀的, 因為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如果沒有此項收購, 買賣雙方現在會是什麼情形。

交易完成後, 股價的短期變化只能反映市場是否看好這宗收購, 卻無法反映真實的執行情況。 因此, 要真正評估一宗交易是否成功, 我們必須追根溯源, 看看當初交易雙方定下的目標是否得以實現。

根據這個標準, 中企過去十年的跨境並購成績並不如意。 約 60%的交易, 近300宗, 約合3000億美元, 並沒有為中國買家創造實際價值。

資源類交易的詛咒

收益最差的當屬 2000年代後期的能源類收購項目。 2008年之前的十年間, 中國的能源進口價格的複合年均增長率達18%。 能源進口被視為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結構性問題, 也關乎國家安全。

因此, 過去十年間43%的交易(即217宗, 占中國對外投資總額的56%)與自然資源相關。 其中, 80%的交易發生在大宗商品價格飆升期間, 直到金融危機時達到峰值。

其餘20%發生在之後三年價格回落之時, 因為價格下跌被視為買進良機。 然而, 在大多數交易達成後, 大宗商品價格都維持在低於收購價的水準。 在我們研究的交易中, 84%的交易(占總交易額的89%)並沒有為收購者創造收益, 平均虧損為期初投資的10% (見圖1)。

收購國外上市公司回報率低於收購國內公司

第二類收益較差的是收購上市公司類型的交易, 交易達成後被收購方仍為上市公司。

此類交易的主要動機是多元化投資, 或是與目標公司拓展關係, 24%的交易(即119宗, 占18%)屬於這一類, 被收購企業仍保持較大的獨立性。 雖然中國國內這類收購十分成功, 但在境外不然。

平均而言, 自購買日起到今天, 買家年均虧損約 7%。 如果考慮機會成本, 即向國內企業進行類似的少數股權投資, 投資回報會更難看。

因為自2008年起, 國內股價年均漲幅達15%。

這類投資失敗的主要原因也是時機不對, 大部分交易集中在金融服務和電腦電子行業, 平均虧損為期初投資的30%左右。 受創最重的當屬零售業和專業服務業, 平均虧損為期初投資的70%。

相比少數股權投資, 對上市公司進行多數股權投資的話, 收益會稍好一些。 平均而言, 這類交易的股價自投資日起年均虧損約2%, 但區間差異很大, 其中仍有過半數交易是盈利的。

同時更多證據顯示, 多數股權投資者能從收購中獲得核心業務的協同效應:將技術或產品帶入中國市場, 為買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潤增長(見圖2)。

成功並購案分析

略微超過四分之一的並購不屬於資源類與上市公司類交易。 對於這類交易, 我們通過分析並購案的既定目標(產品、技術或成本), 以及比較其是否達成目標, 發現約 70%的此類交易成功完成了目標。 控股交易與非控股交易的成功率分別為75%和60%。

回顧所有跨境並購, 我們發現控股比例對投資的成功與否的確很重要。 在505宗交易當中, 34%為非控股類投資, 其成功率僅為約30%。對於控股類投資而言,成功率高達45%(見圖3和圖4)。

以上資訊勾勒出了一張負面的全域圖。在505宗中國企業跨境並購交易中(總值4320億美元),只有200宗約1460億美元的交易完成了既定目標。

然而,這些交易恰恰是發生在大部分企業都能從並購中獲利的時期。2008年後,資金成本創下歷史新低,股票市場在幾十年來首次有利於企業收購,便宜的資金可轉化為具有生產力的資產。

特別是亞洲買家,常常因收購而得到投資者的熱烈追捧。比如說,相比歐洲的並購交易,市場普遍認為亞洲的並購交易能夠創造更高價值,因此股價漲幅更大。

整合難題

那麼並購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首要可控敗因是沒有做好投後整合。很多並購案例中,中國買家都遲遲不願在交割後主持大局。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企業並沒有比其他買家支付更高的溢價。去年,中國買家支付的平均溢價是25%,而全球跨境交易的平均溢價則是32%。雖然低於均值,但溢價必須要求協同效應,只有積極開展投後管理,才可能實現協同效應。這一點是中國企業的挑戰。

2010年至今,多數中國企業管理跨境資產的能力非常有限。一些具備跨境經驗的中方高管能力又往往局限於銷售和採購領域。擁有豐富跨境業務運營經驗的人才極少,在薪資標準偏低的國企就更少。除了需要跨境運營經驗,管理者還必須熟悉收購標的所在國的語言和商業文化。

下一步怎麼走?

中國企業跨境投資仍處於初期階段,未來十年的投資額將會翻幾番。2015年,中國企業跨境並購額占GDP的0.9%,而美國為1.3%,歐盟國家為2.0%。另外,美國企業和歐盟企業的投資金額(按美元計)分別是中國企業的2.4倍和3.2倍。

在2015年,中國企業在國內的收購額高達6120億美元。如今,中國企業正處於長期增長的開端,過去十年的成功與失敗都應被視作寶貴經驗。

十年跨境並購史告訴我們,成功不僅需要決策正確,更需要好運氣,尤其不能忽視後者。如果能源類並購早幾年或者晚幾年發生,很可能就會大獲成功。然而,時機基本不可控,管理者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交易後的每一步行動,這才是他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中資企業往往花很大氣力研究行情、預測價格和需求,也就是說把注押在了運氣上。其實應該花更多時間研究並購後的整合問題,因為這才是企業可以自主掌控的。

其成功率僅為約30%。對於控股類投資而言,成功率高達45%(見圖3和圖4)。

以上資訊勾勒出了一張負面的全域圖。在505宗中國企業跨境並購交易中(總值4320億美元),只有200宗約1460億美元的交易完成了既定目標。

然而,這些交易恰恰是發生在大部分企業都能從並購中獲利的時期。2008年後,資金成本創下歷史新低,股票市場在幾十年來首次有利於企業收購,便宜的資金可轉化為具有生產力的資產。

特別是亞洲買家,常常因收購而得到投資者的熱烈追捧。比如說,相比歐洲的並購交易,市場普遍認為亞洲的並購交易能夠創造更高價值,因此股價漲幅更大。

整合難題

那麼並購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首要可控敗因是沒有做好投後整合。很多並購案例中,中國買家都遲遲不願在交割後主持大局。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企業並沒有比其他買家支付更高的溢價。去年,中國買家支付的平均溢價是25%,而全球跨境交易的平均溢價則是32%。雖然低於均值,但溢價必須要求協同效應,只有積極開展投後管理,才可能實現協同效應。這一點是中國企業的挑戰。

2010年至今,多數中國企業管理跨境資產的能力非常有限。一些具備跨境經驗的中方高管能力又往往局限於銷售和採購領域。擁有豐富跨境業務運營經驗的人才極少,在薪資標準偏低的國企就更少。除了需要跨境運營經驗,管理者還必須熟悉收購標的所在國的語言和商業文化。

下一步怎麼走?

中國企業跨境投資仍處於初期階段,未來十年的投資額將會翻幾番。2015年,中國企業跨境並購額占GDP的0.9%,而美國為1.3%,歐盟國家為2.0%。另外,美國企業和歐盟企業的投資金額(按美元計)分別是中國企業的2.4倍和3.2倍。

在2015年,中國企業在國內的收購額高達6120億美元。如今,中國企業正處於長期增長的開端,過去十年的成功與失敗都應被視作寶貴經驗。

十年跨境並購史告訴我們,成功不僅需要決策正確,更需要好運氣,尤其不能忽視後者。如果能源類並購早幾年或者晚幾年發生,很可能就會大獲成功。然而,時機基本不可控,管理者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交易後的每一步行動,這才是他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中資企業往往花很大氣力研究行情、預測價格和需求,也就是說把注押在了運氣上。其實應該花更多時間研究並購後的整合問題,因為這才是企業可以自主掌控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