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這三個稱呼你都說對了嗎?

古代漢語具有典雅、得體的特徵。 尤其和人打交道, 一張嘴就是謙辭、敬語, 自然要講究尊卑長幼。 謙稱和敬稱都涉及對人的稱謂,

這些語彙有固定的說法。

過去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訣:〝家〞丶〝大〞, 是自稱長輩和平輩家人的謙稱, 如〝家父〞丶〝家母〞或〝家兄〞等等。 〝舍〞丶〝小〞, 則完全是謙卑的自稱, 即當著別人稱呼比自己輩份小或年齡小的家人, 如〝舍弟〞丶〝舍妹〞等等。 〝令〞丶〝外〞丶〝人〞:令, 美好的意思。 凡稱呼別人的家人, 無論輩份大小, 男女老少, 都冠以〝令〞字, 以示尊敬, 如稱別人的父親為〝令尊〞丶母親為〝令堂〞丶妻子為〝令閫(kǔn)〞丶哥哥為〝令兄〞丶妹妹為〝令妹〞丶兒子為〝令郎〞丶女兒為〝令嬡〞等。

成套的外交辭令, 似乎很虛偽;但是, 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人, 應該具備這點基本常識, 否則, 很容易弄巧成拙丶貽笑大方。 以下是三個很容易用錯的稱謂, 挑揀出來, 如果分不太清可以記下。

(一)乃父、乃師——不是他的父親、他的老師;而是你的。

這個近乎文言文的稱謂, 經常被現在的文化人揪出來引用。 最常見的是領導講話、序言後跋之中, 大人物要擺擺老資格、說說〝想當初〞, 便以客觀公允的語氣, 連絡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 作品如何優秀, 風格如何突出, 頗有乃師(或者乃父)之風。 〞本想拉些老人、名家來陪綁, 孰料, 搬來個驢唇不對馬嘴的〝稱呼〞, 沒做成好人, 防到辱沒了自家名聲。 〝乃〞, 是第二人稱代詞, 〝你〞的意思;而不是第三人稱代詞。 陸游在《示兒》詩裡說:〝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乃翁, 是〝你父親〞, 代指詩人自己。 看來, 把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顛倒了, 意思就非常滑稽。

(二)夫人——不要這樣叫自己的老婆;應該留給別人的太太。

這個稱呼遍地流。 特別是打領帶丶坐席面的場合, 那些和老公在一起的女士, 常被尊稱為〝夫人〞。 這樣抬舉別人的老婆, 當然可以;偏偏有人鸚鵡學舌, 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老婆, 也說:〝這是我的夫人。 〞

《辭海》裡明確標注夫人這一詞條的五種解釋:1, 周代稱諸侯的妻子;2, 古代稱帝王的妾;3, 命婦的稱號;4, 婦人的尊稱;5, 尊稱對方的妻子。 可見, 稱女士為夫人往往是禮多人不怪, 在家裡, 跟自己的老婆叫夫人也無可厚非, 但最露怯的是, 在正式場合向別人介紹自己的老婆, 張口閉口叫〝我的夫人〞。 古代婦女沒資格抛頭露面丶登堂入室, 男人們便牛哄哄地謙稱為〝拙荊〞丶〝賤內〞丶〝內子〞, 顯然, 這種老掉牙的詞兒已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箱;但在大庭廣眾之下介紹自己的老婆是〝我夫人〞,

似乎就有點臉皮厚了。 比如, 人家客客氣氣地問:〝您貴姓?〞回答必須是:〝免貴姓……〞;而不能自我介紹說:〝我貴姓……〞外交辭令, 講究嚴格的尺寸, 這是最起碼的文化修養, 不應該弄錯。

(三)兄——不一定指哥哥, 不一定限於男性

兄, 指哥哥;在文化人的交往中, 則超出了這個意義, 朋友互相尊稱便啟用這個詞兒, 書面體中尤為常見, 比如, 仁兄丶學兄丶大兄……甚至乾脆稱為〝某某兄〞。 首先, 關係密切的哥們兒之間, 可以這樣文雅地稱呼。 古代同科進士, 年齡相差懸殊, 甚至奶油小生和老糟頭子們同出一門。 沒辦法, 肩膀齊為弟兄, 即便相隔60歲, 也只能以〝年兄丶年弟〞相稱。 此外, 普通長者也可以這樣親切地稱呼年輕後學——當然,

年輕人千萬別不識抬舉, 萬勿這樣稱呼尊長。 還有, 男人也可以這樣恭敬地尊稱女士。 魯迅先生和學生許廣平戀愛, 他們的情書被編輯成著名的《兩地書》。 兩人之間, 便是以〝兄〞相稱, 既親切, 又持重, 頗為得體。 兄, 已經派生出了〝先生〞的意思, 比所謂〝師長〞的感覺, 更平易近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