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喚醒城市記憶,傳承歷史文脈

市政協委員穿街走巷, 考察我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溫州是一座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名城, 文源深、文脈廣、文氣足。

回首, 這座城市的每一步邁進, 都離不開文化力的推動, 離不開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 然而, 相比其他有些城市, 溫州在文化的挖掘、凝練和繁榮發展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日前, 市政協文史委組織市政協委員、市政協文史工作特邀研究員等一行人, 考察我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 他們在感受溫州歷史文化力量的同時, 也為如何進一步做好保護工作陷入了深思。

穿街走巷“尋寶” 聆聽“老城故事”

2016年, 溫州正式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的一員。 摘得榮譽之後, 這座城市並未停歇腳步——

今年以來, 市委市政府全力推進“兩線三片”。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建設就是“兩線三片”的重要內容。 如何通過保護、更新和利用, 實現街區宜居、宜業、宜商、宜遊, 使“古城”成為文化產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成為溫州發展的重要課題。

在這次考察中, 市政協委員實地考察了華蓋山南麓城牆、吳百亨故居、葉文定公祠、胡炘故居、譙樓、州治舊址、具有地方建築特點的舊民居、橫井等10多處歷史建築和歷史街區, 回溯溫州歷史記憶。

考察點一:華蓋山南麓城牆

華蓋山南麓, 右側臺階上山, 便可見“華蓋山古城牆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施工現場。

這裡, 殘留著一段宋代古城牆遺址——經專家考證, 華蓋山南坡發現的古城牆大致建於1220-1224年間。

“這裡是溫州依山建城的見證”“是最珍貴的溫州記憶”市政協委員們紛紛俯身細看牆體的一塊塊青磚, 感受這些殘牆背後沉甸甸的歷史力量。

這段殘牆為府城外側包磚牆體(原城牆結構為兩麵包磚, 當中填土), 位於華蓋山南坡廣望亭東南, 呈西北-東南走向。 殘牆長約15米, 南段損毀嚴重, 牆面無存;中段有明顯的向外傾圮跡象;北段保存相對較好。 市政協文史工作特邀研究員蔡鋼鐵介紹:“古城牆的部分遺址將進行保護展示, 屆時可供市民參觀和瞭解。 ”

考察點二:葉文定公祠

金鎖匙巷23號, 是一處鮮為市民知曉的歷史古建築——葉文定公祠。

如果不是門腳低調立著的一塊市文保碑, 很難想像, 這座年久失修、兩進三間的古宅, 就是葉文定公祠。

根據史料記載, 葉文定公祠原先建在松台山麓, 清康熙九年(1670)遷建于金鎖匙巷, 光緒八年(1882)重建。 2000年4月被列為市文保單位。 如今, 葉適的後人葉老伯一家在這裡居住。 委員們進屋參觀, 發現宅子分前後進, 宅內什物雜亂, 彌漫生活氣息。

回到門前, 蔡鋼鐵指著門側與門楣處的長方形空白區介紹:“大門口原有‘宋吏部侍郎文定葉公祠’的匾額, 兩邊是‘南渡文章, 歐王鼎立;永嘉學術, 鄭薛代興’的對聯。 後為了保護老匾額老門聯, 就用水泥封蓋了。 ”

文化底蘊深厚 卻似歷史遺珠

穿梭大街小巷, 不少歷史古建築像一顆顆蒙塵的遺珠。

“令人痛心”, 這是委員們考察後的最大感觸。

“以鄭氏民居為例, 就其自身建築特點來說, 青磚嵌紅磚, 很好地體現了溫州近代建築民國風的特色。 從灰塑的肌理與質感中, 能觸摸到前人的匠心。 ”市政協委員、市設計集團市政設計院副院長方嵐有感而發。 然而, 民居內雜亂的電線、牆面上受損的紋飾圓窗等場景, 都令她深感惋惜:“保護歷史建築是個永恆的課題。 我們在反思的同時, 更要研究如何更好地保護城市的文化肌理與特色。 ”

漫步在朔門街歷史街區, 市政協委員、溫州作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黃哲貴感歎:“很多人生活在溫州, 卻不知家鄉有這麼多文化底蘊深厚、迫切需要保護的地方。 ”他認為保護好歷史文脈,

能讓溫州人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 並使之轉化為未來溫州立足於中國、立足於世界的發展動力。

“我們的老城區、歷史街區, 在一些文人的筆下顯得古香古色、精美絕倫。 但歷史文化街區原有的生活形態是屬於昨天的, 難以適應今天和明天的生活方式。 ”市政協委員、市文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曹淩雲認為, 歷史街區內的文物古跡是歷史文化和民間文化的承載空間, 包含大量的歷史資訊和民間記憶。 對其保護, 就是存留鮮活的歷史、尊重文化成果。 “如何化解二者矛盾, 是延續至今的難題。 ”他建議, 要處理好歷史街區建築物功能形態保護和群眾生活兩者關係, 最大限度保護好各類歷史文化的原真性、整體性和生態性, 同時要讓歷史文化街區的居民過上現代化生活,滿足老百姓現代生活需求。

留存歷史記憶 煥發文化活力

溫州的歷史文化“家底”厚實,但如何留下歷史街區、歷史古建築的原汁原味,守住這座城市的千年記憶,是每位溫州人都應思考的命題。

在考察中,生活在歷史街區的百姓們,向委員傾訴心中的無奈。他們深知保護文物責任重大,也嚮往著更加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我認為要在現有的文物保護法下走出一條路子,明晰產權,並給予政策上的補助。”市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盧劍平說。市政協委員、溫州新聞網輿情部副總監王長明也認為,針對複雜的權屬關係和歷史遺留問題,要因地制宜採取不同形式加以利用保護。他還建議,運用適當主題、適當形式,將散落在古城各處的歷史建築串聯起來,方便市民和外來遊客參觀。

城市文化的保護,離不開城市主管人員的文化意識與文化眼光。“城市規劃與建設部門的管理人員必須是懂得、珍惜歷史文化的高素質人員。”曹淩雲認為,對於名人故居、歷史建築的認定要嚴格謹慎,保護的專案、內容、數量、範圍、方式都需要經過專業論證。

喚醒溫州的城市記憶,需要政府發揮好引導作用。但光靠“一些部門、一些群體”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黃哲貴呼籲更多的民間力量加入其中,鼓勵企業反哺家鄉,形成強大合力。市政協委員、溫州華奇傢俱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洪明也希望,能加強對歷史建築的宣傳力度,提升溫州文化名城內涵,讓更多大眾知曉、瞭解。

保護歷史建築的同時,又該如何煥發其活力呢?方嵐提出了“結合城市業態發展”的看法,她認為可以通過功能置換,賦予歷史街區新功能,在長期梳理中逐步展現它的韻律感。“我們希望溫州的歷史文化名城,既有表面的歷史古建,又有背後的真實歷史、文史記載,吸引更多遊客來感受溫州獨特的文化風貌。”

記者 葉凝碧

同時要讓歷史文化街區的居民過上現代化生活,滿足老百姓現代生活需求。

留存歷史記憶 煥發文化活力

溫州的歷史文化“家底”厚實,但如何留下歷史街區、歷史古建築的原汁原味,守住這座城市的千年記憶,是每位溫州人都應思考的命題。

在考察中,生活在歷史街區的百姓們,向委員傾訴心中的無奈。他們深知保護文物責任重大,也嚮往著更加舒適、安全的居住環境。“我認為要在現有的文物保護法下走出一條路子,明晰產權,並給予政策上的補助。”市政協常委、文史委主任盧劍平說。市政協委員、溫州新聞網輿情部副總監王長明也認為,針對複雜的權屬關係和歷史遺留問題,要因地制宜採取不同形式加以利用保護。他還建議,運用適當主題、適當形式,將散落在古城各處的歷史建築串聯起來,方便市民和外來遊客參觀。

城市文化的保護,離不開城市主管人員的文化意識與文化眼光。“城市規劃與建設部門的管理人員必須是懂得、珍惜歷史文化的高素質人員。”曹淩雲認為,對於名人故居、歷史建築的認定要嚴格謹慎,保護的專案、內容、數量、範圍、方式都需要經過專業論證。

喚醒溫州的城市記憶,需要政府發揮好引導作用。但光靠“一些部門、一些群體”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黃哲貴呼籲更多的民間力量加入其中,鼓勵企業反哺家鄉,形成強大合力。市政協委員、溫州華奇傢俱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洪明也希望,能加強對歷史建築的宣傳力度,提升溫州文化名城內涵,讓更多大眾知曉、瞭解。

保護歷史建築的同時,又該如何煥發其活力呢?方嵐提出了“結合城市業態發展”的看法,她認為可以通過功能置換,賦予歷史街區新功能,在長期梳理中逐步展現它的韻律感。“我們希望溫州的歷史文化名城,既有表面的歷史古建,又有背後的真實歷史、文史記載,吸引更多遊客來感受溫州獨特的文化風貌。”

記者 葉凝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