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城市之東邁向“新文藝復興”

江國榮 攝

走過千年文脈的厚重記憶, 迎來工業經濟的蓬勃生機, 東海之濱的龍灣, 正闊步向前, 演繹出昂首新時代的文化自信。

今天, 龍灣文化圖景再添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在龍灣隆重開幕。 以前沿的藝術手法體現溫州本土文化元素, 共有來自日本、希臘、印度等國內外的30件優秀雕塑作品入選參展, 並將永久留在黃石山雕塑公園內, 成為溫州城市文化“不朽的名片”。

大禹治水

透過這些被人們稱為城市“眼睛”的雕塑, 顯露的不只是龍灣的文化內涵、審美品味, 還有文化建設中處處精雕細琢的匠心:深紮進百姓生活中的公共文化設施、激蕩著文創熱血的一座座新高地、厚植文化基因的發展沃土……實實在在的文化惠民, 正深入城市肌理, 讓老百姓感受到真切的文化獲得感。

以陣地塑精神家園

“我們來自不同的地方,

相聚在富饒的龍灣……我們來自相同的地方, 一樣淳樸一樣善良……”昨天, 龍灣區龍錦文化禮堂內歌聲悠揚, 主唱婁忠劍和村民們正在為下週二的區“民星秀”巡演做最後一次彩排。

居高臨下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周淩慧攝

這首獲得市級大賽銀獎的村歌《美麗的轉身》,

唱出了永中街道龍錦社區龍華村的“美麗轉身”。 龍華村是我市最大的“移民村”, 由文泰兩地2050位移民以及流動人口等組成, 常住人口達萬人。 為了讓新老村民都能融洽相處, 總幹事葉聖秀從國學中提煉“融文化”對文化禮堂進行打造, 不僅從春節開始各個節慶活動“不斷檔”, 每年還搭台辦“村晚”、老少齊上陣, 開展“融·親子”家庭運動會、“融·互助”鄰里文化節等活動。 “通過一次次活動, 村民們自然融入到整個環境中。 從早上8點開門, 禮堂內每天熱鬧兮, 每個月光電費就要上千元。 ”說起禮堂, 葉聖秀臉上寫滿了喜悅與自豪。

商行天下

村村有方自己的百姓舞臺, 活動接地氣、顯特色, 是龍灣區建好用好文化禮堂的“小目標”。 自2013年以來, 該區已建成了56家文化禮堂和21家企業文化綜合體, 通過把有效供給服務和按需提供服務有機結合,將優質、多樣的公益性“文化福利”送到百姓生活中, 年活動場次達到1000場以上, 使“月月有節慶、周周有好戲、天天有歡樂”不再是夢想。 2016年, 龍灣被評為市文化禮堂建設積極區,

並於近日通過省級文化禮堂建設先進區驗收。 龍錦、鎮中、興北3家文化禮堂獲評市級示範文化禮堂。

除了在文化禮堂、文化驛站、文化中心大會堂看“好戲連台”, 在書巢、城市書房、農家書屋、圖書館裡靜靜閱讀, 也是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12月, 龍灣圖書館新址建成投用, 充足的文獻資源、現代化的服務設施、各類讀者主題活動與惠民服務更是讓龍灣市民享受到了文化福利。 此外, 城市書房、圖書館街道分館、社區圖書室、圖書流通點遍佈全區。 今年, 龍灣還創新在主題公園、景區等地推出誠信書巢, 進一步完善15分鐘閱讀圈。

商路——葉脈傳情

依託區、街道、社區、村居四級聯動,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龍灣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基本形成,城市再無文化死角。居住在永興的張先生現在一有時間就去離家不遠的吉夫農家書屋裡看書,偶爾在興中文化禮堂書畫室寫寫字,多元化的選擇,讓他的業餘文化生活更多姿多彩。

以文創琢轉型之光

婉轉好聽的民樂、翩翩起舞的身影、美輪美奐的燈光……11月30日晚,“年度大秀”第五屆溫州市民文化節閉幕晚會在溫州大劇院精彩上演。舞臺上,歡歌起舞的既有知名歌唱家,也有我們身邊的市民,其中就包含龍灣區的文藝精品群舞《一抹紅》、小品《糾結》等。

面壁

今年,也是龍灣文藝創作厚積薄發的一年。選送7個節目參加第五屆市民文化節,3項獲得金獎;群舞《一抹紅》在市舞蹈新作大賽暨省群眾舞蹈大賽選拔賽上一亮相,便以9.878的最高分奪冠;廣播劇《永昌之魂》喜獲第十六屆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專家獎金獎、省“五個一工程”獎。正是這些精品之作,共同掀起百花齊放、文化繁榮的時代浪潮 。

龍灣是“中國書法之鄉”,書法文化底蘊深厚,僅在當地校園內,有95%以上學生學過書法,長年參加書法培訓的學生達數萬人次。繼去年舉辦龍灣首屆書法文化藝術節千人書法展演活動之後,今年龍灣區通過成立書畫院,舉辦龍灣區第二屆書法臨摹與創作作品展、“翰墨飄香賀盛會·毫鋒激揚慶華章”龍灣區書法展等活動,持續擦亮“中國書法之鄉”金名片。

走在“文青集聚地”蒲州街道文昌路上,可以看到相隔僅百米,兩頭分佈著紅連文創園和文昌創客小鎮。這裡正在著力構建文化產業集聚帶,打造狀蒲片文創集聚區。

“我們提供的是資源整合利用的平臺,從2012年開園至今,已從單一的產業園區發展為多主題產業園,形成了紅連模式的產業生態鏈。”浙江紅連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兵蔚說。紅連不僅是我國產業園運營新三板第一股,近日園區還成為溫州首家“國家雙創示範基地”。而文昌創客小鎮是當地正在全力打造的“造夢空間”,將通過三年建設,投資50億元,開發成為全國知名、省內領先的海內外青年創業創新夢想地。目前,小鎮核心區創客廣場等10個重點專案已經開建。

不久前,溫州人再一次敢為人先,首創推出“網路文學眾創空間”正式落戶浙南·雲穀。這裡將入駐蔣勝男、錦竹等200余位國內知名文學作家,以網路文學原創IP為核心,打造影視、動漫、遊戲等全產業鏈的眾創空間平臺。今年以來,浙南科技城以浙南·雲穀為主載體,集聚一批高水準創意眾創空間和文創企業,3W COFFICE、青橙玩家等互聯網IP服務空間,映想空間、網易CLUB等文創孵化基地的相繼入駐,這片28平方公里的創新之地,將成為牽引溫州發展的“新引擎”,開啟“溫州矽谷”時代。

鴻毛

以文化鑄城市之魂

連日來,黃石山雕塑公園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參展“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的30件戶外雕塑作品相繼入駐,成為點綴在這片山水綠洲的一道道人文風景線。

從污水橫流的採石場,到我市首個雕塑公園的華麗轉身,再到如今國際雕塑大展落戶地,黃石山雕塑公園的“前世今生”,也是其所在的龍灣城市中心區的發展寫照。71平方公里、投資超500億、實施專案230餘個,15年間城市中心區從昔日荒涼的田野,蛻變為如今高樓林立、路網暢通的山水智城。隨著龍灣文化中心、區文化水街、科技創新大樓、規劃展示館、附二醫龍灣分院、溫州奧體中心等科教文衛配套設施相繼建成,促進城市功能提升,集聚人氣商氣。

作為溫州城市向東發展主戰場的核心區,其發展願景還遠不於此。“未來,中心區將緊扣經濟、城市、社會“三大轉型”,以“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為契機,以豐富的自然資源本底與豐厚的人文資源特色相融合,為城市植入文化靈魂。”據城市中心區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胡中海介紹,目前,當地正在依託黃石山國際雕塑展等活動,進一步挖掘城市文化符號,提煉融入歷史文脈、地域風情、城市發展等題材,而不是一味推土機式的“更新”。

有了匠心,這座城市古今一脈的厚重感便有了傳承。寺前街,是老永強片的特色古街,承載著很多永強人兒時的記憶,當地正在規劃結合國保建築永昌堡,挖掘“古堡老街”文化,串聯開發永昌堡-寺前街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永嘉場歷史文化旅遊線。同時,對普門村-寺前街、狀元老街、永興下垟街歷史文化街區也將以保留提升為主,形成永中、狀蒲片以點帶面的旅遊格局。

在城市更新中保護歷史文化之美,貫穿在日常的守護之中。去年起,龍灣區專門成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協調組”,負責城中村改造範圍內文物、歷史建築物的排查和甄別、保護與遷移工作。截至目前,已對吳炳文宅等21處古建築實施就地保護,清代門台等24處古建築實施整體遷移保護,共拆取10處30000餘塊建築構件,將用於老街修復與展覽,留住龍灣鄉愁記憶。

記者 郭樂燕 報導組 陳智慧

商路——葉脈傳情

依託區、街道、社區、村居四級聯動,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龍灣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基本形成,城市再無文化死角。居住在永興的張先生現在一有時間就去離家不遠的吉夫農家書屋裡看書,偶爾在興中文化禮堂書畫室寫寫字,多元化的選擇,讓他的業餘文化生活更多姿多彩。

以文創琢轉型之光

婉轉好聽的民樂、翩翩起舞的身影、美輪美奐的燈光……11月30日晚,“年度大秀”第五屆溫州市民文化節閉幕晚會在溫州大劇院精彩上演。舞臺上,歡歌起舞的既有知名歌唱家,也有我們身邊的市民,其中就包含龍灣區的文藝精品群舞《一抹紅》、小品《糾結》等。

面壁

今年,也是龍灣文藝創作厚積薄發的一年。選送7個節目參加第五屆市民文化節,3項獲得金獎;群舞《一抹紅》在市舞蹈新作大賽暨省群眾舞蹈大賽選拔賽上一亮相,便以9.878的最高分奪冠;廣播劇《永昌之魂》喜獲第十六屆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專家獎金獎、省“五個一工程”獎。正是這些精品之作,共同掀起百花齊放、文化繁榮的時代浪潮 。

龍灣是“中國書法之鄉”,書法文化底蘊深厚,僅在當地校園內,有95%以上學生學過書法,長年參加書法培訓的學生達數萬人次。繼去年舉辦龍灣首屆書法文化藝術節千人書法展演活動之後,今年龍灣區通過成立書畫院,舉辦龍灣區第二屆書法臨摹與創作作品展、“翰墨飄香賀盛會·毫鋒激揚慶華章”龍灣區書法展等活動,持續擦亮“中國書法之鄉”金名片。

走在“文青集聚地”蒲州街道文昌路上,可以看到相隔僅百米,兩頭分佈著紅連文創園和文昌創客小鎮。這裡正在著力構建文化產業集聚帶,打造狀蒲片文創集聚區。

“我們提供的是資源整合利用的平臺,從2012年開園至今,已從單一的產業園區發展為多主題產業園,形成了紅連模式的產業生態鏈。”浙江紅連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兵蔚說。紅連不僅是我國產業園運營新三板第一股,近日園區還成為溫州首家“國家雙創示範基地”。而文昌創客小鎮是當地正在全力打造的“造夢空間”,將通過三年建設,投資50億元,開發成為全國知名、省內領先的海內外青年創業創新夢想地。目前,小鎮核心區創客廣場等10個重點專案已經開建。

不久前,溫州人再一次敢為人先,首創推出“網路文學眾創空間”正式落戶浙南·雲穀。這裡將入駐蔣勝男、錦竹等200余位國內知名文學作家,以網路文學原創IP為核心,打造影視、動漫、遊戲等全產業鏈的眾創空間平臺。今年以來,浙南科技城以浙南·雲穀為主載體,集聚一批高水準創意眾創空間和文創企業,3W COFFICE、青橙玩家等互聯網IP服務空間,映想空間、網易CLUB等文創孵化基地的相繼入駐,這片28平方公里的創新之地,將成為牽引溫州發展的“新引擎”,開啟“溫州矽谷”時代。

鴻毛

以文化鑄城市之魂

連日來,黃石山雕塑公園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參展“中國姿態·2017首屆溫州國際雕塑大展”的30件戶外雕塑作品相繼入駐,成為點綴在這片山水綠洲的一道道人文風景線。

從污水橫流的採石場,到我市首個雕塑公園的華麗轉身,再到如今國際雕塑大展落戶地,黃石山雕塑公園的“前世今生”,也是其所在的龍灣城市中心區的發展寫照。71平方公里、投資超500億、實施專案230餘個,15年間城市中心區從昔日荒涼的田野,蛻變為如今高樓林立、路網暢通的山水智城。隨著龍灣文化中心、區文化水街、科技創新大樓、規劃展示館、附二醫龍灣分院、溫州奧體中心等科教文衛配套設施相繼建成,促進城市功能提升,集聚人氣商氣。

作為溫州城市向東發展主戰場的核心區,其發展願景還遠不於此。“未來,中心區將緊扣經濟、城市、社會“三大轉型”,以“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為契機,以豐富的自然資源本底與豐厚的人文資源特色相融合,為城市植入文化靈魂。”據城市中心區管委會黨組書記、主任胡中海介紹,目前,當地正在依託黃石山國際雕塑展等活動,進一步挖掘城市文化符號,提煉融入歷史文脈、地域風情、城市發展等題材,而不是一味推土機式的“更新”。

有了匠心,這座城市古今一脈的厚重感便有了傳承。寺前街,是老永強片的特色古街,承載著很多永強人兒時的記憶,當地正在規劃結合國保建築永昌堡,挖掘“古堡老街”文化,串聯開發永昌堡-寺前街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永嘉場歷史文化旅遊線。同時,對普門村-寺前街、狀元老街、永興下垟街歷史文化街區也將以保留提升為主,形成永中、狀蒲片以點帶面的旅遊格局。

在城市更新中保護歷史文化之美,貫穿在日常的守護之中。去年起,龍灣區專門成立“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協調組”,負責城中村改造範圍內文物、歷史建築物的排查和甄別、保護與遷移工作。截至目前,已對吳炳文宅等21處古建築實施就地保護,清代門台等24處古建築實施整體遷移保護,共拆取10處30000餘塊建築構件,將用於老街修復與展覽,留住龍灣鄉愁記憶。

記者 郭樂燕 報導組 陳智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