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股市分析:有關拓邦股份的真假成長之辯!

難得看到一片誠意滿滿的看空之文 , 不由得想多言幾句 , 爭取儘量簡單少展開 。

1. 有關市場基數的計算 , 還是按照家電規模來計算 , 單純這個計算沒大毛病 , 可惜忽略了智慧化在各個行業(遠不僅僅為家電行業)的滲透 , 包括從少到多和從無到有的兩種情況 , 這樣的市場容量是靜態而非動態 , 我傾向於動態考慮 。

2. 毛利率的不到20% , 這個資料不知道是怎麼來的 , 分明幾個定期報表顯示都在20以上且呈現逐漸增長之態勢 , 基本可以回答行業地位 、 技術含量這些問題 。 至於淨利這個財務指標 , 影響因數太多 ,

可判斷短期盈利能力 , 不適合用於判斷行業地位及未來水準 。

3. 訂單外放的邏輯 , 這個邏輯業內基本屬於常識 , 可惜在股票圈居然還需要解釋 , 具體需要例證的可參考視源股份 。
4. 研控和合信達的並購剔除與否問題 。 有個朋友說的很好 , 並購有很多協同因素在 , 不是簡單的加減法 。 我就簡單拿研控說一句 , 拓邦老業務裡的電機是無刷直流電機 , 多用於驅動 , 研控的電機是步進和伺服 , 多用於控制 , 驅動和控制是電機的兩大應用領域 , 並購進來後的業務配合會更寬廣 , 技術積累也會更全面 。

5. 即便是要做簡單的剔除運算 , 我計算的數值是 , 營收方面剔除前後的1-3Q同比增長為53.73% , 38.86% , 淨利方面剔除前後的1-3Q同比增長為63.96% , 34.59% 。 覺得這個數字好看難看見仁見智了 ,

我不做勸服 。 (PS:營收是公開資料 , 淨利我按照H1資料做的估算)

6. 聯網的問題 。 多次調研都有機構代表對於聯網功能模組出貨占比這個資料很感興趣 !

7. T-SMART也罷C-LIFT也罷 , 這個觀點基本還是一致的 , 目前來看還是概念大於實務 , 即便是當事人公司也承認其盈利模式尚不明確 , 屬於跑馬圈地 。 個人更傾向於T-SMART的戰略 , 就是以連接為主 、 方案交付為主 , 不碰資料 , 要合作不要競爭 , 大家應該都懂大資料燒錢的規模 , 小公司擅入可能會死的很難看 。

8. 分季度增長我也計算了一下 , 由於四季度資料還沒有出來 , 姑且按照目前各機構的一致性預期營收27億淨利2.2億做中性估算 , 得到的表格如下 , 其中百分比一欄是同比前一年 。

營收一項每單季度都大於前一年同期同比增幅 , 淨利一項確實是不夠好看 , 是因為研發投入和匯兌損益問題 。 其中研發投入1.37億(達到去年全年水準)占比營收6.93% , 同比增加3600萬 , 增幅35.64% 。 匯兌大約3個季度分別是400萬 、 1700萬 、 1700萬 。 考慮到研發對未來營收的貢獻(這個邏輯我以前論述過)以及匯率單方向變動的不可持續(匯兌損益形成的原因我之前也論述過) , 建議可以做剔除因素後考慮淨利的增長 。

9. 產能和產量的問題 。 這個問題可能不太好懂 , 多說兩句 。 假如拓邦是個低技術低門檻的公司 , 開拓基地增加產能絕不是個好戰略 。 廣東的SMT廠不要太多 , 不管是貼是插早就純白熱化白菜價了 。 增加產能只能有這樣幾個可能:a.交付管理複雜 ,

委外加工從物料到品質到交期全都無法保證;b.規模化成本優勢能抵消重資產運營的劣勢;c.基於土地稅收人力等的考慮 。 在惠州寧波重慶印度的拓展 , 應該是個深思熟慮後的結果 , 產能利用不需太多擔憂 , 定期關注即可 。 這也是之前一文說中移動中標意義之所在的一方

10. 最後 , 再評價一下今天的公告 , 其實這個公告9月18日就公示完了 , 估計是這兩天剛拿到牌匾吧 , 不用太樂觀解讀 , 畢竟包括了廣州288個深圳78個珠海57個佛山150個企業之多 , 不過話又說回來 , 其中深圳企業裡帶了“智慧”二字的也就13家公司 , 我們所經常念叨的“智慧家居及交互” , 拓邦是唯一一家 , 並沒有和而泰這樣的“龍頭” 。 以我年輕時候幫人申請研究中心的經驗來講 ,

一般來說 , 這個東西的好處會有行業標準的參與制訂 , 政府研究經費撥款 , 研發費用的抵扣稅收優惠等 , 具體要看政策條款!(作者:eason_wong)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