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廈門第一條馬路出自他手,“一戰”讓銀行家黃奕住賺了300億元

導讀:昨天, 通過名媛黃萱的成長史瞭解了‘糖王’黃奕住的家族門風。 今天, 我們繼續瞭解這個家族的神奇發家史。

鼓浪嶼觀海別墅

黃奕住和另三房兄弟統稱糖王家族, 是民國初期至上世紀50年代末的顯赫家族。 其家業遍佈各領域, 僅在廈門就有160棟別墅, 面積達四萬多平方米, 當時還耗資打造“中國第一別墅”。

廈門“遠東第一水廠”、 第一條馬路開元路、第一家電話公司、廈門與鼓浪嶼通電話等利民建設背後, 都有黃奕住的影子。

中南銀行發行的鈔票

在1935年民國政府實行法幣政策之前, 由黃奕住於1929年創建的中南銀行, 是全國第一家以僑資為主的股份銀行, 而且還是三大發鈔行之一, 分行遍設全國各地, 足見黃奕住在近代中國金融史的影響力有多大。

一個鬥大字認不得一石的“剃頭匠”, 為什麼不僅獨資辦小學、中學, 還給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一大批大學捐獻鉅款?一個在國內難以生存被迫漂洋過海, 在國外僑居30多年, 發了大財, 卻為何不願入他國籍, 那麼熱忱地愛國呢?

“一戰”給黃奕住賺了足足300億

黃奕住曾是近代中國最有錢的人, 也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私營企業家, 如今黃奕住家族後人已有500多人,

遍佈世界各地, 或官或商或為學。

黃奕住1912年在家鄉興建的中西合璧“八卦樓”

如果給黃奕住財富傳奇劃出標誌性階段的話, 可用時間來區隔:一是“一戰”, 黃奕住完成了從“貨郎擔”到“糖王”的財富進階, 成了當時印尼首富。

二是“二戰”,

回國後的他, 在環宇風雷激蕩、雲水翻騰的風險時代“撿金豆”, 成就了中國最大的一代企業家, 與這位歷史上的“首富”相比, 今天的馬雲+王健林都得“稍遜風騷”!

黃奕住自抵達印尼三寶瓏以後, 從一無所有者變成擁資千萬盾的大富翁, 走出的每一步, 都冒著風險。 成為印尼首富前, 黃奕住經營的業務中, 糖業是核心部分。

鼓浪嶼申遺電影短片《廈鼓甘露》中的黃奕住

“一戰”前後, 糖是一種戰略物資, 在戰爭前期, 由於主戰場在歐洲, 給包括荷屬印尼在內的亞洲等國工商業發展騰出了市場縫隙。

戰火讓物價猛漲, 在商業繁榮、投機興起之時, 統治印尼的荷蘭殖民政府, 為了增加稅收開設了期貨市場, 這對於投資商來說, 可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一夜暴富”與“頃刻破產”在轉瞬之間。

建於1920年,黃奕住投資創辦的商辦廈門電話股份有限公司舊址

作為印尼“四大糖王”之一的黃奕住,因集中於糖業的商業領域,故可較為靈活的調撥,反觀黃仲涵等其他糖王,因大部分投入蔗田與糖廠等生產領域,環境適應性也就相對差了一點。於是,黃奕住憑著勝人一籌的見識、過人的膽略和優越的條件,逆流而進,大宗買進現貨與遠期期貨。

從1913年至1916年,糖價由每百公斤11.66盾上升為18.22盾,由於有一戰特別時期荷印殖民政府鼓勵投機的有利政策環境,黃奕住運用期貨的掉期杠杆,到1917年初,一躍成為千萬富翁,資本在三年間漲3倍。

到了1917年初,風雲突變,歐洲戰場進入決定勝負的緊張階段,交戰雙方都損失慘重,更需要把所有的資源都投入戰場當中,英國、荷蘭等國將許多貨船徵召回國,供軍事需用。

霎時間,印尼與歐洲的航路幾乎停頓,大批蔗糖及其他產品無法運出,糖商手中之貨變得“有進難出”,連囤糖的倉庫都難找。糖商惶急緊張之際,糖價開始狂跌,糖的定價很快從每擔15盾跌至11盾。

一路買多的黃奕住,面對糖價大跌,到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儘管心急如焚、坐臥不安的他,在人前也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可手上大宗存糖與近期期貨,面臨大幅虧損,熬不過去甚至有破產可能。

首先是信用危機。一天,賣主拿著一張10萬盾的現金支票找上門來,告知被銀行拒付。黃奕住大發雷霆,找上銀行經理質問,我在你們銀行至少還有50萬盾存款,人家拿我支票來了卻拒付,豈不撕破我的面子,損壞我的信譽,貴行該如何賠償?

對方卻心平氣和地說,你說的是沒錯,可現在食糖行情,你比我清楚,你向敝行抵押的貨票,已經貶值了,細算起來對抵之後,你還欠本行的。

黃奕住聽罷,得知面臨立即破產的危險,一頭栽倒在地、昏迷不醒。

被搶救醒來,黃奕住信用動搖的訊息不脛而走,黃奕住家天天債主盈門。面對如此處境,底下的經營班子給老闆設計了兩條脫身之計。一是回“唐山”(中國),二是“跑路”新加坡,另謀他途。

“一個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黃奕住對兩條建議思前想後,最後決定均不採納,而要走另一條積極之路。做生意靠信譽,做人也靠信譽,黃奕住決定力謀清償債務,保留信譽,寧願自己破產,決不逃賴。

細加盤算後,黃奕住覺得自己一時受挫,尚有彌補虧損的餘地,眼下的主要困難主要在近期糖款償付上。

因此,他做出三個決策:1. 將手中的存糖果斷拋出,既是止損,也是為了籌款。2. 將新加坡所置店屋等資產及橡膠園股份,向銀行質押,以求獲得巨額現金。3.運用朋友及社會關係的力量。他在三寶壟經營已經30年,大事小事素來講信用,信譽好這筆無形資產在此時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一些信賴他的華僑紛紛伸出援手。

沒隔多久,黃奕住的近期糖款與債務都得以順利交清。

黃奕住的“日興”公司能按期付款的消息,很快在市面傳開了,他的信用立即回升,信譽提高了,也更受商界敬重了。

渡過了短期付款一關,可整個糖市低落的問題仍在,業內不是大面積虧損,就是破產關門。

1917年6月,黃奕住的“日興公司”與另一個祖籍福建同安的“糖王” 黃仲涵的“建源公司”,挑頭開了個行業會議,商議如何共度難關。最後商定組織一個資本1000萬盾的糖業股份公司,除與會糖商外,還公開招股。

本來公司想向荷蘭商業銀行借款以資維持,可因對方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而未果。碰巧的是,日本正金銀行這時正好來三寶壟開設分行,為招攬業務,竟主動邀黃奕住。

後來,為爭奪主顧,荷資及本地其他商業銀行,也相繼放寬貸款期限,同意借款給黃奕住,資金鏈上的難關算是解決了。

戰爭讓市場發生了新的變化,海上交通運輸情況逐漸好轉,糖市行情又開始上漲。在戰後糖價跳躍式上升的日子裡,因此前大量買進現貨,手上又擁有大量的遠期期貨,憑著自己的財力和信譽,黃奕住簡直是日進鬥金,他與黃仲涵等人不光左右三寶瓏糖價,還影響新加坡、香港等地市場。

期間,他不僅在本地投資保險公司,還在廈門開設黃日興銀號,入股新加坡華僑銀行,並在馬來西亞和廈門設立黃日興分行,旗下產業橫跨商業、銀行、保險、地業、種植業等多個領域,躍升為印尼首富。

“翻船”風險之下,啟動家族企業創新功能

有專業研究者發現,“一戰”讓黃奕住的家族企業幾度面臨“翻船”風險,也因在大風大浪中“愛拼才會贏”,黃奕住成了印尼首富,若將其財富換成今天比值,估算下來賺了足足300億元。

瀕臨破產邊緣,從企業運作而言是一種業績的消極回饋,對於家族企業的決策者而言,往往傾向於二種狀態:一是積極創新,二是風險規避。

從黃奕住的海外商業經歷看,處於“失敗”狀態下,往往存在著成功的轉機,關鍵在是否大膽創新變革。

創新是家族企業的本質性功能,家族企業比其他形態企業更具風險的修復能力,因為它即便面對萬丈深淵也不能畏畏縮縮,辭職不幹。

在1917年和1918年糖市陡跌猛漲大風浪中,黃奕住幾乎“翻船”, 之所以能安全地度過迎面打來的波濤, 有偶然的機遇、以及守信用聞於市,更深層的原因是啟動自我創新的本質性功能。

在商海沉浮中,他善於抓住千載難逢的良機,特別是在運用金融工具上的創新。比如利用期貨的杠杆作用,借取銀行等金融的力量。

也正由於知道了金融業的厲害,就為他日後在國內的投資佈局奠定深厚的基礎,資本主要投向加快擴展到金融業,否則,就不會有近代中國銀行家黃奕住了。

建於1920年,黃奕住投資創辦的商辦廈門電話股份有限公司舊址

作為印尼“四大糖王”之一的黃奕住,因集中於糖業的商業領域,故可較為靈活的調撥,反觀黃仲涵等其他糖王,因大部分投入蔗田與糖廠等生產領域,環境適應性也就相對差了一點。於是,黃奕住憑著勝人一籌的見識、過人的膽略和優越的條件,逆流而進,大宗買進現貨與遠期期貨。

從1913年至1916年,糖價由每百公斤11.66盾上升為18.22盾,由於有一戰特別時期荷印殖民政府鼓勵投機的有利政策環境,黃奕住運用期貨的掉期杠杆,到1917年初,一躍成為千萬富翁,資本在三年間漲3倍。

到了1917年初,風雲突變,歐洲戰場進入決定勝負的緊張階段,交戰雙方都損失慘重,更需要把所有的資源都投入戰場當中,英國、荷蘭等國將許多貨船徵召回國,供軍事需用。

霎時間,印尼與歐洲的航路幾乎停頓,大批蔗糖及其他產品無法運出,糖商手中之貨變得“有進難出”,連囤糖的倉庫都難找。糖商惶急緊張之際,糖價開始狂跌,糖的定價很快從每擔15盾跌至11盾。

一路買多的黃奕住,面對糖價大跌,到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儘管心急如焚、坐臥不安的他,在人前也裝成若無其事的樣子。可手上大宗存糖與近期期貨,面臨大幅虧損,熬不過去甚至有破產可能。

首先是信用危機。一天,賣主拿著一張10萬盾的現金支票找上門來,告知被銀行拒付。黃奕住大發雷霆,找上銀行經理質問,我在你們銀行至少還有50萬盾存款,人家拿我支票來了卻拒付,豈不撕破我的面子,損壞我的信譽,貴行該如何賠償?

對方卻心平氣和地說,你說的是沒錯,可現在食糖行情,你比我清楚,你向敝行抵押的貨票,已經貶值了,細算起來對抵之後,你還欠本行的。

黃奕住聽罷,得知面臨立即破產的危險,一頭栽倒在地、昏迷不醒。

被搶救醒來,黃奕住信用動搖的訊息不脛而走,黃奕住家天天債主盈門。面對如此處境,底下的經營班子給老闆設計了兩條脫身之計。一是回“唐山”(中國),二是“跑路”新加坡,另謀他途。

“一個人如果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黃奕住對兩條建議思前想後,最後決定均不採納,而要走另一條積極之路。做生意靠信譽,做人也靠信譽,黃奕住決定力謀清償債務,保留信譽,寧願自己破產,決不逃賴。

細加盤算後,黃奕住覺得自己一時受挫,尚有彌補虧損的餘地,眼下的主要困難主要在近期糖款償付上。

因此,他做出三個決策:1. 將手中的存糖果斷拋出,既是止損,也是為了籌款。2. 將新加坡所置店屋等資產及橡膠園股份,向銀行質押,以求獲得巨額現金。3.運用朋友及社會關係的力量。他在三寶壟經營已經30年,大事小事素來講信用,信譽好這筆無形資產在此時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一些信賴他的華僑紛紛伸出援手。

沒隔多久,黃奕住的近期糖款與債務都得以順利交清。

黃奕住的“日興”公司能按期付款的消息,很快在市面傳開了,他的信用立即回升,信譽提高了,也更受商界敬重了。

渡過了短期付款一關,可整個糖市低落的問題仍在,業內不是大面積虧損,就是破產關門。

1917年6月,黃奕住的“日興公司”與另一個祖籍福建同安的“糖王” 黃仲涵的“建源公司”,挑頭開了個行業會議,商議如何共度難關。最後商定組織一個資本1000萬盾的糖業股份公司,除與會糖商外,還公開招股。

本來公司想向荷蘭商業銀行借款以資維持,可因對方提出了苛刻的條件而未果。碰巧的是,日本正金銀行這時正好來三寶壟開設分行,為招攬業務,竟主動邀黃奕住。

後來,為爭奪主顧,荷資及本地其他商業銀行,也相繼放寬貸款期限,同意借款給黃奕住,資金鏈上的難關算是解決了。

戰爭讓市場發生了新的變化,海上交通運輸情況逐漸好轉,糖市行情又開始上漲。在戰後糖價跳躍式上升的日子裡,因此前大量買進現貨,手上又擁有大量的遠期期貨,憑著自己的財力和信譽,黃奕住簡直是日進鬥金,他與黃仲涵等人不光左右三寶瓏糖價,還影響新加坡、香港等地市場。

期間,他不僅在本地投資保險公司,還在廈門開設黃日興銀號,入股新加坡華僑銀行,並在馬來西亞和廈門設立黃日興分行,旗下產業橫跨商業、銀行、保險、地業、種植業等多個領域,躍升為印尼首富。

“翻船”風險之下,啟動家族企業創新功能

有專業研究者發現,“一戰”讓黃奕住的家族企業幾度面臨“翻船”風險,也因在大風大浪中“愛拼才會贏”,黃奕住成了印尼首富,若將其財富換成今天比值,估算下來賺了足足300億元。

瀕臨破產邊緣,從企業運作而言是一種業績的消極回饋,對於家族企業的決策者而言,往往傾向於二種狀態:一是積極創新,二是風險規避。

從黃奕住的海外商業經歷看,處於“失敗”狀態下,往往存在著成功的轉機,關鍵在是否大膽創新變革。

創新是家族企業的本質性功能,家族企業比其他形態企業更具風險的修復能力,因為它即便面對萬丈深淵也不能畏畏縮縮,辭職不幹。

在1917年和1918年糖市陡跌猛漲大風浪中,黃奕住幾乎“翻船”, 之所以能安全地度過迎面打來的波濤, 有偶然的機遇、以及守信用聞於市,更深層的原因是啟動自我創新的本質性功能。

在商海沉浮中,他善於抓住千載難逢的良機,特別是在運用金融工具上的創新。比如利用期貨的杠杆作用,借取銀行等金融的力量。

也正由於知道了金融業的厲害,就為他日後在國內的投資佈局奠定深厚的基礎,資本主要投向加快擴展到金融業,否則,就不會有近代中國銀行家黃奕住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