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看過《國家寶藏》,但你知道90年代就價值6億的文物盜竊案麼?

小評今天看了《國家寶藏》心血來潮, 小評給大家分享過很多國際大案, 但是國內的大案很少給大家分享, 今天小評給大家分享一個文物案, 在90年代就價值6以的文物, 看錯國際第二大文物案件了

1983年, 一位酷愛文學的警員將自己近十年的辦案經歷融入到創作中, 發表了自己的首部長篇小說《血案疑蹤》。

小說中虛構了一段傳世珍寶“龍鳳首飾盒”被盜的情節。

為了追求極度的真實, 這位員警趁著在古都開封的便利, 親自拜訪開封博物館多次向專家請教文物的細節問題。

近乎真實的細節和自然的演繹讓這部作品得到了廣泛的好評。

北京電影製片廠在三年後還將小說改編成同名電影, 讓它成為一代人心中刑偵類作品的經典。

時隔十年, 這位員警已是名聲在外的優秀警官, 並且還自考河南大學, 從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

1992年, 他才剛統領開封市局還不到半年時間, 一件駭人聽聞的文物盜竊大案戲劇化地上演。

三名大盜潛入戒備森嚴的博物館, 一夜卷走69件國家級文物, 涉案價值超過6億元。

是國際上僅次於蒙娜麗莎失竊案的第二大文物盜竊案件, 也是新中國最大最令人震驚的盜竊案。

而事發之地, 正是他請教專家的那個開封博物館, 小說的劇情竟成為了現實。

一場轟動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較量在那年的“九一八”國恥之日打響。

____________

1992年9月, 開封博物館正舉辦“明清宮廷用品展”, 展品幾乎都是該館最珍貴的文物。

這些不僅是國內僅存的國寶級文物,

有很多甚至是世界僅剩的孤品。

9月18日, 雖然是“九一八”事變紀念日, 但這並不妨礙博物館的照常開館。

一早八點半, 兩位工作人員像往常一樣打開展廳大門, 準備迎接參觀的遊客。

然而, 兩位工作人員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 展廳內一片狼藉, 幾個展櫃內已經空空如也。

這下國恥之日恐怕又要多上另一重含義了, 開封博物館館恥紀念日。

接到報案的警方迅速趕到現場, 經過初步的統計, 失竊文物多達69件, 其中10件都是國家一二級文物, 令人震驚。

實際上在1988年遷址之後, 開封博物館發生過10起失竊案, 有四起涉及文物,但都只是一般文物。

而這一次失竊,不但數量大,而且都是無法估價的絕對珍品。

如果非要用價值來衡量的話,涉案總金額在當時就已經超過6億元。

這對當時才出任開封市局一把手的員警武和平來說,是一個絕對的挑戰。

案發後,上級迅速組建了“9·18大案”偵破組,下令必須破案,絕不能讓這些文物流失。

一般而言,上級對這種大案要案都要求“不破案就卸任”,但考慮到武和平剛上任的情況,可以破例。

可武和平卻不接受這樣的“好意”,他堅持絕不例外的原則,向全社會立下軍令狀“破不了案件,我武和平就地辭職!”

放衛星的本事誰都會,但破案可不是說著玩的。

看著這疑點重重的案發現場,武和平心中的疑惑多得糾成了亂麻。

展廳現場,警方收集到的罪犯遺落物件主要有三樣:玻璃刀、紅色絨布、黑色票夾。

玻璃刀的用途不用過多地解釋,是罪犯用來破壞展櫃玻璃防護的工具。

可是紅色絨布和黑色票夾又如何解釋呢?

尤其是好幾塊被精心裁剪成皇冠形狀的紅色絨布,刑警們想破頭都想不到它是作何用處。

最令人費解的還不是這些作案工具,而是他們究竟如何不觸發警報就潛入展廳的。

而從被破壞的窗戶防盜網來看,那裡正是罪犯闖入展廳的入口,理應被觸發的警報竟然沒有任何響動。

難道犯罪分子有什麼通天的法術?

為了徵集線索,武和平親自登上電視臺,向全開封的百姓發佈徵集令。

並承諾,對立功人員給予最高5萬元的巨額獎勵,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

重賞之下,還真冒出了些有價值的線索。

開封博物館的職工突然想起,在九月初曾經有一個年輕人三次到博物館參觀。

他自稱是武漢大學的教授,來開封參加“黃河中下游研討會”,每次來參觀都有人陪同。

而且,據博物館講解員反應,這個所謂的武漢大學教授似乎的確挺懂瓷器的,但是隨行的同伴卻總心不在焉,往天花板瞎看。

經查詢,“黃河中下游研討會”是子虛烏有之事,而武漢大學的教授中也沒有如此年輕的。

顯然,這夥以“武大教授”為首的人嫌疑重大,很可能就是盜走69件國家文物的犯罪分子。

經過警方調查,在博物館不遠處的東京大飯店的住宿登記裡發現了四名可疑人員。

他們中有兩個明顯用的是名人的名字,分別是唐國強和陳納德,登記單位也都是偽造的。

另一方面,對現場遺留下的作案工具產地也有了新的調查進展。

玻璃刀,是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一個個體工廠生產的,共生產了821把,銷往長江以北的五個省。

黑色票夾,是上海奉賢星新文具廠生產的,共生產122萬多個,主要銷往長江以南。

紅色絨布,是鄭州色織一廠生產的,銷往武漢漢口區貿易中心。

經過駐守武漢的民警的明察暗訪,終於發現了嫌疑人所駕駛的白色桑塔納轎車,鎖定了目標。

最終抓獲了犯罪團夥中的一人,並供出了其餘的嫌疑人。

案件的主犯名叫劉農軍,聽起來出身應該比較“紅”,事實也的確如此,但他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劉農軍早年在武漢市公安學校學習,是個高材生,差一點就成為了武和平的同行。

不過因為當年盜竊教學器材被抓獲,斷送了自己在警校的生涯。

雖然之後又重回校園,在湖北江漢大學自修畢業,但自那以後就沒走上過正經路子。

1983年之後,劉農軍做過一段時間的個體戶,但錢來得太慢,於是又想起了那些偷雞摸狗的勾當。

不過這次他想幹票大的,他勾結了港澳的黑社會組織,萌生了偷盜文物銷贓海外的想法。

為了實現這個遠大的目標,他甚至自學文物鑒定,對瓷器鑒賞有相當高的水準。

案發前,他前往廣州,在那招攬了幾位“身懷絕技”的同夥,精心準備了這次開封博物館盜竊。

除了多次前往博物館踩點,繪製平面圖這樣的準備,劉農軍還對博物館的報警器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他買回博物館同款的紅外線報警器,在賓館中反復嘗試。

這是一種被動式的紅外線報警器,並非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中能射出光束的主動式報警器。

被動式報警器的原理很簡單,主要是通過檢測人體或生物體自然輻射的紅外線,只要接收到信號便發出警報。

這種報警器相對而言安裝比較方便,但缺點也很明顯,容易被遮擋失效。

劉農軍反復嘗試,發現紅色絨布的遮擋效果最好,便將精心裁剪製作出了皇冠形的作案工具。

案發時,通過黑色票夾將紅色絨布固定於報警器上方,遮擋使其失效。

不得不承認,劉農軍為這次盜竊的準備可以說是面面俱到。

但卻敗在了自己高傲的心態上了,自以為能躲過恢恢法網,忽略了警方遇強則強的決心。

劉農軍將盜來的大批文物藏在武漢同夥的家中,再疏通關係偽裝文物通過飛機運往廣東佛山。

之後,在廣州與人接頭最終經由澳門古董商之手銷贓。

但還沒等古董商找到賣家,員警就已經追上了門,將文物盡數追回。

而原本打算逃往境外的劉農軍被驚動,躲藏至山東青島的一間出租屋當中,準備進行整容手術,逃脫抓捕。

當然,犯罪分子永遠不會有好結局。

1993年9月18日,還是同一個日子,劉農軍與其同夥被槍決。

而“9·18”專案組在同一天被記集體一等功,5位核心警員記個人一等功。

大案過後,總會給後人留下一些教訓。

如今的博物館安保設施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除了常見的指紋鎖、監控攝像頭等,更多高科技的設施也逐漸被應用。

主動式紅外線報警器,發出不可見的光束,一旦被遮擋立馬報警。

防盜報警玻璃,夾層填充氬氣,被擊碎後氣體洩露,空氣接觸當中的氣敏元件,觸發警報。

科技在進步,但對罪犯的打擊卻不能有絲毫鬆懈,因為千防萬防家賊難防。

有四起涉及文物,但都只是一般文物。

而這一次失竊,不但數量大,而且都是無法估價的絕對珍品。

如果非要用價值來衡量的話,涉案總金額在當時就已經超過6億元。

這對當時才出任開封市局一把手的員警武和平來說,是一個絕對的挑戰。

案發後,上級迅速組建了“9·18大案”偵破組,下令必須破案,絕不能讓這些文物流失。

一般而言,上級對這種大案要案都要求“不破案就卸任”,但考慮到武和平剛上任的情況,可以破例。

可武和平卻不接受這樣的“好意”,他堅持絕不例外的原則,向全社會立下軍令狀“破不了案件,我武和平就地辭職!”

放衛星的本事誰都會,但破案可不是說著玩的。

看著這疑點重重的案發現場,武和平心中的疑惑多得糾成了亂麻。

展廳現場,警方收集到的罪犯遺落物件主要有三樣:玻璃刀、紅色絨布、黑色票夾。

玻璃刀的用途不用過多地解釋,是罪犯用來破壞展櫃玻璃防護的工具。

可是紅色絨布和黑色票夾又如何解釋呢?

尤其是好幾塊被精心裁剪成皇冠形狀的紅色絨布,刑警們想破頭都想不到它是作何用處。

最令人費解的還不是這些作案工具,而是他們究竟如何不觸發警報就潛入展廳的。

而從被破壞的窗戶防盜網來看,那裡正是罪犯闖入展廳的入口,理應被觸發的警報竟然沒有任何響動。

難道犯罪分子有什麼通天的法術?

為了徵集線索,武和平親自登上電視臺,向全開封的百姓發佈徵集令。

並承諾,對立功人員給予最高5萬元的巨額獎勵,這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

重賞之下,還真冒出了些有價值的線索。

開封博物館的職工突然想起,在九月初曾經有一個年輕人三次到博物館參觀。

他自稱是武漢大學的教授,來開封參加“黃河中下游研討會”,每次來參觀都有人陪同。

而且,據博物館講解員反應,這個所謂的武漢大學教授似乎的確挺懂瓷器的,但是隨行的同伴卻總心不在焉,往天花板瞎看。

經查詢,“黃河中下游研討會”是子虛烏有之事,而武漢大學的教授中也沒有如此年輕的。

顯然,這夥以“武大教授”為首的人嫌疑重大,很可能就是盜走69件國家文物的犯罪分子。

經過警方調查,在博物館不遠處的東京大飯店的住宿登記裡發現了四名可疑人員。

他們中有兩個明顯用的是名人的名字,分別是唐國強和陳納德,登記單位也都是偽造的。

另一方面,對現場遺留下的作案工具產地也有了新的調查進展。

玻璃刀,是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一個個體工廠生產的,共生產了821把,銷往長江以北的五個省。

黑色票夾,是上海奉賢星新文具廠生產的,共生產122萬多個,主要銷往長江以南。

紅色絨布,是鄭州色織一廠生產的,銷往武漢漢口區貿易中心。

經過駐守武漢的民警的明察暗訪,終於發現了嫌疑人所駕駛的白色桑塔納轎車,鎖定了目標。

最終抓獲了犯罪團夥中的一人,並供出了其餘的嫌疑人。

案件的主犯名叫劉農軍,聽起來出身應該比較“紅”,事實也的確如此,但他不是一個簡單的人。

劉農軍早年在武漢市公安學校學習,是個高材生,差一點就成為了武和平的同行。

不過因為當年盜竊教學器材被抓獲,斷送了自己在警校的生涯。

雖然之後又重回校園,在湖北江漢大學自修畢業,但自那以後就沒走上過正經路子。

1983年之後,劉農軍做過一段時間的個體戶,但錢來得太慢,於是又想起了那些偷雞摸狗的勾當。

不過這次他想幹票大的,他勾結了港澳的黑社會組織,萌生了偷盜文物銷贓海外的想法。

為了實現這個遠大的目標,他甚至自學文物鑒定,對瓷器鑒賞有相當高的水準。

案發前,他前往廣州,在那招攬了幾位“身懷絕技”的同夥,精心準備了這次開封博物館盜竊。

除了多次前往博物館踩點,繪製平面圖這樣的準備,劉農軍還對博物館的報警器進行了專門的研究。

他買回博物館同款的紅外線報警器,在賓館中反復嘗試。

這是一種被動式的紅外線報警器,並非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那中能射出光束的主動式報警器。

被動式報警器的原理很簡單,主要是通過檢測人體或生物體自然輻射的紅外線,只要接收到信號便發出警報。

這種報警器相對而言安裝比較方便,但缺點也很明顯,容易被遮擋失效。

劉農軍反復嘗試,發現紅色絨布的遮擋效果最好,便將精心裁剪製作出了皇冠形的作案工具。

案發時,通過黑色票夾將紅色絨布固定於報警器上方,遮擋使其失效。

不得不承認,劉農軍為這次盜竊的準備可以說是面面俱到。

但卻敗在了自己高傲的心態上了,自以為能躲過恢恢法網,忽略了警方遇強則強的決心。

劉農軍將盜來的大批文物藏在武漢同夥的家中,再疏通關係偽裝文物通過飛機運往廣東佛山。

之後,在廣州與人接頭最終經由澳門古董商之手銷贓。

但還沒等古董商找到賣家,員警就已經追上了門,將文物盡數追回。

而原本打算逃往境外的劉農軍被驚動,躲藏至山東青島的一間出租屋當中,準備進行整容手術,逃脫抓捕。

當然,犯罪分子永遠不會有好結局。

1993年9月18日,還是同一個日子,劉農軍與其同夥被槍決。

而“9·18”專案組在同一天被記集體一等功,5位核心警員記個人一等功。

大案過後,總會給後人留下一些教訓。

如今的博物館安保設施已經有了極大的進步,除了常見的指紋鎖、監控攝像頭等,更多高科技的設施也逐漸被應用。

主動式紅外線報警器,發出不可見的光束,一旦被遮擋立馬報警。

防盜報警玻璃,夾層填充氬氣,被擊碎後氣體洩露,空氣接觸當中的氣敏元件,觸發警報。

科技在進步,但對罪犯的打擊卻不能有絲毫鬆懈,因為千防萬防家賊難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