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撥開雲霧見月明,航拍視角下的MPA全貌

作者 | 邱冠華 王劍 張宇, 國泰君安銀行團隊

主要結論:

在MPA考核持續完善的背景下, 銀行沖規模時代終結, 尤其是變相加杠杆沖規模的時代終結, 比拼真正的創新能力的時代來臨。

航拍的角度, 才能看清全貌。 對於一個美景是這樣, 對於MPA也是這樣。

(克魯倫河蛇曲景觀 楊孝 攝影)

在剛剛過去的季末時節, 貨幣市場流動性再次緊張, 利率上行。 雖然很多人說一切都在預期中, 但利率還是超預期地飆了。 除季節性因素外, 今年第一次正式實施的MPA考核, 對季末流動性緊張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DR007利率顯示季末流動性緊張

2017年開始正式實施MPA。

經過2016年一年的試行, 市場主體(具體地講, 是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部門)、監管部門(央行自己也通過一年試行來觀察效果)、分析人士(比如正在寫評論的我)等各方人士都對MPA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認識, 也更加認識到了MPA對整個銀行業的行業格局、監管格局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全面總結這一年試行期的基礎上, MPA是如何徹底變革了銀行業的行業與監管格局的?

時隔一年再看MPA

MPA出臺的大背景

2015年12月29日, 央行第一次在官網上發出一篇關於MPA的新聞通稿時, 裡面使用了一些抽象的形容詞,

令很多人一頭霧水。

首先, 還是先簡要回顧下MPA的內容。 MPA是一個打分體系, 有七大方面的“考題”, 包括資本和杠杆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定價行為、資產品質、跨境融資風險、信貸政策執行等, 各方面裡面又分很多小題, 每題目都有自己的分值, 最後加總得出MPA考核總分。

每個銀行都參與打分, 不同類型的銀行組成不同“班級”在一起評分, 共分為三個“班級”, 即全國性系統重要性機構(N-SIFIs, 主要是些全國性的大中型銀行)、區域性系統重要性機構(R-SIFIs, 主要是每區域最重要的一家地方銀行)、普通機構(CIFIs)。 最後得出每家銀行最後的總分, 分為A、B、C三等。

其實裡面很多題目是送分題, 最為關鍵的題目是廣義信貸增速和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

(1)廣義信貸增速, 央行直接給出了一個上限, 即當年的M2目標增速外加一個加項。 對於很多大中型銀行而言, 這個上限其實很難碰到, 所以這個考題也不是那麼要緊。

(2)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 是從銀監會資本管理辦法的最低監管要求上, 加上一定的加項(假設為A),

得出來的一個考核標準。 A又與該行的廣義信貸增速相關(廣義信貸增速越高, A越大)。

換言之, 廣義信貸增速越高, 銀行所要求達到的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標準就越高(若達不到標準, 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這個題目就不得分或少得分)。

所以, MPA的意思很明確:

要想成績好, 就要控制住廣義信貸增速。

廣義信貸增速是銀行應對MPA考核時能操作上的核心指標。 那麼可以得出, 央行之所以推出MPA考核, 原因是認為目前銀行業廣義信貸增速過高, 影響了宏觀審慎。

2015年底之前銀行業發生了什麼?才導致央行使出這招。 2010年開始宏觀調控, 2011年調控效果開始顯現, GDP增速開始逐步下行。 而銀行業總資產規模, 卻依然保持高位增長, 緩慢下行,而且2015年還出現增速重新上升的“奇跡”。銀行業總資產(剔除銀行同業資產)可視為對實體提供的融資總量,經濟下行期,實體融資需求必然是下行的,那麼這些銀行融資的去向都去哪了?

很顯然,資金去了有問題的地方。銀行面臨資產荒,又為了完成盈利目標,於是絞盡腦汁尋找各種資產,這些資產大多不是傳統的企業信貸等資產,而以各種眼花繚亂的非信貸資產為主(可稱之為“影子銀行”或“毒資產”),本質是通過監管套利變相加杠杆,暗中抬高風險,加大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監管部門也意識到了風險,加以圍堵,結果是堵住一個又會出來一個新的,監管部門疲於奔命。這一現狀其實已經反映了現行微觀業務監管體系的力不從心,所謂的“牛欄關貓”。

(南都網)

於是,央行最後盯上了“廣義信貸”,乾脆把銀行幾乎所有的對外資產運用(剔除銀行同業資產)都囊括了進來,並加以管控。我們早在2013年便提出了“廣義信貸”概念,光管住信貸已不足以控制整個銀行體系。

央行管控廣義信貸的方法,除限定一個增速的上限外,也不再是簡單的一刀切,而是將其與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掛鉤。如果想繼續擴張廣義信貸,則要求資本跟上。廣義信貸越高,對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考核標準就越高,只要銀行能達得到,那就可以放手去擴張。這相當於是限制住了整個銀行體系的杠杆水準。當銀行的廣義信貸增速被控制住,有限的增量,肯定是會優先用於傳統信貸的投放(畢竟這是綜合收益最高的資產業務),壓縮非信貸資產,於是“影子銀行”也就被遏制住了。

曾經抽象的詞語都已變成切身感受

在央行2015年的新聞通稿以及後來的公開信息中,央行曾經用過很多詞語來形容這個宏大的體系。但我們當時缺乏感性認識。經過一年試行,我們領教了這些詞語背後的真正含義。

全面性

指廣義信貸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內涵,以確保將銀行主要的擴張行為都涵蓋在內,具有對資產擴張的全面覆蓋。

事實上,央行確實多次調整廣義信貸內涵,有些微調未引起市場注意,但納入表外理財這次受到市場高度關注,體現了廣義信貸內涵的全面性。

2016年開始試行MPA後,我們觀察到銀行理財業務突飛猛進,2016年上半年,全行業理財規模增加了2.78萬億元,增速很高,而且城商行、農商行增速更高,我們懷疑部分銀行因表內資產規模擴張受MPA約束後,改用理財這種表外業務來擴張。

於是,2016年10月,央行就要求從2017年開始,將表外理財(剔除現金、存款部分)納入廣義信貸。在未來,不排除央行繼續調整廣義信貸內涵,反正不管啥新花樣都跑不了。

靈活性

2016年試行期間,MPA沒有公佈正式檔,都是央行直接向銀行傳達監管要求(目前我們的研究素材均來自銀行等相關單位發佈的研究內容,因此其結果僅供參考)。這可能是由於在試行期,央行自己也需要持續觀察某些內容的效果,隨時調整細節,於是暫未有正式發文。

而且,金融市場與業務層面的創新層出不窮,對監管的對抗行為持續存在,因此也需要MPA考核保持一定靈活性,相機抉擇,及時補漏。而且各地央行可視本地情況做一些調整。比如,近期有媒體報導,央行調整了某些銀行的宏

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考核要求,原先是達到標準的得滿分,低於標準但差距在容忍度(4個百分點)範圍內的就部分得分,而超過容忍度則不得分,現在則取消了容忍度,低於標準就直接不得分。

我們預計,後續MPA的某些細則還會有所修改,不斷完善。

嚴肅性

嚴肅性是指央行提高了對考核結果的獎罰力度。

央行最早提出的獎罰方式,是調整存款準備金利率,考核成績是A的機構準備金利率上浮10%,C的下浮10%,特殊情況下上下浮動比例可能提到20%甚至30%。如果是上下浮動10%的話,影響不大,獎罰力度非常輕微。

但央行也指出,將來可能會引進其他獎罰方式,包括對業務資格的調整。隨後,央行公佈2017年一級交易商資格時,市場發現了少了四家銀行,都是幾家資產規模增速較高的銀行(也就是預計它們2016年MPA考核結果不會太好)。

於是,市場猜測這可能是央行正式將業務資格調整作為MPA考核的獎罰內容之一。雖然目前沒有任何權威聲音可以驗證,MPA考核結果與2017年一級交易商資格之間有因果關係,但是市場上這種揣測的存在,無疑加重了MPA的嚴肅性,也使MPA考核對銀行們的威懾力大幅提高。

所以說,通過這些詞語背後,我們對MPA考核的理解更加深刻。往後看,可以預見的是(也是一個重要結論):

央行會根據金融體系的實際變化情況,相機抉擇,不斷完善廣義信貸內涵,不斷調整包括獎罰方式在內的各項考核細節,使整個MPA監管體系趨於完善,從而實現其維護宏觀審慎的監管目標。

從更高的視野審視MPA

所以,MPA制約了銀行的廣義信貸規模擴張,而且具有威懾力(取消業務資格,這對銀行來說是很大的懲罰力度),也很難用監管套利手段輕易繞開,因此,我們對其實施效果是抱有期待的。

基於此,我們就可從更高的視野,再去審視MPA對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首先,整個銀行業的發展格局生變,隨著央行不斷完善MPA考核內容,銀行沖規模與繞監管的時代終結。銀行業做的是債權生意,賺的是以息差為主,在息差基本穩定的情況下,資產規模是驅動盈利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我國銀行業普遍對規模擴張有著極強的衝動,這就是所謂的“沖規模”。

很多小銀行,也通過很高的資產規模增速,使自己迅速做大,躋身更高層次的俱樂部。原本,銀行的規模增長會受到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指標約束,這時銀行會採取一些規避監管的行為,比如將信貸業務包裝成同業業務等,這就是所謂的“繞監管”,或稱變相加杠杆。當然,繞監管的目的也是為了實質上沖規模。說到底,我們的銀行業一直在沖規模,真正意義的創新業務有限。

但在MPA體系下,直接對沖規模行為進行了遏制,這條路走不通了。當然,這也使很多小銀行失去了彎道超車的機會。憑心而論,這種一刀切式的政策,並不能說完全公平(比如有些小微業務優異的小銀行,應當支援他們做大,把優質服務覆蓋到更多領域去)。

這反倒有可能使很多銀行真正治好“規模依賴症”,開始注重經營效益,向精細管理、創新業務要效益,做大息差、做大中收,改善ROA及RORWA。一些新興的中間業務可能會被更加重視,包括直銷銀行、資產管理等。當然,對於那些除了沖規模之外別無所長的銀行,則可能面臨比較大的經營壓力。

其次,對於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來說,原先很多“寄生”於銀行的“影子銀行”業務,也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比如,有些業務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協助銀行繞監管,行使通道功能,將信貸資產包裝成非標、表外理財等其他資產。前文已述,在廣義信貸總額受限的情況下,銀行優先保障綜合收益最高的傳統信貸的投放,其他非信貸資產因此被壓縮。

兩項有意義的測算

為盡可能準確地把握銀行在應對MPA考核時的行為,我們有必要做兩項有意義的測算。

一是,從銀行的實際資本充足率出發,計算MPA考核所能接受的最高的廣義信貸增速;

二是,若銀行將廣義信貸增速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銀行是否有需要做縮表行為。

但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從未公開發佈MPA有關具體計算公式,我們基於其他單位發佈的研究成果進行計算,因此結果僅供參考。

可接受的最高廣義信貸增速

根據MPA監管要求,銀行需要將廣義信貸增速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以便保證廣義信貸增速和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這兩個核心考題的得分,從而使整個考核成績達到B。

銀行的做法,是首先估計自己期末的實際資本充足率有多少,然後再計算,要使自己的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標準低於此,那麼廣義信貸增速不能超過多少。這裡所用到的公式,是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標準(C*)計算公式:

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 C* = αi × ( 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 + 儲備資本 + 系統重要性附加 + 逆週期緩衝資本 )

αi:基準為1,遇到內控、支付、轉貼現過多等問題時,央行會酌情上調(我們測算中先設為1);

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來自銀監會的要求,為8%;

儲備資本:最終目標是2.5%,但現在給了緩衝期,逐季提高,最終達到2.5%;

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央行確定全國系統性重要和區域系統性重要銀行的該參數,其他機構則按一定公式計算;

逆週期緩衝資本:這是其中最複雜的部分,其公式為:

Max{βi ×[銀行i的廣義信貸增速 – (目標GDP增速 + 目標CPI )], 0}

βi = 宏觀經濟熱度參數(βi1)× 系統重要性參數(βi2)

βi1、βi2另有公式,也不再贅述,最後算出來βi在0.8以內。

逆週期緩衝資本計算公式的含義就是:銀行的廣義信貸增速每超過“目標GDP增速 + 目標CPI”一個百分點,其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要求就會增加αi×βi個百分點(αi約為1,βi在0.8以內)。

在αi=1的情況下,我們將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標準公式簡化為:

C*=8%+儲備資本+系統重要性附加+max{βi×[銀行i的廣義信貸增速– (6.5%+3%)], 0}

然後,我們基於上述公式,測算上市銀行的2017年考核中,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考題想要取得滿分的話,廣義信貸增速得控制在什麼水準(假設4個百分點的容忍度保留,並且各銀行將其用足,即資本充足率只達到C*-4%)。我們先假設,各銀行2017年末的實際資本充足率與最新值一致。然後再通過上述公式倒算。得到大致的可實現的廣義信貸增速,如下圖(圖中藍柱)所示:

我們還將各銀行2016年上半年末的廣義信貸實際同比增速一同列入上圖(圖中紅柱),用於對比。可見,2017年部分銀行廣義信貸增速較2016年出現了大幅下滑,主要是小型銀行和大型股份行為主(當然,資產規模增速較2016年回落本來就是預期中的)。而大型銀行和小型股份行,則下滑不明顯,甚至有幾家增速還有提高空間。

而如果將4個百分點的容忍度取消,則能看到,新的可實現最高廣義信貸增速有進一步回落:

當然,上述測算還沒有考慮到,部分銀行將在2017年內進行再融資,補充資本,資本充足率將提高,可支撐更高的廣義信貸增速。因此,它們的最終廣義信貸增速將會高於上述測算結果。

銀行需要通過縮表來達標嗎?

下一次MPA考核是2017年6月末,到時銀行是否需要縮表(也就是壓降廣義信貸餘額)來實現達標呢?我們接下來的測算方式為:

以2016年6月末的廣義信貸餘額為基數,按上一節算出來的可接受最高廣義信貸增速(分為保留、不保留容忍度兩個版本),算出2017年6月末的廣義信貸餘額。然後,將這個餘額與我們所能獲取的最新餘額來對比(部分銀行已披露年報)。

從結果來看,如果保留並用足容忍度,那麼上市銀行2017年6月末的廣義信貸餘額較高,不用縮表。但如果取消容忍度,則不排除個別銀行2017年6月末的廣義信貸餘額已低於最新廣義信貸餘額,可能需要縮表。

除上述16家A股老上市銀行外,還需要考慮到其餘廣大中小銀行的情況,它們中有些2016年下半年資產增長過快的,也可能面臨縮表壓力。

如果縮表,則銀行首先壓縮的是對非銀行金融機構拆放或表外理財(最終投向是債券、非標等),然後是債券等。綜合收益較高的信貸則仍要保證。但不管壓縮什麼,對最終標的資產的市場價格均會有不利影響,比如導致債券價格下跌,或導致某些非標的融資主體無法續貸而導致資金鏈斷裂(信用風險),因此也提請有關投資者注意風險。

而對於沒有縮表壓力,甚至廣義信貸增長還有空間的大型銀行而言,則剛好相反,可能會獲得一個獲取優質資產的機會(完)。

緩慢下行,而且2015年還出現增速重新上升的“奇跡”。銀行業總資產(剔除銀行同業資產)可視為對實體提供的融資總量,經濟下行期,實體融資需求必然是下行的,那麼這些銀行融資的去向都去哪了?

很顯然,資金去了有問題的地方。銀行面臨資產荒,又為了完成盈利目標,於是絞盡腦汁尋找各種資產,這些資產大多不是傳統的企業信貸等資產,而以各種眼花繚亂的非信貸資產為主(可稱之為“影子銀行”或“毒資產”),本質是通過監管套利變相加杠杆,暗中抬高風險,加大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監管部門也意識到了風險,加以圍堵,結果是堵住一個又會出來一個新的,監管部門疲於奔命。這一現狀其實已經反映了現行微觀業務監管體系的力不從心,所謂的“牛欄關貓”。

(南都網)

於是,央行最後盯上了“廣義信貸”,乾脆把銀行幾乎所有的對外資產運用(剔除銀行同業資產)都囊括了進來,並加以管控。我們早在2013年便提出了“廣義信貸”概念,光管住信貸已不足以控制整個銀行體系。

央行管控廣義信貸的方法,除限定一個增速的上限外,也不再是簡單的一刀切,而是將其與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掛鉤。如果想繼續擴張廣義信貸,則要求資本跟上。廣義信貸越高,對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考核標準就越高,只要銀行能達得到,那就可以放手去擴張。這相當於是限制住了整個銀行體系的杠杆水準。當銀行的廣義信貸增速被控制住,有限的增量,肯定是會優先用於傳統信貸的投放(畢竟這是綜合收益最高的資產業務),壓縮非信貸資產,於是“影子銀行”也就被遏制住了。

曾經抽象的詞語都已變成切身感受

在央行2015年的新聞通稿以及後來的公開信息中,央行曾經用過很多詞語來形容這個宏大的體系。但我們當時缺乏感性認識。經過一年試行,我們領教了這些詞語背後的真正含義。

全面性

指廣義信貸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內涵,以確保將銀行主要的擴張行為都涵蓋在內,具有對資產擴張的全面覆蓋。

事實上,央行確實多次調整廣義信貸內涵,有些微調未引起市場注意,但納入表外理財這次受到市場高度關注,體現了廣義信貸內涵的全面性。

2016年開始試行MPA後,我們觀察到銀行理財業務突飛猛進,2016年上半年,全行業理財規模增加了2.78萬億元,增速很高,而且城商行、農商行增速更高,我們懷疑部分銀行因表內資產規模擴張受MPA約束後,改用理財這種表外業務來擴張。

於是,2016年10月,央行就要求從2017年開始,將表外理財(剔除現金、存款部分)納入廣義信貸。在未來,不排除央行繼續調整廣義信貸內涵,反正不管啥新花樣都跑不了。

靈活性

2016年試行期間,MPA沒有公佈正式檔,都是央行直接向銀行傳達監管要求(目前我們的研究素材均來自銀行等相關單位發佈的研究內容,因此其結果僅供參考)。這可能是由於在試行期,央行自己也需要持續觀察某些內容的效果,隨時調整細節,於是暫未有正式發文。

而且,金融市場與業務層面的創新層出不窮,對監管的對抗行為持續存在,因此也需要MPA考核保持一定靈活性,相機抉擇,及時補漏。而且各地央行可視本地情況做一些調整。比如,近期有媒體報導,央行調整了某些銀行的宏

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考核要求,原先是達到標準的得滿分,低於標準但差距在容忍度(4個百分點)範圍內的就部分得分,而超過容忍度則不得分,現在則取消了容忍度,低於標準就直接不得分。

我們預計,後續MPA的某些細則還會有所修改,不斷完善。

嚴肅性

嚴肅性是指央行提高了對考核結果的獎罰力度。

央行最早提出的獎罰方式,是調整存款準備金利率,考核成績是A的機構準備金利率上浮10%,C的下浮10%,特殊情況下上下浮動比例可能提到20%甚至30%。如果是上下浮動10%的話,影響不大,獎罰力度非常輕微。

但央行也指出,將來可能會引進其他獎罰方式,包括對業務資格的調整。隨後,央行公佈2017年一級交易商資格時,市場發現了少了四家銀行,都是幾家資產規模增速較高的銀行(也就是預計它們2016年MPA考核結果不會太好)。

於是,市場猜測這可能是央行正式將業務資格調整作為MPA考核的獎罰內容之一。雖然目前沒有任何權威聲音可以驗證,MPA考核結果與2017年一級交易商資格之間有因果關係,但是市場上這種揣測的存在,無疑加重了MPA的嚴肅性,也使MPA考核對銀行們的威懾力大幅提高。

所以說,通過這些詞語背後,我們對MPA考核的理解更加深刻。往後看,可以預見的是(也是一個重要結論):

央行會根據金融體系的實際變化情況,相機抉擇,不斷完善廣義信貸內涵,不斷調整包括獎罰方式在內的各項考核細節,使整個MPA監管體系趨於完善,從而實現其維護宏觀審慎的監管目標。

從更高的視野審視MPA

所以,MPA制約了銀行的廣義信貸規模擴張,而且具有威懾力(取消業務資格,這對銀行來說是很大的懲罰力度),也很難用監管套利手段輕易繞開,因此,我們對其實施效果是抱有期待的。

基於此,我們就可從更高的視野,再去審視MPA對銀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首先,整個銀行業的發展格局生變,隨著央行不斷完善MPA考核內容,銀行沖規模與繞監管的時代終結。銀行業做的是債權生意,賺的是以息差為主,在息差基本穩定的情況下,資產規模是驅動盈利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我國銀行業普遍對規模擴張有著極強的衝動,這就是所謂的“沖規模”。

很多小銀行,也通過很高的資產規模增速,使自己迅速做大,躋身更高層次的俱樂部。原本,銀行的規模增長會受到資本充足率等監管指標約束,這時銀行會採取一些規避監管的行為,比如將信貸業務包裝成同業業務等,這就是所謂的“繞監管”,或稱變相加杠杆。當然,繞監管的目的也是為了實質上沖規模。說到底,我們的銀行業一直在沖規模,真正意義的創新業務有限。

但在MPA體系下,直接對沖規模行為進行了遏制,這條路走不通了。當然,這也使很多小銀行失去了彎道超車的機會。憑心而論,這種一刀切式的政策,並不能說完全公平(比如有些小微業務優異的小銀行,應當支援他們做大,把優質服務覆蓋到更多領域去)。

這反倒有可能使很多銀行真正治好“規模依賴症”,開始注重經營效益,向精細管理、創新業務要效益,做大息差、做大中收,改善ROA及RORWA。一些新興的中間業務可能會被更加重視,包括直銷銀行、資產管理等。當然,對於那些除了沖規模之外別無所長的銀行,則可能面臨比較大的經營壓力。

其次,對於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來說,原先很多“寄生”於銀行的“影子銀行”業務,也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比如,有些業務是非銀行金融機構協助銀行繞監管,行使通道功能,將信貸資產包裝成非標、表外理財等其他資產。前文已述,在廣義信貸總額受限的情況下,銀行優先保障綜合收益最高的傳統信貸的投放,其他非信貸資產因此被壓縮。

兩項有意義的測算

為盡可能準確地把握銀行在應對MPA考核時的行為,我們有必要做兩項有意義的測算。

一是,從銀行的實際資本充足率出發,計算MPA考核所能接受的最高的廣義信貸增速;

二是,若銀行將廣義信貸增速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銀行是否有需要做縮表行為。

但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從未公開發佈MPA有關具體計算公式,我們基於其他單位發佈的研究成果進行計算,因此結果僅供參考。

可接受的最高廣義信貸增速

根據MPA監管要求,銀行需要將廣義信貸增速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以便保證廣義信貸增速和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這兩個核心考題的得分,從而使整個考核成績達到B。

銀行的做法,是首先估計自己期末的實際資本充足率有多少,然後再計算,要使自己的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標準低於此,那麼廣義信貸增速不能超過多少。這裡所用到的公式,是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標準(C*)計算公式:

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 C* = αi × ( 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 + 儲備資本 + 系統重要性附加 + 逆週期緩衝資本 )

αi:基準為1,遇到內控、支付、轉貼現過多等問題時,央行會酌情上調(我們測算中先設為1);

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來自銀監會的要求,為8%;

儲備資本:最終目標是2.5%,但現在給了緩衝期,逐季提高,最終達到2.5%;

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央行確定全國系統性重要和區域系統性重要銀行的該參數,其他機構則按一定公式計算;

逆週期緩衝資本:這是其中最複雜的部分,其公式為:

Max{βi ×[銀行i的廣義信貸增速 – (目標GDP增速 + 目標CPI )], 0}

βi = 宏觀經濟熱度參數(βi1)× 系統重要性參數(βi2)

βi1、βi2另有公式,也不再贅述,最後算出來βi在0.8以內。

逆週期緩衝資本計算公式的含義就是:銀行的廣義信貸增速每超過“目標GDP增速 + 目標CPI”一個百分點,其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要求就會增加αi×βi個百分點(αi約為1,βi在0.8以內)。

在αi=1的情況下,我們將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標準公式簡化為:

C*=8%+儲備資本+系統重要性附加+max{βi×[銀行i的廣義信貸增速– (6.5%+3%)], 0}

然後,我們基於上述公式,測算上市銀行的2017年考核中,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考題想要取得滿分的話,廣義信貸增速得控制在什麼水準(假設4個百分點的容忍度保留,並且各銀行將其用足,即資本充足率只達到C*-4%)。我們先假設,各銀行2017年末的實際資本充足率與最新值一致。然後再通過上述公式倒算。得到大致的可實現的廣義信貸增速,如下圖(圖中藍柱)所示:

我們還將各銀行2016年上半年末的廣義信貸實際同比增速一同列入上圖(圖中紅柱),用於對比。可見,2017年部分銀行廣義信貸增速較2016年出現了大幅下滑,主要是小型銀行和大型股份行為主(當然,資產規模增速較2016年回落本來就是預期中的)。而大型銀行和小型股份行,則下滑不明顯,甚至有幾家增速還有提高空間。

而如果將4個百分點的容忍度取消,則能看到,新的可實現最高廣義信貸增速有進一步回落:

當然,上述測算還沒有考慮到,部分銀行將在2017年內進行再融資,補充資本,資本充足率將提高,可支撐更高的廣義信貸增速。因此,它們的最終廣義信貸增速將會高於上述測算結果。

銀行需要通過縮表來達標嗎?

下一次MPA考核是2017年6月末,到時銀行是否需要縮表(也就是壓降廣義信貸餘額)來實現達標呢?我們接下來的測算方式為:

以2016年6月末的廣義信貸餘額為基數,按上一節算出來的可接受最高廣義信貸增速(分為保留、不保留容忍度兩個版本),算出2017年6月末的廣義信貸餘額。然後,將這個餘額與我們所能獲取的最新餘額來對比(部分銀行已披露年報)。

從結果來看,如果保留並用足容忍度,那麼上市銀行2017年6月末的廣義信貸餘額較高,不用縮表。但如果取消容忍度,則不排除個別銀行2017年6月末的廣義信貸餘額已低於最新廣義信貸餘額,可能需要縮表。

除上述16家A股老上市銀行外,還需要考慮到其餘廣大中小銀行的情況,它們中有些2016年下半年資產增長過快的,也可能面臨縮表壓力。

如果縮表,則銀行首先壓縮的是對非銀行金融機構拆放或表外理財(最終投向是債券、非標等),然後是債券等。綜合收益較高的信貸則仍要保證。但不管壓縮什麼,對最終標的資產的市場價格均會有不利影響,比如導致債券價格下跌,或導致某些非標的融資主體無法續貸而導致資金鏈斷裂(信用風險),因此也提請有關投資者注意風險。

而對於沒有縮表壓力,甚至廣義信貸增長還有空間的大型銀行而言,則剛好相反,可能會獲得一個獲取優質資產的機會(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