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長安君夜遊故宮尋訪石獅子:《國家寶藏》為什麼這麼火?

長安君等了整整一個星期的《國家寶藏》第二期, 今天終於開播了, 長安君特意早早收了工, 這是兩年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事!看到第一件國寶——越王勾踐劍, 長安君就立刻想到了“長安劍”!

節目看完, 長安君意猶未盡, 想起不如去故宮走走, 來一次國家寶藏的實地考察, 順便找小龍人聊個天。

不料, 小龍人找媽媽去了, 這麼多年還沒有回來, 卻見守在門前的獅大、獅二聊得正歡, 就忍不住湊上去搭了個訕。

長安君:

兄弟, 你們整天在這裡守著, 辛苦啦!

獅大:

還好還好, 兄弟, 看你兩個大大的黑眼圈, 眼袋快落到膝蓋了, 看來也不輕鬆呀……

長安君:

你可真是太會聊天了!最近你是火了, 豆瓣高評分節目《國家寶藏》給了你一個大特寫, 明星摟著您狂拍照。

獅大:

提到國家寶藏我就來氣, 你那天在B站上看到了嗎?有人想挑事兒, 發了個“引戰彈幕”, 說跟我在一起照相不好, 會被我踩在腳底下……

獅二:

是呀, 大哥, 也沒人誇你帥, 你的風頭全被那小子一個剪刀手給搶了!

獅大:

沒關係, 雖然我還年輕, 也就活了幾百歲, 待在這紫禁城裡沒見過多少世面, 但還不至於同他計較。 其實每天搶著跟我合照的人不計其數, 特別是老外, 爭著搶著跟我自拍, 每天拍到about to 吐!

長安君:

額……小事您別在意,這個製作團隊還是很用心的。

獅大:

這幫“中年人”其實很瞭解90、00後這些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很瞭解他們對傳統文化比任何一代人,都有著更高的價值期待。

長安君:

的確,不知道你注意沒有,這類節目在B 站走紅,B站那是什麼地方?那是一群玩彈幕、二次元、ACG的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可說明B站用戶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有著自己獨有的熱情,他們也希望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接受傳統文化!

獅二:

大哥,我最不喜歡彈幕了,他們都不好好說話,我看不懂!

獅大:

你不懂,彈幕屬於觀眾對節目的二次創作,彈幕文化只要能夠去糟粕、存精華,不僅能夠保持住自身的活力,也能促進主流傳統文化的發展,《國家寶藏》能在B站走紅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長安君:

很有道理,可是總有許多人認為彈幕、ACG什麼的與傳統文化相距太遠!

獅二:

兄弟,我問你,你知道什麼是人類原生形態的“母文化”嗎?

長安君:

這你也懂?!你不是“獅大”,是“大獅”呀!我只知道有埃及、瑪雅文化、 安第斯文化,當然,還有咱們中國文化,好像還有幾個……

獅二:

蘇美爾、密諾斯和哈拉巴!

長安君:

佩服!佩服!

獅大:

我也來問你,那麼些個母文化,到現在還生生不息的還有幾個?

長安君:

恐怕只有中國文化了,其他的要麼斷了,要麼毀了。

獅大:

知道為什麼嗎?其實類似《國家寶藏》的節目可以說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你看,這類節目其實是傳統媒體做的,然後通過網路、通過移動端進行傳播,引發國學熱潮,之後呢,傳統媒體、新媒體會就大家關注的問題進行討論、說明,這其實是一個偉大的套路!

長安君:

的確,我是這樣認為的……

獅大:

你別打岔,我還沒講完。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懂得用全媒體方式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配合,共同堅守,將我們民族的、優質的、寶貴的文化內核向大眾正確地闡釋,拉近年輕人與傳統文化的距離,並依靠他們帶動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

長安君:

長安君:我認為……

獅大:

讓你別打岔,我還沒講完!我長那麼大,看過太多文化傳播形態的更迭,書本、報紙、廣播、電視、PC端、移動端,中國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雖然經歷過坎坷波折,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探索。

長安君:

嗯,我們的民族有偉大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是中國文化歷久彌新的源泉!但我覺得你的話還沒講完……

獅大:

兄弟,你有點瞭解我了。《百家姓》《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航拍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不勝枚舉的文化類節目的成功,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長安君:

你明明那麼想說,就別賣關子了!

獅大:

這說明在中國,一個人的姓、一個普通的字、腳踩的一方土地、眼見的一處河山、小販一句吆喝、村落的一個風俗、祖宗留下的一個小物件……處處都有寓意,處處都是文化、處處都能彰顯出其獨特之處,這是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本錢!

長安君:

唯有如此,我們的文化才能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獅大,你在故宮這些年看來薰陶頗深,受益匪淺呀!這些是你的走紅的時候悟出來的嗎?前幾年走紅的可是男聲、女聲、去哪兒、奔跑呀什麼的,你那時候感受如何呀?

獅二:

平常心!平常心!那些個節目走紅太正常了,節目的背後反映的社會需求和矛盾,人們增長的文化需求總要找到出口,本土文化不夠自信、創造力缺失,只能移花接木找國外的來填補。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地位的進一步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增強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了,傳統文化的走紅也就成了必然。

長安君:

是的,我們本來就應該有這種底氣,現在的年輕人也的確更加期待這種文化認同。所謂文化的傳承,大概如是吧!

獅大:

No!不止於此!我們現在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本用更加開放的格局去發展傳統文化,用更加廣闊的胸懷去包容多元的優良文化,文化是開放的,交流的,與時俱進的,我們應該用全球化的戰略眼光,去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

長安君:

國學的興起、傳統文化的復興,我們似乎已經走在了文化自信的康莊大道上。

獅大:

我們雖然要有自信,但不能盲目樂觀,復蘇一個歷史詞彙容易,啟動一件國家寶藏不難,走紅一檔傳統文化類節目也算不上文化的振興。

獅二:

沒錯!當前,互聯網的發展為文化復興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前景,但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在日新月異的飛速變化中,我們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做到真正的自信,這個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長安君:

兄弟,我們想得應該一樣,根源在於實踐,怎樣在實踐中奠定文化自信的基礎,又怎樣在實踐中以文化的繁榮構建民族持續發展與自信的支撐。

獅大:

我和獅二會寸步不移地守在這宮殿前,故宮也會一直安靜地在這裡迎來送往,但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會是靜態的存在,他會吐故納新,會不斷變幻時代的面孔,會隨著民族的壯大不斷發展……

告別了獅大、獅二,在回家的路上,長安君想到了習總書記曾經說過的話: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每天拍到about to 吐!

長安君:

額……小事您別在意,這個製作團隊還是很用心的。

獅大:

這幫“中年人”其實很瞭解90、00後這些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很瞭解他們對傳統文化比任何一代人,都有著更高的價值期待。

長安君:

的確,不知道你注意沒有,這類節目在B 站走紅,B站那是什麼地方?那是一群玩彈幕、二次元、ACG的年輕人聚集的地方,可說明B站用戶對傳統文化的傳播,有著自己獨有的熱情,他們也希望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接受傳統文化!

獅二:

大哥,我最不喜歡彈幕了,他們都不好好說話,我看不懂!

獅大:

你不懂,彈幕屬於觀眾對節目的二次創作,彈幕文化只要能夠去糟粕、存精華,不僅能夠保持住自身的活力,也能促進主流傳統文化的發展,《國家寶藏》能在B站走紅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長安君:

很有道理,可是總有許多人認為彈幕、ACG什麼的與傳統文化相距太遠!

獅二:

兄弟,我問你,你知道什麼是人類原生形態的“母文化”嗎?

長安君:

這你也懂?!你不是“獅大”,是“大獅”呀!我只知道有埃及、瑪雅文化、 安第斯文化,當然,還有咱們中國文化,好像還有幾個……

獅二:

蘇美爾、密諾斯和哈拉巴!

長安君:

佩服!佩服!

獅大:

我也來問你,那麼些個母文化,到現在還生生不息的還有幾個?

長安君:

恐怕只有中國文化了,其他的要麼斷了,要麼毀了。

獅大:

知道為什麼嗎?其實類似《國家寶藏》的節目可以說明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你看,這類節目其實是傳統媒體做的,然後通過網路、通過移動端進行傳播,引發國學熱潮,之後呢,傳統媒體、新媒體會就大家關注的問題進行討論、說明,這其實是一個偉大的套路!

長安君:

的確,我是這樣認為的……

獅大:

你別打岔,我還沒講完。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懂得用全媒體方式傳播和弘揚中華文化,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配合,共同堅守,將我們民族的、優質的、寶貴的文化內核向大眾正確地闡釋,拉近年輕人與傳統文化的距離,並依靠他們帶動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

長安君:

長安君:我認為……

獅大:

讓你別打岔,我還沒講完!我長那麼大,看過太多文化傳播形態的更迭,書本、報紙、廣播、電視、PC端、移動端,中國文化的傳播與發展雖然經歷過坎坷波折,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放棄過探索。

長安君:

嗯,我們的民族有偉大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這是中國文化歷久彌新的源泉!但我覺得你的話還沒講完……

獅大:

兄弟,你有點瞭解我了。《百家姓》《見字如面》《中國詩詞大會》《航拍中國》《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不勝枚舉的文化類節目的成功,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長安君:

你明明那麼想說,就別賣關子了!

獅大:

這說明在中國,一個人的姓、一個普通的字、腳踩的一方土地、眼見的一處河山、小販一句吆喝、村落的一個風俗、祖宗留下的一個小物件……處處都有寓意,處處都是文化、處處都能彰顯出其獨特之處,這是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本錢!

長安君:

唯有如此,我們的文化才能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恆魅力!獅大,你在故宮這些年看來薰陶頗深,受益匪淺呀!這些是你的走紅的時候悟出來的嗎?前幾年走紅的可是男聲、女聲、去哪兒、奔跑呀什麼的,你那時候感受如何呀?

獅二:

平常心!平常心!那些個節目走紅太正常了,節目的背後反映的社會需求和矛盾,人們增長的文化需求總要找到出口,本土文化不夠自信、創造力缺失,只能移花接木找國外的來填補。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地位的進一步提升,民族自信心的增強了,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增強了,傳統文化的走紅也就成了必然。

長安君:

是的,我們本來就應該有這種底氣,現在的年輕人也的確更加期待這種文化認同。所謂文化的傳承,大概如是吧!

獅大:

No!不止於此!我們現在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本用更加開放的格局去發展傳統文化,用更加廣闊的胸懷去包容多元的優良文化,文化是開放的,交流的,與時俱進的,我們應該用全球化的戰略眼光,去發展中華民族的文化!

長安君:

國學的興起、傳統文化的復興,我們似乎已經走在了文化自信的康莊大道上。

獅大:

我們雖然要有自信,但不能盲目樂觀,復蘇一個歷史詞彙容易,啟動一件國家寶藏不難,走紅一檔傳統文化類節目也算不上文化的振興。

獅二:

沒錯!當前,互聯網的發展為文化復興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前景,但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在日新月異的飛速變化中,我們如何調整自己的心理,做到真正的自信,這個問題的根源在哪裡?

長安君:

兄弟,我們想得應該一樣,根源在於實踐,怎樣在實踐中奠定文化自信的基礎,又怎樣在實踐中以文化的繁榮構建民族持續發展與自信的支撐。

獅大:

我和獅二會寸步不移地守在這宮殿前,故宮也會一直安靜地在這裡迎來送往,但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會是靜態的存在,他會吐故納新,會不斷變幻時代的面孔,會隨著民族的壯大不斷發展……

告別了獅大、獅二,在回家的路上,長安君想到了習總書記曾經說過的話: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