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2017最擠批片年:引進70部,總票房超50億,兩部10億爆款!

12月8日, 12部進口片慘烈廝殺, 最終“老片”《尋夢環遊記》順利奪冠。 儘管大量批片紮堆在此, 但無一突圍。

印度、西班牙、泰國, 從《摔跤吧!爸爸》到《天才槍手》,

非美優質批片終於在今年正式“奪權”, 將好萊塢B級動作片趕落馬下。

批片市場在今年“更新換代”, 以優質口碑為核心的非美批片顯然更具黑馬相。 於是, 很多人興奮著, 批片的春天終於來了!

幾年前, 批片商被看作是“隱形的富豪”, 極低的成本換取了較高的回報。 隨著批片市場前景被看好, 幾家影市巨頭入局。 但高票房出現了, 高紅利卻消失了。

儘管今年批片數量達到創紀錄的70部, 總票房突破了50億, 另有兩部批片票房進入10億俱樂部, 但批片市場早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塔尖”上的賺了更多, 整個“塔身”卻陷入了困局。

從“暴富”到“爆款”, 國別的增多、類型的多元與單片票房下滑、檔期嚴重紮堆並存。

從好萊買到東南亞,

版圖擴大紅利消失

年初, 《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票房失利。 這部有甄子丹和姜文兩位華語影星的超級大片, 卻沒能延續去年年末興起的“進口熱”。 但隨後《極限特工3》大火, 票房挺過10億, 率先露出進口片的真容。

更為重要的是, 2月14日上映的《愛樂之城》和2月24日上映的《生化危機6》從不同層面爆發, 前者頂著“奧斯卡”頭銜進駐情人節引發熱議, 後者替遊戲改編電影正名。

最終, 歌舞愛情片《愛樂之城》票房破億, 《生化危機6》累計綜合票房突破了11億。 這兩部影片, 都是以批片的方式進入內地, 這為全年批片市場開了一個好頭。

隨後, 《摔跤吧!爸爸》上演“驚天逆襲”, 票房達到了12.99億, 觸達批片頂峰。 而下半年, 儘管沒有10億現象級爆款, 但《看不見的客人》、《天才槍手》也屬於絕對的“實力擔當”。

今年批片市場從好萊塢開始, 轉戰歐洲一路直逼東南亞, 購片版圖持續擴大。

無論是“非一流”好萊塢動作片《生化危機6》, 還是西班牙燒腦神片《看不見的客人》亦或者《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 每一個地區都可以找到“票房代言”。

這樣的盛景, 在以往幾年是無法想像的。

但版圖擴大了, 紅利增加了嗎?據資料統計, 2017年前11個月裡高於5000萬的批片數量在減少, 低於1000萬的批片數量在增加。 “爆款”掩蓋了批片市場的慘烈, 但這很少被外行注意。

此外, 批片價格也在迅猛上漲。 去年, 《你的名字。

》大火, 讓日漫引進價格飆升, 今年光線引進的《煙花》全力對飆, 但除了繼續上漲的版權費是斷崖式下跌的口碑和只有零頭的票房。

今年, 《摔跤吧!爸爸》、《天才槍手》兩部批片爆發, 讓印度、泰國成為了中國買家的新“目的地”。 隨著不懂規矩、胡亂報價、饑渴買片的買家增多, 版權費上漲也只是時間問題。

從版權買斷逐步發展為票房分賬, 這也就是為何《生化危機6》11.09億背後, 引進方獅鼠影業僅賺的一個零頭的原因。 而且隨著此類“爆款”影片出現, 批片市場的“新玩法”也被披露的更多。

而《摔跤吧!爸爸》、《看不及的客人》、《天才槍手》其宣發規模都持續加大, 從簡單的主創來華逐步發展為規模性路演甚至花式行銷, 這樣雖然有利於票房的增加, 但宣發費用的支出某種程度上也稀釋著批片的市場紅利。

批片背後的“暴富夢”,那些被“刁難”的批片商

曾經,批片有著50萬美金打包買斷10部的“傳奇神話”。如今,發展成了數百萬美金引進+票房分賬+“一攬子”工程的組合式引進。

依靠個別批片實現“暴富夢”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轉而是批片商的成批出局和被“刁難”。

批片商首要面對的則是批片版權費用的瘋狂上漲,由於“爆款”出現,批片很難再用極少的成本引進,而拓寬“購片版圖”,一定程度上由於賣點缺失也意味著增加了票房失利的風險。

其次,隨著批片“爆款”的出現,引起了許多巨頭入局。華誼、博納、光線、樂視、微影紛紛在近兩年入局批片市場。

由於巨頭本身有著更加充足的資金、更加完善的宣發資源和更加優質的人脈網路,所以在優質批片上顯然佔據著更大的優勢。

另外,批片並不是批片商的“終極目的“。將批片玩成合拍片,才是所有批片商的“高級夢想”。因為一旦獲得合拍片的身份,就意味著片方能享受國產電影43%的分賬待遇。

所以,長期引進歐羅巴影業出品影片的基美影業選擇“深度捆綁”,成為其重要股東。這家由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創辦的電影公司出品的《超體》、《颶風營救3》、《玩命速遞4》都曾作為批片被引進國內,協助發行方就是基美影業。

去年,阿裡影業也和斯皮爾伯格的安倍林影業深度合作,這也為今年《一條狗的使命》成為“爆款”打下堅實基礎。

但想要從“引進”變“投資”,批片商面臨的依舊是重重考驗,而且影片進入內地後的票房壓力顯然更大。

除此之外,“因片而異“的審查標準也不斷阻礙著批片方的“暴富夢”。去年坎城熱門影片《只是世界盡頭》、日本深田晃司的《臨淵而立》都由檸檬樹買入國內版權,但最終兩部影片都只是在愛奇藝線上放映。

同在坎城“淘片”的英福通買下了韓國影片《哭聲》,但時至今日《哭聲》都只是一部“網紅”影片,走入院線遙遙無期。

不同于傳統好萊塢“爆米花”影片,“非美”影片由於缺少審查範本,所以“因片而異”的審查標準也讓其有著很大的風險,一段審查時間過長,導致大幅度刪減或者檔期嚴重滯後,即便最終上映,其票房成績也難稱理想。

檔期紮堆成別人“嫁衣”,軟實力吊打國產片為何沒戲?

今年,批片也經歷了高開低走。

上半年,雖然出現了兩部10億級批片,但都是在與好萊塢大片直面競爭的惡劣環境中“虎口奪食”。而下半年,儘管批片數量猛漲,但票房成績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縮水。

如果說,上半年還有批片可以順利突圍,下半年批片受困於紮堆更多是為別人做了“嫁衣”。據資料統計,從8月到12月,四個月的時間裡塞進了40部批片,超過了2015年全年的數量。

暑期檔,由於國產片保護月的“回歸”,進口片紛紛被官方調控“避讓”。著直接導致了《銀魂》等日本批片檔期延後,在9月份出現了大面積紮堆的尷尬情況。

而今年賀歲檔,為了衝擊550億大盤“目標”,再度出現了批片紮堆“湊”熱度。但由於賀歲檔15日後陸續入場,所以批片集體紮堆在12月上旬。然而瘋狂紮堆下,票房整體出現了縮水。

雖然今年引進的部分非美批片品質尚佳是共識,但通過“軟實力”吊打國產片的“盛景”似乎並不會這麼早到來。某種程度上,批片所遭受的市場“偏見”是完全可以預知的。

據業內人士透露,批片之所以前景不足,一定程度上和保護國產電影有著已定的關係。如果批片利潤率很高,那麼勢必會造成國產片製作規模的縮水。

批片,既是豐富進口片市場的一個添頭,也是刺激市場熱度的一個“工具”,但絕不是獨挑大盤的“擔當”。

批片,的確在今年有所爆發。但就如全年國產片面臨的困境被《戰狼2》所掩蓋一樣,幾部“爆款”並無法代表全年批片的票房走勢。數量暴漲、成本飆升、檔期紮堆、這難道真的是批片的春天麼?

但宣發費用的支出某種程度上也稀釋著批片的市場紅利。

批片背後的“暴富夢”,那些被“刁難”的批片商

曾經,批片有著50萬美金打包買斷10部的“傳奇神話”。如今,發展成了數百萬美金引進+票房分賬+“一攬子”工程的組合式引進。

依靠個別批片實現“暴富夢”的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轉而是批片商的成批出局和被“刁難”。

批片商首要面對的則是批片版權費用的瘋狂上漲,由於“爆款”出現,批片很難再用極少的成本引進,而拓寬“購片版圖”,一定程度上由於賣點缺失也意味著增加了票房失利的風險。

其次,隨著批片“爆款”的出現,引起了許多巨頭入局。華誼、博納、光線、樂視、微影紛紛在近兩年入局批片市場。

由於巨頭本身有著更加充足的資金、更加完善的宣發資源和更加優質的人脈網路,所以在優質批片上顯然佔據著更大的優勢。

另外,批片並不是批片商的“終極目的“。將批片玩成合拍片,才是所有批片商的“高級夢想”。因為一旦獲得合拍片的身份,就意味著片方能享受國產電影43%的分賬待遇。

所以,長期引進歐羅巴影業出品影片的基美影業選擇“深度捆綁”,成為其重要股東。這家由著名導演呂克·貝松創辦的電影公司出品的《超體》、《颶風營救3》、《玩命速遞4》都曾作為批片被引進國內,協助發行方就是基美影業。

去年,阿裡影業也和斯皮爾伯格的安倍林影業深度合作,這也為今年《一條狗的使命》成為“爆款”打下堅實基礎。

但想要從“引進”變“投資”,批片商面臨的依舊是重重考驗,而且影片進入內地後的票房壓力顯然更大。

除此之外,“因片而異“的審查標準也不斷阻礙著批片方的“暴富夢”。去年坎城熱門影片《只是世界盡頭》、日本深田晃司的《臨淵而立》都由檸檬樹買入國內版權,但最終兩部影片都只是在愛奇藝線上放映。

同在坎城“淘片”的英福通買下了韓國影片《哭聲》,但時至今日《哭聲》都只是一部“網紅”影片,走入院線遙遙無期。

不同于傳統好萊塢“爆米花”影片,“非美”影片由於缺少審查範本,所以“因片而異”的審查標準也讓其有著很大的風險,一段審查時間過長,導致大幅度刪減或者檔期嚴重滯後,即便最終上映,其票房成績也難稱理想。

檔期紮堆成別人“嫁衣”,軟實力吊打國產片為何沒戲?

今年,批片也經歷了高開低走。

上半年,雖然出現了兩部10億級批片,但都是在與好萊塢大片直面競爭的惡劣環境中“虎口奪食”。而下半年,儘管批片數量猛漲,但票房成績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縮水。

如果說,上半年還有批片可以順利突圍,下半年批片受困於紮堆更多是為別人做了“嫁衣”。據資料統計,從8月到12月,四個月的時間裡塞進了40部批片,超過了2015年全年的數量。

暑期檔,由於國產片保護月的“回歸”,進口片紛紛被官方調控“避讓”。著直接導致了《銀魂》等日本批片檔期延後,在9月份出現了大面積紮堆的尷尬情況。

而今年賀歲檔,為了衝擊550億大盤“目標”,再度出現了批片紮堆“湊”熱度。但由於賀歲檔15日後陸續入場,所以批片集體紮堆在12月上旬。然而瘋狂紮堆下,票房整體出現了縮水。

雖然今年引進的部分非美批片品質尚佳是共識,但通過“軟實力”吊打國產片的“盛景”似乎並不會這麼早到來。某種程度上,批片所遭受的市場“偏見”是完全可以預知的。

據業內人士透露,批片之所以前景不足,一定程度上和保護國產電影有著已定的關係。如果批片利潤率很高,那麼勢必會造成國產片製作規模的縮水。

批片,既是豐富進口片市場的一個添頭,也是刺激市場熱度的一個“工具”,但絕不是獨挑大盤的“擔當”。

批片,的確在今年有所爆發。但就如全年國產片面臨的困境被《戰狼2》所掩蓋一樣,幾部“爆款”並無法代表全年批片的票房走勢。數量暴漲、成本飆升、檔期紮堆、這難道真的是批片的春天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