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香包底蘊深 誰憐脈脈情

​古代稱“香囊”, 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 它是用彩色絲線在彩綢上繡制出各種內涵古老神奇、博大精深的圖案紋飾, 縫製成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小繡囊,

內裝用多種濃烈芳香氣味的中草藥研製的細末, 以作節令志慶、生活實用和觀賞品玩用。 然而發展至今, 香包已不單只是單純的繡品, 讓我們站在歷史和現代的大背景下, 重新審視香包的製作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屈原《離騷》中有“江離、辟芷、秋蘭均為香草。 佩即佩幃, 在這裡既指香包, 也含佩帶之意。

漢代《禮記》有言者“容臭”說明漢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時期, 香囊逐漸成為仕女、美人的專用品。 而男官吏們則開始佩戴荷包了。 有的官吏上朝時乾脆把荷包綴於朝服之上。 當然, 那時的荷包與香包不完全一樣, 香包裡主要裝的是香草, 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細物”的。

至清代,

香囊作為一種愛情信物, 更是發揮著無以可代的作用。 《紅樓夢》第十七回寶玉與黛玉之間的一次“鬧彆扭”便是由送荷包引發的。

​ 而歷史演化到近代, 香包則多半用於民間端午節的贈品, 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 驅惡避邪的。 再看香包的圖案, 以華池縣雙塔寺出土的“千歲香包”為例,

選用變形的梅花、荷花及纏枝花為刺繡紋飾圖案, 是按照佛教淨土的教義設計的, 其寓意是把這件小香包看作“西方淨土”, 因為變形梅花從唐代起就作為佛胸前的吉祥標誌。

從我國民間現存清代以來的香包看, 大多數以花卉和動物為主圖, 以隱喻象徵等手法表達各種情感寄託和美好嚮往。 比方, 用雙魚、雙蝶、蛟龍等象徵兩性相愛、交合、生育;用蓮花、荷花、牡丹、梅花等喻意女性;用登梅的喜鵲、採花的蜜蜂隱喻男性;松鶴象徵長壽、石榴象徵多子;而利用漢字的諧音做比喻者更是隨處可見:送給新婚夫婦的“早生貴子”(棗兒、花生、桂圓、蓮子組合圖案);送給長壽老人的“耄耋童趣”(以貓和蝴蝶戲牡丹組合圖案,

喻意老年生活非常有情趣);送給小孩的“福壽娃娃”(以憨態十足的娃娃為主體, 周圍環繞蝙蝠、桃子組圖, 寓意此子今生多福多壽)„„ 翻開這一層層厚重的文化積澱, 面對這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畫卷, 展示在我們面前的盡都是古樸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鮮活的藝術瑰寶。 其實, 這才是揭示人性欲望的藝術;表達思想信仰的藝術;展示生命活力的藝術。 可以說是真正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大眾文化、人性文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