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須抓好五大任務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關鍵在於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為此, 需要著重落實以下重點任務:推進國有資本做強做大,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建立現代市場體系, 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轉變政府職能, 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實施全面績效管理;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曹立 公丕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一方面, 這一重大判斷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由傳統強調數量規模轉向注重品質、效益和規模, 通過經濟體制改革解決過去在發展中所積累的一些錯綜複雜的結構性矛盾。

另一方面,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項長期艱巨複雜的任務, 迫切需要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僅是生產力的現代化, 也要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實現現代化。 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 “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 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關鍵在於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係,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為此, 需要著重落實以下重點任務。

推進國有資本做強做大,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 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幹企業。

做強、做大國有資本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根本要求, 是完善產權制度和實現要素市場化配置的重要舉措。 建立健全國有資本形態轉換機制, 推動實現國有資產實物形態與價值形態的轉換, 促進國有資本的合理流動、有序進退和優化配置, 更好服務於國家戰略發展目標。 進一步優化國有經濟的佈局和結構, 通過運行資本轉讓、企業整合、股權結構等方法推動國有資本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 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

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 推動國有資本多元化, 提升風險防範能力。 優化國有資產的資源配置, 加強對國有資產的資本收益與風險、人力與管理等方面的監管力度。 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進一步強化國有資本監督管理, 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 完善國資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讓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參與市場競爭, 實現優勝劣汰, 有序進退, 增強活力效益。

混合所有制經濟是針對傳統所有制結構存在的問題和適應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而生, 將各類資本內在統一於社會現代化進程中, 在我國具有廣泛而深厚的經濟基礎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支援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 優化股權結構, 協調多種利益關係, 旨在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競爭力, 真正建立產權主體多元化、治理結構法人化的制度, 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所有制優勢, 相互競爭推動、相互依存互補、實現共同發展。 混合所有制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有效財產組織形式。 推進壟斷性行業改革, 打破國有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產權格局, 積極推進股份制, 民資、外資參股, 管理人員、技術人員以管理和技術股權或推進期權制試點, 發展混合所有制的產權結構。 健全約束激勵機制, 強化不同產權主體監督制衡, 鼓勵非公有制資本參與到國有資本中來, 依法保護各類參股人合法權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幹企業,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加快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和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地競爭,互相促進。

規範有序的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是有效市場的基本保證,因此,應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落實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的配套制度,放寬相關領域市場准入限制,健全市場退出機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健全與實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促進要素合理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和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地競爭,互相促進,只有這樣才能永葆中國基本經濟制度優勢。民營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主體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激發民營企業積極性,發揮民營經濟的優勢,使其更加主動積極地服務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切實打破行政壟斷和防止市場壟斷,保障民營企業發展實現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形成維護民營企業發展的公平競爭環境。從法律法規、支持政策、優化環境、鼓勵創新等多個方面發力,完善產權制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完善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機制,增強服務民營企業發展的能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深化稅費制度改革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的力度,實質性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增強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尊重民營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激發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和創造力,進一步釋放民營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潛能。

轉變政府職能,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

必須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彌補市場經濟缺陷,降低經濟運行風險。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過去長期形成並依賴宏觀調控方式不再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必須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彌補市場經濟缺陷,降低經濟運行風險。

一是明確宏觀調控目標,強化戰略導向作用。在總結過去宏觀調控基本經驗的基礎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提高宏觀調控水準,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儘量避免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通過制定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完善政策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從規劃發展方向上、從政策上引導市場預期,從體系上保障經濟發展環境。

二是創新調控理念統籌科學調控。過去宏觀經濟調控主要依靠總量調控、速度調控、短期調控等,難以適應新常態下經濟形勢,因此,宏觀調控應堅持總量與結構並舉,短期與中長期結合,國內與國際統籌,改革與發展協調的原則,加強各職能部門間合作,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改進調控方式,豐富政策工具,採取相機調控、精准調控措施,適時預調微調,提高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的平衡,減緩經濟週期波動影響,防範財政、金融的系統性風險,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係。

三是轉變政府職能。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監管不到位和市場體系不完善,影響經濟發展的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力度,不斷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政府主要發揮政策引導、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公平競爭、全方位服務等作用,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干預。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實施全面績效管理

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推動財政資金統籌使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科學配置各級政府財力。

合理規範的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也是現代財政制度有效運轉的制度保障。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合理劃分支出、劃分收入以及確定轉移支付制度,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推動財政資金統籌使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科學配置各級政府財力,以解決地方政府過度依賴舉債投資和土地財政的弊端。

財政轉移支付是促進各地平衡發展的重要途徑。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是優化轉移支付結構、理順政府間財政關係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優化財政資源配置的重要途徑。讓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各司其職,在轉移支付結構優化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轉移支付的效率,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制度。增加對貧困地區財政准轉移支付力度,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

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不僅要增強預算的約束力,還要進一步提高預算效率。推動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推進全口徑預算管理,不斷提升預算統籌能力。穩步實施零基預算,堅決打破預算固化格局,完善支出經濟分類,切實細化預算編制,加強財政資金整合力度,全力保障基本支出和重點支出,創新預算績效管理方式,完善預算績效評價機制,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不斷加大預算公開透明度,讓預算在陽光下運行,建立完善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積極推進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切實增強發展的前瞻性和可持續性。

推進稅制改革,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繼續落實好營改增試點工作,抓好消費稅、資源稅等改革,確保改革平穩運行。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金融部門應立足於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避免經濟脫實向虛,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防控區域性金融風險。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點在於發展實體經濟,主攻方向為提高供給體系品質。金融部門應立足於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避免經濟脫實向虛,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防控區域性金融風險,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推進金融改革與創新,維護經濟金融穩定。

一是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健全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多元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準和服務品質。加強資本市場管理,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推動服務方式多元化,增強金融服務實體能力,優化社會融資結構。

二是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實施金融監管改革新標準。“雙支柱”互相協調可以增強金融宏觀調控的前瞻性、有效性,較好地維護金融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不斷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加強金融監管協調,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突出綜合監管、功能監管、監管資訊共用,落實監督管理職責,引導規範金融創新,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健全風險管理長效機制,提高統籌防範風險能力,堅決整治嚴重擾亂金融市場行為,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三是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健全利率傳導機制,建立並完善價格型貨幣政策調控框架。發揮價格信號和價格杠杆的作用,培育基準收益率曲線,為金融產品定價提供參考。深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有序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匯率運行機制,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有序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

(作者分別為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博士生)

依法保護各類參股人合法權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提升發展品質和效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國有骨幹企業,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

加快建立現代市場體系,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和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地競爭,互相促進。

規範有序的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是有效市場的基本保證,因此,應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落實市場准入負面清單的配套制度,放寬相關領域市場准入限制,健全市場退出機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健全與實行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相關的法律、法規,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促進要素合理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和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地競爭,互相促進,只有這樣才能永葆中國基本經濟制度優勢。民營企業是我國經濟發展主體重要組成部分,需要激發民營企業積極性,發揮民營經濟的優勢,使其更加主動積極地服務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切實打破行政壟斷和防止市場壟斷,保障民營企業發展實現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形成維護民營企業發展的公平競爭環境。從法律法規、支持政策、優化環境、鼓勵創新等多個方面發力,完善產權制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民營企業進入國民經濟各個領域,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構建“親”“清”政商關係,完善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機制,增強服務民營企業發展的能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深化稅費制度改革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的力度,實質性降低企業的制度成本,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增強民營企業發展信心,尊重民營企業市場主體地位,激發民營經濟的發展活力和創造力,進一步釋放民營經濟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巨大潛能。

轉變政府職能,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

必須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彌補市場經濟缺陷,降低經濟運行風險。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過去長期形成並依賴宏觀調控方式不再適應新的發展要求,必須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彌補市場經濟缺陷,降低經濟運行風險。

一是明確宏觀調控目標,強化戰略導向作用。在總結過去宏觀調控基本經驗的基礎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提高宏觀調控水準,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儘量避免對微觀經濟的直接干預。通過制定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完善政策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從規劃發展方向上、從政策上引導市場預期,從體系上保障經濟發展環境。

二是創新調控理念統籌科學調控。過去宏觀經濟調控主要依靠總量調控、速度調控、短期調控等,難以適應新常態下經濟形勢,因此,宏觀調控應堅持總量與結構並舉,短期與中長期結合,國內與國際統籌,改革與發展協調的原則,加強各職能部門間合作,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改進調控方式,豐富政策工具,採取相機調控、精准調控措施,適時預調微調,提高宏觀調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調節社會總需求和社會總供給的平衡,減緩經濟週期波動影響,防範財政、金融的系統性風險,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係。

三是轉變政府職能。政府對市場干預過多、監管不到位和市場體系不完善,影響經濟發展的活力和資源配置效率。要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基礎上,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力度,不斷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政府主要發揮政策引導、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公平競爭、全方位服務等作用,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干預。

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實施全面績效管理

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推動財政資金統籌使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科學配置各級政府財力。

合理規範的中央與地方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是現代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也是現代財政制度有效運轉的制度保障。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係,健全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體制,合理劃分支出、劃分收入以及確定轉移支付制度,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推動財政資金統籌使用,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科學配置各級政府財力,以解決地方政府過度依賴舉債投資和土地財政的弊端。

財政轉移支付是促進各地平衡發展的重要途徑。清理整合專項轉移支付是優化轉移支付結構、理順政府間財政關係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優化財政資源配置的重要途徑。讓一般性轉移支付和專項轉移支付各司其職,在轉移支付結構優化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轉移支付的效率,完善中央對地方轉移制度。增加對貧困地區財政准轉移支付力度,完善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的公共財政體系。

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不僅要增強預算的約束力,還要進一步提高預算效率。推動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推進全口徑預算管理,不斷提升預算統籌能力。穩步實施零基預算,堅決打破預算固化格局,完善支出經濟分類,切實細化預算編制,加強財政資金整合力度,全力保障基本支出和重點支出,創新預算績效管理方式,完善預算績效評價機制,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不斷加大預算公開透明度,讓預算在陽光下運行,建立完善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積極推進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切實增強發展的前瞻性和可持續性。

推進稅制改革,構建地方稅體系,形成有利於結構優化、社會公平的稅收制度。繼續落實好營改增試點工作,抓好消費稅、資源稅等改革,確保改革平穩運行。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金融部門應立足於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避免經濟脫實向虛,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防控區域性金融風險。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點在於發展實體經濟,主攻方向為提高供給體系品質。金融部門應立足於支援實體經濟發展,避免經濟脫實向虛,完善金融監管體系,防控區域性金融風險,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推進金融改革與創新,維護經濟金融穩定。

一是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健全分工合理、相互補充的多元金融機構體系。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機構體系,提高金融機構管理水準和服務品質。加強資本市場管理,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推動服務方式多元化,增強金融服務實體能力,優化社會融資結構。

二是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實施金融監管改革新標準。“雙支柱”互相協調可以增強金融宏觀調控的前瞻性、有效性,較好地維護金融穩定。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不斷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加強金融監管協調,進一步完善金融監管體系,突出綜合監管、功能監管、監管資訊共用,落實監督管理職責,引導規範金融創新,強化宏觀審慎管理,加強對互聯網金融監管,健全風險管理長效機制,提高統籌防範風險能力,堅決整治嚴重擾亂金融市場行為,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三是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完善中央銀行利率調控體系,健全利率傳導機制,建立並完善價格型貨幣政策調控框架。發揮價格信號和價格杠杆的作用,培育基準收益率曲線,為金融產品定價提供參考。深化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有序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匯率運行機制,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有序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

(作者分別為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黨校研究生院博士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