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菜鳥式速度與激情:8.12億訂單、2.8天,等1秒鐘已嫌太慢

無論珠峰腳下, 還是舟山群島、南國島嶼, 或者北方雪地, 都有菜鳥飛過的痕跡。

文 ✎ 何可人

編輯 ✎ 卜昌炯

上海嘉定, 劉先生在0點摁下“立即購物”鍵,

為早就預備在購物車裡的咖啡、餅乾、堅果付了款。 12分18秒後, 快遞員敲響他的家門, 2017年天貓“雙11”簽收第一單誕生。

寧波慈溪, 茹女士捧著手機海淘, 給自己買了一款韓國護髮精油。 33分鐘後, 她收到本年度“雙11”第一個跨境包裹時, 還在繼續“剁手”。

貴州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 劉先生在網上給侄女搶了一床電熱毯。 69分鐘後, 他在“雙11”農村地區第一個送達的包裹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這是3個中國人的“雙11”, 收貨速度快得有些不可思議。 當其他人還在瘋狂“剁手”時, 他們已經率先收到了戰果。

奇跡背後, 是一連串驚人的數字。

11月11日8時8分8秒, 500萬進口訂單完成清關, 無數海外商品入境。

9時29分, 訂單發貨破億, 完成這一數字, 比去年早了近3個小時。

16時, 全國340個城市消費者已經簽收當天下單的包裹。

24時, “雙11”定格, 天貓以1682億元的成交額霸氣收關。

然而故事並沒結束。 線上的1682億元轉換成8.12億物流訂單, 進入線下作業。

從天貓到菜鳥, 接力開始:超級機器人倉群、自動流水線、貨運飛機、高鐵、無人機、貨車、菜鳥驛站、快遞員……到11月13日, 一億單包裹, 被天南海北的主人簽收。

如果以每年雙11簽收過億的時間點為參照, 會發現菜鳥飛達這一高度用時越來越短:2013年是9天, 2014年是6天, 2015年是4天, 2016年是3.5天, 2017是2.8天。

誕生不過4年的菜鳥, 羽翼漸豐, 用速度與激情, 交出了一份驚豔的成績單。

“今天我們做‘雙11’, 就是為了給未來作準備。 從這個角度講, ‘雙11’是面向未來的新物流練兵場。 ”菜鳥網路總裁萬霖告訴媒體。

經驗告訴他, 今天的峰值會是明天的常態。 這種趨勢下, 未來每天10億個包裹很快會成為現實。 這麼大的物流體量是全世界都沒有遇到過的。

據統計, 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1萬億元, 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物流市場;快遞業務量突破300億件(2016年313億件), 穩居世界第一。

菜鳥不是物流公司, 卻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它構建了一張龐大的物流網路, 橫跨中國和全球, 和全世界各大物流企業共同作戰。 多年“雙11”運行下來, 它們和菜鳥一起成長, 經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天量訂單考驗。

從人到機器人

史苗盯著眼前的大螢幕。 時間開始倒數:10、9、8、7……

數到0時, 他掏出手機, 迅速對一組喜歡的數碼產品下了單。

2017年的“雙11”, 比起能否搶到貨, 他更在意自己的一個點擊行為能否順利從前端天貓,

傳到後端的菜鳥系統。 這一夜, 消費者史苗還有另一個身份——2017年菜鳥“雙11”指揮官。

▵菜鳥網路總裁萬霖

這是史苗第一次指揮菜鳥“雙11”全線。 平時, 他負責拿地建倉庫。 2017年年中, 菜鳥總裁萬霖找到史苗, 對他委以重任:“今年雙11, 要不你來試試?”

“這個事應該還是很容易的嘛, 都已經做了9年了。 ”一開始, 史苗覺得沒什麼難的, 爽快接受。

但很快, 他就察覺被萬霖“忽悠”了。 “這個事簡直是沒法幹了。 ”他笑著向《博客天下》說。

史苗的心情不難理解。 “雙11”熱鬧了9年, 成交金額從2500萬元增加到1682億元。 龐大的金額背後, 是對物流的巨大挑戰。 根據國家郵政局統計, 2017年“雙11”, 全國各大電商平臺當天產生的物流總訂單量為8.5 億個。 其中天貓平臺的訂單就高達8.12億個。

此前, 全世界任何地區、任何團隊, 都沒有在短時間內處理過這麼多包裹的經驗。 一場智慧物流的攻堅戰就此拉開序幕。

我們調了3000萬(平方米)的倉庫, 300多萬的物流人員, 在那一刻全部是已經整裝待命了。 ”史苗說。 除此之外, 18.8萬個快遞網點、兩萬多個驛站、20萬組自提櫃、2.6萬個物流村點、9萬輛幹線運輸車輛和90余架全貨機, 也都進入備戰狀態。全行業能力儲備比平時增加了三至五成。

這是菜鳥為2 0 1 7 年“ 雙 1 1 ”進行的前所未有的全行業社會化大協同。

其中,高科技智慧倉和超級機器人的投入使用成為最大亮點。

“往年‘雙11’,你在倉庫看到的全部是人。”菜鳥智能倉負責人多塔告訴《博客天下》。在一個傳統靠人工作業的倉庫,平時工作人員有四五百之多。一個工人從早上7點工作到晚上12點,基本上要走8萬步——相當於40公里的路程。

除了辛苦,人工作業的倉庫裡,出錯率居高不下。“一些日用品,它的每種型號、它的包裝分辨係數區別不是特別大,比如紙巾,有些是8片,有些10片,通過簡單顏色來標識,對一些不是特別熟練的庫工來說,非常容易揀錯。”有時候一個作業環節亂了,隨後的環節會因此受牽連,一錯百錯,一亂百亂。

隨著超級機器人、全自動流水線 、機械臂投入使用,人機結合的狀態下,出錯率大幅降低。現在的智慧倉,全靠資料來識別,精確度基本上達到百分之百。同時,工人也不用在倉庫裡忙亂奔走,8萬步減少至1萬步。

對人力的解放,菜鳥倉庫的實際運營商們有切實感觸。菜鳥的倉儲運營合作夥伴、心怡物流CCO邢琳琳告訴《博客天下》:“以前人們一聽幹物流和倉配,往往覺得‘low low’的,能扛能搬是最主要的。”

隨著高科技在物流行業的普及,力氣不再是物流工作人員的必備要素。現在的校園招聘,他們喜歡去211和985院校。那些對機械和高科技感興趣、有想法的年輕人,會被他們吸納,成為新一代物流工作人員。

實際上,在2017年“雙11”之前,就有大批無人倉投入使用。如今,已形成遍佈浙江嘉興、湖北武漢、廣東惠陽、廣東增城、天津武清等地的無人倉群。它們由菜鳥自主研發的系統連接,是全球最大的無人倉群。

以惠陽無人倉為例,倉庫裡面有上百台AGV移動機器人從容有序工作,它們或獨自或相互協作執行訂單的揀貨任務。與以往一些智慧倉庫只有幾十台搬貨機器人不同,惠陽無人倉內機器人數量眾多,代表著中國機器人倉庫的最高水準。

機器人接到指令後,會自行到存放相應商品的貨架下,將貨架頂起,拉到揀貨員跟前。完成揀貨後,機器人再將貨架拖到貨架區存放。每一台機器人頂起的重量可達500公斤,可以靈活旋轉,保持500小時到1000小時無故障運營。

一秒鐘已經太慢

細心的剁手黨們或許已注意到2017年“雙11”包裹上的細微變化。往年大小不一的包裹上,往往覆蓋著一張用大頭筆手寫的傳統快遞面單,2017年面單上所有的資訊變成了電子列印。

▵菜鳥網路副總裁、2017菜鳥雙11總指揮史濟苗,花名史苗 圖阿東

這是菜鳥為速度做出的另一舉措——採用菜鳥電子面單。

一張薄薄的電子面單,是菜鳥對資料處理能力的體現,背後是中國快遞資訊化水準的進步。

電子面單上蘊含的資訊,除了始發地、消費者位址等傳統要素,還有一些隱秘內容,等待著系統識別。始發城市的中轉中心,到達城市的中轉中心,到達城市的網點,到達城市的小件員,全部印在面單上。以前這些內容需要靠熟練工手動填寫,如今被印成電子面單上的二段碼、三段碼。

一張濃縮大量資訊的面單,能讓包裹被高效且精准地進行智慧分單,分揀準確度可達99.9%左右,更快速地出庫,發往消費者手中。

這是一個多贏的過程。除了消費者,商家獲利顯著:發貨速度變快,成本更低。“紙質面單不用了,節省成本。電子面單上附加了智慧分單,我們都給它做好了。估計一年幫行業省掉十幾億的成本。”菜鳥首席技術官王文彬(花名菲青)自豪地對《博客天下》說。

“雙11”期間,菜鳥的電子面單系統每天都要處理幾億筆的請求,這對菜鳥的技術團隊提出了極大挑戰。“商家可能要列印1萬筆訂單,提出一萬次請求,假如每一筆請求都需要一秒鐘,這對他們來講系統是非常慢的,這是不可接受的。”

一秒鐘,已經太慢了。在菜鳥的程式師看來,每一個請求響應大概是幾十毫秒的級別。高請求,高可用,是菜鳥對技術的要求。

“這套系統已經是中國最基礎、最關鍵的物流系統,是我們能夠為行業做的一些東西。”菲青說。目前,菜鳥電子面單的使用率,從2016年的六七成提高到了全行業的九成。

除了電子面單,2017年“雙11”期間,“智慧打包演算法”也在菜鳥的倉配體系中全面使用。

一張訂單裡往往包含數件商品,大小、重量、形態不一的物品,如何在不同規格的紙箱中科學擺放,以提高包裹打包效率,為行業解約成本?

像聰明勤奮的農民對待來之不易的耕地一樣,菜鳥的智慧系統在包裹的每一個流通環節上精耕細作。

收到訂單,菜鳥演算法工程師研發的“菜鳥智慧打包演算法”會立刻對商品的屬性、數量、重量、體積甚至擺放位置進行綜合考量,然後選擇長寬高和承重都匹配的箱子,並計算出所需箱子的數量,以及在箱子裡面如何擺放最節省包裝。

從成本看,箱子空間合理利用,可為每個訂單節省0.16元耗材費和0.12元配送成本費。以一個日均10萬單的倉庫來說,一年下來至少可節省1000萬元。

以2017年“雙11”當天產生的約8.12億個訂單來說,利用智慧打包演算法可節省4100萬個箱子,相當於保住53萬棵梭梭樹。

省的不止是材質,還有時間。

另外,菜鳥的技術團隊還利用人工智慧,分析海量歷史資料,在“雙11”前夕預測“爆品”,對商品進行智慧倉配,提前將熱銷商品佈局在每個城市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實現了“單未下,貨先行”。

2017年“雙11”上海嘉甯劉先生收到的全網第一單,正是這種智慧倉配下的結果。

在菜鳥網路,有200多名演算法工程師負責利用各種大資料,計算出最優化的配送方式,説明物流領域的各個環節提效節能,包括末端配送、倉儲、農村物流、國際物流等。他們或許是中國乃至全球最強的物流演算法團隊。

通過海外倉和當地語系化運營的物流網路,俄羅斯、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和東南亞地區都陸續實現了72小時送達。

“‘雙11’是面向未來的新物流練兵場,是一場科技、資料協同的戰役 ,菜鳥在其中起著 智慧大腦的作用 。”萬霖說。

有報告預測,到2022年,我國包裹量一年將超過1000億件,至少需600萬人運送。而我國勞動力人口已連 續5年下降。要破解這一難題,智慧物流成為首選。

早在2015年,菜鳥網路就推出大資料智慧分單專案, 以替代人工分單 ,不但使包裹路 線達到最優 ,還極大降低了錯誤操作。

這套大資料被圓通 、中通 、申通 、韻達等一系列國內主流快遞公司陸續採用,包裹在分撥中心流轉的效率大大提升 。一些被視為扛著土槍土炮作戰的中國快遞公 司 ,也開始使用機器演算法和人工智慧來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倉配合理,線路科學,準備充分,讓菜鳥的這場戰爭打得更加從容。“你會發現好像大家在喝咖啡的形式在過‘雙11’,但背後大家還是蠻緊張在準備。”菲青說。

每年“雙11”,各大快遞公司都會根據菜鳥的預測資料,有針對性地增加臨時工、貨車以及航空租賃噸位。借助大資料和資訊化改造,它們紛紛“軟硬兼施”給自己升級。

▵菜鳥末端總經理梅鋒峰,花名九界 圖阿東

菲青對此深有感觸。以前“雙11”制造物流脈衝,沒少被希望平緩爬坡的快遞公司吐槽。2016年開始,“儘管物流行業還會抱怨兩句人手不夠,但大家都會擁抱‘雙11’了”。

最後一公里

“我還有155個包裹,如果沒有菜鳥驛站,今年就瘋掉了!”這是青島一位40多歲的大叔對2017年“雙11”的切身感受。在這場購物大戰裡,大叔戰績顯赫,共下單158個包裹。11月12日,當菜鳥小二樹幟走訪菜鳥驛站時,他已經取到3個。

“哎,今年包裹怎麼到得這麼快!”大叔讚歎道。他告訴負責華北地區驛站的樹幟,“如果沒驛站,我這幾天都要在家裡隨時隨地等著收包裹,158個包裹。”

“快”和“不被頻繁打擾”,是樹幟走訪時聽到得最多的用戶感受。

菜鳥驛站正用一種智慧共用的方式,為快遞員重複無效勞動減負的同時,提高消費者的收件體驗。它覆蓋了全國的社區和高校,它要負責的,是中國快遞的最後100米。

Ura來自波蘭,在菜鳥的德國法蘭克福GFC(全球訂單履行中心)工作,她每天處理海淘商品

這是痛點密集的100米。“雙11”期間快遞點的爆倉隱患、基層快遞員人手緊張、快遞員工作量翻倍、消費者對收快遞的糟糕體驗、因雙方不理解導致糾紛事件層出等,都是菜鳥驛站想要解決的痛點。

2017年,全國數萬個網站在“雙11”期間,承接了一億左右的包裹量。如果在一個快遞片區裡,一個快遞小哥平時一天送一兩百件,那在“雙11”,這個數字至少要翻三五倍。

這是一場包裹的洪峰,一年一度漫過大江南北,然後化為細流,潤入千家萬戶。菜鳥驛站成為抗洪第一線,它的洩洪分流能力,直接關係著“剁手黨”的購物體驗,和“洪峰”的危急程度。

如每年洪水季來臨之前,人們就要對堤壩視察鞏固一樣,菜鳥驛站的負責人們,也在“雙11”來臨前3個月,加緊對網站的排查。能增加多少貨架,是否有場地搭臨時帳篷,這些都是菜鳥小二對驛站進行考察指導的要點。

▵11月8日,澳大利亞悉尼的GFC倉內,數百萬件海淘爆款已經備貨完畢,在等待雙11的來臨

樹幟2016年12月入職,沒趕上2016年的“雙11”。談及2017年的“雙11”體驗,他的回答是緊張大過興奮。

樹幟的團隊對華北區進行了3輪、近9000次左右的排查。每個網站主要檢查三要素:能容納多少包裹,能提供多少人力,是否存在投訴風險。

在華北區域,80%的網站都是2017年新設。“雙11”對一個包裹驛站意味著什麼,並不是每個驛站負責人都有清醒準確的認知。樹幟記得,在青島排查時,一個2017年8月份剛接手驛站的新站長,對“雙11”的擴容需求不以為然,隨意應付。

“結果到‘雙11’期間瘋了,12號的時候他給我們服務商打電話,要哭了:‘我不行了,我沒有聽你們的話,後悔死了,你們趕緊過來幫忙!’”接到電話,驛站服務商當天派了5個人去支援,增貨架,幫忙入庫,通知用戶,這才解決了問題。

“雙11”後的10天裡,樹幟一連走訪了6個城市。在大連,他遇到了差點“潰堤”的險情:“雙11”第二天,大連某個快遞承包區沒有快遞員可用,包裹險些就得壓在倉庫,對商家對使用者,都會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

承包區負責人到菜鳥驛站求助,並將這批無人派送的包裹分發至40多個菜鳥驛站。危機最終得到緩解。

作為和消費者直接溝通的一線,天南海北的驛站,往往根據每個地方不同的風土人情,設計差異化的包裹送達方案。

是送貨上門還是自提?其中大有講究。重慶坡陡樓高,讓快遞員一層層一幢幢挨家挨戶送不現實,當地消費者自提習慣高,適合驛站自取;深圳和廣州,是中國所有城市裡面智慧取件櫃密度最高的兩個城市,由於對外開放時間較早,消費者的隱私保護意識較高,對自助服務比較認可;北京用戶需求複雜,房租貴,設施成本高,目前驛站多設在通州和燕郊⋯⋯

“我們希望的是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快遞包裹的服務不應該只有一種。”菜鳥驛站總經理梅鋒峰告訴《博客天下》。

2014年到2015年,菜鳥驛站完成了近1800所高校的驛站建設。“我們把它做成了高校的一個基礎設施。”梅鋒峰說。

大學生素有網購習慣,一所兩三萬人的學校,一天的包裹量大概是兩千多,加上教師的,動輒三千以上。高校驛站的設立,既滿足了包裹收取問題,也能適應高校對時間、安全、秩序的要求。

目前,菜鳥驛站的設立覆蓋了90%以上的中國高校。浙江大學籃球場上的“包裹別墅”和專業機器人宿舍、江南大學鍋爐房改造而成的大學生創業驛站、深圳大學希望打造的最漂亮高校驛站、南京航空大學包下體育館做“雙11”驛站擴容,還有遠在新疆的中國石油大學克拉瑪依校區菜鳥驛站⋯⋯各具特色的高校驛站,成為尚無驛站的北大清華同學嘴裡“別人家的大學”。

除了幫助包裹跑完最後100米,那些堆積在“終點線”上的廢棄包裹箱,也引起菜鳥驛站的關注。

自11月12日起,菜鳥的一項綠色行動——“回箱計畫”,正式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10個城市全面升級。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參與計畫,每捐贈一個紙箱,可獲得一張天貓超市大力度優惠券;累計滿10個,菜鳥就會聯合公益組織,以其個人名義在敦煌周邊地區種上一棵梭梭樹。

這是菜鳥在綠色回收方面的嘗試。與以往被動回收方式不同,此次菜鳥聯合了中國造紙龍頭企業山鷹國際共同行動。那些回收的紙箱,經過消毒、加工後,將被製成包裝箱再次用於快遞行業。

“回箱計畫”率先在高校驛站裡推行。

“驛站是每天校園裡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增設綠色回收台後,同學們對於捐贈紙箱特別積極,活動還沒開始,同學們都開始提前行動了,兩周時間,就回收了有400公斤紙箱,足足裝滿了20個編織袋。”上海財經大學菜鳥驛站站長葛均國如此描述“回箱計畫”在該校取得的效果。

上海財經大學的校園驛站,是最早報名參加“回箱計畫”的驛站之一。在以紅黃為主色調的驛站裡,一個印有“快遞紙箱回收處”的綠色紙箱格外醒目。許多同學在驛站領取了包裹後,把拆掉的盒子放到綠色紙箱。很多學生在一旁寄快遞時,又直接拿起回收箱裡別人丟掉的盒子迴圈使用。

上海財大驛站工作人員說,學生是最容易接受環保理念和培養環保習慣的人群,捐紙箱換森林的活動,深受大學生喜愛,很多同學去宿舍收集紙箱,再送回驛站,活動第一天已回收超過1000個紙箱。

“如果全行業都加入‘回箱計畫’,將有數億快遞紙箱被迴圈使用,僅‘雙11’,紙張成本就節省近億元。”“回箱計畫”負責人告訴媒體。

從2016年開始,菜鳥聯合全球32家合作夥伴開啟了綠色物流的探索,並在環保部的支持下,和各大快遞公司一起設立了首支物流行業的環保公益基金,把物流的綠色化正式納入國家行動。

2017年“雙11”是菜鳥發起的綠色物流行動的一次大練兵。除了“回箱計畫”,菜鳥還在全球啟用了20個“綠倉”——這是全球範圍首創的環保措施,綠色倉庫內使用的都是免膠帶的快遞箱和可生物降解的快遞袋。

同時,菜鳥還承諾將在西北綠化一片沙漠化的土地,種植10萬棵樹。屆時菜鳥將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綠色包裹森林。

20個綠倉、10萬棵綠樹、數百個綠色驛站,不過是菜鳥綠色物流的開端。以“雙11”為基點,推動綠色物流在政府部門、物流行業、商家和消費者中間達成共識,才是菜鳥的終極目的。

交付的美好

物流,顧名思義,是物品的流通。在梅鋒峰看來,這其實是一場人和人之間的交付,身處菜鳥末端的驛站,是一個小而美的存在,代表著人和人之間交付的美好。

驛站,不僅僅是包裹代收點,或者一樁生意的中轉站,而應該成為社會的一個基礎設施。這是菜鳥驛站人的初心:“我們的使命是讓消費者能夠及時、準確、舒適地取到每一個包裹。希望每一個包裹都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不管是送到自提櫃,送到驛站,還是送上門。”

在自由選擇的前提下,驛站發揮最大的功能,釋放基層快遞員的壓力。

驛站華南區負責人伯采一直記得,2017年10月,一位快遞員因疲勞過度坐在電瓶車上睡著,不慎摔下來的意外。

他負責的廣州等一些城市,摩的、電動三輪車被禁止駛入,底層快遞小件員派送快遞,常常面臨車被沒收人被罰款。

“我們今天做這個業務,如果能夠解決他們派送的壓力,讓他們的工作變得更輕鬆一些,我覺得也是一件很好的事。這就是我們驛站團隊小夥伴說的,這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它不僅僅是一門生意。”伯采說。

在中國快遞行業,現實是包裹以30%的速度增長,而一線城市快遞員人數不但沒有增長,反而隨著人口紅利的流失而降低。

成為一家菜鳥驛站的站長,是許多快遞員辭職後的首選。在伯采負責的華南片區,廈門一家驛站的站長小呂,就曾是快遞小件員。開驛站後,夫妻兩人,再加一個幫手,平時負責社區500多件的包裹,和居民關係十分融洽。

▵珠峰菜鳥驛站,讓包裹能夠很方便送達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營,改變了喜馬拉雅地區的物流體驗

2017年“雙11”,驛站包裹量激增,連續好幾天,小呂都要忙至夜裡一兩點。社區的一位大爺心疼他,給他送來骨頭湯,其他居民也端來飯菜:“你們很辛苦啊,我們拿包裹,看你從早上到下午一直都沒吃飯。”第二天,老大爺又拿來老家剛下樹的柚子到驛站,請小呂嘗鮮。

目睹這一幕的伯采,覺得“驛站跟社區有一種有機的融合在裡面”。

發生在普通中國人社區裡的驛站故事,南北都有。負責華北片區的樹幟也有被感動的經歷。石家莊有一個驛站,站長已經60多歲,大家都喊他邊叔,邊叔少了一條腿,拄著拐杖。開驛站前,他和老伴沒有穩定工作。2016年,邊叔找到驛站服務商,表示想開一家社區驛站。

“我們當地的服務商對他做了一些政策支持,比如他開店的時候,對他店內的裝修、設備,提供一些費用支援,基本上沒讓他再掏錢。”樹幟說,“我們幫他找場地,然後又幫他把設備引進去,幫他聯繫快遞員,把包裹導進去,增加他們的收入。”

經營社區驛站一年多,老邊夫妻已學會熟練地在電腦上操作後臺包裹系統。周邊社區的居民跟他的互動也很好,驛站做到了零投訴。

現在,菜鳥小二去邊叔的店裡,“你跟他握手,他基本上就不太願意鬆手,他就一直握著你,就說驛站好”。

越來越多元的人群在加入驛站。

重慶一對“80後”海歸夫妻,從義大利留學歸國後不想上班,創業做驛站。起初他們在驛站裡開便利店,現在賣生鮮水果早餐,生意越做越大;鄭州一位醫生,放下手術刀後也在社區驛站找到了歸宿,經他手擺放過的包裹,被菜鳥小二讚歎“像俄羅斯方塊一樣整齊”。

小小見方的菜鳥社區驛站,吸納著不同勞動者的生活需求。當一些弱勢人群日益成為這個社會被不斷刺痛的敏感軟肋,當人和人之間的界限被拉開鴻溝,那些存在於不同階層社區中的驛站,成為了這個社會 鮮活的基層生態的一大支點。

▵多遠的期待都會抵達--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菜鳥鄉村配送員,穿過吊橋,將包裹送到河對岸的大窩塘村

2016年,菜鳥驛站在珠穆朗瑪峰腳下開設了一座海拔最高的驛站。自此,珠峰周圍村莊的居民在網購時可將其選為代收點,免去了當地只有郵筒無法收取快遞包裹的煩惱。一座小小的驛站,竟成天梯。

除了翻山,菜鳥也能跨海。2017年“雙11”前夕,福建省莆田市山亭鎮湄洲島上生活的一位消費者,在農村淘寶上訂購了6箱百香果。無奈島嶼內交通不便,農村淘寶攜手菜鳥,派出無人機群組運,把6箱水果帶上天。菜鳥工作人員記得,那天湄洲島附近海域出現5級大風,浪很大,即便是海峽間的輪渡都顛簸不已。無人機在天上全程狀態平穩,9分鐘後,6箱百香果飛越近5公里的海峽,成功登島,到達消費者手中。

2017年11月,在中國的最北端,黑龍江漠河菜鳥驛站開通,緩解了某些區域快遞不便送貨上門的尷尬。

至此,無論最高海拔的珠峰腳下,還是舟山群島、南國島嶼,或者北方雪地,甚至遙遠非洲的群島,都有了這只菜鳥飛過的痕跡。

而這,也是菜鳥創立之初,馬雲對其“飛向千家萬戶”的美好期待。

本 文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轉 載 或 商 務 合 作 請 留 言

博雅天下旗下產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體鼎力支持

也都進入備戰狀態。全行業能力儲備比平時增加了三至五成。

這是菜鳥為2 0 1 7 年“ 雙 1 1 ”進行的前所未有的全行業社會化大協同。

其中,高科技智慧倉和超級機器人的投入使用成為最大亮點。

“往年‘雙11’,你在倉庫看到的全部是人。”菜鳥智能倉負責人多塔告訴《博客天下》。在一個傳統靠人工作業的倉庫,平時工作人員有四五百之多。一個工人從早上7點工作到晚上12點,基本上要走8萬步——相當於40公里的路程。

除了辛苦,人工作業的倉庫裡,出錯率居高不下。“一些日用品,它的每種型號、它的包裝分辨係數區別不是特別大,比如紙巾,有些是8片,有些10片,通過簡單顏色來標識,對一些不是特別熟練的庫工來說,非常容易揀錯。”有時候一個作業環節亂了,隨後的環節會因此受牽連,一錯百錯,一亂百亂。

隨著超級機器人、全自動流水線 、機械臂投入使用,人機結合的狀態下,出錯率大幅降低。現在的智慧倉,全靠資料來識別,精確度基本上達到百分之百。同時,工人也不用在倉庫裡忙亂奔走,8萬步減少至1萬步。

對人力的解放,菜鳥倉庫的實際運營商們有切實感觸。菜鳥的倉儲運營合作夥伴、心怡物流CCO邢琳琳告訴《博客天下》:“以前人們一聽幹物流和倉配,往往覺得‘low low’的,能扛能搬是最主要的。”

隨著高科技在物流行業的普及,力氣不再是物流工作人員的必備要素。現在的校園招聘,他們喜歡去211和985院校。那些對機械和高科技感興趣、有想法的年輕人,會被他們吸納,成為新一代物流工作人員。

實際上,在2017年“雙11”之前,就有大批無人倉投入使用。如今,已形成遍佈浙江嘉興、湖北武漢、廣東惠陽、廣東增城、天津武清等地的無人倉群。它們由菜鳥自主研發的系統連接,是全球最大的無人倉群。

以惠陽無人倉為例,倉庫裡面有上百台AGV移動機器人從容有序工作,它們或獨自或相互協作執行訂單的揀貨任務。與以往一些智慧倉庫只有幾十台搬貨機器人不同,惠陽無人倉內機器人數量眾多,代表著中國機器人倉庫的最高水準。

機器人接到指令後,會自行到存放相應商品的貨架下,將貨架頂起,拉到揀貨員跟前。完成揀貨後,機器人再將貨架拖到貨架區存放。每一台機器人頂起的重量可達500公斤,可以靈活旋轉,保持500小時到1000小時無故障運營。

一秒鐘已經太慢

細心的剁手黨們或許已注意到2017年“雙11”包裹上的細微變化。往年大小不一的包裹上,往往覆蓋著一張用大頭筆手寫的傳統快遞面單,2017年面單上所有的資訊變成了電子列印。

▵菜鳥網路副總裁、2017菜鳥雙11總指揮史濟苗,花名史苗 圖阿東

這是菜鳥為速度做出的另一舉措——採用菜鳥電子面單。

一張薄薄的電子面單,是菜鳥對資料處理能力的體現,背後是中國快遞資訊化水準的進步。

電子面單上蘊含的資訊,除了始發地、消費者位址等傳統要素,還有一些隱秘內容,等待著系統識別。始發城市的中轉中心,到達城市的中轉中心,到達城市的網點,到達城市的小件員,全部印在面單上。以前這些內容需要靠熟練工手動填寫,如今被印成電子面單上的二段碼、三段碼。

一張濃縮大量資訊的面單,能讓包裹被高效且精准地進行智慧分單,分揀準確度可達99.9%左右,更快速地出庫,發往消費者手中。

這是一個多贏的過程。除了消費者,商家獲利顯著:發貨速度變快,成本更低。“紙質面單不用了,節省成本。電子面單上附加了智慧分單,我們都給它做好了。估計一年幫行業省掉十幾億的成本。”菜鳥首席技術官王文彬(花名菲青)自豪地對《博客天下》說。

“雙11”期間,菜鳥的電子面單系統每天都要處理幾億筆的請求,這對菜鳥的技術團隊提出了極大挑戰。“商家可能要列印1萬筆訂單,提出一萬次請求,假如每一筆請求都需要一秒鐘,這對他們來講系統是非常慢的,這是不可接受的。”

一秒鐘,已經太慢了。在菜鳥的程式師看來,每一個請求響應大概是幾十毫秒的級別。高請求,高可用,是菜鳥對技術的要求。

“這套系統已經是中國最基礎、最關鍵的物流系統,是我們能夠為行業做的一些東西。”菲青說。目前,菜鳥電子面單的使用率,從2016年的六七成提高到了全行業的九成。

除了電子面單,2017年“雙11”期間,“智慧打包演算法”也在菜鳥的倉配體系中全面使用。

一張訂單裡往往包含數件商品,大小、重量、形態不一的物品,如何在不同規格的紙箱中科學擺放,以提高包裹打包效率,為行業解約成本?

像聰明勤奮的農民對待來之不易的耕地一樣,菜鳥的智慧系統在包裹的每一個流通環節上精耕細作。

收到訂單,菜鳥演算法工程師研發的“菜鳥智慧打包演算法”會立刻對商品的屬性、數量、重量、體積甚至擺放位置進行綜合考量,然後選擇長寬高和承重都匹配的箱子,並計算出所需箱子的數量,以及在箱子裡面如何擺放最節省包裝。

從成本看,箱子空間合理利用,可為每個訂單節省0.16元耗材費和0.12元配送成本費。以一個日均10萬單的倉庫來說,一年下來至少可節省1000萬元。

以2017年“雙11”當天產生的約8.12億個訂單來說,利用智慧打包演算法可節省4100萬個箱子,相當於保住53萬棵梭梭樹。

省的不止是材質,還有時間。

另外,菜鳥的技術團隊還利用人工智慧,分析海量歷史資料,在“雙11”前夕預測“爆品”,對商品進行智慧倉配,提前將熱銷商品佈局在每個城市離消費者最近的倉庫,實現了“單未下,貨先行”。

2017年“雙11”上海嘉甯劉先生收到的全網第一單,正是這種智慧倉配下的結果。

在菜鳥網路,有200多名演算法工程師負責利用各種大資料,計算出最優化的配送方式,説明物流領域的各個環節提效節能,包括末端配送、倉儲、農村物流、國際物流等。他們或許是中國乃至全球最強的物流演算法團隊。

通過海外倉和當地語系化運營的物流網路,俄羅斯、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和東南亞地區都陸續實現了72小時送達。

“‘雙11’是面向未來的新物流練兵場,是一場科技、資料協同的戰役 ,菜鳥在其中起著 智慧大腦的作用 。”萬霖說。

有報告預測,到2022年,我國包裹量一年將超過1000億件,至少需600萬人運送。而我國勞動力人口已連 續5年下降。要破解這一難題,智慧物流成為首選。

早在2015年,菜鳥網路就推出大資料智慧分單專案, 以替代人工分單 ,不但使包裹路 線達到最優 ,還極大降低了錯誤操作。

這套大資料被圓通 、中通 、申通 、韻達等一系列國內主流快遞公司陸續採用,包裹在分撥中心流轉的效率大大提升 。一些被視為扛著土槍土炮作戰的中國快遞公 司 ,也開始使用機器演算法和人工智慧來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倉配合理,線路科學,準備充分,讓菜鳥的這場戰爭打得更加從容。“你會發現好像大家在喝咖啡的形式在過‘雙11’,但背後大家還是蠻緊張在準備。”菲青說。

每年“雙11”,各大快遞公司都會根據菜鳥的預測資料,有針對性地增加臨時工、貨車以及航空租賃噸位。借助大資料和資訊化改造,它們紛紛“軟硬兼施”給自己升級。

▵菜鳥末端總經理梅鋒峰,花名九界 圖阿東

菲青對此深有感觸。以前“雙11”制造物流脈衝,沒少被希望平緩爬坡的快遞公司吐槽。2016年開始,“儘管物流行業還會抱怨兩句人手不夠,但大家都會擁抱‘雙11’了”。

最後一公里

“我還有155個包裹,如果沒有菜鳥驛站,今年就瘋掉了!”這是青島一位40多歲的大叔對2017年“雙11”的切身感受。在這場購物大戰裡,大叔戰績顯赫,共下單158個包裹。11月12日,當菜鳥小二樹幟走訪菜鳥驛站時,他已經取到3個。

“哎,今年包裹怎麼到得這麼快!”大叔讚歎道。他告訴負責華北地區驛站的樹幟,“如果沒驛站,我這幾天都要在家裡隨時隨地等著收包裹,158個包裹。”

“快”和“不被頻繁打擾”,是樹幟走訪時聽到得最多的用戶感受。

菜鳥驛站正用一種智慧共用的方式,為快遞員重複無效勞動減負的同時,提高消費者的收件體驗。它覆蓋了全國的社區和高校,它要負責的,是中國快遞的最後100米。

Ura來自波蘭,在菜鳥的德國法蘭克福GFC(全球訂單履行中心)工作,她每天處理海淘商品

這是痛點密集的100米。“雙11”期間快遞點的爆倉隱患、基層快遞員人手緊張、快遞員工作量翻倍、消費者對收快遞的糟糕體驗、因雙方不理解導致糾紛事件層出等,都是菜鳥驛站想要解決的痛點。

2017年,全國數萬個網站在“雙11”期間,承接了一億左右的包裹量。如果在一個快遞片區裡,一個快遞小哥平時一天送一兩百件,那在“雙11”,這個數字至少要翻三五倍。

這是一場包裹的洪峰,一年一度漫過大江南北,然後化為細流,潤入千家萬戶。菜鳥驛站成為抗洪第一線,它的洩洪分流能力,直接關係著“剁手黨”的購物體驗,和“洪峰”的危急程度。

如每年洪水季來臨之前,人們就要對堤壩視察鞏固一樣,菜鳥驛站的負責人們,也在“雙11”來臨前3個月,加緊對網站的排查。能增加多少貨架,是否有場地搭臨時帳篷,這些都是菜鳥小二對驛站進行考察指導的要點。

▵11月8日,澳大利亞悉尼的GFC倉內,數百萬件海淘爆款已經備貨完畢,在等待雙11的來臨

樹幟2016年12月入職,沒趕上2016年的“雙11”。談及2017年的“雙11”體驗,他的回答是緊張大過興奮。

樹幟的團隊對華北區進行了3輪、近9000次左右的排查。每個網站主要檢查三要素:能容納多少包裹,能提供多少人力,是否存在投訴風險。

在華北區域,80%的網站都是2017年新設。“雙11”對一個包裹驛站意味著什麼,並不是每個驛站負責人都有清醒準確的認知。樹幟記得,在青島排查時,一個2017年8月份剛接手驛站的新站長,對“雙11”的擴容需求不以為然,隨意應付。

“結果到‘雙11’期間瘋了,12號的時候他給我們服務商打電話,要哭了:‘我不行了,我沒有聽你們的話,後悔死了,你們趕緊過來幫忙!’”接到電話,驛站服務商當天派了5個人去支援,增貨架,幫忙入庫,通知用戶,這才解決了問題。

“雙11”後的10天裡,樹幟一連走訪了6個城市。在大連,他遇到了差點“潰堤”的險情:“雙11”第二天,大連某個快遞承包區沒有快遞員可用,包裹險些就得壓在倉庫,對商家對使用者,都會帶來非常不好的影響。

承包區負責人到菜鳥驛站求助,並將這批無人派送的包裹分發至40多個菜鳥驛站。危機最終得到緩解。

作為和消費者直接溝通的一線,天南海北的驛站,往往根據每個地方不同的風土人情,設計差異化的包裹送達方案。

是送貨上門還是自提?其中大有講究。重慶坡陡樓高,讓快遞員一層層一幢幢挨家挨戶送不現實,當地消費者自提習慣高,適合驛站自取;深圳和廣州,是中國所有城市裡面智慧取件櫃密度最高的兩個城市,由於對外開放時間較早,消費者的隱私保護意識較高,對自助服務比較認可;北京用戶需求複雜,房租貴,設施成本高,目前驛站多設在通州和燕郊⋯⋯

“我們希望的是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快遞包裹的服務不應該只有一種。”菜鳥驛站總經理梅鋒峰告訴《博客天下》。

2014年到2015年,菜鳥驛站完成了近1800所高校的驛站建設。“我們把它做成了高校的一個基礎設施。”梅鋒峰說。

大學生素有網購習慣,一所兩三萬人的學校,一天的包裹量大概是兩千多,加上教師的,動輒三千以上。高校驛站的設立,既滿足了包裹收取問題,也能適應高校對時間、安全、秩序的要求。

目前,菜鳥驛站的設立覆蓋了90%以上的中國高校。浙江大學籃球場上的“包裹別墅”和專業機器人宿舍、江南大學鍋爐房改造而成的大學生創業驛站、深圳大學希望打造的最漂亮高校驛站、南京航空大學包下體育館做“雙11”驛站擴容,還有遠在新疆的中國石油大學克拉瑪依校區菜鳥驛站⋯⋯各具特色的高校驛站,成為尚無驛站的北大清華同學嘴裡“別人家的大學”。

除了幫助包裹跑完最後100米,那些堆積在“終點線”上的廢棄包裹箱,也引起菜鳥驛站的關注。

自11月12日起,菜鳥的一項綠色行動——“回箱計畫”,正式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10個城市全面升級。消費者通過掃描二維碼參與計畫,每捐贈一個紙箱,可獲得一張天貓超市大力度優惠券;累計滿10個,菜鳥就會聯合公益組織,以其個人名義在敦煌周邊地區種上一棵梭梭樹。

這是菜鳥在綠色回收方面的嘗試。與以往被動回收方式不同,此次菜鳥聯合了中國造紙龍頭企業山鷹國際共同行動。那些回收的紙箱,經過消毒、加工後,將被製成包裝箱再次用於快遞行業。

“回箱計畫”率先在高校驛站裡推行。

“驛站是每天校園裡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增設綠色回收台後,同學們對於捐贈紙箱特別積極,活動還沒開始,同學們都開始提前行動了,兩周時間,就回收了有400公斤紙箱,足足裝滿了20個編織袋。”上海財經大學菜鳥驛站站長葛均國如此描述“回箱計畫”在該校取得的效果。

上海財經大學的校園驛站,是最早報名參加“回箱計畫”的驛站之一。在以紅黃為主色調的驛站裡,一個印有“快遞紙箱回收處”的綠色紙箱格外醒目。許多同學在驛站領取了包裹後,把拆掉的盒子放到綠色紙箱。很多學生在一旁寄快遞時,又直接拿起回收箱裡別人丟掉的盒子迴圈使用。

上海財大驛站工作人員說,學生是最容易接受環保理念和培養環保習慣的人群,捐紙箱換森林的活動,深受大學生喜愛,很多同學去宿舍收集紙箱,再送回驛站,活動第一天已回收超過1000個紙箱。

“如果全行業都加入‘回箱計畫’,將有數億快遞紙箱被迴圈使用,僅‘雙11’,紙張成本就節省近億元。”“回箱計畫”負責人告訴媒體。

從2016年開始,菜鳥聯合全球32家合作夥伴開啟了綠色物流的探索,並在環保部的支持下,和各大快遞公司一起設立了首支物流行業的環保公益基金,把物流的綠色化正式納入國家行動。

2017年“雙11”是菜鳥發起的綠色物流行動的一次大練兵。除了“回箱計畫”,菜鳥還在全球啟用了20個“綠倉”——這是全球範圍首創的環保措施,綠色倉庫內使用的都是免膠帶的快遞箱和可生物降解的快遞袋。

同時,菜鳥還承諾將在西北綠化一片沙漠化的土地,種植10萬棵樹。屆時菜鳥將擁有屬於自己的一片綠色包裹森林。

20個綠倉、10萬棵綠樹、數百個綠色驛站,不過是菜鳥綠色物流的開端。以“雙11”為基點,推動綠色物流在政府部門、物流行業、商家和消費者中間達成共識,才是菜鳥的終極目的。

交付的美好

物流,顧名思義,是物品的流通。在梅鋒峰看來,這其實是一場人和人之間的交付,身處菜鳥末端的驛站,是一個小而美的存在,代表著人和人之間交付的美好。

驛站,不僅僅是包裹代收點,或者一樁生意的中轉站,而應該成為社會的一個基礎設施。這是菜鳥驛站人的初心:“我們的使命是讓消費者能夠及時、準確、舒適地取到每一個包裹。希望每一個包裹都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不管是送到自提櫃,送到驛站,還是送上門。”

在自由選擇的前提下,驛站發揮最大的功能,釋放基層快遞員的壓力。

驛站華南區負責人伯采一直記得,2017年10月,一位快遞員因疲勞過度坐在電瓶車上睡著,不慎摔下來的意外。

他負責的廣州等一些城市,摩的、電動三輪車被禁止駛入,底層快遞小件員派送快遞,常常面臨車被沒收人被罰款。

“我們今天做這個業務,如果能夠解決他們派送的壓力,讓他們的工作變得更輕鬆一些,我覺得也是一件很好的事。這就是我們驛站團隊小夥伴說的,這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它不僅僅是一門生意。”伯采說。

在中國快遞行業,現實是包裹以30%的速度增長,而一線城市快遞員人數不但沒有增長,反而隨著人口紅利的流失而降低。

成為一家菜鳥驛站的站長,是許多快遞員辭職後的首選。在伯采負責的華南片區,廈門一家驛站的站長小呂,就曾是快遞小件員。開驛站後,夫妻兩人,再加一個幫手,平時負責社區500多件的包裹,和居民關係十分融洽。

▵珠峰菜鳥驛站,讓包裹能夠很方便送達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營,改變了喜馬拉雅地區的物流體驗

2017年“雙11”,驛站包裹量激增,連續好幾天,小呂都要忙至夜裡一兩點。社區的一位大爺心疼他,給他送來骨頭湯,其他居民也端來飯菜:“你們很辛苦啊,我們拿包裹,看你從早上到下午一直都沒吃飯。”第二天,老大爺又拿來老家剛下樹的柚子到驛站,請小呂嘗鮮。

目睹這一幕的伯采,覺得“驛站跟社區有一種有機的融合在裡面”。

發生在普通中國人社區裡的驛站故事,南北都有。負責華北片區的樹幟也有被感動的經歷。石家莊有一個驛站,站長已經60多歲,大家都喊他邊叔,邊叔少了一條腿,拄著拐杖。開驛站前,他和老伴沒有穩定工作。2016年,邊叔找到驛站服務商,表示想開一家社區驛站。

“我們當地的服務商對他做了一些政策支持,比如他開店的時候,對他店內的裝修、設備,提供一些費用支援,基本上沒讓他再掏錢。”樹幟說,“我們幫他找場地,然後又幫他把設備引進去,幫他聯繫快遞員,把包裹導進去,增加他們的收入。”

經營社區驛站一年多,老邊夫妻已學會熟練地在電腦上操作後臺包裹系統。周邊社區的居民跟他的互動也很好,驛站做到了零投訴。

現在,菜鳥小二去邊叔的店裡,“你跟他握手,他基本上就不太願意鬆手,他就一直握著你,就說驛站好”。

越來越多元的人群在加入驛站。

重慶一對“80後”海歸夫妻,從義大利留學歸國後不想上班,創業做驛站。起初他們在驛站裡開便利店,現在賣生鮮水果早餐,生意越做越大;鄭州一位醫生,放下手術刀後也在社區驛站找到了歸宿,經他手擺放過的包裹,被菜鳥小二讚歎“像俄羅斯方塊一樣整齊”。

小小見方的菜鳥社區驛站,吸納著不同勞動者的生活需求。當一些弱勢人群日益成為這個社會被不斷刺痛的敏感軟肋,當人和人之間的界限被拉開鴻溝,那些存在於不同階層社區中的驛站,成為了這個社會 鮮活的基層生態的一大支點。

▵多遠的期待都會抵達--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菜鳥鄉村配送員,穿過吊橋,將包裹送到河對岸的大窩塘村

2016年,菜鳥驛站在珠穆朗瑪峰腳下開設了一座海拔最高的驛站。自此,珠峰周圍村莊的居民在網購時可將其選為代收點,免去了當地只有郵筒無法收取快遞包裹的煩惱。一座小小的驛站,竟成天梯。

除了翻山,菜鳥也能跨海。2017年“雙11”前夕,福建省莆田市山亭鎮湄洲島上生活的一位消費者,在農村淘寶上訂購了6箱百香果。無奈島嶼內交通不便,農村淘寶攜手菜鳥,派出無人機群組運,把6箱水果帶上天。菜鳥工作人員記得,那天湄洲島附近海域出現5級大風,浪很大,即便是海峽間的輪渡都顛簸不已。無人機在天上全程狀態平穩,9分鐘後,6箱百香果飛越近5公里的海峽,成功登島,到達消費者手中。

2017年11月,在中國的最北端,黑龍江漠河菜鳥驛站開通,緩解了某些區域快遞不便送貨上門的尷尬。

至此,無論最高海拔的珠峰腳下,還是舟山群島、南國島嶼,或者北方雪地,甚至遙遠非洲的群島,都有了這只菜鳥飛過的痕跡。

而這,也是菜鳥創立之初,馬雲對其“飛向千家萬戶”的美好期待。

本 文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轉 載 或 商 務 合 作 請 留 言

博雅天下旗下產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體鼎力支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