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嗩呐,大家應該都熟悉吧?它憑什麼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2006年5月20日

嗩呐藝術經國務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嗩呐是阿拉伯語“surna”( 祖爾納 ) 的音譯, 古稱“瑣嘹”“蘇爾奈”, 在亞、非、歐的多個國家廣泛流傳, 至遲于金元時期傳入中國。 在中國民間, 它還有銅笛、錫笛、梨花、海笛等名稱。 此外, 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嗩呐稱為“噯仔”或“南噯”;莆仙戲伴奏使用的嗩呐稱為“梅花”或“吹鞭”, 較大的一種則稱“大籠”或“大海笛”;維吾爾族的全木嗩呐稱為“蘇爾奈”;藏、苗、蒙古、朝鮮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嗩呐。

嗩呐由哨、芯子、氣盤、杆、銅碗等部分組成, 其按音孔根據七聲音階順次排列,

各個孔距基本相等, 可翻轉七調, 音域一般為兩個八度加大二度。 嗩呐有滑音、吐音、氣拱音、氣頂音、打嘟嚕、迴圈換氣(長時間吹氣不斷)等多種吹奏技巧, 是一種表現力很強的獨奏樂器。

起源于西域明朝用於軍隊

嗩呐傳入中國的具體時間, 學術界還有爭論。 但從一幅唐代騎馬俑的照片中, 我們看到俑人手裡舉著的樂器, 正是管身比較短粗的一支嗩呐。 或許, 在唐代的時候, 嗩呐這件來自於中東地區的樂器, 已經隨著絲綢之路的漫漫黃沙, 傳入了中國。 那時, 在長安城的街邊, 跳著胡旋舞的異域女子, 身旁或許就有一個吹嗩呐的樂師在伴奏。

嗩呐在民間受到諸多質疑, 但在明代軍隊, 嗩呐卻有特殊的用途。

戚繼光《紀效新書》中說:“凡掌號笛, 即是吹嗩呐。 ”號笛就是嗩呐的別稱, 用於傳遞軍事訓練的信號。 明代龍正《八陣圖合變說·八陣號令》記載:“聞中軍號笛響, 馬步官騎詣, 中軍聽發放訖, 回還各隊, 傳令示眾, 不許喧嘩及錯亂隊伍。 ”形象說明了嗩呐在軍隊中的作用。

清朝時婚喪嫁娶都用嗩

清朝時期, 嗩呐迎來自己的繁榮時期, 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 都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清朝文獻通考·樂一》記載:“‘御前儀仗內樂器’:上命酌量裁減, 尋議准:鑼二、鼓二、畫角四、簫二、笙二、架鼓四、橫笛二、龍頭橫笛二、檀板二、大鼓二、小銅鈸四、小銅鑼二、大銅鑼四、雲鑼二、嗩呐四、樂人綠衣。 ”在這裡, 嗩呐成了清朝皇帝儀仗的組成部分, 在重要的國事活動中,

充當著王朝正樂的代表。

清代民間嗩呐的繁榮是全方面的, 在民間的婚喪嫁娶、節慶儀式及戲曲歌舞中, 嗩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嗩呐的長短分類

各地的嗩呐都不盡相同, 有大, 有小, 有粗獷, 有柔和, 種類甚多。

❖小嗩呐:杆長22~30釐米。 最常用的是杆長23釐米的(又稱“三吱子”)。 流行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 音色柔和, 多用來獨奏或合奏, 尤以與二胡等合奏更為動聽, 並常為歌舞伴奏。

❖中嗩呐:杆長32~40釐米。 最常用的是杆長37釐米的(又名“黑杆子”)。 流行於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 音量介於大小嗩呐之間, 音色柔和, 多用於歌舞伴奏。 中小嗩呐, 廣泛流傳於我國南方各省, 北方稱之為“南方嗩呐”。 中嗩呐音量不大不小, 用在歌舞伴奏中, 非常悠揚。

❖大嗩呐:杆長42~57釐米。 最常用的是杆長50釐米的(又名“大杆子”)。 流行於東北、山海關和冀東一帶。 哨用蘆葦製成, 哨片多呈口袋狀, 吹起來聲音低沉宏大, 常用來吹奏大型樂曲。

嗩呐在中國歷史悠久

流行廣泛 技巧豐富 表現力強

關於它的小知識

你get到了嗎?

文字綜合於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北京晚報

圖片來源於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